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閩台經濟合作與閩台經濟區建設

  福建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忽視了最大優勢,即並未將台灣包括在内,至少没有列爲重點,與其戰略目標不符。没有台灣這一塊,福建難以建成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强閩台經濟合作、建設閩台經濟區,才是福建振興的根本之路。這裏就建立閩台經濟區與閩台經濟合作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節 閩台經濟區是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設立閩台經濟區是中央對台工作、福建經濟發展及對台經濟合作的需要與政策選擇。

  一、閩台經濟區有望成爲未來中國又一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

  區域經濟合作仍將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台灣與福建同屬閩南文化圈,語言相同,歷史關係密切,地理上隔海相望,資源互補,經濟發展基礎好,爲閩台經濟關係的發展與合作提供了重要條件。閩台經濟合作將在下一世紀出現重大發展,將形成以福建沿海爲中心包括浙南、贛東、粤東北與閩西在内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活躍地區。從中國改革開放後區域經濟發展歷史看,80年代,是粤港經濟合作與廣東珠江三角洲經濟起飛的時代;90年代,是以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開放促成以上海爲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騰飛時代;那麽21世紀初將是以閩台經濟合作爲突破點、以福建沿海爲中心地帶的經濟騰飛時代。

  歷史上由於閩台經濟關係的密切與沿海開放造就了昔日厦漳泉地區經濟繁榮的歷史,而近50年閩台經濟關係的中斷與停滯却造厦漳泉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放慢與滯後,歷史證明閩台經濟關係發展與福建沿海經濟繁榮的密切關係。盡管閩台經貿往來恢復20年多,台商在福建投資也有較大發展,但閩台經濟合作的優勢與潜力遠遠没有得到開發。關鍵在於兩岸關係未能從根本上結束故對狀態,台灣當局没有開放直接“三通”,閩台經濟合作無法有突破性發展,未能將諸多優勢發揮出來。相反,由於香港的特殊地位,台閩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爲台港粤優勢,即台灣與大陸的商務往來直接通過香港將台灣與廣東等大陸其他地方連接起來,從而成爲粤港經濟繁榮的一大要素。目前兩岸關係可能還不會有實質性突破或統一,但台灣當局從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出發,對大陸經貿政策會有進一步的開放則是一種必然趨勢,特别是空中直航未來必會有所突破,將爲閩台經濟的合作與福建經濟的滕飛開創一個新的機遇,真正實現閩台兩地經濟的深層合作與區域經濟的發展。

  從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看,大陸必將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不論是原料供應、市場需求,還是生産加工基地,台灣無法脱離大陸這一巨大的市場依托體。福建則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沿地帶,在未來具有重要的中轉與連接角色,將帶動福建經濟的發展。在這裏需要處理好閩台區域經濟合作與整個兩岸經濟合作的關係,明確閩台經濟合作的定位;同時注意將吸引台資與國際資本結合起來,形成閩台地區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合作與競争機制。

  二、充分利用資源互補優勢推動閩台區域經濟合作

  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的差异是閩台經濟合作的重要前提。這些資源範圍很廣,包括礦産、能源、土地、人力、技術、資金、管理等,必須有深入地研究比較,才能爲合作提供條件與機會。要瞭解未來哪些産業在台灣不易發展,而在福建或其他地區有發展優勢?兩岸哪些産業可以在中、上、下游産業之間進行聯合?是閩台經濟合作中十分重要的問題。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没有龐大的腹地與資源供給,制約了一些産業的發展與進一步擴張。如目前台灣因環境保護問題,導致其水泥業與石化中上游産業在台灣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水泥業既是污染産業,也是需要大量碎石的産業,在島内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與阻力,而市場對水泥的需求又不斷增加,迫使水泥業將目標投向大陸,在大陸的投資不斷增加。那麽,台灣水泥業的發展前景如何?未來在多大程度上可轉轉移到大陸或依靠大陸?需要研究。石化業是台灣的最大産業,王永慶的六輕工程已陸續運作與投産,但最重要的石化上游原料乙烯等仍遠不能滿足台灣市場的需要,還需要大量進口,而七輕、八輕投資計劃又不斷受阻,爲福建吸引台石化業的投資與閩台合作提供了機會。况且,海滄台商投資區已具備很好的石化業等産業發展條件,在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基礎上進行合作前景仍是樂觀的。同樣,台灣砂石業日漸缺乏,開發受到嚴格限制。台灣也已從福建等地進口。這也是一項與環境、道路、基建有關的産業。福建山石地多,可以在保護環境與改善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砂石的綜合開發,既可開發出建設用土或耕地,也可向台灣輸出,實現兩岸經濟資源的合作與互補。

  建立閩台或兩岸上、中、下游産業的合作關係,是一項戰略性的宏觀經濟合作。在當今跨國公司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生産過程分佈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一般是核心部分在本土地母公司,而將零部件放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實現資源的最佳配製與利用。這種經濟合作模式已經存在,問題是要找出未來可能建立這種合作關係的重要産業與總體規劃,建立有效的、長遠合作架構與區域經濟體系。

  三、實現閩台大農業合作與區域布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對台灣來説農業的地位顯然没有如此重要。在近年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中,吸引台資投資農業及加强兩岸農業合作成爲一個新的亮點。這一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兩岸有着很大的農業合作潜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閩台與兩岸農業合作中,必須從農業資源分佈與産品供需方面考慮,進行兩岸大農業分工與合作,即將兩岸或閩台作爲一個區域整體來規劃農業産業的發展。目前台商在福建投資農業雖有進展,但仍很有限。未來的合作方向是,台灣放棄一些在台灣不利發展的農作物或農業項目,轉移到福建或大陸其他地區發展,台灣只發展較具優勢與所必須的少數幾個項目。如香港與内地,香港土地資源有限,無法發展農業、畜牧業與水果、蔬菜等,而是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用於工業、基礎建設等,市場所需的糧食與副食品蔬菜等依靠内地供應,從而保证了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閩台合作很好的借鑒。

  台灣與福建或整個大陸之間完全可以實現類似這種的宏觀區域大農業合作。如在糧食作物生産中,台灣是稻米過剩,雜糧嚴重不足。盡管當局采取稻作轉作雜糧,但農民積極性不高,效果不好,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産力。如果考慮到與大陸的農業合作,台灣在未來不必發展産量低、效果不好的雜糧作物,而發展效率更好的稻米生産,更具效率。台灣所需的雜糧可以從東北進口,不必從遥遠的美國進口,將會節省大量的運費;將過剩的稻米出口大陸(美國對台稻米出口進行限制),或减少稻作而將土地用於生産經濟作物或其他用途,解决土地供給不足的問題等。養猪業是台灣農業領域的另一大産業,也是重要的農業出口産品。但受環保因素的影響,其發展已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受1997年猪口蹄疫病的衝擊,台灣養猪業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台灣已開始向澳洲等地轉移養猪業。如果能在距離較近的閩台地區實現合作,在福建大量生産生猪,然後在台消費與加工,更具經濟效益。未來21世紀,台灣産業重點應發展某些科技産業與第三産業,而將大部分農業生産轉移福建等其他地區,而福建可將農業、部分科技産業與有潜力的傳統産業作爲主要發展方向。

  四、盡管推動實現空中直航與海上貨物直接運輸是閩台經濟合作深入發展的關鍵

  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香港與台灣走到了大陸的前面。香港與台灣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香港在中國現代化特别是在廣東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實現了香港與廣東“前廠後店”的發展模式。關鍵之一就在於香港與廣東地域相連,有陸上、海上與空中的運輸聯繫,進而將大陸與世界連接在一起。閩台距離雖近,並屬閩南文化圈,却没有實現象粤港經濟關係那樣高度密切與聯合,就在於除兩岸政治關係之外,福建與台灣一直没有實現海上與空中直航。盡管1997年實現了厦門、福州兩港與台灣高雄港“境外航運中心”的直接通航,但限制仍多,特别是兩岸貨物無法直接運輸,無法發揮閩台之間經濟合作優勢。展望21世紀,兩岸空中直航與海上貨物直接運輸將是一種必然趨勢。如果能得以實現,將會極大促進閩台及海峽兩岸的經濟往來與合作,振興福建經濟。

  目前福建的港口、機場、道路等基礎設施得到較快發展,如鐵路、公路、機場等的建設,將爲21世紀閩台經濟合作與福建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就空中通航而言,福建長樂機場到台灣的空中距離只有半個小時,也是距離台灣最近的一座省會機場(《開放潮》,1998年第1期:“97福建十大經濟成就”)。直航後,閩台時空距離將大大縮短,加上海上通航的進一步開放,許多以前經香港的兩岸商務與人員往來將轉移到福建,必將帶運福建旅遊、商業與運輸業以至整體經濟的發展。按1997年台灣民衆赴大陸185萬人次計算,可能會有一半即近100萬人次直接從福建進入大陸。由於時空的改變,台灣許多民衆的週末外出度假必將福建作爲首要選擇。同年,台灣機場國際客運量達1700多萬人次(台灣《經濟年鑒》,1998年),未來也必將有相當一部分從台灣進入福建。另外,21世紀大陸民衆到海外旅遊將出現大發展,預計大陸-台灣-菲律賓-日本一綫將成爲一個熱點航綫,福建就像香港一樣將扮演這一黄金熱綫的重要中轉角色,將極大促進福建經濟的發展。這也可以從近年來兩岸經澳門中轉航綫的開通對澳門旅遊業與經濟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證明。未來空運在貨運中的運輸地位會進一步提昇,時效更高,對閩台經濟的發展意義更大。

  海運仍將是國際貿易運輸的主導。在目前每年兩岸500多億美元的貿易中,有一大半是經過香港轉運的,經台灣海峽的直接貿易量仍很小,閩台貿易往來的優勢未能得到體現。試點直航的貨運量仍很小。若未來閩台及兩岸海運海綫進一步開放與延伸,以及開放兩岸貨物直接進出口,閩台貿易量與兩岸貿易量將會大幅增加,將帶動福建外貿與總體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推進閩台經濟區建設的設想

  一、閩台經濟區的建設與福建振興,需要中央政策支持

  福建省能否實現經濟振興,閩台經濟區能否取得發展,除了要認清福建自己的獨特優勢與不足及要善於揚長避短外,中央政策支持也非常關鍵。

  一是中央能不能給福建特殊政策,且是不違背WTO原則的政策是關鍵。不論是廣東的崛起還是上海的崛起,都是得益於中央的特殊政策與支持,廣東還得益於香港的特殊地理與文化優勢。中央若能給福建一些特殊的政策或支持,福建的崛起則是指日可待。一是將福建與台灣的經濟關係政策下放,擴大“小三通”範圍,建立厦台特殊的運輸航綫,對福建經濟發展及建立閩台經濟合作區意義重大。二是中央能不能放權給福建,更靈活的與台灣發展更爲緊密的經貿關係。三是能不能允許厦門經濟特區轉型爲自由貿易港區。台灣在這方面已有成功經驗,已將高雄港與基隆港正式列爲自由貿易港區,通過特殊政策開放通關、加工、出口。四是福建省能不能争取中央特批在東山島或平潭島建立賭城,發展大陸的博彩業。只要政策完善,管理得到,將賭博合法化,則不會影響社會治安。這將吸引台港與東南亞等海外資金的流入,繁榮福建的旅遊業,進而帶動第三産業的迅速發展。這一設想看似不現實,其實未來的可行性不低。若能實現,做得好,對福建的振興意義重大。五是建立優勢産業。福建農漁業資源豐富,是我國的重要漁場;台灣有較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與海外市場銷售渠道,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福建也建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多年來,台商在福建農漁業的投資與發展取得很大成功。如台商在東山島的鮑魚養殖取得很大成功,目前這裏已有50多家大型養殖場,占整個大陸鮑魚産業的三分之一。同時,台商在東山的蘆笋種值也很成功。福建應以此爲經驗,與台商合作發展有特色與優勢的産業。

  二、處理好閩台經濟合作中吸引傳統産業與科技産業的關係

  不少學者包括福建一些智囊部門認爲,閩台及兩岸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爲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機會,可將台灣勞力與傳統産業轉移到福建等地發展。這一觀念不完全符合21世紀經濟發展的趨勢。從目前全球經濟發展看,盡管不同産業在全球不同地區有着規律性的分佈與發展,傳統産業也總是向經濟相對落後地區轉移,但無疑高科技産業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香港也開始將發展高科技産業作爲最重要的産業政策目標。福建也必須將科技産業發展作爲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

  台灣在傳統産業與技術産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是可以吸收的。就在台灣傳統與勞力密集型産業迅速發展之時,台灣當局經過論证於80年代開始興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確立了以信息産業爲核心的高科技産業發展策略,通過各種優惠措施吸引海外技術産業與人才的進入與投資,經過20年光景就取得了重大成就,實現了台灣經濟結構的順利調整,高技術産業已取代傳統的勞力密切産業成爲台灣經濟發展的新興支柱産業。福建也必須走這一條道路,要將科技産業的發展作爲重點。

  科技産業範圍很廣,又有所謂的高科技産業,一個地區不能發展所有的科技産業,而應選擇具有地方資源優勢與閩台合作潜力大的産業或項目,如農業生物科技、海洋資源開放、信息産業等。同時傳統産業與科技産業之間也不是截然分割的,傳統産業内部也是不同的,如食品産業是傳統産業,但同時又是頗具發展潜力的産業,也是與生物科技産業密切相關的,仍有無限的發展商機。紡織業也是傳統産業,但它又是永恒的産業,也是一個龐大的産業。自行車産業也是如此,目前快捷、無污染的電動自行車已在一些地方上市,有可能成爲21世紀一個新興産業。因此,要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争中取勝,求得生存,不論是高科技産業,還是傳統産業,關鍵要掌握兩點。一是技術創新,二是産業定位與特長。就傳統産業而言,只要不斷進行技術革新與昇級,發展自己的特長,能够適應市場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就能够生存與發展。

  台灣經濟在宏觀上較大陸發達,但台灣並没有更多的高精尖科學技術,科技産業也是參差不齊的,並不一定有福建或大陸所需要的産業技術。其優勢在於技術的應用與市場開放,在於强大的金融支持等。因此福建必須確定21世紀主要産業發展規劃,尤其是高科技産業的發展重點與項目,在與台灣經濟與科技合作中取長補短,互補互利,合理分工布局,建立起有特色的區域産業結構。

  三、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

  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應以閩台經濟合作爲其主要基點與特色,一定要下好閩台經濟合作這盤棋。在目前兩岸形勢下,盡可能多地利用“小三通”與“試點直航”的現有渠道推進閩台實質經濟交流與合作。

  二是加快推動“厦門自由貿易港區”的規劃建設,作爲推動閩台經濟合作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先行橋頭堡。同時要爲未來海峽兩岸直接通航後福建所扮演的新通道、新角色預做準備。

  三是確立海峽西岸經濟區及閩台經濟合作的優勢産業、特色産業與具競争力的産業,尋找恰當的合作對接點。爲此,需要加大投入,有前瞻性的研究與規劃,避免與其他經濟區的重復建設,走出福建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

  四是要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作爲未來兩岸制度化合作機制的試驗或起點,爲未來兩岸經濟整合、建立海峽兩岸經濟區(CEA)或海峽兩岸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等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安排創造經驗。

  五是正確認識閩台經濟合作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時代機遇與面臨的挑戰。既要看到政治因素對閩台經濟合作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不確定影響,但又不能因兩岸政治對立影響閩台經濟合作的長遠規劃。爲避免受兩岸因素的影響,海峽西岸經濟區及未來閩台經濟區建設,第一步可就操之在閩的部分先行推動;第二步借“小三通”渠道及現行的兩地合作模式優勢進行推動;第三步再尋求閩台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

  (2004年完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