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章 海西區在深化兩岸經貿合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新世紀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依據福建省經濟發展現狀、所處區域發展地位以及在對台工作中的獨特性,爲適應中央對台政策調整以及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新形勢,爲充分發揮福建省對台工作及兩岸經濟合作優勢,提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與綱要(簡稱“海西”戰略),作爲加快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及推進閩台經濟合作的重大戰略,並獲得中央及有關部門的認可、支持。海西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基礎上,對於未來探索、深化與拓展兩岸經貿合作中具有更爲重要的戰略地位與作用。

  第一節   海西在中國區域經濟以及兩岸關係中的戰略地位

  早在1995年,福建省政府就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的構想,後經過多年探索與努力,尤其是爲適應新世紀改革開放形勢與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變化,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制訂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提出了海西建設的九大支撑體系;省十届人大三次會議通過《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决定》,從此,海峽西岸(“海西”)便成爲福建省最重要的發展戰略。

  經過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發展,以福建省爲中心、結合周邊省市部分地區形成的海西地區逐漸成爲我國一個重要的區域經濟板塊。盡管目前海西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趕不上長三角、珠三角與環渤海等地區,但近年海西經濟發展快速,尤其是海西在對台經貿合作中的地緣優勢與在對台工作中的戰略優勢,賦予了海西在整個中國區域經濟與兩岸關係發展中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

  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地處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省爲主體,包括周邊的浙東南、粤東北、贛東南等地區在内,東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與長三角相連,南與珠三角相接,西與江西等廣大内陸腹地相貫通,從而成爲一個非常重要的獨特區域。在我國區域經濟體系中,海西是一個新興的經濟區域,人口與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在對台工作中、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國家統一中則具有極爲重要的地位,不是任何其他地區所能替代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共福建省委以科學發展爲指導,立足富民强省,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做出的重大戰略决策”。

  海西主體福建省一直是中央對台工作與戰略的前沿陣地,而且改革開放後逐漸從早期以軍事鬥争爲主的前沿陣地轉换爲以經貿發展與經濟合作爲主的前沿陣地,賦予了福建在經濟發展方面更多的特殊政策與待遇。厦門市是中央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也是中央對台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也最早在福建省設立了海滄與杏林兩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顯示了海西在對台經濟工作中具有的獨特優勢,福建也成爲台商初期在大陸投資布局最集中的地區。隨後,福建也成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重地,福州馬尾港與厦門港成爲海峽兩岸“試點直航”的重要港口,福建沿海也成爲兩岸“小三通”的先行地區。

  不過,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珠三角與長三角,加上台灣島内政局的復雜多變與政策限制,海西對台經貿優勢没有得到充分發揮,閩東南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珠三角與長三角,台商對福建省的投資自90年代中期後一度呈現下降趨勢,引起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關注。爲了發揮福建在對台工作中的戰略地位,福建省經過多年的摸索,提出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在此基礎上,2005年5月,福建省政府又提出“五緣”、“六求”的閩台關係發展方向,並成爲福建省開展對台工作的基本思路。爲進一步發展海西及增進與台灣的交流合作,2008年初,福建省政府進一步提出“福建要成爲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和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尤其是“福建將着力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落實惠台政策的示範區和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

  福建省的海西發展戰略構想,逐漸獲得中央政府的認可與支持。2005年,“海峽西岸”這一概念首次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在這一綱要中正式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一重要概念與論述並不是放在“綱要”的大陸區域經濟發展部分,而是放在“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部分,充分顯示中央對於“海峽西岸”的高度重視,對於海峽西岸在對台工作中的戰略重要性的高度肯定與重視,標誌着海西在未來中央對台工作戰略中的地位將更爲重要。

  2006年3月5日,温家寶總理在十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2006年春,胡錦濤總書記在福建考察的一次談話中進一步表示,“希望福建廣大幹部群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抓住國家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

  可見,從2005年“十一五規劃草案”寫入“海峽西岸”到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胡錦濤總書記赴福建考察工作、參觀厦門海滄台商投資區與會見台資企業代表提出“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充分突顯海西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將扮演更爲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央更加重視海西對台經貿交流與合作問題。

  近年來,中央與國家有關部門在制訂大陸經濟發展的相關規劃中,逐漸將海西列入,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與傾斜。早在2004年9月,福建省在華東召開的“十一五”規劃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便已明確表態支持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盡可能將海西的公路、鐵路、港口等建設規劃納入全國交通發展規劃。此後,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商務部、農業部、信息産業部、國家林業局、海洋局、旅遊局、海關總署、國家電網公司等先後在編制本部門《十一五發展規劃》時,將支持海西建設寫入各自的綱要之中。目前,海峽西岸城市群列爲全國八大重點發展城鎮群;海峽西岸現代農業列入全國農業發展規劃重點開發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列爲全國“十一五”海洋事業六大重點發展區域;福厦沿綫昇級爲國家級信息産業基地;海峽西岸被列爲國家12個旅遊區之一;海峽西岸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一並列爲國家林業生態體系建設重點。其中,2004年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提出北京到台灣的高速公路建設規劃,代號G3,簡稱京台高速,起點爲北京,途徑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福建,終點爲台北,全長2030公里,全封閉,全立交;2008年3月,鐵道部與福建省政府在京簽署了《關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新一輪鐵路建設的會議紀録》,其中包括了京台、昆台(昆明—台灣)兩條高速鐵路建設計劃;福建規劃從2010年起再建1200公里鐵路,其中包括京台高速鐵路建設,計劃以海底隧道方式從厦門入海,扺達台灣。可見,不僅海西甚至台灣已逐漸被納入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規劃與布局之中。

  尤其是近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對海西建設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支持。2005年3月,中國農業銀行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合作框架協議》,農行在未來五年向福建省提供800億元人民幣的信用額度。同年4月,國家開發行銀行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達成未來五年來以開發性金融的形式向福建省提供410億元人民幣的政策性貸款。

  可以説,中央及有關部門支持海西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海西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確立了海西在兩岸經濟關係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海西與台灣的經貿合作尤其是次區域經濟合作取得長足發展。

  第二節  台灣當局對海西次區域經濟整合的

  定位與政策導向

  要發揮海西在海峽兩岸經貿關係與經濟合作中的特殊角色,應充分瞭解台灣當局對海西的態度及與海西經濟合作的政策意向。

  多年來,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定位與政策是多變的,是不斷調整的,總體上呈現“管制與開放并存”,核心是争取從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中得到多的利益,並維持台灣經濟的自主性。尤其是民進黨執政時期,爲了達到台灣與大陸政治上的“對等”,也爲了緩和社會各界對兩岸直接、全面“三通”的壓力,乃采取一些便通措施,即推動所管轄的金馬地區與福建沿海地區的通航與通商,即所謂的“小三通”,讓這一次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成爲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一個試驗區或先行區。

  2000年12月,台灣“行政院”通過“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正式開放金門、馬祖地區與福建地區的通航、通商、金融與人員往來。盡管對通貨、客運等有不少限制,但從此開啓了金門、馬祖地區與福建厦門、福州馬尾的海上客貨直航。此後,台灣方面不斷根據兩岸經貿關係形勢發展與兩地通商通航需要,不斷調整與放寬這一政策。2006年4月25日,台“行政院長”蘇貞昌宣佈擴大“小三通”三項措施,自5月1日起,開放金門、馬祖各地旅台鄉親、配偶、直系親屬、二等親旁系血親與配偶、未成年子女,同行時納入適用範圍,推行“兩岸自由行”,符合條件受惠人數達100萬人;6月啓動金門——泉州新航綫。

  爲配合金馬地區與海西的經濟交流,在“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中規定,金門、馬祖地區金融機構可與大陸區福建的金融機構進行直接或經第三地區進行業務往來,從事匯款及進出口外匯業務。2005年,台灣當局批準台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的分行在金門、馬祖地區試辦人民幣兑换業務,顯示台灣當局有意將金馬地區作爲兩岸經貿交流的試驗區。可以説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對金馬地區與福建沿海地區的經貿政策,充分顯示了海西在對台經貿合作中的獨特優勢逐步得到體現。

  馬英九在2008年春台灣“大選”中獲勝後,其積極、務實、開放的大陸經貿政策,將爲海峽兩岸尤其是海西與台灣地區的經貿合作帶來新的機遇。馬英九在選舉時就提出當政後進一步擴大“小三通”政策,顯示了對金馬地區及台灣本島與海西經貿往來持積極開放態度。2008年6月19日,台灣“行政院”通過“小三通人員往來正常化實施方案”,采取不少開放性措施,包括只要持有兩岸入出境有效證件即日起可以從金馬地區進出大陸,這是台灣民衆多年的期盼,終於得以實現,不必再圍遶道港澳可直接通過金馬地區直接進入大陸(海西),這一政策對於海西與台灣本島經濟的聯接具有重要意義。台灣“陸委會”估計,未來通過這一途徑進入大陸(海西)的台灣民衆將增長1萬人,一年就有十多萬人,加上金馬地區以及未來大陸民衆可能通過這一途徑進入島内,將有力促進海西、金馬與台灣本島之間的經濟交流與發展,形成一個新的經濟走廊。台灣方面統計,台灣通過“小三通”到大陸的人次達30萬人次,而大陸通過“小三通”進入的只有3.7萬人。目前台灣方面正在規劃,希望改變經金馬地區“去多來少”的不對稱格局,希望納入未來兩會協商的重要議題,即要求大陸開放擴大大陸民衆與台商經此途徑進入台灣。目前台灣方面進一步規劃,金馬地區要發展優勢産業,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型服務業,改善金馬地區的港口與機場設施。金馬地區則希望未來開放“人貨中轉”,即讓金馬地區成爲貨物與乘客轉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繁榮金馬地區經濟。2008年6月,台灣“陸委會”負責人表示,正在規劃兩岸貿易貨品從金馬中轉台灣,實現台海直航,不必再繞道日本石垣島,計劃優先開放的項目是大陸砂石進口。未來如果兩岸許多商品通過“小三通”方式實現中轉,對海西與金馬地區的經濟融合有很大幫助。目前台灣行政部門要求相關部門就金馬地區的綜合發展提出發展藍圖與計劃。

  台灣外島金門、馬祖及澎湖地區對發展與海西經濟交流與合作持積極推動態度。2001年初,馬祖地區代表與福州馬尾經濟文化合作中心代表在福州簽署了《福州馬尾——馬祖關於加强民間交流與合作的協議》;金門地區兩岸關係交流協會代表與厦門市兩岸交流協會代表簽署了《關於加强厦門與金門民間交流交往合作協議》,顯示了台灣管制下的金、馬地區對海西民間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積極性很高。2007年3月,泉州旅遊協會與澎湖縣旅遊發展協會簽署了《建立旅遊市場合作與交流關係協議》,共同推進泉澎旅遊共同市場與發展。金馬與澎湖地區也主張建立金厦一日生活圈。金門地方政府與島内民間機構、學者等還在積極推動與建立“金厦特區”。2008年4月,台灣競争力論壇提出成立“金厦特區”構想,前金門縣副縣長及前“立法委員”吴成典任“金厦特區組”召集人。該論壇與金門地方政府、福建地區台商協會代表等在金門共同探討這一課題。台灣競争力論壇秘書長彭錦鵬表示,如果“金厦特區”能够成立,將是“兩岸共同市場”的第一座橋樑,是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最佳途徑。

  從台灣當局過去的政策與目前的有關政策規劃看,金馬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兩岸經貿往來甚至兩岸交往的某種“試驗性”或“試驗區”角色。“小三通”本身就是“大三通”的局部替代方案。金馬地區人民幣的試點兑换,爲日後在台灣島内的全面兑换開創了先河。目前台灣行政部門又提出可以金門作爲未來大陸民衆在台接受高度教育的試點。台灣有關政黨或學界先後提出建立“金厦生活圈”(金門縣長李炷烽)、“金厦共榮經濟特區”(“立法院長”王金平)、“金馬澎試辦兩岸自由貿易區”(親民黨政策中心主任張顯耀)以及目前的“金厦特區”(台灣競争辦論壇)等,均被視爲兩岸經濟整合的試行或先行方案。這些設想與方案,以及目前海西與金馬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爲海西在未來深化與擴大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與整合創造了良好的島内政經環境與條件。

  第三節   新形勢下海西發展對深化兩岸經貿合作的

  意義與影響

  海西在對台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與重要地位,决定了海西發展對擴大與深化兩岸經貿關係有着重要的政治與經濟意義,對兩岸關係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形勢出現新的發展形勢,馬英九積極、務實的大陸經貿政策思維,爲擴大與深化兩岸經貿關係創造了新的機遇與條件,海西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扮演好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的先行先試角色。

  現階段台灣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甚至競争力遠在海西之上,决定了台灣强勢經濟文化對海西的影響。然而,就目前海西與台灣經濟發展趨勢看,則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即台灣經濟發展放慢,存在諸多制約因素,相反海西則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對台灣經濟發展形成一種新的吸引力與合作的驅動力。

  就歷史發展趨勢觀察,海西加台灣有望成爲未來中國又一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據統計,海西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快速增長,2002年到2007年,福建全省生産總值從4468億元增加到9075億元,年增長12.9%;人均生産總值從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約3000美元),年增長12.2%。依據福建省“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2年,福建全省生産總值超過15000億元人民幣(依目前匯率約2200億美元)。區域經濟合作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台灣與福建同屬閩南文化,語言相同,歷史關係密切,地理上隔海相望,資源互補,經濟發展基礎好,爲閩台經濟關係發展與合作提供了重要條件。閩台經濟合作的擴展,將形成以福建沿海爲中心包括浙南、贛東、粤東北與閩西在内的海西形成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活躍地區。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歷程看,90年代,是粤港經濟合作與廣東珠江三角洲經濟起飛的時代;90年代,是以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開放促成以上海爲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騰飛時代;那麽21世紀初將是以閩台經濟合作爲突破點、以福建沿海爲中心地帶的海西經濟騰飛時代。

  盡管閩台經貿往來恢復30年,台商在海西中心地帶的福建沿海地區投資有較大發展,但在海西内陸則發展不大,海西與台灣經濟合作的優勢與潜力遠遠没有得到開發。關鍵在於多年來,兩岸關係未能從根本上結束故對狀態,台灣當局没有開放直接“三通”,兩地經濟合作無法有突破性發展,未能將諸多區位優勢發揮出來。相反,由於香港在兩岸經貿關係中的特殊地位,台閩區位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爲台港粤優勢,即台灣與大陸的商務往來直接通過香港將台灣與廣東等大陸其他地方連接起來,從而成爲粤港經濟繁榮的一大要素。馬英九上台及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經貿關係出現新的發展契機,特别是空中直航有了新突破,將爲閩台經濟的合作與海西經濟滕飛開創一個新的機遇,真正實現海西與台灣兩地經濟的深層合作與區域經濟的發展。

  從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看,大陸必將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不論是原料供應、市場需求,還是生産加工基地,台灣無法脱離大陸這一巨大的經濟依托體。海西則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沿地帶,在未來具有重要的中轉與連接角色,將帶動海西經濟的發展。在這裏需要處理好海西與台灣區域經濟合作及整個兩岸經濟合作的關係,明確這一區域經濟合作的定位;同時注意將吸引台資與國際資本結合起來,形成海西與台灣之間經濟發展的多元化合作與競争機制。

  充分利用資源互補優勢推動海西與台灣區域經濟合作。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的差异是海西與台灣經濟合作的重要前提。這些資源範圍很廣,包括礦産、能源、土地、人力、技術、資金、管理等,必須有深入地研究比較,才能爲合作提供條件與機會。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没有龐大的腹地與資源供給,制約了一些産業的發展與進一步擴張。近年來,台商重新擴大在海西的布局與發展,加上“小三通”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將加快海西的發展以及與台灣地區經濟往來與合作。

  建立海西與台灣上、中、下游産業的合作關係,是一項戰略性的宏觀經濟合作。在當今跨國公司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生産過程分佈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一般是核心部分在當地母公司,而將零部件放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實現資源的最佳配製與利用。這種經濟合作模式已經存在,問題是要找出未來可能建立這種合作關係的重要産業與進行總體規劃,建立有效的、長遠合作架構與區域經濟體系。

  目前台灣要建立亞太資産管理中心、營運中心與金融中心,必會與香港金融中心與正在發展的上海金融中心形成競争關係。後兩者分别有長三角與珠三角的經濟腹地與支撑,台灣則需要海西的合作,作爲區域性依託,才有可能在大中華經濟區内形成三個次區域性金融中心與營運中心。由此可以發現,海西經濟與金融必須有新的發展,才會在與台灣經濟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推動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或兩岸共同市場,是國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時,與大陸聯合發表的重要共識之一,也是馬英九的重要政見。中央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對台經濟工作的重點,就是要在經濟上將台灣納入大陸經濟體系,形成台灣經濟對大陸經濟的結構性依賴,實現兩岸經濟的融合與一體化發展,達到在經濟上遏制“台獨”、促進統一的戰略目標。海西在這一次區域經濟合作中會可有效發揮其特殊優勢。福建省政府已提出這樣的設想,即“發揮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構建擴大對外開放的平台,推動全國區域合作平台,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平台,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爲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

  在目前海峽兩岸關注的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特别是制度化的、具戰略性的兩岸自由貿易區或共同市場問題上,在當前客觀上面臨障礙與推動困難的情况下,海西作爲對台工作尤其是經濟合作的前沿陣地,在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問題上可先行一步,應争取率先建立“海西金澎自由貿易區”,既可作爲海峽兩岸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示範及閩台經濟整合的突破口,也可爲兩岸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積累經驗,逐步推進兩岸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並爲未來政治的整合與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2008年完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