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有着和諧共生、交流互鑒、開放包容、相互尊重的文化基因,講求天人和諧、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面對世界各國對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的殷切期盼,中國文化中的和平基因與和合智慧,不僅彰顯了中國現代化的和平性,也突出地顯示出中國現代化道路之於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藴含的東方智慧,不僅深深地影響着中華民族的價值系統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内在屬性,也爲世界的發展繁榮貢獻自己的深邃思考和實踐探索,爲符合人類發展方向的文明新形態提供文化啓迪,爲解决當今世界面臨的棘手問題提供有益參考,對實現人類社會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求“和合共生”“美美與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理念在中華民族價值體系中一直有着相當重要的影響。“和”有“和睦”“和諧”“和平”“協調”“祥和”之意,“合”則指向“結合”“合作”“融合”等。“和合共生”體現着古往今來中華民族追求的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内在的和諧狀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强調“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包容文明和共同繁榮。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爲貴”“和而不同”等,其含義都是“和”,是崇尚和合共生、睦鄰友好。中華傳統文化講求“命運相連、休慼與共”,有着對人類社會共同關切的高度關注,反映出身處同一個世界,當面臨同樣危機、面對共同挑戰的時候,每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置身事外,只有各國携手合作,和平才能持久,發展纔可持續,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景才能得以實現。這也從思想文化層面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内涵。
中華民族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歷來有着“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精神追求,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遵循“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價值取向,追求“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立己達人、共同發展、命運與共的人文理想,已經内化爲中華民族文化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在中華民族的社會發展之中,貫穿於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脈絡裏。中華文化傳統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與和合共生的路徑指向,深刻地闡明瞭構建人類命運與共的共同家園才是當今社會文明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中華文明“和合共生”“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景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演進,世紀新冠疫情的衝擊,進一步加速了變局的進程,增加了變局的不確定性,俄烏衝突、中東戰事等地區衝突,都給這個變亂交織的世界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面對人類遇到的變亂危機,人們在深入地思考並呼唤着一場新的文明,這種文明既包括物質上的富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富有,並能够實現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發展、合作共贏。中華文明講求“休慼與共”,追求“世界大同”,倡導構建人類“美美與共”的共同家園,目的是實現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繁榮。這正是人類又一次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時,所呼唤的符合正確歷史發展方向的人類文明。
現階段,面對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等復雜多變因素的影響和困擾,作爲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領導人,習近平主席2023年4月6日在出席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閉幕式時明確指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戰,加强團結協作是唯一的出路。”“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就是希望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自習近平主席2013年3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十年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成爲當今世界人類的共同期盼和美好願景,昭示着人類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和必然選擇。現階段,現代化作爲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偉大變革,走什麽樣的現代化道路、如何走好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對人類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現代化,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更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中華文明中的親仁善鄰、立己達人、協和萬邦的文化思想,在當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並貫穿於中國現代化道路對外關係的方方面面,體現在開放包容、睦鄰友好、互利共贏、命運與共的團結合作進程之中。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絶不僅僅爲了中國而謀劃,而是中國直面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艱困復雜問題的深邃思索,是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共同願景和行動指南。
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基於“和合共生”“互利共贏”理念的偉大實踐
中華文明從來不是封閉的,這也是中華文化生命力之所在。中華文化一方面表現爲中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創造,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國的絲綢,豐富了西方的穿着,西域的物産也豐富着中國人的日常。中國的儒學影響了周邊的文化發展,南亞的佛教也影響着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凡此種種,在歷史的長河中俯拾皆是。當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依然閃耀着真理的光芒。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不僅因應着人類的共同關切,也在着力探索可行的現實路徑。回望歷史,千年古絲綢之路作爲東西方交流合作的經典範例,帶給當今時代的深刻啓迪在於“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聚焦現實,絲路精神的文化基因向世界昭示着“絲路精神與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萬國咸寧的美好理念相契合,與中國人一貫的協和萬邦、親仁善鄰、立己達人的處世之道相符合,與當今時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相適應。”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中國2013年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爲各參與國的共同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平台,也爲世界的和平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了一大批標誌性成果,爲共建國家發展注入强勁動力,現已成爲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台。
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爲共建國家打造新的經濟發展引擎,創建新的發展環境空間,增强了共建國家的發展能力,提振了共建國家的發展信心,改善了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爲解决全球發展失衡問題、推動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作出貢獻。”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發展了中國,更造福了世界,作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爲這個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的穩定性和正能量,在百年變局的歷史當口,堅定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踐行着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核心意涵,奏響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交響曲,書寫着新時代相知相交、團結共榮的“和合共生”的壯闊歷史畫卷。
四、中國式現代化是基於“和合共生”發展理念的新型文明現代化
面對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歷史之問,中國共産黨以百年大黨的歷史自覺,努力踐行着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爲世界謀和平的歷史使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探索和創造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也打破了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歷史局限和迷思,爲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帶來更多的參考、借鑒和啓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始終貫穿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内在發展邏輯之中,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裏。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到目前爲止,中國是唯一一個在現代化的高潮時期没有對外擴張的大國。”與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國强必霸”的思維邏輯完全不同,中國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面對有心人抛出的所謂“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等荒謬論調,中國文化傳統歷來主張文明交流而非文明衝突,倡導文明互鑒而非文明優越。中華文明倡導的是“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百花園,期盼的是在各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通過交流合作、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繁榮。
與個别國家熱衷於搞“築墻”“斷鏈”“脱鈎”不同的是,中國更願意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爲他國提供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的機會,開放包容、交流互鑒始終貫穿於我們的發展理念之中,並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搭建了“一帶一路”這樣的屬於全球的實踐平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秉持着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這一系列指向“和合共生”的主旨意涵,始終貫穿着包容性發展、互聯互通、全球共贏根本指向,這也體現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平發展的文化基礎和内在邏輯。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訪美期間明確表示:“中國一直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體系,不意味着另起爐竈,而是要推動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在立足自身發展的進程中,通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爲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高質量合作平台,爲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範式,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可行的實現路徑、注入了更多的現實可能,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之所在。
中華文明歷來有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文化傳統,中國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强加於人。零和博弈、你輸我贏不符合中華文化的思維邏輯。中華文明的宏闊胸襟和國際視野,早已走出文化的狹隘和局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裏,歷來倡導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鑒和相互成就,鼓勵文明的和諧共生和相互尊重,主張文明的豐富多彩和交相輝映。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中國從未謀求什麽世界領導地位,也從未想過要替代什麽國家,中國只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承擔自己的大國責任。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主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的設立,出發點也是爲了更多地讓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機會。
在這個交織變亂的歷史當口,2023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明確指出:“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内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中方願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係,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爲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實踐向世界表明,只有立足本國國情,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現代化目標。林毅夫等在《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一書中認爲,“具有中華文明根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將徹底打破西方中心主義世界觀”,“世界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已經來臨”。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不僅僅是屬於中國自己的發展之路,同樣也是爲世界的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和動力的現代化之路,它的成功,不僅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龢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的現代化經驗也將極大地推動全球的現代化進程。
五、中國式現代化是基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緑色發展方面,中華民族歷來有着“天人合一”發展追求,强調在發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發展的可持續性。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緑色轉型更爲迫切。在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中,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探討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問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之後的幾十年裏,緑色發展的重要性日益提昇。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原則,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確定了發達國家2008—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標,2016年195個國家簽署的《巴黎協定》對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相應安排。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氣候問題,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佈:“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是中國向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標誌着中國的“雙碳”戰略上昇到國家層面。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不僅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廣泛關注,也必將内在地驅動着中國發展方式的系統性變革,加速推動着經濟社會發展緑色化、低碳化轉型昇級的進程。
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發展路徑,是資源的有限性與發展的持續性的必然選擇,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内在要求。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更多地承擔起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高質量發展内在要求以創新、協調、緑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爲指導,把握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規律,不僅實現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高質量發展,也爲世界的緑色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經濟合作,更是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完善全球治理模式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進程中,也制定了《“一帶一路”緑色投資原則》、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等,把緑色發展同步納入“一帶一路”主旨領域,同步建設更加緊密的緑色發展伙伴關係。中國秉持“開放、緑色、廉潔”的理念,倡導緑色發展、健康發展、開放包容發展、廉潔發展等。都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並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得到貫徹,産生出越來越多的標誌性成果,使得共建“一帶一路”在緑色高質量發展方向上穩步行進,爲未來“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中國倡導共建緑色“一帶一路”必將對實現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4月22日在世界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發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以生態文明思想爲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緑色轉型爲引領,以能源緑色低碳發展爲關鍵,堅持走生態優先、緑色低碳的發展道路。”進一步闡明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緑色底色和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作爲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天更藍了、水更緑了,但環境問題還需要繼續推進,作爲目前當期碳排放最多的經濟體,中國做出實現“雙碳”目標的承諾,將大大促進全球减碳行動。中國提出這一目標的原因,一是,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需要大家來保護,這體現了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二是,我國以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爲代價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本身是不可持續的,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由於環境問題在當今發展進程中日益凸顯,環境治理問題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追求和選擇什麽樣的發展方式對未來全人類的發展就顯得愈發重要了。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大國,在怎樣謀求發展方面,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是更加明確的,那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是建立高標準市場經濟的現代化,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現代化,是實現緑色發展的現代化。聚焦氣候變化、緑色發展、人類健康、能源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問題,中國與包括“一帶一路”國家、歐洲、美洲等在内的國際社會加强合作、共同應對。在新的歷史時代,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實現普遍和平和共同繁榮的正確選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才是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這一美好願景的實現,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和同心同行。
作者係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