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與超越台灣,既是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也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戰略需要。現階段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台灣有一定差距,但在持續縮小與接近之中。2020年前後,福建省經濟總量(GDP)將正式超越台灣,其他重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也將先後2020-2040年趕上或超越台灣。
第一節 福建省與台灣社會經濟發展比較
一、當前福建省與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差距
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主要指標)與台灣相較大致落後15年到20年左右時間,經濟規模尤其是經濟發展實力與台灣有一定差距。
一是福建省與台灣社會發展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産業結構有很大區别。台灣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階段即是所謂的“發達社會”,服務業産值占GDP的比重70%左右(2013年爲68.3%),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相似。福建省與整個大陸一樣,仍是發展中社會,正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中程階段”,2013年工業産值比重超過50%,服務業産值比重不足40%,與台灣有很大差距。
二是福建省與台灣經濟總量差距迅速縮小。台灣經濟總量GDP持續穩步增長,1999年突破3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4000億美元,此一時期花了8年時間,2013年突破5000億美元,即從40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花了7年時間。新世紀以來,福建省經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增加較快,2010年爲2157.7億美元,2013年達到於3619億美元,相當相當於台灣2003年的水平(3203億美元),落後約10年時間。不過,福建省經濟總量與台灣的差距在迅速縮小。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福建省經濟總量是台灣的1/40,90年代是台灣的1/14,2012年達2773億美元,是台灣(4694億美元)的1/2强;2013年,福建省GDP爲3567.1億美元,已接近台灣的70%。不過,2013年,福建省人均GDP爲9533美元,與台灣20958美元有較大差距。
三是福建省與台灣在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及對外投資方面差异大,局部已超過台灣。2013年,台灣對外貿易總額達到5753.4億美元,福建省只有1545.1億美元,相差4000多億美元,兩者有很大差距。在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方面,福建省與台灣的差距在縮小。到2013年底,台灣吸引外商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263.7億美元,福建省吸引外商投資金額累計達1424.7億美元,已超過台灣。但在對外投資方面,福建省遠落後於台灣。
四是福建省與台灣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較大差距,但高速公路里程與港口吞吐量等方面已經超越或正在超越台灣。目前福建省鐵路里程達2255公里,已遠超過台灣1090公里的1倍之多,但鐵路密集度與便捷度低於台灣,鐵路運輸旅客量也低於台灣。2013-2020年是福建省城市軌道與城際軌道建設的高峰期,届時福建省城市軌道交通的通行里程超越台灣。
五是福建省與台灣城鎮化水平差距明顯。台灣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起步早,城市化發展程度高,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1980年超過70%(進入工業化社會中期),目前約爲87%。目前福建省城鎮化率爲60.8%,與台灣相差達26個百分點,要追趕上台灣城市化水平約需要20多年時間。
二、台灣、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一)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未來10年、20年時間,台灣經濟仍將呈現“低增長、慢發展”特徵,並在較大程度上受到島内政治及兩岸關係發展不確定性制約與影響。
一是台灣經濟將繼續呈現低速增長。台灣綜合研究院預測,2014-2035年,台灣經濟年平均增長在2.9%左右;英國經濟學人研究機構EIU發表的《2020遠景》認爲,未來15年台灣經濟增長增長率爲3%。本報告則認爲未來10年、20年經濟增長率平均在2.5%左右。二是産業結構繼續向第三産業傾斜,經濟競争力呈現下滑趨勢。到2030年前後,台灣第三産業産值比重將達75%左右。製造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優勢産業會越來越少,預計20年後台灣不再有具競争力的重大優勢産業。三是台灣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格局將會發生新的變化,將參與更多區域經濟整合組織。四是能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能源供應趨於緊張。五是低薪、貧富差距等經濟社會問題常態化。六是人口將出現負增長,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七是島内政治與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長期存在,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二)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未來10年、20年時間,福建省將逐漸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逐步進入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長期,由工業化“中程階段”進入工業化“後程階段”,並向“後工業化社會”邁進。
一是經濟增長逐步進入中高速增長期,預計未來10年甚至15年福建省經濟增長在8.5%左右,“中高速增長”成爲新常態,此後可能轉入中速增長(6-7%)。二是逐步由工業化中程階段轉入工業化後期,基礎建設、製造業的投資與發展仍會持續一個較長時期,工業在産業結構的産值比重仍將保持40%以上。三是城市化水平加快,城鄉差距持續縮小,預計未來10年左右時間城鎮化率將達到70%左右。四是人口老化速度加快,人口紅利降低,勞動力短缺更突出。五是社會問題將會突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增大。
三、福建省實現跨越式追趕台灣的戰略意義、目標與時機
加快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追趕與超越台灣,不僅有助於推進福建省現代化發展,而且對於縮短與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削弱台灣民衆在經濟上對大陸的優越感、增强對台灣民衆的吸引力以及對大陸的認同、加快台灣與海峽西岸的社會融合以及對於推進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均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十六大後,福建省政府提供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2008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2017年實現翻兩番。2009年,福建省又提出追趕台灣的發展目標,力争在2020年GDP總量超過台灣。依目前發展態勢,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追趕台灣的關鍵性指標是基本可以實現的,但要全面追趕或超越台灣,還需要較長時間,需要做好出更大努力。
福建省實現跨越式發展追趕及超越台灣的總體戰略目標是:力争在未來15年左右時間即到2030年前後,包括經濟總量(GDP)、人均GDP、外貿總額、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等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接近或超越台灣。這裏提出三項重要具體目標與時機。
一是GDP規模追趕與超越台灣的時機。2013年,台灣GDP總量爲5115.5億美元(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福建省GDP爲3619億美元,已接近台灣的70%。未來台灣經濟增長持續放慢,很難超過3%;未來福建省經濟增長雖有所放慢,但預計仍會在8.5%左右,按較保守的平均年增長8%計算,到2022年福建省GDP總量達到6809.7億美元;台灣經濟按較樂觀的年平均增長3%計算,到2022年GDP總量達到6674.5億美元,即未來8年時間福建省經濟總量將會超過台灣。如果福建省按年平均增長10%計算,則到2019年福建省的GDP總量達到6319.4億美元,超過同年台灣的6108.2億美元,即再5年時間福建省的經濟總量就會超過台灣。如果福建省經濟增長平均9%計算,則福建省GDP總量大約會在2020年超越台灣。
二是人均GDP相對需要較長時間追趕上台灣。2014年,福建省人均GDP有望接近或突破1萬美元,將是福建省一個新的重要跨越。如果按目前福建省與台灣經濟增長速度、人均GDP增長速度以及匯率變化趨勢,到2030年前後,福建省人均GDP可望超越台灣。
三是外貿規模追趕台灣的目標與時機。按目前福建省與台灣的外貿規模以及雙方增長態勢,福建省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趕上台灣。其中,2013年,台灣外貿出口金額爲3032億美元(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年增長0.7%;同年福建省外貿出口額爲943.4億美元,年增長6.2%,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外貿出口不僅受内部經濟産業發展影響,而且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比較大。不過,由於台灣産業外移嚴重,島内生産規模縮小,制約了未來台灣外貿出口的增長,未來將會繼續呈現不穩定的低增長。福建省仍在工業化發展中程階段,生産製造仍具優勢,爲出口持續較高增長創造了條件,預計在2030年前後,出口額可接近台灣。
(二)實現跨越式發展追趕台灣的建議
一是將跨越式追趕與超越台灣作爲中央對台工作與和平統一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將追趕台灣置於整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總體戰略之中。二是將基礎設施建設、重化工業、新興戰略産業作爲追趕台灣的三把利箭。對正處於工業化中程階段的福建省來説,通過大規模投資(結搆合理與有效率),加快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石化、核電、新能源基礎工業與重化工業以及加大戰略新産業的投資與發展,是實現跨越式追趕台灣的關鍵所在。三是應集中力量整合或建成幾個極具競争力的産業園區或産業聚群。其中,抓住台灣石化産業發展遇到的困難與大陸工業化發展的好時機,加快湄州灣與古雷兩大石化産業基地建設,並作爲未來福建省經濟發展與追趕台灣的最大産業集群。另外整合省内資源,建設機械裝備、電子信息與輕紡工業等重點産業集群,實現傳統産業昇級與高科技産業創新的共同發展。四是支持與培育一批具國際競争力的大型或超大型企業。五是要在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跨越式追趕,不搞大躍進,循序漸進,要重視加强社會文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的發展理念。六是積極發展新型城市化建設,控制中心城市過度擴張(台灣没有超大型城市),加强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均衡式追趕目標。
四、福厦高鐵建設對福建省實現跨越式發展及追趕台灣的重要意義
福厦高鐵建設具有經濟、社會與政治多種重要意義。一是可大大緩解海西核心區域福建省内的高速鐵路建設與運輸不足問題,增强福建省與周邊區域的經濟連接,對加快海西交通建設與現代化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二是對福建省經濟發展有重要拉動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福建省的跨越式發展,讓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邁向一個新台階。三是可形成福建省更爲方便、快捷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大大縮短與台灣現代交通運輸尤其是高鐵發展差距,爲實現追趕與超越台灣的戰略目標創造條件。四是有助於促進台灣與福建省或海西社會經濟融合,形成更爲便捷的閩台經濟社會生活圈,有助於爲未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爲此,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論证與規劃福厦高鐵建設。
第二節 福建省與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一、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未來10年、20年時間,台灣將逐步由“後工業化社會”或“現代社會”向“後現代社會”轉型。受制於島内政治與兩岸關係等因素影響,台灣經濟將繼續呈現“低增長、慢發展”特徵,總體發展態勢是趨於衰落的。
(一)台灣經濟發展將呈現不穩定的低速增長態勢
新世紀以來,隨着國際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與島内政經環境的變化,台灣經濟發展步伐放慢,2000-2013年,台灣經濟年平均增長約爲3%。未來受制於島内外多種因素的制約,台灣經濟將繼續呈現低速增長,也不排除出現較嚴重衰退的可能性。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有關機構對台灣經濟增長前景預期不一,台灣當局較爲樂觀,民間與境外機構相對保守與悲觀。台灣當局曾預計,未來10年(2006-2015年),台灣潜在經濟增長率年平均可達4.6%,到2015年,台灣GDP達到6000多億美元,人均GDP約爲27000美元。不過,依據台灣綜合研究院的預測,2014-2035年約20年時間,台灣經濟年平均增長2.86%左右。英國經濟學人研究機構EIU公佈的《2020遠景》調查研究認爲,未來15年台灣經濟增長率爲3%。不過,島内研究機構多預計,未來5年台灣經濟年平均增長在4%左右。依過去10年台灣經濟增長的經驗與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判斷,未來台灣經濟增長很難超過過去10年的平均值,平均增長3%左右是較爲客觀的判斷,但會出現較大波動,或呈現不穩定發展狀態,也不排除在受到外部重大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後出現較大衰退的可能性,總體是台灣經濟發展前景不樂觀,而且呈現衰落迹象與趨勢。
(二)台灣對外經濟格局會出現新的變化
台灣當局將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列爲對外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希望在“多元接觸、逐一洽簽”原則下,争取到2020年完成簽署的FTA/ECA的貿易值達到台灣貿易總值的60%。
依目前兩岸關係形勢與亞太區域格局,可以預期未來台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問題上會有所突破,參與的區域經濟組織會越來越多。除了海峽兩岸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及後續協議持續推進外,台灣對外簽署的FTA或ECA會不斷增加,在既有的6個FTA基礎上,有望不斷取得新進展。其中,台灣極力争取參加的多邊區域經濟組織跨太平洋經濟伙伴戰略協議(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協議(RCEP)有望獲得突破,可能會在較短時間内先後加入。
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持續發展,也會帶動台灣對外貿易與投資格局的變化。在對外貿易方面,台灣與大陸的貿易或海峽兩岸貿易仍會持續發展,大陸仍會在較長時期内維持台灣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與最大進口市場的地位(2014年大陸首次取代日本成爲台灣最大進口市場)。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增長速度逐步超越台灣與大陸的貿易速度。特别是在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推進與台灣有望加入美國主導的TPP形勢下,近年美國在台灣外貿出口市場中的地位的回昇趨勢有望持續發展。
台灣島内政治對立與兩岸關係發展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外商對台投資,預計未來台灣對外資的吸引力會持續弱化,外商投資會有所放慢。台灣對境外投資尤其是對大陸投資與産業外移仍會持續發展,只是對境外投資的能力與規模將呈現下降態勢。
(三)台灣産業結構變化相對穩定,産業昇級壓力增大
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的台灣,産業結構相對穩定,但仍會向第三産業進一步傾斜。台灣農業繼續走高精尖的精緻化發展道路,現代觀光休閒農業與高端農業成爲基本的發展趨勢,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會持續在波動中呈現緩慢下降態勢,十年之内産值比例基本維持在2%以下,2030年以後可能降到1%左右。第三産業持續穩步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會更加重要,産值比例持續上昇,10年後即2025年前後將達75%左右。其中,金融保險、交通運輸、餐飲與商業、資訊服務、旅遊業等仍是最重要的服務業,尤其是旅遊業將維持較快發展速度。第二産業將保持低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緩慢下降,産值比例有望維持在24%左右。
其中,製造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優勢産業會越來越少。一是台灣最龐大的石化産業,受環保因素影響,原規劃的“國光石化”大型煉制加工一體化項目被迫放棄並轉移大陸,位於高雄的中油公司煉化與乙烯項目“五輕”在2015年到期後不再運行,同樣被迫外移,台灣石化産業發展受到制約,乙烯供應將受到影響。二是核電産業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在强大的“反核”民意壓力之下,興建多年的台灣第四座核能發電廠(“核四”)被迫於2014年暫時封存,未來重啓的可能性不大。第一、第二與第三等三個核電廠發電機組營運期限到期後不再延役,在亞洲曾居領先地位的台灣核電工業將宣告結束,台灣電力工業發展受到很大影響。三是台灣高科技産業發展面臨優勢逐步被削弱的挑戰。台灣兩大核心與優勢科技産業即半導體産業與面板業面臨外部的競争與發展壓力。半導體産業是台灣“兆元”産業(産值超過1兆元新台幣,相當於1萬億元新台幣);面板産業産值預計於2015年突破1萬億元新台幣,也將擠身於“兆元”産業。在大陸大力發展面板産業與重點支持半導體産業的情况下,預計未來5到10年時間大陸這兩大短板産業將會有突破性發展,對台灣形成競争與壓力,對台灣相關産品的進口需求减少,將衝擊台灣這兩大高科技優勢産業。2014年10月,工信部與發改委發布新型顯示器産業“新三年行動計劃”,預計到2016年,大陸新型顯示器産業按面積計算出貨量力争達到世界第二,市場佔有率超過20%(2013年占11.2%),産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依據過去台灣産業發展經驗觀察,預計10年後台灣不再有具全面競争力的强大優勢産業。
面對優勢産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外部的競争,台灣當局積極推進産業昇級轉型,以提高産業競争力。2014年10月,台灣“行政院”正式核定“産業昇級轉型行動方案”,進一步全面性規劃各項産業昇級的推動措施,包括政策貸款、租税、人才與基礎建設等,其中提供“1500億元(新台幣)政策貸款”及“100億元投資策略性製造業”等。同時台灣當局還提出推動“促進産業昇級”的“三只箭”:資通訊産業轉型,由以半導體元件爲首的半導體産業向上整合應用智慧城市發展,開創新的産業商機;傳統産業向籌組研發聯盟、開發高附加價值産品發展;重點發展包括物聯網、生技制藥與雲計算等新興産業。依台灣“産業昇級轉型行動方案”預估,未來高質化的製造業産值比例上昇,將由2013年的42.61%提高到2020年的60.40%;出口值比例由47.2%上昇爲63.12%。不過,受制於政經大環境的變化,台灣要實現産業昇級目標並不容易,總體産業競争力仍會呈現下降趨勢,上述目標的基本實現也無法改變台灣産業競争力下滑的基本態勢。
(四)台灣能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能源供應趨於緊張
隨着國民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能源需求持續增長。但台灣能源供給則因核電發展受阻,對未來能源供給造成較大壓力,而且能源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
依台灣“廢核”規劃,2018年,第一座核電廠1號、2號機組全部除役;2020年,第二座核電廠1號機組除役,2022年2號機組除役;2024年第三座核電廠1號、2號機組除役;第四座核電廠“暫時封存”,未來啓用的可能性不高。也就是説,到2024年,台灣將徹底結束核能發電,不僅預示着台灣能源尤其是電力供應緊張,電價上漲,而且能源與電力供應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預計到2025年,台灣燃煤與燃氣發電比率將達到85.8%,將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預計若以天然氣替代核四廠,每年排碳量增加751萬噸,减碳目標無法實現。
再生能源將有較快發展,但無法成爲主力能源。在燃煤發電存在污染與排放二氧化碳及核電發展受阻的情况下,台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發電(生質能)、地熱與水力等。目前,台灣再生裝置容量爲366.2萬千瓦,預計2015年爲451.4萬千瓦,2020年爲657.4萬千瓦,2025年爲993.3萬千瓦,2030年爲1375萬千瓦。
據台灣方面統計,2012年,台灣電力實際需求量爲2413億度,預計2015年爲2602億度,2020年爲2593億度,2025年爲3251億度,2030年爲3526億度。但在“核電”發展受阻與新興能源難以大力發展的情况下,將制約電力供應,未來可能在高峰期出現電力缺口。
表6-1 2030年前台灣電力需求與結構變化
時間 電力
需求 電力結構 再生能
源裝置
核電 燃煤 燃氣 燃油 其他
億度 % % % % % 萬千瓦
2013 2413* 17.9 36.4 31.9 4.4 9.4 366.2
2015 2602 18.7 33.6 36.8 2.3 8.5 451.4
2020 2593 13.0 40.5 36.8 1.1 8.7 657.4
2025 3251 1.0 39.1 46.7 1.6 11.5 993.3
2030 3526 -- -- -- -- -- 1375
資料來源:(1)專題:“一旦啓動廢核”,台灣《聯合報》,2014年3月31日,A13版。
(2)專題:“再生能源目標”,台灣《聯合報》,2014年3月26日,A7版,A8版。
*2012年值。
(五)台灣人口將出現負增長,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目前台灣人口結構還是處於較爲理想的狀態,勞動人口比例較高,但隨後數年人口將呈現負增長,勞動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與突出。
過去10年來台灣生育率約爲1.0,2013年爲1.065,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台灣出生率持續降低,已從2000年的約3%降爲2009年爲0.829%,年新生人口只有19萬人,已連續兩年出生人口降至20萬人以下。根據聯合國等機構研究,台灣人口紅利期爲1991-2026年。依台灣“行政院”官員薛承泰對台灣人口結構改變與發展趨勢分析,2000-2015年是台灣勞動力人口最豐富的階段,最有利經濟發展。台灣其他研究機構也認爲,未來10年,台灣仍處於勞動力相對充足時期,可享十年時間的人口紅利。
據預測,2020年前後,台灣將出現人口負增長。2002年,台灣“經建會”原預測2028年台灣人口將出現負增長,2012年預計提前到2026年出現負增長,2014年8月預測進一步提前到2022年。2012年9月,台灣“行政院”核準的“台灣産業結構優化”報告中指出,2020年時,台灣0-19歲人口將减少近100萬人,而65歲以上人口則增加100萬人,形成“正負100萬現象”。其中,台灣15-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在2015年達到高峰即1737萬人,此後開始减少,2015年到2060年平均年减少17.6萬人。
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發展迅速。從未來50年人口結構趨勢看,2025年,台灣人口達到2380萬人,此後開始緩慢下降。其中,目前台灣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總人口的比例爲74%,2016年起開始下降,10年後降到68%,20年後降到62%。
勞動人口下降的同時,台灣人口老齡化發展加快。台灣不同機構對老齡化進程有不同預測,但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台灣“國民健康局”於2012年發表報告指出,1993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預計2017年達到14%,進入“高齡社會”(aged-society);2025年將上昇到20%,較2008年的10%增加1倍,進入“老齡化社會”(superaged-society)。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爲274.1萬人,占總人口的11.73%,逐漸逼近高齡化社會。到2026年,台灣青壯年人口與老年人口比例由目前的7:1 變爲3:1 ,年輕人的壓力增大,不利經濟發展。日前台灣“國發會”發佈報告指出,台灣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將於2016年開始遞减且逐漸呈現高齡化;民衆平均壽命延長,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人口年齡中位數及老化指數均向上調昇,人口老化將衝擊勞動市場。到2060年,勞動人口比例降到50.4%,而老年人口比例達到43.2%。
未來台灣人口呈現負增長,人口結構持續發生重大變化,勞動人口降低,老齡人口增加,將衝擊勞動力市場,加重勞動人口的負擔,影響教育與經濟發展。特别是目前台灣高校過多,未來會因入學人數的减少會不斷有高校倒閉,預計到2022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專院校會倒閉。台灣當局盡管采取一些應對措施,如鼓勵生育、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年金改革與延後退休年齡等,但很難改變人口結構變化與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挑戰。
(六)台灣低薪、貧富差距等問題將常態化,社會矛盾日益突出
經濟增長放慢與經濟競争力下滑,導致台灣薪資增長放慢甚至停滯成爲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徵,預計這一趨勢未來將會延續,“低增長、低薪資”成爲一種常態。2014年,台灣經濟形勢有所好轉,最新預計年增長3.8%,加薪企業增多,相應的帶動薪資增長。依台灣“主計處”統計,2014年1-8月,平均經常性名目薪資爲38076元新台幣,較上年同期增長1.63%,創近三年來新高;實質經常性薪資36679元,略有增長,但仍趕不上1999年的水平(37196元)。盡管名目薪資有所增長,但增長甚慢,過去近20年平均實質薪資增長有限,未來經濟發展的動能不足,仍會呈現低增長甚至出現較大衰退的可能,未來薪資難有大的增長,“低增長,低薪資”將成爲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常態。
貧富差距問題是一個老問題,近年來有縮小趨勢,但不會改變貧富差距這一突出的社會問題。台灣分配狀態或貧富差距的變化經歷了五個階段,分别爲快速平均化時期(1953-1963)、緩步平均化時期(1964-1976)、相對穩定時期(1976-1983)、逐步惡化時期(1985-1991)與兩極化時期(1992年以後)。1992年以後,台灣所得分配趨於兩極化,最低所得20%的家庭所得分配額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7.76%降到2001年的6.53%,而高最20%家庭所得分配額則由38.6%上昇到40.19%。據台灣“主計處”公佈的家庭收支調查,2001年,台灣五等分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達到6.39倍,此後在波動中有所下降,2013年降爲6.08倍(高最20%家庭每户年可支配所得爲188.3萬元新台幣,最低20%家庭爲30.9萬元新台幣),是2009年以來最低點,預示台灣所得分配走勢呈現正向發展。不過,在政府重分配之前(扣除税與補貼等)的原始所得分配差距仍大,2013年爲7.53倍。另外,台灣“財政部”報告,綜合所得總額20分位申報統計,最高20%與最低20%的差距曾一度迅速上昇,從2008年的65.32倍迅速上昇到2011年的94.84倍,2012年略降爲85.21倍。長期看,貧富差距擴大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台灣也不例外,短期的調整與有限的縮小改變不了嚴重的貧富不均與貧富差距問題,也成爲引發社會矛盾的根源之一。
在經濟低速增長、薪資緩慢提昇與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情况下,在藍緑持續對抗與對兩岸關係政治認同差距日益擴大的情况下,未來台灣社會矛盾依然會十分突出。這些矛盾主要集中表現在人們日益上昇的需求與經濟增長落差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政治民主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野黨與執政者之間的矛盾,對外開放(包括對大陸開放)與維護既得利益的矛盾;不同群體利益主張差异的矛盾,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有時平緩,有時會更激烈,均會制約台灣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和諧。
二、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未來10年、20年時間,福建省將逐漸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經濟由高速增長(兩位數以上)逐步進入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長期,由工業化“中程階段”進入工業化“後程階段”,並逐步向“後工業化社會”邁進。
(一)福建省經濟增長將逐步進入中高速增長期
福建省經濟發展速度首先取决於大陸總體經濟發展形勢,其次才取决於地方經濟發展特徵。未來10年甚至20年,大陸經濟將進入中速發展時期,即“中速增長”成爲新常態,也不排除後期出現中低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運行實驗室預測,2011年到2015年,大陸經濟潜在增長率爲7.8%到8.7%,2016年至2020年爲5.7%到6.6%,其中當前勞動生産率下降是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的特徵,改革將轉變大陸對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模式的依賴,轉變對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的依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中國經濟增長潜力和改革》論壇中提出,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未來10年,大陸的經濟增長將維持在6.9%到7.6%之間。主要有三個論據:大陸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人口扶養比上昇;投資增速下降;科技進步指標的全要素生産率增速下降。其中未來10年到15年投資增長率在10-15%之間。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所預測,2015-2019年,大陸經濟年平均增長降至5.5%,2020-2025年平均增長3.9%。而相對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福建省經濟增長會高於大陸的平均水平,預計會有6-7%的中速增長速度。
福建省作爲大陸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相對較發達、正在持續發展中的省份,未來經濟仍會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長速度與改革開放前30年會明顯放慢,很難再有超過10%的兩位數增長,但有望在前期維持8-9%的中高速增長態勢,這一增長速度略於台灣3倍左右;後期經濟增長率甚至可能降至7%左右,這也是一個較理想的增長期。福建省維持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撑力量是城市化的持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工業化投資以及持續增長的消費所帶動,出口拉動力會有所降低。
(二)福建省將逐步由工業化中程階段向工業化後期轉變
目前福建省處於工業化中程階段,第二産業是最大産業,在經濟中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未來10年甚至20年,福建省産業結構將會出現較大變化,第三産業産值會明顯上昇,但工業在産業結構中仍佔有重要地位。關鍵在於,福建省與整個大陸一樣,城市化在持續發展,農村人口持續向城市轉移,是工業化的典型特徵,也是支撑未來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同時,福建省仍處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之中,基礎建設與重化工業投資仍在持續,其中正在推進的鐵路建設、城市軌道建設、興建中的核電廠、石化産業園區等是一個較長過程,不僅是拉動福建省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且會保持工業在産業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工業産值比重仍將在較長期時間内保持在40%以上,這也是支撑福建省經濟保持較高增長的關鍵因素。福建省第三産業或服務業仍會持續發展,尤其是規劃中的自由貿易區建設與服務領域的持續對外開放,會拉動港口、航運、物流業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會加快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在産業結構中的比重會持續上昇,但服務業投資規模遠趕不上工業投資,預計10年以後才會超過第二産業成爲福建省的第一大産業,但要達到目前台灣70%的水平還有很大距離。
(三)福建省對外經濟合作層次提昇,經濟區域化會有新的發展
對外開放與經濟自由化是大陸總體經濟發展方向之一,也是福建省經濟發展的方向與趨勢。福建省或海西作爲對台“先行先試”地區,未來會持續擴大對台開放與合作,厦門特區、平潭綜合試驗區以及正在申報整合的福建自由貿易區,將會把福建省的對台、對外開放與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福建省或海西與台灣經濟關係發展將上一個新台階。地緣與商緣關係,歷史上福建省與台灣的經濟關係就十分密切,在新的形勢下,福建省肩負開展對台經濟合作的“先行先試”角色,中央賦予了更多的優先權與自主權,將加快閩台經濟合作進程,閩台經濟生活圈將逐步形成,並成爲一個重要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典範。
2014年11月,福建省有關部門召開了“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橋頭堡”座談會,顯示福建省正在抓住中央提出的“一路一帶”對外戰略發展機遇,希望將福建省建設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橋頭堡,推進福建省對外互聯互通的發展進程,這是福建省在定位對台經貿先行區之後又以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新定位,將有力推進福建省經濟對外開放水平,擴大對外經濟合作規模。其中,福州市以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樞紐城市爲主要切入點,推動一系列相關的重大合作項目,有助於加快福建省的對外開放與區域互聯互通的發展格局。
另外,閩商有很强的自行對外開拓精神與能力,以相互協作與集體的力量進軍國際市場,這股民間經濟力量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與提昇,有助於福建省擴大對外投資與貿易,强化福建省與國際經濟的聯繫與合作。
(四)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加快,城鄉差距持續縮小
福建省城市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農村人口超過40%。目前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已成爲大陸社會發展的國家戰略,福建省也公佈了《福建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加快推進福建省城鎮化的科學發展,預計未來福建省與整個海西的城市化將步入一個迅速發展時期。
福建省仍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程階段,未來會持續加快發展,必然帶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加快城市化發展進程,預示着未來將有更多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且還有大量外省籍的農村人口進入福建城市。未來福建省城市人口比重將會將逐步接近台灣等發達社會的城市人口比例。
城市化的發展,農村人口的减少,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福建省的城鄉差距。不過,福建省地理環境較爲特殊,東部的沿海與内陸的山區發展差异大,未來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很難在短期内改變地區發展差距,目前沿海城鎮帶以全省44.4%的土地面積集聚了79.4%的人口,未來經濟重心與人口會繼續向這一區域集中,區域均衡問題依然會較爲突出。這與台灣區域發展有類似之外,西部經濟走廊的人口與産值占了台灣總體的90%以上。
(五)福建省人口老化速度加快,人口紅利降低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普遍趨勢,整個中國大陸也逐步進入高齡化社會的發展階段,福建省同樣如此。據研究,福建省人口老齡化始於上世紀90年代。依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福建省總人口爲3410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64.2萬人,占總人口的10.04%。由於受到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人口生育高峰期影響,福建省人口老齡化趨勢將呈現“前快後慢”的特點。據推測,到2035年前後,福建省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0%,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20%,2035年以後老化速度放慢。
福建省人口老化趨勢的加快,不僅意味着勞動人口的負擔增加,社會福利支出增加,而且預示着勞動力人口相對减少,人口紅利不再,加上新世代年輕人價值觀念的變化,未來可能出現勞動力相對短缺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福建省經濟快速發展。
(六)福建省社會問題會逐步突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增大
隨着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與大陸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一致,工業化進程中的新問題、新挑戰會不斷出現,除了上述的城市化加快與人口老化之外,還主要包括:一是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目前大陸的吉尼係數約爲4.7,爲貧富不均或貧富分化最嚴重的國家或地區之一。福建省政府統計的吉尼係數不是很大,城鎮與鄉村分别爲0.35與0.365,但實際貧富差距較表面的統計數字要嚴重得多,未來貧富差距會持續擴大,將成爲影響社會穩定與激化矛盾的突出問題。二是未來福建省民衆的權益意識、環保意識會持續高漲,經濟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會更突出,對經濟發展的牽制會增大。數年前厦門市民發起的反對PX石化項目的“行走抗議”行動是大陸首個公開有影響的反污染抗議事件,産生了很大的示範效應。福建省仍處於工業化發展之中,重化工業建設等會引起新的環保争議,甚至成爲“新常態”,需要引起關注。三是社會矛盾日益增長。着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社會階層會進一步分化,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不同群體與階層之間的矛盾會有所上昇,會影響政府决策。
第三節 福建省與台灣經濟社會發展比較
福建省與台灣省是我國以閩南語爲主要地方代表性語言的沿海省份。福建省土地面積12.4萬平方公里,台灣省土地面積3.6萬平方公里,前者是後者的3.4倍。福建省人口爲3748萬人,台灣省人口爲2324萬人,前者較後者多出1400多萬人口。這些基本要素是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尤其是人均水平比較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就主要經濟社會指標觀察,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較台灣落後約20年左右時間。
一、福建省與台灣經濟發展比較
(一)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總量比較
經濟規模總量GDP依然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基本指標,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追趕或超越的首要目標。新世紀以來,台灣經濟發展速度慢,呈現低速增長,2000年到2013年,台灣經濟年平均增長3%左右,其中2013年僅增長2.1%。福建省經濟則呈現較快增長速度,同期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2%左右,其中2005年以來年平均增長達13%,約是台灣的4倍以上。
由於福建省與台灣經濟增長速度的差异,福建省經濟總量與台灣經濟總量的差距迅速縮小。1999年,台灣經濟總量GDP突破3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4000億美元,此一時期花了8年時間;2013年突破5000億美元(5033億),即從40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花了7年時間。新世紀以來,福建省經濟規模增加較台灣爲快,2010年爲2157.7億美元(14737.1億元人民幣),2013年達到於3248億美元(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達到21759.6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台2003年的水平(3203億美元),約略後台灣10年時間。不過,福建省經濟總量與台灣的差距在迅速縮小。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福建省經濟總量是台灣的1/40,90年代是台灣的1/14,2012年是台灣的1/2强。2013年,台灣GDP總量爲5033億美元,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福建省GDP爲3567.1億美元(21759.6億元人民幣),已接近台灣的70%。
(二)經濟結構比較
經濟結構或産業結構是一個經濟體經濟發展程度與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標。簡單地講,工業化之前,農業或第一産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工業化發展時期,工業或第二産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位;後工業化發展時期,服務業或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位。台灣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發展階段,産業結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新世紀以來,服務業産值占經濟總量的比例接近70%,工業産值近30%,農業産值比例不足2%。以2013年爲例,台灣農業産值比例占1.69%,工業産值比例占30.02%(其中製造業占24.88%),服務業産值比例占68.29%,這是典型的後工業化社會的經濟結構。不過,台灣服務業增長放慢,過去10年平均增長2.9%。
福建省尚處於工業發展中程階段,第一産業産産值比例大幅下降,第二産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而第三産業産值比例遠低於第二産業。依福建省政府統計,2013年,福建省第二産業産值占GDP的比重達52%,相當於台灣上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的水平;農業産值比例爲8.9%,逐步接近台灣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1980年爲9.2%);第三産業産值比例爲39.1%,尚未超過40%。
從産業結構觀察,福建省還處於工業化發展中程階段。特别是由於福建省在加快工業化與高科技産業發展,造成近年來福建省第三産業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0年來呈現下降趨勢,在大陸各省市區排名中處於中後段,2010年、2011年均排名第12位,2013年降至第18位,2014年第1季度進一步降爲第30位(比重爲31.9%),僅高於河南省。同時,大陸服務業産值比例於2013年首次超過工業,顯示福建省的産業結構不僅落後於其他省份,也落後於整個大陸,這與近年福建省工業與基礎設施重大投資項目多有很大關係。相對的,北京服務業産值約達73%,不僅在大陸高居第一,而且已經超越了台灣。因此,福建省産業結構與台灣還有很大差距,要達到目前台灣産業結構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概需要20多年的時間。
表6-2 福建省與台灣經濟結構比較(單位:年、%)
時間 台灣地區 福建省
第一産業 第二産業 第三産業 第一産業 第二産業 第三産業
2008 1.60 29.05 69.35 10.7 50.0 39.3
2009 1.73 28.92 69.35 9.7 49.1 41.2
2010 1.64 31.0 67.36 9.5 51.3 39.2
2011 1.79 29.89 68.32 9.2 52.7 38.1
2012 1.78 29.08 69.14 9.0 52.2 38.8
2013 1.69 30.02 68.28 8.9 52.0 39.1
資料來源:台灣: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台灣經濟論衡》,2014年5月,第12卷第5期,第99頁。福建:《福建統計年鑒2013》。
(三)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及對外投資發展比較
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及對外投資是衡量一個經濟體對外開放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又一重要指標。在對外經貿尤其是對外貿易方面,福建省與台灣還有很大差距。
台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外貿在經濟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其對外貿易規模曾一度比整個大陸還多,何况一個在大陸處於經濟中上游的福建省。2013年,台灣對外貿易總額達到5753.4億美元,其中,出口達3054.4億美元,進口2699億美元,台灣外貿總額、出口額與進口額均居世界前20名之列。以2011年爲例,台灣外貿總額世界排名第18位,在西班牙、印度、巴西與澳大利亞之上;其中出口排名第17位,進口排名第18位,可以説台灣是世界貿易中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相對的,福建省對外貿易規模一直較小。改革開放前,福建省對外貿易很少,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才獲得較快發展,但總體對外貿易規模不大,不能與外貿大省廣東省相比(廣東省外貿早已超過台灣,2013年達12817億美元,已是台灣的2倍之多;同年江蘇省對外貿易額達到5932.7億美元,也超過台灣)。2013年,福建省對外貿易總額爲1545.1億美元,相當於台灣1992年的水平(1544.8億美元),落後20多年。其中,出口額943.4億美元,相當於台灣1994年的水平(943.0億美元);進口額601.6億美元,相當於台灣1991年的水平(631.4億美元)。可以説,福建省外貿發展與台灣有很大差距。
在貿易産品結構上也有很大差距。台灣出口産品以機電産品(尤其是高科技)爲主,福建省則以加工貿易爲主,2013年加工貿易約占30%,其中機電産品占35.3%,高新技術産品占14.6%。
在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方面,福建省與台灣的差距在縮小。由於台灣對外開放直接投資比較早,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因此歷年累計外商對台投資規模較福建省爲多。到2013年底,台灣吸引外商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263.7億美元。改革開放後,外商(包括台商)對福建省投資增長迅速,到2013年底,福建省吸引外商投資金額累計達1424.7億美元,已超過外商對台灣直接投資總額,關鍵在台商對福建省投資比例高,不包括台商則福建省吸引外資規模遠少於台灣。就近年雙方吸引外資規模看,相差不大,其中2013年福建省與台灣吸引外資金額分别爲66.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與49.3億美元(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額)。
在對外投資方面,福建省遠落後於台灣,關鍵在於台灣對外投資起步早,並在上世紀80年代中斯後形成一股産業外移與對外投資的熱潮。1952年到2013年底,台灣對外投資項目累計爲13849項(流量),投資總額達到826.5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對外投資;另外,台商(台灣)對大陸投資項目合計達40762(流量)(1991-2013),投資金額爲1336.8億美元;兩者合計分别達54611項與2163.3億美元。福建省對外投資起步晚,主要始於新世紀初。2013年,福建省新批對外直接投資(包括對台投資)項目142個,新批對外投資金額7億美元(直接實際投資金額6.4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估計不到100多億美元。不過,福建省在對外工程承包與對外勞務合作方面優於台灣,其中2013年福建省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達6.5億美元,接近對外直接投資額金額,台灣對外工程承包業務少,勞務合作少。
(四)旅遊業發展比較
被稱爲緑色産業的旅遊業是台灣與福建省重點發展産業,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台灣旅遊業發展迅速,尤其是由於台灣逐步擴大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入境旅遊人數大幅增加。2004年,台灣入境旅客人數不足300萬人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與2013年,先後突破400萬人次、500萬人次、600萬人次、700萬人次與800萬人次,可以説一年一個新台階。關鍵是大陸赴台旅遊人數的爆發式增長,2013年占到入境旅客總數的35.9%。2014年,赴台觀光旅遊人數預計將突破950萬人次,2015年將突破1000萬人次,提前實現台灣當局提出的入境觀光發展目標。
隨着台灣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台灣出境旅遊人數也持續大幅增加,2005年突破800萬人次,2010年突破900萬人次,2012年突破1000萬人次,2013年達到1105.3萬人次,其中以到中國大陸出境或旅遊人數最多,近兩年均在300萬人次以上,加上港澳地區,合計超過500萬人次。
福建省旅遊業也呈現快速發展之勢。2013年,福建省旅遊接待人數達2054.2萬人次(包括了境内旅遊),同比增長16.9%;旅遊總收入2286.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1%。其中,接待入境旅客首次突破500萬人次,達512.13萬人次,同比增長3.7%,實現外匯收入45.73億美元,同比增長8.2%,各項指標增幅超過大陸其他省平均水平。由此發現,2013年,福建省的入境海外旅客人數爲512.13萬人次,較台灣的800多萬人次少約300萬人次。福建省的出境人數也呈現快速增長之勢,但赴境外旅遊人數與台灣還有很大差距。
由於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大陸這個龐大的境外客源市場,對台灣的境外旅遊業有很大的支撑作用。福建省入境旅遊很難追趕台灣,但呈現同步發展態勢,尤其是福建與台灣之間的相互旅遊有良好發展前景。
二、福建省與台灣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發展比較
基礎設施主要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鐵路、港口、機場以及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台灣交通運輸設施建設起步甚早,基礎好,發展程度高;福建省交通運輸基礎建設起步晚,基礎弱,歷史欠賬多,但改革開放後發展快,雖然與台灣在許多方面有較大差距,但這一差距正在持續縮小,在某些領域已經超越或正在超越台灣。
(一)鐵路及軌道建設比較
1.鐵路建設與運輸發展比較
台灣鐵路建設歷史始於19世紀末期的1887年。戰後,台灣經濟發展,進一步刺激了鐵路建設。1979年,台灣實施西部鐵路幹綫電氣化建設,全綫運輸里程408.5公里,從北部基隆到南部高雄的運輸距離縮短爲4小時。台灣南北高速鐵路建成後,台灣鐵路運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西部電氣化鐵路、高速鐵路與高速公路共同搆成西部運輸大動脈。另外,台灣還有東部鐵路幹綫,包括宜蘭綫鐵路、北回綫鐵路、花東綫鐵路與南回綫鐵路,是目前台灣鐵路運輸主力,而且主要以客運爲主。進入21世紀後,台灣推動鐵路運輸捷運化,將西部鐵路幹綫轉型爲長程鐵路運輸與短程鐵路運輸通勤並重的營運模式,並規劃提昇東部幹綫的運能。北回綫部分改造工程於2003年完成,東部花連鐵路實現電氣化,2005年完成北回綫全綫雙軌化工程,列車班次大幅增加,有效縮短了台北到花蓮的北部到東部的運行時間。
目前台灣共有鐵路運輸綫13條綫,其中6條主幹綫,7條客運支綫,鐵路總長度1096.5公里,車站數量達225個。其中,雙綫鐵路588.2公里,單綫鐵路508.3公里,電氣化鐵路592.2公里。未來目標是推動東部鐵路電氣化與雙軌化。鐵路年客流量持續增長,2013年達22728.8萬人次,創歷史新高,連續3年突破2億人次,日運輸量達60萬人次。
改革開放前,福建省鐵路運輸滯後,嚴重阻礙了福建省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福建省鐵路運輸有了長足發展,先後完成温福、福厦快速鐵路和峰福鐵路峰南段電氣化改造等三條鐵路幹綫以及肖厝通港鐵路支綫,全省鐵路進出省通道增至5個,福建結束了過去只有單綫、低速鐵路的歷史,進入雙綫快速運輸動車時代。鐵路營運長度由2000年的1454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255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長度由821公里增加到1643公里,5年時間增加了1倍);運輸旅客人數從1428萬人次增加到5295萬人次。可以説,目前福建省鐵路里程已遠超過台灣,幾乎是台灣的1倍,但鐵路密集度低於台灣,鐵路運輸的便捷度低於台灣,鐵路運輸旅客量也低於台灣(約爲台灣的四分之一)。
2.高速鐵路建設與運輸發展比較
台灣建立了本島西部經濟發達地區横跨南北的高速鐵路即台灣高鐵,采用日本新幹綫技術。上世紀80年代初,台灣有關方面就提出興建南北高速鐵路項目;1990年,台灣“行政院”批準“台灣南北高速鐵路建設計劃”,1997年成立公司,1999年正式動工,2007年開始營運。台灣高速鐵路北起台北市,經板橋、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左營,共8個車站,全長345公里,設計時速300公里/小時,最高營運時速315公里/小時,台北到高雄的時間從原普通鐵路的4小時縮短爲1.5小時,成爲台灣西部地區一條横跨南北的高速交通運輸大動脈。
台灣高鐵是台灣第一個、也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BOT公共工程(民間興建、特許營運後轉移給政府。特許期限爲1988年到2033年爲35年)。高鐵已成爲當前台灣快捷、舒適的民衆往來的重要交通工具。到2012年底,高鐵運輸旅客累計突破2億人次,平均日旅客運輸量達12萬人次,2013年運輸旅客達4748.7萬人次,客座利用率達57.5%。由於運量相對不足,成本高,經營困難,目前高鐵正在進行重大改革,在開展增資的同時,計劃將特許經營時間再延長35年。
與台灣已建成横跨南北的高鐵大動脈、將南北運輸距離降爲1.5小時相比,福建省高鐵發展相對滯後。不過,在中國大陸進入高鐵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近年福建省高鐵呈較快發展態勢,目前已建成厦深高鐵,同時加快建設杭福深高鐵,另外正在建設龍厦、向莆、合福等3條高鐵綫路。厦深高鐵(厦門—深圳)全長502.4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爲144.2公里,時速200-250公里;龍厦高鐵(龍岩—厦門)全長114公里,爲電氣化鐵路;向莆高鐵(向塘—莆田)全長603.6公里,其中福建省内384.3公里數,時速200公里,有望2015年上半年通車,將是福建省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鐵(時速300公里);合肥到福州的合福高鐵有望於2015年通車,合肥到福州的運行時間將縮短爲3小時,而且將打通福建省與華中地區的快速運輸通道;正在討論的福厦高鐵(福州—厦門)全長272.5公里,時速200-250公里。福厦高鐵未來有望串起福州、泉州、莆田與厦門四大城市,並規劃延伸到漳州。依福建省高鐵建設規劃,5年後高鐵通車里程將達到915公里,將有效解决長期制約福建省經濟發展的交通問題,而且高鐵運輸里程將遠超過台灣。
3.城市軌道建設與運輸比較。城市軌道主要地鐵建設即台灣講的捷運。台灣捷運建設主要集中在台北市與高雄市,均采取高架、地下與地上(平面)三種建設方式。到2012年,台灣捷運運輸旅客呈現連續9年增長趨勢,全年運輸量達69566.7萬人次,平均每日搭乘人數達180萬人次。
台北捷運全稱爲台北都會區大衆捷運系統,是台灣第一座投入營運、也是規模最大的捷運系統,營運地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等,緩解了台北市的交通堵塞問題,促進了台北市與周邊衛星市鎮的發展。台北捷運於1986年提出興建,1988年2月開始動工,首條營運路綫文山綫於1996年3月通車。營運系統分爲高運量鋼軌與中運量膠輪兩種,主要綫路依顔色分爲棕、紅、橘、緑、藍、黄6條路綫。目前台北捷運路綫長達114.6公里,營運里程112.8公里,營運車站102個。2013年,台北市捷運承運旅客達到63496.1萬人次,日平均運輸人數達165萬人次(2012年)。
目前台北捷運開始向新北市等周邊地區延伸。新北市捷運規劃爲三環三綫。其中,二環“萬大—中和—樹林”綫全長9.5公里,第一期工程於2014年10月正式動工,預計2018年第一期工程完工通車。
高雄捷運(高雄都會區大衆捷運系統)是台灣第二個營運的大衆捷運系統或第二條城市軌道地鐵。高雄後勁捷運是以原高雄市爲中心向周邊延伸,1980年開始規劃,1999年由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承建,2008年通車營運,目前主要有紅、橘2條綫路營運。紅綫長28.3公里,橘綫長14.4公里,雙路綫全長42.7公里,均爲高運量系統,共計有38個站。2013年,高雄捷運旅客年承運量首次突破6000萬人次,達6070.6萬人次,客運收入爲14.6億元新台幣。目前高雄捷運規劃路綫包括環狀輕軌、燕巢綫、右昌綫、棕綫、黄綫、鳳山綫、水岸綫、緑綫及佛光山綫等9條綫。同時,2014年,高雄建成台灣首個輕軌運輸系統,也標誌着台灣開始步入輕軌建設時代,但台灣尚不能自産,主要通過對外招標建設實現。
福建省城市軌道與城際軌道建設起步晚,但發展快,後勁足。依照福建省於2014年出台的《關於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的意見》設想,2018-2020年,全省軌道交通建設投資達300億元人民幣,重點發展福州、厦門兩大中心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預計到2018年,福州、厦門兩大中心城市進入軌道交通時代,全省將在2030年實現交通現代化。
目前福州市與厦門市均在加快城市軌道建設。福州正在興建與規劃的地鐵有7條,軌道全長184.2公里。其中,地鐵1號綫一期工程已經啓動,全爲29.2公里,預計2014年底通車。2號綫初步設計已經確定,預計2014年底動工興建,争取2018年底建成通車。厦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共規劃有6條綫,總長達246.2公里。一期工程有1-3號綫,其中1號綫長度20.17公里,已開工建設,預計 2018年通車;2號綫、3號綫分别争取於2019年、2020年建成通車;軌道交通環灣綫争取於2020年建成通車。
另外,泉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也在加快,1號綫争取2016年動工,2020年通車。
福建省還在大力發展城際鐵路,依據環境評估報告與相關規劃,未來全省將新建18條城際鐵路,其中近期到2020年新建9條城際鐵路,建設公路里程達559公里,總投資995億元人民幣。遠期到2030年,9個設區市之間的城際鐵路網全部建成,並形成“一環、兩網”格局:“一環”是近期(2020年前)建成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龍岩—三明—南平—福州,主要是利用既有的福厦鐵路、龍厦鐵路、規劃中的南三龍鐵路及在建的合福鐵路,形成一個大環型城際鐵路網。“兩網”是規劃:新建18條城際鐵路。其中,福莆寧大都市區城際綫網新建10條放射狀城際綫,綫網里程爲536公里;厦漳泉大都市區城際綫網新建6條放射狀城際綫,綫網里程爲509公里數;武夷新區軌道交通建設里程爲108公里。其中近期(2020年前)新建城際綫9條,建設里程559公里。
其中,全省跨地區的城際軌道建設包括厦漳泉城際軌道與福州城際軌道。厦漳泉城際軌道R3綫争取2018年建成通車;厦漳泉城際軌道 R1綫争取2016年動工,2020年建成通車。福州城際軌道主要包括福州-馬尾綫、福州-長樂機場綫分别計劃於2015年、2016年動工,將分别於2018年與2019年建成通車。
可以説,2013-2020年是福建省城市軌道與城際軌道建設的高峰期。依照現有規劃,到2018年,福建省城市軌道交通的通行里程達100公里;2020年通行里程達130公里,將超越台灣雙核心城市大台北與大高雄的城市軌道建設。
(二)公路建設比較
經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台灣形成包括高速公路、環島公路、東西横貫公路、縱貫公路、濱海公路及聯絡公路在内,高度發達、縱横交錯的公路運輸網絡,公路總長度達2萬多公里,平均每萬人擁有10公里。
台灣是整個中國最早建設高速公路的地方,第一條高速公路即中山高速或南北高速,北起基隆,南至高雄,途經14個縣市,全長381.7公里,平均行車速度爲每小時95公里,從北到南僅有4個小時,較普通公路快了1倍。
上世紀90年代後,台灣除繼續拓寬改善中山高速公路外,開始規劃與興建第二條高速公路即北宜高速公路及第二條高速公路後續工程、南横高速公路與東部高速公路等。其中北部第二條高速公路全綫長108公里,於1997年8月全綫通車。目前正在進行東部蘇花公路即從宜蘭蘇澳到花蓮的改造工程,總投資493億元新台幣,預計2018年通車,届時較原蘇花公路運輸縮短18公里,通車時間由過去的 2.5小時降爲1.2小時,有助於緩解東部交通運輸壓力,有利於加快東部經濟發展。目前台灣已建成各類公路共計214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有900多公里。
台灣公路客運量隨着高鐵與航空運輸的發展呈現“先增後降”的發展過程。公路客運量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逐步下降,從最高峰1978年的年客運量23.6億人次降爲2000年的11億人次,以後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近年有所回昇,2013年爲12.2億人次,爲新世紀以來新高。公路貨運量則呈現持續增長趨勢。2000年,公路貨運量達3.5億噸,較1978年的1.1億噸增加了2倍多,2013年達6.7億噸。
新世紀以來,福建省公路建設與運輸發展迅速,已形成快捷、方便的公路運輸網絡。公路通車里程從2000年的51073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94661公里,即接近上億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351公里增加到3372公里,均遠遠超過了台灣的公路與高速公里運輸里程,這與閩台兩地面積差距較大有直接關係。到2013年,福建省公路旅客運輸量從41696萬人次增加到位75610.6萬人次;貨運量從22924萬噸增加到68559.5萬噸,較上年增長15.4%。可以説,在公路建設與運輸方面,福建省逐步超越了台灣,其中指標性的公速公路里程福建省是台灣的5倍之多,貨物動量略高於台灣,只是客運量少於台灣。
(三)港口建設及航運發展比較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綫長達1139公里,港口衆多,港口設施比較完善,航運業發達。目前台灣有7大國際商港,分别爲高雄港、基隆港、花蓮港、台中港、蘇澳港、安平港與台北港。台灣已建成營運的港口碼頭泊位總計達293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34座,最大泊位達26萬噸級。到2013年,台灣本地船舶登記數量達295艘,爲歷史最高;總噸位達337.3萬噸。2013年,七大國際商港的進出港船舶達75542艘,較本世紀初83000艘明顯减少,總噸位爲13.7億噸;貨物吞吐量達2.24億噸,年增長1.95%,但新世紀以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較2004年的2.79億噸下降不少;集裝箱裝卸量達1404.7萬個標準箱(首次超過1400萬個標準箱),創歷史新高,但同樣新世紀以來增長有限,總體呈現波動狀態。
其中,高雄港是台灣最大的港口與對外貿易樞紐。高雄港已建成營運的碼頭泊位達119座,深水泊位99個,最大可停泊10萬噸級貨船。高雄港集裝箱裝卸量曾排名世界第3位,後因台灣經濟發展放慢,世界排名迅速下降,2011年降爲第12位。2004年到2013年,高雄港集裝箱年裝卸量在900萬到1000萬個標準箱之間,2014年有望重回1000萬個標準箱,但世界排名尚未回昇,還持續下降到2013年的第14位。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海岸綫長3324公里,有建設港口的優良條件,目前主要港口有福州港、厦門港、泉州港、漳州港(2011年並歸厦門港管理)、湄州灣港與寧德港(2012年並到厦門港)等10多個港口。到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營運碼頭泊位總計444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23座,最大30萬噸級。其中,厦門港已建成營運碼頭泊位115座,其中萬噸以上50座,最大14萬噸級。厦門港在合併漳州與寧德港之後,地位迅速上昇。2011年,厦門港集裝箱裝卸量達到646.5萬個標準箱,世界集裝箱裝卸量排名上昇到第19位,首次進入世界前20位之列。2014年,厦門港集裝箱吞吐量爲801萬標準箱,世界排名昇至第17位,距離高雄港僅落後3位,預計未來5年左右時間厦門港集裝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將超過高雄港。
福建省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迅速增長,從2000年的6944.2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4.55億噸,較2012年增長10%,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達1.86億噸,年增長11.2%;集裝箱吞吐量爲1169.39萬個標準箱,年增長9%。
總體觀察,目前福建省港口貨物吞吐量4.55億噸,已是台灣貨物吞吐量2.24億噸的2倍;福建省集裝箱吞吐量也逐步接近台灣,2013年,福建省爲1169.4萬個標準箱,台灣爲1404.7萬個標準箱,但同年福建省的增幅達9%,遠高於台灣的2.2%,前者是後者的4倍以上,不到5年福建省的集裝箱吞吐量即可超越台灣,但福建省的核心大港厦門港與高雄港的發展還有一定差距。
表6-3 福建省與台灣港口建設與運輸比較
項目 單位 台灣 福建省 備註
海岸綫長 公里 1139 3324 後者是前者的1.9倍
主要港口 個 7 10
營運碼頭 座 293 444 後者已超越前者
貨物吞吐量 億噸 2.24 4.55 2013年
集裝箱吞吐量 萬標準箱 1404.7 1169.4 2013年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統計與資料整理。
(五)空港建設比較
台灣作爲一個海島,航空運輸在台灣整體基礎設施建設與對外經貿及聯繫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台灣已建成的民用機場共有18個。其中,桃園與高雄小港是國際機場,台北松山、台中、嘉義、台南、馬公、花蓮、台東、屏東、新竹爲9個島内機場,梨山、阿裏2個爲直昇機場,蘭嶼、小琉球、工美、望安5個爲地方管理的離島小型機場。其中,桃園國際機場與高雄國際機場爲台灣北部與南部兩大空中門户,也是台灣最重要的兩個大型機場。
桃園國際機場於1974年動工興建,1979年2月投入使用,此後不斷擴建。上世紀90年代過末期第二期擴建工程,機場客運容量增至2000萬人次,新世紀以來又擴建第三期工程,目前仍不能滿足市場發展需要。2012年,台灣當局宣佈投入500億元新台幣,興建桃園機場第三航站樓,增設第三跑道,預計2018年啓用,届時桃園機構年客運輸容量可達7500萬人次。
高雄國際機場是由軍用機場改造而來,1971年正式開通國際航綫,後持續擴建,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機場客運容量增至340萬噸,貨運容量增至32萬噸,但新世紀來營運有下降趨勢。 2013年,高雄國際機場飛機起降爲46721架次,較10年前的2004年86167架次下降了45.8%;運輸旅客人數從758.6萬人次降爲464.6萬人次,下降了38.8%;貨物運輸量從87758噸降55112萬噸,下降了37.2%。
受島内高鐵運輸的發展等影響,台灣整個機場營運包括飛機起降架次與客運、貨運量均有下降態勢,起降架次從2004年的504862架次降爲2009年的335667架次,客運人數從4412萬人次降爲34382萬人次,貨物運輸量從18.32萬噸降爲144.5萬噸。
2008年兩岸實現直航、航班持續增加及大陸民衆赴台旅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台灣航空運輸有了新的發展,2013年,起降架次增爲426635架次,客運量增爲4882萬人次,貨運量增爲168.3萬噸。尤其以桃園國際機場最爲典型,飛機起降加架次於1996年首次突破10萬架次,2013年接近20萬架次(19.4萬次架次),創歷史新高,每日平均起降達532架次;運輸旅客人數於2004年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2008.4萬人次),2013年突破3000萬人次。
福建省民用機場數量遠少於台灣,目前只有福州長樂機場、厦門機場、武夷山機場、晋江機場等4個機場,目前動工興建的有三明沙縣機場。尤其以福州、厦門開通了兩岸航綫與國際航綫,成爲海西兩個營運能力持續增長的重要機場。厦門與福州長樂機場的設施條件與現代化程度優於台灣的桃園機場與高雄機場,但運輸規模則少於台灣。2000年到2013年,福建省航空客運量從353萬人增加到位857.2萬人次,2013年增長10.2%;貨物運輸量從6萬噸增爲19.2萬噸,2013年增長9.1%。不論是客運,還是貨運,福建省的航空運輸量與台灣有一定差距。目前福建省正在加快空港建設,厦門正在規劃上報争取建設新機場,福州長樂機場二期工程正在編制可行性報告,晋江機場擴建工程已接近完工,這些工程若能得到批準與落實,將大大促進福建省空港運輸能力。
(六)電信、通訊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比較
台灣電信與通信事業發展迅速。台灣電信業務由台灣電信總局經營管理,下設北、中、南3個共電信管理局以及國際電信管理局與電信訓練所等機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台灣除繼續擴大電信機綫建設外,加速安裝數字交换系統、光纖電纜、全球資訊網絡及島内衛星通信與ISDN等業務,逐步實現電信、通信現代化發展。同時,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提出“電信智慧型多元化網路建設計劃”,1999年完成以“台灣寬頻實驗網路”爲主的西部環島骨幹架構。2007年3月,台灣“行政院”通過新一期“國家資訊通訊發展方案”(2007-2011),主要以“發展優質網絡社會”爲目標,提出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策略。依規劃,到2015年,台灣光纖用户口將加到720萬户,有綫電視數字化普及率達到75%。據統計,2008年到2012年5年時間,台灣有綫寬頻用户從493.3萬户增加到553萬户;無綫寬頻用户從129萬户增加到903萬户。2012年,有綫電視整體用户達498萬户,普及率爲61%,其中裝設數字機上盒用户口比重爲21%,首次突破100萬户,達104萬户,較上年增長82%。2013年,台灣網絡用户達到753.6萬户;整體服務數字網絡用户達10.9萬户,較最高時2011年12.3萬户有所下降;移動電話用户達到2970.1萬户,近年呈現平穩緩步上昇狀態。
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福建省電信與通訊建設發展迅速,已在諸多方面領先台灣。目前福建省電信網、計算機網、廣電網以及移動通訊網基本覆蓋全省,實現了從單一到多元、從相對滯後向適度超前的方向轉變。到2013年,全省光纜綫路總長度達39.3萬公里(2010年底),96.5%的行政村通了光纜(2010年底),移動電話交换機容量7726萬户,全省互聯網用户3590.3萬户,移動電話用啓達4303.3萬户,互聯網普及率爲95.8%。
依據福建省政府發佈的《關於加快建設項目“數字福建—寬帶工程”的工作措施》,重點實施“城市光網”、“農村寬帶入鄉進村”、“無綫寬帶局域網絡”、“寬帶城域網、骨幹網”、“寬帶推廣應用”、“寬帶産業協調發展”等。其中,依規劃,到“十二五”末,全省光纜綫路長達到65萬公里,互聯網營寬帶接入口達到1500萬個;3G網絡縱深覆蓋;光纖到户覆蓋家庭達到800萬户,固定寬帶用户達到1080萬户。
可以説,福建與台灣電信或通訊基礎設施與業務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盡管福建省起步較台灣晚,但後發優勢明顯,發展迅速更快,電信、通訊等基礎設施已不亞於台灣,目前基本上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有綫電視節目與機上盒普及率等已超過台灣。
三、福建省與台灣社會發展比較
(一)福建省與台灣社會發展處於不同發展階段
福建省與台灣社會發展處於不同階段,台灣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階段,即所謂的發達社會;福建省與整個大陸一樣,仍是發展中社會,正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中程階段。
台灣經濟現代化起步早,可追溯到清代劉銘傳治理台灣時期,日本殖民統治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台灣現代化發展。戰後,台灣經濟在經歷短暫陣痛之後,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步入工業化發展時期,到上世紀9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即大約經歷了30年工業化進程,此後開始逐步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發展時期。依台灣統計,1993年,台灣工業産值比重首次降至40%以下,2013年爲30%(其中製造業爲24.9%);服務業産值於1995年超過60%,2013年爲68.3%,與發達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相似。可以説,台灣已進入以服務業爲主的“後工業化社會”發展階段。
福建省工業化發展過程曲折,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型時間長。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工業化進程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目前仍處於工業化中程階段,農業就業人口持續向城市與工廠轉移,工業産值比重依然偏高,仍是主導産業,産值比重超過50%;服務業雖然呈現較快發展勢頭,但近年福建省服務業産值占GDP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不足40%,低於大陸各省市區的平均水平。福建省服務業産值比例要達到70%以上即進入“後工業化社會”,還需要較長時間,較台灣晚20年左右時間。
總體上講,福建省是“發展中社會”,台灣是“發達社會”。福建省與台灣社會發展階段不同與差异,决定了兩地社會結構、社會發展水平與社會矛盾等諸多方面的差异。目前台灣處在經濟增長相對緩慢與民生問題更爲突出的又一次社會轉型時期,陷入“民主陷阱”的發展困境(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台灣的中上收入困局”,認爲台灣陷入“中上收入困局”,即雖有民主體制,但近年經濟增長緩慢,民衆不樂觀)。福建省與整個大陸一樣,則從“温飽型社會”(基本實現小康)向“發展型社會”(中等收入)轉型,處在“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利益格局進行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呈現多樣化的特徵”的發展階段。
與此相適應,福建省與台灣人均經濟總量有較大差距。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平均經濟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台灣已進入高收入國家或地區行列。2011年,台灣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美元(20122美元),2013年爲20958美元。福建省人均GDP盡管在改革開放後有較快增長,但與台灣相比仍有很大距離,2007年人均GDP爲3000美元,相當於台灣1985年的水平(3297美元);2011年突破7000美元,相當於台灣1990年的水平;2013年爲9533美元,與台灣20958美元有較大差距。
(二)城市化水平比較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進入發達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其中,城市人口超過70%,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接近,是觀察與衡量的兩大關鍵性指標。海峽兩岸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差异在於台灣與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大陸城市化發展水平與城鄉結構有很大不同。
台灣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起步早,城市化發展程度高,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1980年超過70%(進入工業化社會中期);上世紀90年代開始,城市化進程放慢,但城市人口比例仍持續上昇,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80%,目前約爲87%(目前北京市爲86%)。以城市人口密集度觀察,台灣38個大中小城市的面積約占台灣島總面積的7.09%,人口却達1240萬人,占了台灣總人口的56.7%。目前台灣農村人口少,只有約3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3%。尤其是台灣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程度高,城市結搆合理,特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密集,城鄉差别小,基本上實現了城鄉社會一體化發展。
福建省與大陸整體情况一致,城鄉結構較爲特殊,農村人口規模龐大,城市化程度低。長期以來城市化發展遲緩,但改革開放後則城市化發展步伐加快,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轉移。據統計,1978-2013年,福建省城鎮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與農村人口,城鎮常住人口從336萬人增加到2293萬人,城鎮化率從13.7%提高到60.8%,高於大陸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年平均提高1.35個百分點。按此速度,要追趕上目前台灣城市化水平約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與此同時,同期福建省城鎮數量不斷增加,1978年到2012年,城市從6個增加到23個,建制鎮由62個增加到612個,沿海城鎮帶以全省44.4%的土地面積集聚了79.4%的人口,成爲拉動經濟快速增長與集聚人口的主要區域。福建省也以中小城市爲主,目前人口在100萬至300萬的城市只有2個,50-100萬人口的城市只有1個,20萬至50萬人口的城市爲20個。這與台灣城市結構或人口集中於沿岸城市有高度的一致性。
不過,與台灣相比,福建省農村人口規模仍然巨大,接近總人口的40%(2013年爲39.2%),高出台灣2倍,城市化水平與台灣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大陸龐大的人口規模與特殊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大陸城市化發展,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礙與特殊的城市化特徵,即部分城市人口與居民身份脱節。若以户籍人口計算,福建省與整個大陸的城市化水平會大幅下降。就是説一部分“被城市化”的市民生活在城市,但仍是農村户口,不能與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福利、購房、子女教育等權利,使得大陸城市化水平存在可議之處。另外,福建省城鄉社會發差别顯著,還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農村農民人均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有較大差距,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與社會保障,農村社會保障少。
目前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已成爲大陸社會發展的國家戰略,福建省也公佈了《福建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加快推進福建省城鎮化的科學發展,預計未來福建省與整個海西的城市化將步入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與台灣城市化差距會持續縮小。
(三)科學技術教育及社會事業發展比較
台灣是亞洲“四小龍”,而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有非常好的基礎,也有較高的水平,不僅有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科研機構,還有從大陸轉移到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以及國民黨當局在台灣光復治理後新發展的一批科研機構,因此台灣科技發展水平較福建省强很多。
就研發經費比與專利申請數看,福建省與台灣有很大差距。2012年,台灣研發經費達到4313億元新台幣(約936.6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例達3.06%(2011年突破3%),但政府投入的比例在下降,同年爲24.8%,較1998年的38.3%下降許多,也就是説民間投入成爲主流,占到四分之三强。2013年,台灣研發人力總計達29.5萬人,每萬人口研究人員數達76.6%。2013年,福建省的研發經費支出只有307億元人民幣,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占生産總值的比例只有1.4%,與台灣有很大差距。
2013年,台灣專利申請數爲83211件,較上年略有下降。其中,專利公告發证數爲72148件,其中發明專利公告發证數40251件(境外申請者占50%以上)。同年,福建省全年專利申請受理53701件,專利授權3751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爲2941件。福建省與台灣同樣有較大差距。
在世界銀行於2012年6月公佈的“2012年全球知識經濟指數(KEI)評比”中,在146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排名第13位,較2000年排名第16倍上昇3位,在亞洲更居第1位,優於香港、日本與韓國等,其中教育排名第8位,創新系統與資訊基礎設施均排名第9位。福建省没有這一統計資料,但知識經濟指標應遠落後於台灣。
台灣教育事業發達,目前台灣有高等院校162家。但過多的大學,造成生源不足,學生品質下降,成爲新問題。人口增長放慢,高校入學人數也呈現下降趨勢,2012年學度爲277756萬人,2014年學年度爲275857人,預計到2022年降不189402人,首次降到20萬人以下。台灣教育經費不斷增加,2011年達到8023.5億元新台幣,占GDP的比例從1971年的4.22%增加到2011年的5.68%。2013年,台灣大專院校爲161所(最高時164所),在校學生爲134.6萬人。
福建省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2013年,在學全日制研究生3.82萬人,畢業生1.02萬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爲73.05萬人,畢業生爲18.72萬人;普通高中生在校學生65.64萬人。不過,福建省高校競争力遠落後於台灣,在亞洲或全球高校排名中,台灣有多家高校名列前位,福建偶爾只有一家厦門大學入列。201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佈2014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百强排名”,大陸有64所,台灣27所,香港7所,澳門2所,其中前10位台灣有3家(分别是第2位的台灣清華大學、第三位的台灣大學與第9位的台灣交通大學),福建省没有一家,厦門大學則排名靠後。
表6-4 福建省與台灣技術創新能力比較
年份
(年) 科技活動人數
(人) 每萬人科技活動人數(人)
金額(億元) R&D經費
占GDP比重(%)
福建省 台灣 福建省 台灣 福建省 台灣 福建省 台灣
2003 71504 172950 20.50 76.51 37.50 591.84 0.72 2.27
2008 130618 240876 36.24 104.56 102.13 742.71 0.94 2.77
2013 -- 295179 -- 126.6 307 937.6 1.40 3.06
資料來源:《福建省統計年鑒》,《台灣統計月報》。
注:新台幣换成人民幣。科技活動人數,台灣爲研究發展人力,包括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與支援人員。
曾維翰:“閩台製造業競争力之比較”,《海峽經濟》(福建),2012年6月,第48-5。
第四節 福建省實現跨越式追趕台灣的戰略意義與設想
一、福建省實現跨越式追趕台灣的戰略意義、目標與時機
加快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確立福建省實現跨越式發展、追趕台灣的戰略目標,不僅有助於推進福建省現代化發展,而且對於縮短與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逐步消除台灣民衆在經濟上對大陸的優越感、增强對台灣民衆的吸引力以及對祖國的認同、加快台灣與大陸社會融合、對未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均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十六大後,福建省政府提供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2008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2017年實現翻兩番。2009年,福建省又提出追趕台灣的發展目標,力争在2020年GDP總量超過台灣。依目前發展態勢,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追趕台灣的經濟總量目標是基本可以實現的,但要全面追趕或超越台灣,還需要持續努力,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力争在較短時間内實現這一目標。
在新的形勢下,福建省實現跨越式發展追趕台灣的總體戰略目標是:力争在未來15年左右時間即到2030年前後,包括經濟總量(GDP)、人均GDP、外貿總額、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水平等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超越或接近台灣,可視爲短期目標;部分指標在2040年前後超越台灣,可稱爲中期目標;到2050年,經濟社會指標基本全面超越台灣,可視爲遠期目標。就中、短期目標而言,福建省在重要經濟指標方面縮小與台灣的差距,在局部或部分指標上接近或超越台灣的發展水平。
其中,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追趕目標,追趕或超越的時機是不同的。未來15年左右時間,是福建省追趕台灣的最佳時機,主要是基於内外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台灣内部的原因。台灣已陷入經濟發展的“民主困境”,藍緑對抗與政治鬥争嚴重阻礙經濟發展;社會矛盾復雜,公民運動成爲新常態,社會發展呈現碎片化特徵,主張多元化與分歧化,無法形成發展共識,阻礙台灣經濟發展;産業外移與經濟競争力下滑,失去内生動力;外部環境的日益復雜多,增添了台灣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二是福建省正處於工業化中程階段,基礎建設與重化工業建設仍在加速進行,大規模投資仍會持續15年左右時間,投資拉動仍是維持較高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是追趕或超越台灣的關鍵所在。三是福建省民衆環保意識與公民意識雖然顯著提昇,但尚未成爲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力量,也是福建省經濟快速發展與追趕台灣的好時機。
(一)經濟總量(GDP)超越台灣的時機在未來4-7年之間
經濟總量(GDP)追趕台灣是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超越台灣的代表性指標。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省曾提出超越台灣的口號,而且在新世紀初廣東省外貿總額與經濟總量(2007年)先後超過台灣。隨後,江蘇省、山東省與浙江省等GDP總量也先後超越台灣。2009年,福建省提出GDP在2020年超越台灣的目標。依目前福建省與台灣經濟增長速度觀察,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很可能提前實現。2013年,台灣GDP總量爲4892.6億美元,福建省GDP爲3567.1億美元(21759.6億元人民幣),已接近台灣的70%。預計未來福建省經濟增長有所降低,按較保守的年平均增長8%計算,台灣經濟增長按年平均3%計算,到2021年,福建省與台灣GDP總量分别達到6305.3億美元與6197.9億美元,即未來不到8年時間即到2021年福建省經濟總量將會超過台灣。如果福建省按較樂觀的年平均增長10%計算,則到2018年,福建省GDP總量將達到5744.9億美元,超過同年台灣的5671.9億美元,即用不到5年時間福建省經濟總量就會超過台灣。如果依福建省經濟年平均增長9%計算,則福建省GDP總量會在2019年超越台灣。可以説,4到7年内,福建省經濟總量就會實現超越台灣的目標。
表6-5 2020年前後福建省與台灣GDP總量預測*
時間
(年) 福建省 台灣
年平均增長10% 年平均增長8% 年平均增長3%
(GDP) 年平均年增長3%
(GNP)
2013 3567.1 3567.1 4892.6 5115.5
2014 3923.8 3852.5 5039.4 5269.0
2015 4316.2 4160.7 5190.6 5427.1
2016 4747.8 4493.6 5346.3 5589.9
2017 5222.6 4853.1 5506.7 5757.6
2018 5744.9 5241.3 5671.9 5930.3
2019 6319.4 5405.7 5842.1 6108.2
2020 6951.3 5838.2 6017.4 6291.4
2021 7646.4 6305.3 6197.9 6480.1
2022 8411.0 6809.7 6383.8 6674.5
資料來源:台灣:《兩岸經貿》雜誌(台北)所載“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2014年7月,第60頁。
福建省:“2013年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二)對外貿易總額超越台灣的時機在2030年前後
台灣是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角色,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指標之一。新世紀以來,在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與台灣經濟競争力下滑的背景下,台灣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放慢,而福建省經濟結構仍是以製造業爲主,是重要的“製造基地”,從而爲福建省對外貿易發展追趕台灣提供了條件。2013年,台灣外貿總額爲5732.3億美元,接近6000億美元;福建省爲1693.5億美元,還不到2000億美元,相差4038.8億美元,不足台灣的30%,與台灣有較大差距。
外貿發展受外部環境影響比較大,對外貿易增長波動大,不穩定,不易預測。但就福建省與台灣省外貿增長趨勢觀察,顯然台灣外貿增長速度已大幅放慢,2013年只有1.4%,相對的福建省外貿仍呈現較快發展趨勢,2013年增長8.6%,高出台灣數倍之多,預示着未來福建省與台灣外貿總量差距會持續縮小,但因差距比較大,要趕超台灣還需要較長時間。依類比法推算,2003年到2013年,福建省外貿總額從353.3億美元增加到1545.1億美元,10年增長了3.4倍,同期台灣從2786.1億美元增加到5732.3億美元,僅增長了1.1倍。按目前福建省與台灣的外貿規模以及雙方的增長態勢,福建省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趕上台灣。因此,外貿總量要追趕台灣任務艱巨,不是短期能够實現的。
在對外貿易中,出口顯得更爲重要,是體現經濟競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標。2013年,台灣外貿出口金額爲3032億美元,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年增長0.7%;同年福建省外貿出口額爲943.4億美元,年增長6.2%,福建省出口額不足台灣的三分之一。外貿出口不僅受内部産業發展影響,而且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比較大。不過,由於台灣産業外移嚴重,島内生産規模縮小,制約了未來台灣外貿出口的增長,未來將會繼續呈現不穩定的低增長態勢。福建省仍處於工業化發展中程階段,生産製造仍具優勢,爲出口持續較高增長創造了條件,預計在2030年前後,福建省出口額可接近甚至超越台灣。
(三)人均GDP追趕台灣在2030年前後
人均GDP(或GNP)是觀察一個經濟體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人均GDP不僅取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GDP增長速度或GDP總量,而且還取决於人口數量,而且與人口數量成反比。同時,匯率波動對以美元計算的GDP或人均GDP也有很大影響。目前台灣GDP總量高於福建省,而人口又遠少於福建省,福建省與台灣人均GDP有很大差距,要趕上台灣所需時間較長。
不過,人民幣對美元的昇值,對縮小雙方以美元計算的人均GDP有很大幫助。近年來,人民幣兑美元匯率昇值30%,大大加快了大陸及各省市區以美元計算的人均GDP增長速度,也在迅速縮短與台灣人均GDP的差距(台灣也曾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新台幣的昇值大大加快了人均GDP的增加速度)。
過去5年時間,台灣人均GDP從2008年的17507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0958美元,5年增加了0.2倍,約3451美元;同期福建省人均GDP從4346.7美元增加到9837.7美元,5年時間,增加了1.3倍,約5491美元。就是過去5年時間,福建省人均GDP增加的幅度是台灣的12倍之多,也預示着雙方的差距在迅速縮小,只因兩者基數相差大,福建省無法在短期内超越台灣。2014年,福建省人均GDP有望接近或突破1萬美元,將是福建省一個新的重要跨越。如果按目前雙方人均GDP的增長速度與當前匯率變化水平,到2030年前後,福建人均GDP可超越台灣。據台灣方面研究,由於15-64歲的工作人口開始下降,未來10年(2016-2025年),台灣人均潜在GDP年平均增長將拉低0.85個百分點,即台灣人均GDP增幅進一步放慢,而福建省人均GDP則會保持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如果就主要城市觀察,2013年,厦門、福州、泉州等三個城市的人均GDP均超過1萬美元,則會在更短時間内趕上台灣。不過,福建省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包括家庭住房面積、家庭電氣設備等與台灣的差距不大,有些已經接近,有些在較短時間内即可趕上或超越台灣。
(四)基礎設施硬件與重要工業在數年内逐步超越台灣
在國際港口運輸方面,厦門港與福州港的貨物吞吐量已超越高雄港,但集裝箱裝卸量與高雄港尚有差距,但正在接近。2013年,厦門港的集裝箱裝卸量世界排名僅落後高雄港3位,預計5年内將超越高雄港。福建省在城際軌道建設方面有着“一環兩網”的宏大發展規劃,其中力争在2020年前後完成福州、厦門兩大中心城市的城市軌道建設,届時福建省地鐵與城鐵運輸里程將趕超台灣。
未來不到10年,福建省的核電工業將超越台灣。台灣是亞洲地區最早發展核電工業的地區之一,發電裝備與發電量在亞洲曾僅次於日本,爲台灣快速工業化與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受到“反核運動”影響,台灣核電工業發展受到很大衝擊,即將完成的第四座核能發電廠被迫“暫時封存”,未來商業運轉的可能性低,現有另外3坐核電廠到期後不得再延役,預計2024年之後不再有核電工業。福建則加快核電工業發展,正在建設的核電廠有3座,分别是福清、寧德與漳州等核電廠,規劃建設16台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1750萬千瓦(寧德400萬千瓦,漳州750萬千瓦,福清600萬千瓦),届時發電量將達到1080億千瓦時(寧德280億千瓦時,福清450億千瓦時,漳州350億千瓦時),建成後將成爲福建的清潔能源的重要來源,核電裝機容量與發電量將會在2018年前後超過台灣。
福建省石化工業有望接近或超越台灣最大産業石化業。石化産業是台灣産業鏈最長、産值規模最大的産業,也是台灣最大的重化工業與支柱工業,廣義石化工業産值達4.33萬億元新台幣,占製造業産值的三分之一。2004年,不包括下游紡織等在内的台灣狹義石化産業産值突破1萬億元新台幣,成爲第三個“兆元産業”(1兆等於1萬億),2011年接近2萬億元(1.92萬億元),此後增長放慢甚至下降,2013年爲1.74萬億元。不過,石化産業發展因環境保護運動受阻,重大投資項目“國光石化”被迫外遷大陸,台灣“中油公司”高雄港“五輕”輕油裂解項目,2015年合同到期後將不得再延役,可能被迫外移,盡管台灣在規劃石化産業專區,打造石化産業聚落,但短期内很難實現,這爲福建省石化産業生産能力與生産規模追趕或接近台灣提供了機遇。其中乙烯産能是石化業發展的關鍵性指標之一。2010年,台灣乙烯産能爲439萬噸,預計到2015年降爲389萬噸。目前福建省石化産業發展迅速,而且已形成厦門石化、泉港臨港石化與古雷臨港石化等多個石化産業聚集區。2013年,福建省石油化工業總産值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667億美元),增加值985.5億元人民幣,年增長11.4%,預計2014年將突破1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初步形成煉油能力10600萬噸(其中古雷5000萬噸、湄州灣5600萬噸),年産乙烯580萬噸(其中古雷500萬噸,湄州灣80萬噸),超過台灣200多萬噸,將成爲世界級的石化産業聚集地,而且與台灣最大的石化企業集團台塑的“六輕”項目相當。
(五)科技與創新實力力争在2040年前後接近或超越台灣
高等教育是科技與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福建省與台灣高等院校數量及科研實力差距明顯。台灣科研機構衆多,研發能力强,均領先福建省數十年。在科技與創新實力方面,福建省不是短期所能趕上台灣的。這一領域的追趕目標應更長遠一些,大約30年後才有可能接近台灣或縮小與台灣的差距,在某些領域或方面超越台灣,但還無法全面超越台灣。
(六)城市化水平争取在2040年前後超越台灣
台灣城市化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而且城鄉一體化水平高,城鄉差距小,未來城市化水平再進一步提高的空間不大。相對的,福建省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雙化”發展進程之中,未來城市化水平將會一個大的發展與提昇。依據《福建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7%(户籍人口城鎮化率爲48%),較2012年的59.6%相比,6年增加約7個百分點,與台灣仍差20個百分點。按此速度,要趕上現階段台灣城市化水平87%的水平,還需要20年左右時間,即2040年左右福建省城市化水平才有望趕上台灣。
表6-6 福建省主要經濟社會指標超越台灣的時機預測
指標内容 超越時機 備註
GDP 2018-2020年 需要3-5年時間
人均GDP 2030年前後 約需要15年時間
外貿總額 2030年前後 約需要15年時間
最大國際港口—集裝箱裝卸量 2020年左右 約5年之内,厦門集裝箱裝卸量與世界排名將超過高雄港
城際軌道 2020年左右 約5年時間即可超越
城市化水平 2040年前後 與台灣差距較大,需要較長時間
科技與創新能力 2040年以後 與台灣差距最大,大約需要25年時間。
資料來源:筆者依據雙方現有數據等估算與判斷。
二、福建省實現跨越式追趕或超越台灣的設想
追趕或超越台灣,不僅是福建省本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國家和平統一的需要。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將跨越式追趕台灣提高到中央對台工作與兩岸和平統一的戰略高度來認識
跨越式追趕台灣不僅僅是福建省的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目標,本身也是中央推進兩岸和平統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應以政治的高度、以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將追趕台灣這一設想置於整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總體戰略之中。在這樣的認知之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加快福建省經濟建設,爲盡快超越台灣創造條件。近年來,福建省及整個海西已獲得中央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促進了福建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基礎與實力有了明顯提高。但要實現跨越式追趕或超越台灣的發展目標,還需要中央更大的支持力度,需要有關部門更多的配合,尤其是在政策方面給予更多傾斜,賦予福建省更多“先行先試”的優先權,不只是在對台合作方面的優先權,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方面也需要擁有更多“先行先試”的政策支持與試驗的優先權,讓福建或海西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扮演更爲重要的特殊角色。
(二)堅持量與質同步發展的追趕原則,在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跨越式追趕
實現跨越式追趕台灣,不是盲目、簡單地追求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超越或數字的對比,而是必須遵循實現量與質同步提高、協調發展與和諧發展的原則。
2014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調研時提出,中央支持福建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希望福建的同志抓住機遇,着力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我們對福建加快發展的期待,是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實現實實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爲此,要大力推進産業優化昇級,以前瞻性眼光把項目規劃好,推動主導優勢産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成長、傳統産業昇級改造,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向創新要活力、要動力、要出路、要效益;要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講話,不僅是當前與未來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福建省實現跨越式追趕台灣的指導思想與原則。在實現跨越式追趕過程中,應以穩健、可行與科學發展爲原則,不宜冒進,不搞大躍進,應循序漸進。就是要實現科學發展與科學追趕,重發展速度,更重效益,要産業優化,要不斷創新,要重視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要加强社會文化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素養,提高福建的社會競争力與文化軟實力。同時,要實現跨越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不以犧牲自然環境爲代價,這樣才能實現健康、有序的發展模式,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 “力保生態環境,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的發展理念,才能真正從質上超越台灣。
(三)要抓住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困難與轉型的機會
要實現跨越式追趕台灣,還要充分瞭解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趨勢與戰略,才能知己知彼,才能確立更爲準確的追趕策略。新世紀以來,台灣經濟發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難期,産業昇級與經濟轉型遲緩,創新能力不足,環保至上,政治對抗,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尤其是台灣重化工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優勢産業開始消退,這爲福建省追趕台灣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福建省需要抓住這個機遇,全力發展經濟,不僅在經濟、外貿等總量上要超越台灣,而且要在産業發展水平、經濟競争力等多方面追趕與超越台灣,未來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不僅不落後於台灣,而且會與台灣處於同一發展水平甚至高於台灣的發展水平。
(四)需要有更多創新與創意的發展
要實現福建省跨越式追趕,本身就表明傳統的發展模式或過去跟隨式發展,是不易趕超台灣的,必須有新的思維,新的創意,更多的創新發展,才能在較短時間内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福建省需要大力發展新經濟,發展創新産業,争取在新經濟領域如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與智慧生活、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有所作爲。福建省規劃重點培育福州、厦門、泉州與莆田等四大電子商務中心城市,建設閩台雲計算産業示範區、海峽雲計算數據和信息服務中心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等,是可行的産業選擇,重點是有效落實。未來需要通過資金與政策傾斜等方式進一步培育與扶持新興産業發展,在新産業領域與台灣並駕齊驅或超越台灣。
(五)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重化工業、新興戰略産業,是追趕台灣的三把利箭
加快經濟發展,追趕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産業或項目選擇非常重要。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手段很多,但就經濟學上的“三駕馬車”而言,台灣經濟起飛與發展主要依靠特殊國際背景下的刺激出口實現的(稱爲“冷戰紅利”),如今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福建無法通過單純的刺激出口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農村人口比例仍偏高的情况下,依靠消費帶動福建省經濟快速增長來實現跨越式追趕也是不現實的。唯有通過投資手段,方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與追趕。對正處於工業化中程階段的福建省來説,通過大規模投資(必須結搆合理與有效率),加快鐵路、公路、港口、通訊及城鄉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代化程度不僅本身就是追趕台灣的一部分,而且直接涉及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追趕台灣的物質條件與基礎。重點是加快或完成區内或省内鐵路、軌道與公路的建設,尤其是將規劃福州—厦門的高鐵建設,作爲追趕台北—高雄南北高鐵的標誌性工程。同時,要大力發展石化、核電、新能源基礎工業與重化工業以及加大戰略新産業的投資與發展,通過繼續實施以投資拉動與工業建設的發展戰略,方是跨越式追趕台灣的關鍵所在。
(六)力争建立多個極具競争力的産業聚集區
台灣經濟真正的崛起不是早期的加工出口創造的經濟起飛,而是後來科學園區建設實現的高科技産業發展,造就了台灣成爲世界級的電子信息産品製造中心與出口基地。其中,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是世界範圍内最成功的高科技園區之一,是台灣高科技産業重鎮,並培養了一批包括台積電、宏基、友達等國際級大企業。福建省雖然也建立了一批開發區、高新區、産業園區或科技園區等,但尚没有一個在海峽兩岸具有更大影響力與競争力的園區,没有形成龐大的産業集群,也缺乏國際級的、高知名度的大企業。未來在追趕台灣的過程中,福建省應集中力量整合或建成幾個極具競争力的産業園區或産業集群,以提高福建經濟發展的競争力。其中,福建應將既有規劃的石化産業集群與現代物流作業等爲戰略性重大産業發展。
(七)支持與培育一批大型或超大型企業或龍頭企業
大型或超大型企業多少與影響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在亞洲地區,日本與韓國頗具代表性。台灣世界級的大企業不多,但仍在多個領域有世界級的企業,如半導體體領域的台積電、電子零組件領域的鴻海與和碩、光電領域的友達與群創、石化領域的台塑等。福建省要追趕台灣,必須發展一批大型或超大型的大企業或具競争力、影響力的大企業,可采用韓國政府支持培養大型企業的模式支持與培育幾個大型企業。福建省出台的産業龍頭促進計劃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産業龍頭主營業收入超過100億企業達150家,進入“中國500强企業”力争達25家,但不少是台資企業或外資企業。福建需要有幾個本地標誌性大企業,如進一步做大福耀玻璃、厦門金龍、福建省船舶集團、新大陸環保、超大集團等企業。
(八)積極發展新型城市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均衡式追趕目標
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較爲成功的標誌之一是没有超大城市,中小城市衆多,城鄉差距小,區域發展較爲均衡,福建省與台灣在這方面有較大差距,城鄉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福建要在這方面追趕台灣,要控制兩大中心城市的過度發展,重點發展中小城市與市鎮,要大力改善鄉鎮社會經濟發展基礎,加快鄉鎮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要避免台灣區域發展失衡問題,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否則,如果單純的爲了追趕與超越,造成福建城鄉發展或區域發展更大的失衡,則不是科學的、理想的跨越式追趕與超越。
(2014年完稿)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