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至7月1日,由閩南師範大學、東山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三十二届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暨關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福建東山召開。出席研討會的有來自北京、台灣、福建、山西、湖北、浙江、廣東、四川、陝西等省市和22 所兩岸高校的專家學者百餘人,既有老一輩著名學者,也有爲數可觀的青年學者和碩博士研究生,體現出薪火相傳、愈久彌新的學術活力。研討會收到論文七十六篇,録用六十四篇,會議論文匯編字數約六十六萬字。研討會分開幕式、主旨論壇、分論壇研討交流和閉幕式等環節,來自兩岸的百餘名學者圍遶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新融合與發展進行充分的交流研討。
總結這次研討會,可概括爲四個特點:主題鮮明、内容豐富、方法多樣、成果顯著。圍遶“緣係關帝·融合兩岸”中心議題,緊扣“閩台關帝信仰與儒學文化”“閩台關帝信俗藝術與文旅文創研究”“海外關帝文化傳播研究”等主題,聚焦兩岸關帝文化的融合發展,以廣闊的學術視野,多學科交叉方法,深入挖掘兩岸關帝文化的内涵、淵源與承繼關係,探討新時期關帝文化新融合與發展,進一步服務祖國統一大業,是對時代發展和國家需求的及時準確響應,也是勾畫海峽兩岸心靈契合同心圓的重要内容。
一、閩台關帝信仰與儒學哲理研究,真知灼見頻出,新理論新方法並進
從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發展和兩岸文化傳承交融的高度審視關帝文化,著名歷史學家陳支平教授通過關帝廟《桃園明聖經》的珍貴木刻經文的比較研究,詮釋了兩岸關帝信仰及其承載的中華儒學文化,以小見大,闡明閩台關帝文化是秉承中華儒家經典的典範,論证中華文化播植台灣的淵源關係。研討會期間,陳支平教授在接受中央電視台CCTV-4記者采訪時指出:“如今關帝文化在兩岸之間仍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這正是體現了它的一種連續性與包容性,以及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的創新性。台灣歷史最簡單地概括起來 就是中華文化傳播台灣的歷史。”以關帝信仰承載的中國儒學文化在台灣傳播根植爲例证,有力論证了兩岸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
台灣成功大學陳益源教授是台灣地區研究關帝文化的專家學者代表,他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深情感言:“關帝文化的存在彰顯着兩岸之間文化的融合。關帝文化不只是我們共同的話題,也是我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思想。”著名民間信仰專家林國平教授長期深耕東山關帝廟的田野考察,他在主旨發言中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東山銅陵關帝廟在對台交流方面不斷開拓進取,首創東山關帝文化節,又開創祖廟金身巡遊台灣的先河,既創造了閩台民間信仰廟際網絡新形式,也進一步唤醒台灣同胞的祖根意識,將爲當代閩台民間文化交流和祖國統一大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關於明清以來閩台關帝廟及其信仰功能研究,兩岸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多維研究。厦門大學連心豪教授通過碑刻匾額的解讀,論證明清銅山關帝廟社會功能的轉化過程。中國社科院張新鷹教授通過對台灣關帝廟個案考察,分析中華傳統主流文化對近現代中國社會宗教結構的深刻影響。陝西師大濮文起教授闡明歷史傳統中關帝文化的道德精神及其當代價值。台灣高雄科技大學謝貴文教授、台南文化協會鄭道聰會長基於深入的田野,分别探討清代台灣關帝信仰的類型職能、内涵特色及發展。從文學視角對關帝廟楹聯的對比研究,台南大學林登順教授有獨到見解,他通過台灣各地關帝廟宇楹聯的對比分析,探討關公德行及其社會教化功能。運用比較法研究的還有閩南師範大學張曉鬆教授,他通過漳州福佬與客家的關帝信仰比較,闡析了閩南關帝信仰盛行與明清倭患、對外貿易及鄭成功收復台灣、施琅復台等時局相關。 以上閩台專家學者或歷史考察、或個案分析、或成因解讀,豐富了閩台關帝信仰從多維視野探討的研究成果。
從文學+歷史視角研究關公的形象塑造,閩南師範大學王照年教授的《從外貌描寫談“三國演義”中關羽形象的塑造》最具代表性,他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文史功力,分析《三國演義》的文本故事書寫,立體式還原了歷史名著中兩岸喜聞樂見的關公形塑過程,論证其對關羽的神化和聖化、關帝文化的形成起到 深廣的助推作用與巨大的貢獻,旨在追溯歷史演進中關帝形象塑造的本源和承載的精神内核,觀點獨到、立意深遠。閩南師範大學鐘建華副教授也藉助文學與歷史交融視角,闡釋著名平台將領藍理與漳州浦頭關帝廟的關係,揭示地方士紳和關帝信仰的互動。兩位學者研究思路創新,呈現出可喜的新成果、新立意。
此外,關帝信仰的地域淵源、史迹善書等符號分析,引起了多位學者的重視。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主任衛龍闡析了晋、閩、台三地關帝信仰的深厚淵源。華僑大學範正義教授以福建惠安登庸武廟爲個案,分析民間信仰在發展中與時代相適應的適時轉型,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劉海燕教授考察閩地關帝信仰的傳播路徑、祠祀形態和神職功能,探討閩地關帝信仰的官祀和正統宗教形態。漳州城市職業學院鄭晨寅教授闡明台灣關帝信仰呈現的“忠義”“大一統”的文化符號與朱子學的密切聯繫。閩南師範大學馬海燕副教授關注閩南關帝善書,他認爲關帝善書融匯儒、佛、道思想,體現三教思想對現世救濟的重視龢民衆普遍需求。雲霄縣博物館湯毓賢研究員梳理東山(銅山)、雲霄關帝神脈的因緣際會,論证銅雲兩地的關帝情緣與文化印記。東山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張哲民以黄道周相關史迹爲脈絡,探析東山關帝文化形成的歷史演進及其學術價值。
二、閩台關帝信俗儀式藝術、文旅文創研究呈現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統性、創新性特點
關帝信俗儀式藝術包含動態的表演和静態的工藝。本次研討會關於動態的儀式表演成果,開拓了閩台關帝祭典樂舞與民俗舞蹈、傳統戲曲的研究,且已形成傳幫帶的研究團隊。筆者撰著的《明清關帝祭典樂舞在閩台地區的承繼與人文闡釋》《閩台關帝信俗儀式樂舞的承繼與創新》,以東山、宜蘭關帝祭祀爲中心,從三獻雅樂的時空重構、釋奠佾舞的舞容舞意等方面闡釋明清傳統國家祭祀雅樂與當代閩南民間儀式展演相互印证的樂舞形態,剖析音聲舞律的特徵意涵,爲兩岸亟待復興的明清關帝雅樂遺韵的交流建構提供理論參照;繼而借鑒音樂舞蹈學、人類學、民俗學的多維視角,闡釋東山關帝信俗儀式“多元一體”的雅俗舞蹈交融共生結構,解析閩南關帝信俗藝陣舞蹈的閩海色彩與創新特質。筆者帶領的碩-博研究生團隊在本領域的主要成果有:林楓博士以九龍江西溪正德宫忠聖殿爲例,從信俗儀式表演角度探究閩南關公信仰的社區崇拜;肖琦博士爬梳關帝根親文化中的藝陣舞蹈,勾勒南安蓬萊關聖廟的歷史與生態;筆者與朱楚涵合作探究漳州文衡殿社慶歌仔戲“三出頭”儀式表演形態及其在關帝信俗場域中的文化内涵。綜上研究團隊的雅樂佾舞、民俗舞蹈、地方戲曲、神尪儺舞等雅俗交融的傳統表演藝術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單一學科研究法,巧妙抓住宗教信俗儀式和各表演藝術相結合的多元視角,合理地進行不同學科研究的相互促進上,使得關帝文化研究有了更爲廣闊的社會視野空間和多樣性。此外,山西運城學院王冬慧副教授運用體育人類學方法,梳理關公鬧春田儀式形態與民俗展演的歷史記憶,探究其歷史脈絡與民俗體育内涵。浙江音樂學院餘春蕾將泉州關岳廟史志記載儀禮與周邊國家的關帝禮樂進行對比,揭示明清以降中國關帝禮樂的傳播特徵。兩篇論文均展現她們研究的特點與風格。
關於静態的關帝信俗工藝研究,亦是碩果纍累。福建師範大學吴巍巍研究員基於大量田野,通過對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的搶救、挖掘與整理,揭示這些宫廟古建裝飾藝術在兩岸文化認同中的重要性,並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閩南師範大學藍達文教授分析東山關帝廟剪瓷雕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内涵,探討雙遺保護視角下新時期閩台關帝廟剪瓷雕的傳承發展。集美大學涂慷教授以漳州關公神像雕刻的美學特徵、美學價值展開研究,探討閩南關公神像雕刻的美學建構。 以上三位學者從古建裝飾藝術、剪瓷雕、神像雕刻、綵繪等美術工藝入手,挖掘精湛的閩台傳統工藝技法與美學内涵,爲兩岸工藝互動交流和傳承保護做出了有益的探討。
緊扣研討會主題還有“關帝文旅文創”的多角度研究也取得重要進展。閩南師範大學施沛琳教授從非遺保護與文化創意産業視域,論述關帝信俗在台灣現今社會的發展。李姿瑩、鄭容坤、張梅、鄭麗娟等兩岸學者從文創開發、文旅融合視角,探討閩台關帝文化的文創文旅構建對策和未來融合發展趨勢等問題。可見,閩台關帝文旅文創研究已呈現多維視角的全方位研究態勢。
三、海外關帝文化研究拓展了閩台關帝文化學術視野,提出有創新價值的學術見解
本次研討會在拓展關帝海洋文化研究上取得新突破。中國社科院宋燕鵬教授考察了關帝信仰在吉隆坡福建社群的傳播、信仰結社實踐、運行機制及廟宇網絡系統,展現了海外關帝信仰的力量和傳承華南民間信仰的傳統。暨南大學石滄金教授長期從事海外華人宗教信仰研究,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海外傳播圖譜與功能研究》,他和李彦佚博士基於法學與宗教歷史、社會學等交叉學科新視角,考察早期東南亞華人神廟“宗教法庭”的内在機制與成因,剖析其有效調解華社矛盾糾紛,並賦予傳播當地中國民間信仰以社會功能,拓展了海外關帝文化研究的學術視野。閩南師範大學王建紅教授探討東南亞國家關帝信仰社會功能的跨國流變問題,論证關帝崇拜是東南亞華人祈求生活安定福祉的心靈寄託和精神支柱。集美大學夏敏教授認爲關帝信仰在琉球經明代三百多年的歷史傳播和文化鋪墊,在清代琉球文化已經深度中國化。閩南師大張永欽博士闡明文明互鑒下關帝文化傳播日本的現代精神與歷史意義。歐俊勇博士闡述楹聯在海外關帝廟宇文化建構的作用及其海外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林煒莉博士分類爬梳日本學界關帝文化的相關數據,進行多維解讀及研究動態梳理。閩台緣博物館吕睿通過日本京都大興寺關帝像的造型學比較和文化内涵分析,説明關帝文化東傳日本的史實。
以上成果説明海外關帝文化的研究隊伍日益壯大,呈現出多學科視野的創新性成果,豐富充實了閩南關帝文化内涵,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誠如歷史學家陳支平教授指出,閩南文化是一種輻射型的區域文化,從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角度來考察閩台區域文化,它以閩南爲核心地帶,播植台灣地區,並延伸到東南亞、世界各國。閩南關帝文化在促進中華文化向外交流傳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關帝文化的跨學科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閩南師範大學向憶秋教授從信仰與文學結合視角,考察閩南寺廟與神明傳説之間的文學叙事,説明其具有神格化、英雄化、世俗化特徵。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陳文濱考察閩南關帝信仰與衛所、航運和運輸水系的關係,闡述歷史上官民共建關帝信仰的過程。吴錦輝、江智猛、郭嬌斌等學者分别從文獻計量學、海絲文化、族譜等角度,多有創新價值的學術見解,説明閩台關帝文化研究逐漸走向深入。
綜上所述,本次會議準備充分,節奏緊凑,學術氣氛濃厚,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極大豐富了關帝文化研究内容,實現了閩南文化研究的學術創新以及兩岸交流融合在關帝文化領域的新突破。會議論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關帝文化的研究動態和最新成果,具有前沿性、創新性、學術含量高和實用性强等特點,把閩台關帝文化學術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爲相關政府部門的决策提供了扎實的理論依據和學術支撑。
當然,本次論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大陸與台灣學者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較少,基於深入田野與文獻資料發掘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昇,一些論文的學術規範有待加强,等等。針對這些不足,我們建議,加强兩岸學者之間的合作共識、歷史溯源與根脈追尋,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兩岸一體”的關帝文化課題調研與合作研發,持續關注新形勢,研究新問題,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新對策,是今後開展兩岸關帝文化研究 的新常態和重要抓手。
縱使淺淺的台灣海峽讓我們翹首相望,濃濃的關帝神緣已見证我們血脈相連。我們堅信,兩岸學者、兩岸同胞一定能够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深入挖掘兩岸一脈相承的關帝文化内涵,築牢兩岸心靈契合橋樑,共同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賡續中華歷史文脈,以更加出色的學術成果,推動文化繁榮,讓中華文化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照亮兩岸未來,照亮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