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家書記載了一段段感人的兩岸故事,述説着深沉的家國情懷,印证了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血濃於水的親緣關係。兩岸家書記録着兩岸共同的歷史、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兩岸一家親”的有力證明,是對“台獨”史觀的有力駁斥。隨着電子通信逐漸取代傳統書信,兩岸家書無論實物還是“手鈔本”開始步入消亡期,亟待搶救保護。做好兩岸家書搶救、徵集、保護、利用等工作,對推動“以情促融”、心靈契合,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强調:“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講話中强調的“以情促融”要求進一步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家書即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涉台往來信件,記載了兩岸同胞割舍不斷的血脈淵源和濃厚深沉的家國情懷,是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直接見证,是天然“以情促融”的物質表現。兩岸家書天然具有真實性、私密性、民間性、情感性等特點,能够更加真切、直觀地展示特定歷史時期兩岸同胞親友的交流交往狀况,包括台灣地區民衆對於大陸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認知,是寶貴的家庭文獻龢民間資料。兩岸家書對於準確把握台灣地區社情民意以及之後的民心變化和相關原因具有重要意義,是開展對台工作和制定政策的有效依據。
一、兩岸家書在對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兩岸家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近年來,與官方檔案相對應的民間文獻——家書與批信,開始逐漸引起重視,這搆成了社會記憶的另一個層面,成爲歷史的另一種佐证,在相關具體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僑批,因爲在歷史、文化和僑務工作上所具有的價值,其保護龢利用就已先行一步開展起來,由福建、廣東兩省聯合推薦,國家檔案局申報的“僑批檔案”於2013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録”。兩岸家書同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内涵,在對台工作上,不亞於僑批在僑務工作中發揮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强調:“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
(二)兩岸家書具有宣傳交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對於兩岸交流,習總書記還指出:“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岸家書中不但充滿了同胞親情,更體現出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傳承,這使兩岸家書在新形勢下的對台宣傳交流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從家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兩岸同胞擁有相同的文化記憶,同樣重視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與傳統美德,在價值觀念和行爲規範上,高度一致。這背後反映出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在此基礎上,引導台灣同胞形成正確的國家、民族觀念,從而進一步上昇到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的新高度,最終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三)兩岸家書駁斥了“文化台獨”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解决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産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包括兩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華兒女,要和衷共濟、團結向前,堅决粉碎任何‘台獨’圖謀,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在全體中華兒女努力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大時代中,字迹斑駁的兩岸家書,藴含着豐富的價值,尤其在對台宣傳交流和鬥争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保護龢利用好兩岸家書,在對台鬥争、反擊“台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着島内“台獨”勢力的抬頭和膨脹,在其操弄下,台灣族群撕裂,省籍對立,社會意識混亂,民衆認同危機嚴重,所謂“台灣民族論”“台灣多元文明論”“台灣主體意識”乃至各種“台獨思潮”甚囂塵上,擾亂人心。他們妄圖通過割裂兩岸歷史文化,淡化同胞親情關係,消除共同情感記憶,以達到反共仇中,分裂祖國的險惡目的。對此,這一封封泛黄的兩岸家書中充滿真摯情感和家國情懷的文字内容,不但是兩岸一家的歷史見证,骨肉情深的真情告白,更是反擊“台獨”勢力的有力武器。
二、兩岸家書徵藏中存在的困難
目前,關於兩岸家書的徵集保護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各地通過黨報、網站、微信公衆號聯合面向社會發佈以“兩岸家書”爲主題的文獻徵集公告,已徵集到檔案文獻資料較爲可觀。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兩岸開放探親後,通過郵政專門傳遞的兩岸家書數量逾千萬件。但目前已知得以在公藏機構規範保存、保護的家書數量嚴重不足,兩岸家書的徵藏,主要面臨以下困境:
(一)宣傳工作開展相對遲滯
第一,各類公衆號、網站、視頻號等媒體發揮作用不够。以“互聯網+”等形式爲抓手,持續擴大兩岸家書保護徵集在兩岸群衆中的知悉程度、宣傳入島等工作做得不够。第二,利用兩岸家書創作的多媒體音視頻文藝成果不足。相對於紙質媒介,多媒體更容易爲群衆所接受,有利於講好家書背後的故事。但截至目前,僅能從騰訊視頻網站搜索到極少5分鐘以内的短視頻,由兩岸家書改編而來的音視頻作品稀缺,兩岸家書的名人效應也尚未完全發揮。
(二)收藏單位存在共享壁壘
目前兩岸家書的徵集、收藏龢利用缺乏整體協調和頂層安排。由於目前兩岸家書的徵集、收藏龢利用缺乏整體協調和頂層安排,部分收藏單位“各自爲政”,彼此少有交流和聯繫,缺乏共享意識與機制,缺乏交流共享意識與機制,無法實現最大化統籌利用。部分藏書單位和個人存在本位主義思想。有些藏書機構視某些兩岸家書爲“鎮館之寶”,不允許出庫,甚至連所藏數量目録都拒絶公開共享,外界無緣一窺門徑,讀者無從閲覽,更加無法統籌利用。
(三)學術研究亟待加强
兩岸家書最真實反映着兩岸同胞情感、社會變遷過程和歷史發展脈絡,具有很高的社會、歷史、文化和時代價值。家書中藴含的豐富信息是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寶藏和依據。做好學術研究,賡續兩岸家書中藴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血脈,引導廣大台胞增强文化認同工作至關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學界尚未大範圍開展挖掘兩岸家書史料中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工作,兩岸家書研究不够系統深入,相關成果主要是在講述家書涉及的個人和家庭的故事,主觀感性有餘而客觀理性不足,更遑論學術體系的建構深化以及家書的開發利用。
三、加大對兩岸家書保護利用的幾點建議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届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决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堅决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兩岸家書雖字迹斑駁、寥寥數頁,却在發揮重要交流作用的同時,記録下同胞親人間的厚重情感,展現了豐富的涉台曆史文化信息,藴含的價值極爲豐富。尤其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當下,兩岸家書爲未來兩岸關係與台海局勢的基本格局提供着思考,應加以保護龢利用。
(一)設立保護中心
創建保護和研究中心,由省檔案及文博主管部門主辦、省公有收藏單位(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共同協辦、較具實力收藏機構承辦。中心工作人員的搆成采用專職人員與兼職人員相結合的方式。專職人員由檔案及文博主管部門負責選聘,兼職人員則采用申請審核制。將中心工作向各公有收藏單位、高校、研究機構開放,在本職工作外可以勝任相關研究保護利用工作者,可以申請參與此項目,兼職人員挑選工作由保護和研究中心具體負責。同時,由檔案及文博主管部門主導,聘請具有紙質文書保護資質的保護單位共同制定兩岸家書保護規程,在各地挑選實力較爲雄厚的公有收藏單位進行相關保護工作培訓,奠定兩岸家書保護基石。重點培養單位負責行政區域内的兩岸家書保護指導工作並提供技術支持。建設好兩岸家書數字化保護工程,將公有收藏的兩岸家書進行數字化保護。在此基礎上與社會共享兩岸家書保護技術,對民間保存不善的家書提供修復和保護技術,並鼓勵其將家書捐贈予具有保存資質的機構,對於不願捐贈的家書,則是提供數字化保護,將家書資料以復製的形式進行保存。
(二)做好徵藏保護
摸清兩岸家書家底。對於公有收藏單位,以當地檔案及文博主管部門爲主,指導開展兩岸家書普查工作,徹底厘清兩岸家書數量及保存情况。對於民間收藏,采用自願上報及委托專門調查機構等形式開展調查。各級收藏單位通過網站、微信公衆號等方式開通民間兩岸家書信息登記渠道,鼓勵社會自願參與基本情况調查。
(三)明晰管理制度
創新機制,推動建立兩岸家書資源共享。積極同家書提供者協商,對資料進行分級管理,依内容設定資料密級,明確開放細則,對相關人員、研究者實行登記開放制度,實現兩岸家書數據資料社會效益最大化。常態化更新兩岸家書相關數據,適時與台灣島内收藏機構實現共享,將兩岸家書的活化利用延展爲海峽兩岸共同參與,使保存在祖國各地的兩岸家書“活”起來。
(四)加强活化利用
積極申報國家、亞太和聯合國非遺和世界記憶名録。2013年6月,“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録。推動兩岸家書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録,進而入選世界記憶名録。推動“遷台記憶”檔案文獻上昇到更高層面。從文獻角度看,兩岸家書、照片、證件、票據等資料,意義不亞於“僑批”文獻價值,建議積極争取相關部門指導。利用兩岸家書開展宣教活動。兩岸家書中藴藏着厚重的兩岸歷史和真摯的同胞情感,具有天然地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力量。各大公有收藏單位在充分研究兩岸家書的基礎上,積極利用兩岸家書開展宣教活動。宣教活動包括推出各類型的綫上和綫下展覽,讓兩岸家書故事走進校園、走向社會,不斷加强兩岸歷史文化宣傳和愛國主義教育。
作者係福建省委黨校閩台研究院副院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