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四章 建立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古雷)合作區的戰略意義

  在海西古雷半島建設煉化一體大型石化基地及推進海峽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對兩岸共同應對全球石化産業發展新態勢、推進兩岸石化産業轉型與戰略昇級、優化兩岸石化産業分工與布局、强化海西對台經濟合作及增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第一節  建立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古雷)合作區的

  戰略意義

  一、有助於海峽兩岸共同應對全球石化産業新發展與新挑戰

  石化産業作爲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重要基礎産業,在全球範圍内持續發展,尤其是中東、東南亞與韓國等石化産業迅速發展,對海峽兩岸石化産業發展形成新的競争態勢,提出新的挑戰,需要審慎度勢,做出新的政策選擇。

  上游原料油氣供應與煉制是石化産業發展的基礎,對整個石化産業發展影響重大。中國大陸雖然有較爲豐富的油氣資源,但缺口越來越大,原油進口比重已超過50%;台灣原油與天然氣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預示着兩岸石化産業發展尤其是油氣進口、供應及煉制等受國際經濟、原油供應及價格波動等影響越來越大,風險增加。同時,頁岩油氣的迅速發展,又在改變着全球能源供應格局,也影響着全球石化産業發展與變化。目前大陸原油煉制規模龐大,2013年突破6億噸,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台灣有4個原油煉制廠,原油煉制能力爲每日131萬桶,年煉制原油量爲5100萬公昇。台灣石化産業發展受到島内腹地與環保等因素制約之後,不僅中下游持續外移,而且上游的原油煉制開始轉向海外發展,拓展石油産品輸出及向海外争取海外代煉原油業務,以强化石油産品煉制與石油化學工業基礎的整體發展。在這一新的形勢下,推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尤其是選擇海西古雷半島石化基地進行合作,對海峽兩岸携手共同應對全球石化産業發展態勢與區域布局變化,提高兩岸石化産業發展水平與競争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的必然選擇。

  二、有助於推進海峽兩岸石化産業轉型與戰略昇級

  石化産業雖然是傳統的重化工業與基礎工業,但産業鏈長,産品衆多,應用廣泛,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海峽兩岸石化産業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不高,競争力不强,還有許多主要産品市場缺口大,對外依賴度偏高。例如,目前台灣石油(包括煤)煉制與化學材料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分别只有16.6%與13.5%,在台灣製造業13個分類排名中分别居倒數第2位與第3位,甚至低於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平均值22.9%,大陸石化産業附加價值率更低,因此迫切需要通過兩岸石化業區域性深度合作,加快推進兩岸石化産業轉型與戰略昇級,發展新材料,新産品,提高産品技術含量,提高競争力。目前大陸大力發展緑色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與節能减排新型石化産品。台灣也開始調整石化産業發展戰略,推進轉型,除大力推進石化業技術改造與提倡緑色石化概念外,台灣“經濟部”還專門制定了“石化産業高值化推動方案”,强化台灣既有完整石化産業鏈産品,開發與“六大新興産業”相關的原料及産品附加價值率大於30%的石化産品,通過“企業策略聯盟”方式,研發高值化或關鍵産品以及發展特用化學品,提高石化産業競争力。在這樣的形勢下,推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選擇地理位置優越的古雷半島石化基地進行合作,則會大大促進兩岸石化産業的共同轉型與戰略昇級,提昇兩岸石化産業合作與發展水平。

  三、有助於推進台灣石化業持續向大陸轉移,將兩岸石化産業合作中邁向一個新台階

  兩岸石化産品貿易規模大,石化産業合作也有20多年,但兩岸石化産業合作深度不够,層級不高,也没有建立起兩岸石化産業的機制化合作框架。

  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龐大的市場需求,帶動台灣石化産品對大陸出口的持續增加,尤其是台灣對大陸石化業的投資起步早,目前投資金額累計超過100億美元,占了台灣石化産業對境外投資總額的80%以上,大陸成爲台商對境外石化産業投資最大地區,也成爲拉動台灣石化産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大陸龐大的市場與台商石化業對大陸的投資,也帶動了兩岸石化産品貿易的迅速發展,其中台灣中下游産品及特殊石化産品在大陸有很强的競争力,部分産品市場佔有率很高。據台灣方面統計,台灣石化産品對大陸出口占其石化産品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2010年達到52%),大陸成爲台灣最大的石化産品出口市場,台灣也是大陸第二大石化産品進口地。然而,目前台灣對大陸石化業投資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産品,並以中小型投資爲主,大型投資少,更没有煉化一體的綜合性投資,没有上游乙烯等基本原料投資,生産的産品以内銷與外銷爲主。這一現狀與形勢迫切要求海峽兩岸推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以海西古雷石化基地作爲兩岸石化業合作的最重要戰略選擇,確立更高的合作目標,建立從原油煉制、輕油裂解、中下游配合的上中下游完整的兩岸大石化産業合作體系,持續促進台灣石化業的大規模西移,實現兩岸石化産業的廣泛合作與全面發展,將兩岸石化産業合作推向一個新階段,樹立兩岸産業深度合作的典範。

  四、有助於積極優化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合理分工與布局

  台灣與大陸均是全球最重要的石化産業基地,並形成各自的産業集群,大陸主要是環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海西(福建沿海)等多個重大石化基地,台灣則是北部的頭份、中部的麥寮與南部的高雄,但海峽兩岸尚未作爲一個整體進行石化産業發展的合理分工布局。同時,兩岸石化産業發展雖有許多共性,但兩岸在石化産業資源、産品與市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非常有必要推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積極優化石化産業合理分工與布局。未來台灣發展油氣煉制與上游輕油裂解的可能性不高,尤其是關鍵上游産品乙烯産能還會繼續萎縮,重點轉向發展石化業中下游産業與産品爲主,並向高值化發展;大陸則是全面發展,尤其是原油煉制與上游輕油分裂解等方面優勢明顯,廣東、福建、遼寧等地大型煉化一體的石化基地建設會持續發展,台灣則在發展中下游石化産品的同時,積極尋求大陸或海外的“代煉”業務,從而爲兩岸石化産業的合理分工與布局創造了條件。在石化業中下游部分,兩岸存在共性與競争性,也存在發展的差异性,尤其是兩岸諸多石化産品呈現“量與質”、“粗與精”差异特徵,兩岸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可發揮各自的優勢,未來可建成跨台灣海峽兩岸的大中華石化産業圈。

  其中,以石化産業主要原料乙烯爲例,兩岸可實現“强强聯合”,共同發展。兩岸乙烯生産能力較强,均居於世界前列。2007年,大陸乙烯産能突破1000萬噸,2013年接近2000萬噸,居世界第2位,預計2015年達到2700萬噸。台灣也是全球重要的石化生産重鎮,2010年乙烯産能達到420萬噸,位居世界第8位,超過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等經濟體。盡管目前台灣乙烯自給率高,在2008-2009年度超過100%,能够滿足内部需求,但由於島内原計劃年産240萬噸乙烯的“國光石化項目”在環保與政治因素下逼迫放棄,導致未來台灣乙烯産能出現較大缺口。據台灣有關部門估計,到2025年,台灣乙烯需求量在579萬噸至734萬噸之間,但島内産能估計只有450萬噸,有較大缺口。大力推進古雷石化基地建設,加强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僅乙烯部分,台灣即可争取部分乙烯供應島内,既有助於提高未來台灣乙烯自給率,也可實現兩岸石化産業的合理分佈與分工,有利資源在海峽兩岸有效配置,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五、有助於增强海西對台經濟合作及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物質基礎

  以福建省爲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是中央規劃與批準的重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其中一個重要戰略目標是加强對台經濟合作。建設海西古雷石化基地,推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是落實與推進海西對台經濟合作的又一重要戰略舉措,有肋於增强海西經濟實力,提高對台經濟合作水平。

  石化産業是基礎性産業,上中下游産業鏈長,爲農業、能源、交通、機械、電子等工農業生産與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務,在整體經濟中佔有極爲重要地位,其中台灣廣義石化産業産值占了製造業産值的三分之一,約占台灣GDP的五分之一。推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未來逐步形成跨台灣海峽的兩岸大石化産業鏈,對進一步深化兩岸産業合作、建立更緊密的兩岸經濟關係以及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物質基礎將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節  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古雷)合作區的

  有利條件與主要障礙

  一、推進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古雷)深度合作的有利條件

  建設海西古雷石化基地,推進海峽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具有諸多獨特優勢與有利條件。

  第一,具有天然、獨特的區位與空間優勢。發展大型石化基地項目,需要有良好的地理區位、豐富的土地資源、水源資源以及便利的港口運輸等條件。位於海西區的古雷半島是一個天然深水港,緊鄰出海口,避風條件好,可停泊20萬噸輪船,同時半島長26公里,有足够發展腹地,非常有利於石化産業發展。另外,古雷半島以農漁業爲主,人口少,工業落後,開發程度低,土地征收與拆遷難度小,是當今發展石化産業難得的地方,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與發展空間。

  另外,古雷半島位於珠三角、長三角之間,與台灣島距離不遠,是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合作基地建設的最佳區域選擇。未來古雷石化基地、湄州灣石化基地可與台灣中部的台塑“六輕”基地、南部高雄的中油石化基地,共同形成一個圍遶台灣海峽的兩岸石化産業發展圈。

  第二,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具有很强的互補性。石化産業鏈長,涉及範圍廣,産品衆多,海峽兩岸石化産業發展差异性較大,互補性强,是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的重要條件。台灣石化産業規模雖然較大陸小,但發展起步早,生産技術成熟,管理水平高,許多石化産品競争力很强。多年來,大陸對台石化産品需要大,進口量大,台灣許多石化産品在大陸的市場佔有率高,近年來台灣大力發展高值化石化産業,追求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石化産品,充分顯示了台灣石化産業的發展優勢。這些均是大陸石化産業發展迫切需要提昇與改進的,是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的原因所在。海峽兩岸石化産業發展不僅在發展層次、技術水平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發展空間、政策支持上也存在差异。台灣已不適合發展石化産業尤其是上游煉制與輕油裂解等,而大陸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可全面發展,也提供了兩岸合作的空間。同時兩岸石化業發展的重點、策略與政策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可以説,兩岸石化産業發展的空間差异、政策差异、産品差异,爲兩岸石化産業在大陸尤其是海西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重要條件。

  第三,承接新一波台灣石化産業轉移的最佳時機與機遇。石化産業是台灣規模最大、最具競争力的産業之一,對大陸有大量投資與産品出口。但長期以來,台灣當局限制與禁止石化産業上游煉制與基本原料生産等對大陸投資,制約了台灣石化産業向大陸轉移,影響了兩岸石化産業合作。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當局爲阻止王永慶的台塑集團到大陸投資石化産業煉化一體建設,爲争取台塑集團在島内發展,專門修改法律,提供投資便利。然而,此後台灣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島内缺乏足够的大型石化項目發展腹地與空間,尤其是强烈的環保意識與抗争,石化産業在島内發展面臨新的挑戰,被迫向外轉移。台灣最大的、多家民營石化企業合作規劃的大型“國光石化”投資項目,因受島内環保與選舉因素影響逼迫放棄,並向海外轉移,尋求新的投資基地。福建古雷石化基地建設,便成爲台灣石化産業迫切尋求合作與轉移的最理想目標。同時,台灣“中油公司”在高雄第五個煉化一體項目(即第五輕油裂解廠),依合同到2015年界滿,高雄市政府明確反對合作到期後延長生産,因此也將面臨向外轉移的壓力。可以説,台灣石化産業面臨一次新的向外轉移發展趨勢,大陸、東南亞甚至美國等成爲轉移的重要地區,而台灣海峽對岸的海西,不論是地理區位還是土地資源甚至政策支持力度,均是台灣石化産業投資轉移的最佳選擇。可以説,台灣石化産業新一波向外轉移,爲古雷半島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需要抓住這一機會,大力推進。

  第四,推進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石雷)具有很大的政策優勢與條件。2009年,國務院批復的“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出台一系列支持海西發展的特殊政策與優惠政策,提出“立足現有製造業基礎,加强兩岸産業合作,積極對接台灣製造業”,“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以信息、石化、機械、船舶、冶金等産業爲重點,提昇台商投資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載體作用,密切與台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繫,促進兩岸産業嘗試對接”,而且“賦予對台先行先試政策”。目前海西古雷石化基地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同時是目前發改委確立的大陸唯一兩岸石化産業園區,享受台資項目特殊核准政策。可以説,石化産業是中央支持的海西重點發展産業之一,並提供了兩岸石化産業合作的諸多政策優惠與制度保障。福建省與漳州地方政府也爲古雷兩岸石化産業合作提供了土地、用人、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台灣方面對兩岸石化産業合作也提供了新的政策利基。馬英九上台執政後,采取更加務實與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尤其是逐步擴大開放石化産業對大陸投資。2013年9月,台灣“行政院”正式批準台灣企業對大陸投資“負面表列”檢討項目,將乙烯、丙烯等七項石化産品從原“禁止類”投資項目改爲“一般類”投資項目,標誌着正式開放上游石化産業對大陸投資。這對兩岸石化産業合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也是一個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古雷)深度合作面臨的主要障礙與問題

  盡管推進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古雷)深度合作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與便利條件,但在當今海峽兩岸經濟發展本身與兩岸關係新形勢下也存在着一些障礙與問題,有待解决與克服。

  第一,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合作的目標與利益不同。盡管海峽兩岸石化産業合作有着共同的需求、目標與利益,也是促進兩岸石化産業合作的關鍵所在,但海峽兩岸屬於兩個不同的經濟體,在具體目標與利益追求上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影響兩岸深度合作。大陸推進兩岸石化産業合作,主要是希望通過引進台灣的資本與技術,實現兩岸石化産業資源優勢互補,實現互惠互利與共贏,壯大兩岸石化産業實力,提高國際競争力,進而帶動大陸石化産業的發展。然而,台灣方面對包括石化産業在内的所有兩岸經濟合作,均遵守馬英九提出的“台灣優先,對人民有利”的基本原則,更多强調台灣方面的利益,主張要大陸“多讓步”與“多讓利”,甚至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簽署過程中公開提出“多要少給”的主張,很少考慮大陸的利益與訴求,這種思維與心態必然影響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如台灣一直争取在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早收清單中大陸給予台灣更多石化産品進口零關税,目標又極力争取在貨物貿易協議談判中給予台灣主要石化産品零關税。同時,台灣方面推進兩岸石化産業合作主要是爲了避免島内環保因素的制約,充分利用大陸龐大的發展空間與腹地作爲生産基地,通過資本輸出得到更多的廉價産品或産品在大陸的内銷或出口獲取更多利潤。這種兩岸合作目標與利益的差异,會影響兩岸石化産業深度合作。

  第二,兩岸石化産業合作受到島内政治與政策因素的重要影響。盡管台灣當局逐步開放石化業上游的輕油分裂解等對大陸投資與合作,但仍設置了許多條件與障礙,制約了台灣石化産業向大陸的轉移發展。一是因涉及敏感的能源安全問題,台灣没有對大陸開放煉化一體的原油煉制部分,影響上游煉制方面的合作。二是對大陸開放石化上游乙烯等7項産品投資合作,但又設置了五項條件:台灣企業的股權至少超過50%以上,具有主導權,或特定産品取得主導權(主要是針對乙烯部分);在台灣必須相對投資高值化石化項目,即在台灣島内投資高值化石化産品後方能對大陸投資;資金不能一次性彚出,必須分年彚出,不得“債留台灣”;對大陸投資企業在台灣不得裁員;乙烯等産品按照島内缺口比例優先供應台灣島内。三是台灣對關鍵技術轉移的限制。同時,台灣島内政治環境復雜,政治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影響與制約兩岸石化産業長期合作與穩定發展。目前台灣内部緑營勢力幕後操縱的“反服貿學運”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立法審議程序的嚴重影響就是典型案例。

  第三、環境或環保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大型石化産業基地建設,不僅需要龐大資金,而且需要龐大的土地、原料、材料與水資源等,尤其是石化産業是基礎重化工業,也屬污染性産業,對環境會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台灣就是因爲環保運動持續高漲的影響,才造成石化産業被迫外移與發展困境。近年來,大陸民衆環保意識已逐步覺醒,先後在多個地方出現了反PX石化項目的抗争事件,已影響到大陸石化産業的建設與發展。在古雷石化基地推進兩岸石化産業合作,盡管這裏人口較少,但也會有環保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做好溝通,提昇環保標準,避免環保抗争事件發生對兩岸石化産業合作的衝擊與影響。

  第四,面臨大陸内部石化産業基地相互競争與部分産品過剩問題。石化産業對地方經濟與就業有很大帶動作用,大陸許多地方都在大力發展石化産業,環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與福建沿海等又是石化産業發展最密集地區,形成地區之間激烈的競争局面。同時,各地爲争取台灣資金與技術甚至作爲地方政績,紛紛開展與台灣石化産業合作,不僅沿海地區的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蘇省等大力推動與台灣石化産業合作,東北的大連與内陸的寧夏等省市區也積極争取與台灣石化産業合作,並各自出台更優惠投資政策措施,造成彼此相互競争,影響區域布局與良性合作,造成利益受損。

  另一方面,大陸許多地方大力興建煉化一體原油煉制與乙烯等上游生産,可能造成生産過剩問題。僅廣東省已原油冶煉能力已達到4350萬噸,2013-2014年進入高峰期,預計到2015年全省原油加工冶煉能力達到每年1000萬噸,成品油過剩超過500萬噸;到2020年,整個大陸煉油産能過剩達3000萬至4000萬噸。這種區域競争與未來可能的過剩問題會影響兩岸石化産業合作的有序、健康發展。

  (2014年完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