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内涵
(一)歷史視角
2023年6月初,習近平總書記於中國國家版本館與中國歷史研究院中,發表了對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相關看法,强調“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從歷史視角來看,中華民族擁有悠久而燦爛的傳統文明,隨着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統治形態、制度精神發展與完善,儒家思想在内的社會大衆日常價值觀逐步融通,演變與總結出天下爲公、民爲邦本、天人合一、厚德載物、修齊治平、選賢任能、講信修睦、革故鼎新等歷史經驗與文化理念。
早在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談道:“如果没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麽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過秦論》也記載道:“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爲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作爲5000年文明史未曾斷代的國家,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實現,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明的精華,也要通過創新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變革和全球發展的需求。
《尚書·五子之歌》中記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在强調以人爲本的理念,人民作爲國家的根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保民、重民、愛民思想在中國歷史的國家治理理念中曾一度成爲主流,是現代中華民族文明以民爲本的前身。
(二)現代化視角
現代化視角下的中華民族文明更多融入了歷史文明、經驗内核與文化研究理論,斯賓塞在綜合哲學體系中認爲,社會文化的一切進步都屬於“適應”的結果,人類社會的不同階段發展,都呈現出“出現問題、適應問題”的循環狀態,每當新問題出現,人類社會則會進一步改變,以此適應新問題變數。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與“文化進化論”相似,照搬西方文明思想内涵、文明形態理論或者資本文明,並非“走得通”的道路。
在現代化視角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不僅關注科技、經濟和制度等現代化因素,還强調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理念。早在近代社會中,1918年,李大釗的《東西文明根本之异點》中談道:“東洋文明既衰頽於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於物質之下,爲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第三新文明”立足於舊時代的中華民族文明,并且不同於單一的西洋文明,李大釗對於西方現代化問題與西方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預見性指導。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也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關於文明斷裂與文明更新兩個概念,習近平總書記也進一步解釋道:“中國式現代文化是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並非照搬照鈔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新時代以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爲中國民族的現代文明發展與建設提供了新依據、新内涵與新理論。
(三)文化視角
在文化視角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强調傳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以中國共産黨領導爲保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爲目標,以全體人民爲中心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文化形式,强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追求共同富裕、社會公平正義、生態文明、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等價值觀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强調精神追求,注重培養國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品質。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鼓勵創新發展,包括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努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强調文化自信,鼓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並積極借鑒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
(四)全球化視角
在全球化視角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不僅關注本國的發展,也注重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注重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倡導文化多樣性和平等對話,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此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也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推動低碳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爲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即强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推動各國之間的合作與共同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
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原則
(一)時空統一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保護歷史記憶、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民族認同具有重要意義。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人們對文明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現代社會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要求文明發展與時俱進,服務於現代社會的經濟、科技、教育、藝術、社會關係等各個領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保持歷史血脈和文化傳承的必要條件,而融入現代社會需求則是應對時代變化的必然要求。
(二)傳承與創新統一
文明傳承與文明創新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着文明的發展。首先,文明傳承指的是對歷史上優秀文化遺産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醫藥、漢字書法等。其次,文明創新强調在傳承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現代社會的不斷變化和進步,一方面要求創新精神和能力,另一方面還要求敢於打破陳規舊習,開闢新的思路和道路。文明創新涉及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藝術創新等各個領域,文明傳承與文明創新相輔相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爲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啓示,而創新則爲傳承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傳承與創新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推動文明的持續發展。
(三)自覺與自信統一
文明自覺與文明自信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思想和態度,二者在文明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首先,文明自覺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文明傳統,深入挖掘其内涵和精髓,保持文明的純粹性和多樣性。其次,中華民族的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文明自覺爲文明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只有認知和自省自身的文明特點,才能更好地展現和發展自身優秀文化。而文明自信則是在自覺的基礎上,立足現實,展現文明自信,爲全球文明多樣性和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四)交流與互鑒統一
文明交流與文明互鑒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的過程,對於推動文明的發展和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和諧共存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文明交流可以是通過人員互訪、文化節日、藝術演出、學術研討等形式進行,也可以是通過媒體傳播、網絡平台等間接交流。在文明交流下,不同文明可以最大程度相互瞭解彼此的歷史、文化特點、價值觀念等,促進相互認知和理解,消除或减少誤解和偏見,爲建立和諧互信的關係奠定基礎。其次,文明互鑒是指在交流的基礎上,雙方借鑒和融合各自優秀的文明成果,互相學習和吸收對方的有益經驗,實現多元文明的共同發展。
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路徑
(一)基於多元一體實施建設
多元一體是指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時,堅守多元一體的原則,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格局。首先,多元意味着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民族、宗教等多樣性。中華民族擁有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各個地區、民族和群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塑造“大格局”需要保持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注重保護和發展各個地區和群體的文化特色,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享。其次,一體意味着强調全國各地的協同發展和合作。中華民族是一個衆多地區龢民族組成的整體,各地區、民族之間存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差异。塑造“大格局”需要加强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區域協同發展,消除地區間的發展鴻溝,實現共同繁榮。
最後,可持續意味着要建立具有長期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綜合性的過程,需要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塑造“大格局”需要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推動緑色發展、低碳環保的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踐中,塑造“大格局”需要加强多元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促進各個民族、宗教等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同時,要加强區域協同發展和區域間的合作,推動資源優勢互補、産業協同發展;另外,還要基於歷史根源對歷史的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視角認識和把握歷史,從而在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獲得歷史主動性。基於歷史根源意味着要瞭解和研究中華民族的整體歷史進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歷史,這段歷史包含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也藴含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根基。
(二)明確文化使命建設
明確文化使命是指通過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現實的深入分析和梳理,構建起關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宏大叙事,以擔負文化使命的方式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首先,明確文化使命需要深入瞭解和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理清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和轉折點,探索其中藴含的價值和意義。其次,在明確文化使命時要注重反思和批判,客觀評估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包括其積極貢獻和不足之處。通過深入分析和批判,可以從中汲取教訓和經驗,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明確文化使命還要關注當前的現實問題和挑戰,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與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等全球議題相結合,形成對於當下和未來的戰略思考和規劃。在明確文化使命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堅持客觀、科學、公正的原則,也要注重傳播和分享,向内外傳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價值觀,以此激發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意識,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
(三)基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與其他國家龢民族共同構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要求我們保持對其他文明的尊重和包容。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是多元文明共存的過程,我們應該欣賞、學習並借鑒其他國家龢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同時,要摒棄任何形式的民族主義和排外思想,樹立起對多元文明的包容心態,構建一個開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其次,心靈匯聚共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還需要結合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來實現。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語言和文化傳統,文化交流可以幫助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通過交流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還能促進文化創新與文化産業的發展,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文化交流也有助於增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與友誼。兩岸人民可以通過文化藝術、音樂、電影、文學等領域的交流,深入瞭解彼此的文化特點、生活習俗與精神内涵,進而减少誤解和偏見,促進友好關係,爲和平穩定的海峽兩岸關係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强與其他國家龢民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同時,展現文化胸懷,關注全球挑戰和問題,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龢民族以及人類共享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中華民族應該與國際社會一道,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貧困與不平等、傳染病流行等全球性挑戰,共同爲人類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係國家一級美術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