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帝信仰的琉球接受

  琉球是位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千年島國,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行人楊載昭告琉球登基事,琉球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直至 1879 年被日本吞併(即所謂“廢藩置縣”並易名冲繩),中琉兩國擁有 507 年的友好交往史。明初皇帝遣“閩人三十六姓”渡海發展琉球的航海事業,之後兩國形成以封貢(即册封與朝貢)行爲爲核心的宗藩關係,兩國人員往來不受海禁政策限制,人民互動頻繁。琉球人西學中國先進文化,以漢字爲琉球官方文書用字,使用中國曆法紀年,接受中國歲時節日,派遣留學生(含公派北京國子監的官生和半自助半官資到福州學習的勤學生兩種)前往中國學習,每生至少在華呆够 3-5 年,朝貢使多保持兩年來華一貢的記録,朝貢期間他們率團落地福州展開頻繁的對華朝貢貿易活動,兩國各有通事(精通中琉兩國語言的翻譯)幫助琉球人處理外交、經貿與文化事務;朝貢使或官生往返北京與福州之間,一路上均由地方官員安排隨行人員陪護。可見琉球自明代以來,是深受中國文化熏染的東亞古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接納是全方位的,這當然也包括關帝信仰在内的許多民間信仰。在中國,關帝由三國武將關羽聖化而來,宋明以來被歷代帝王與演義小説推動,演變成爲驅邪除惡、伸張正義、招財進寶、財發市利、忠勇佑民、人衆盡知的著名民間俗神。

  明清兩朝,中國文化涌入琉球,在琉球文化史上佔據最爲重要的地位。其中關帝信仰也 成爲中琉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帝文化由誰、什麽時候帶入琉球,這種信仰到了琉球之後 怎樣做到落地生根,並對琉球社會有着怎樣的影響?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因主持國家社科 基金“明清中琉邦交與涉琉文學研究”之故,2015 年和 2019 年,筆者曾先後前往日本東京、冲繩等地進行深入的田野作業。尤其到冲繩,我都前往坐落在那霸久米村的孔子廟調研。久米村位於冲繩首府那霸市西南面,舊時稱“唐榮”或“唐營”,夏子陽《使琉球記》稱“三十六姓營中”,日語稱久米町,歷史上“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集中生活在這裏。孔子廟是久米村華裔後人的信仰中心,迄今保留着冲繩地區唯一的關帝廟。二戰結束前,關帝廟在舊時“天使館”以東緊挨着上天妃宫或與天妃同廟受供,但1945年毁於二戰戰火,1975年琉球重建孔廟,將天尊、媽祖、關帝、龍王合祀於孔廟主殿至聖廟(大成殿)東側的天尊廟内。天尊廟正中爲天尊牌位(天尊,琉球别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實爲雷神,並非三清或玉皇);天尊廟右側供奉天妃(媽祖),左側並祀龍王和關帝。神像上方並列掛着“關帝廟”與“龍王殿”兩塊牌匾,底下是兩尊神像,神像前是香案(圖1)。龍王、關公隔着天尊與媽祖對望。

  需要追問的是,關帝信仰什麽時候、由誰傳入琉球?從目前可見的歷史文獻看,記述最明確的是琉球著名學者程順則所撰《琉球國創建關帝廟記》(見録於清册封副使周煌《琉球國志略》卷十五“藝文”),計 596  字:

  予至中華見所在神祠,血食鄉土者甚多;獨關帝廟貌清肅莊嚴,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健兒牧竪,莫不凛然起敬,瞻禮恐後也。帝果何以得此於人哉?蓋吾嘗聞英雄之生也,其氣足以凌霄漢,其節足以激怒濤。夫當漢獻孱弱,群雄割據,有一才一技者,孰不思有所依附以成功名!而帝獨識昭烈爲帝室之胃,委心事之;間關勞苦,百折不回。且其時江東有權、許都有操,亦足稱一代人杰;乃顛倒賢豪,駕馭一世,而獨有帝在其眼中。蓋吴雖得地利而不知輔漢、魏則挾天子令諸侯,均非光明磊落之所爲;視帝之忠義,奚啻天壤也。其心折於帝也,宜哉!且熟讀“春秋” ,手不釋卷;舉凡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了然於胸。所以一舉一動,皆木麟經而出之。予嘗讀帝廟聯有雲:“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由此觀之,中朝以帝爲聖,其尊“帝” 可謂至矣。

  兹琉球國已建孔子廟,而獨於帝缺其祀典;豈帝之聲名,止洋溢於中夏,而不能遠播於海外歟?予謂不然。歲癸亥,爲今上御極之二十有二年;册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汪公楫、副使内閣中書舍人林公麟焻知吾國有欲爲帝立廟意,乃捐俸五十金以爲之倡。我王喜,爲立像祀之。從此俎豆馨香,帝之靈爽實式憑焉。

  然或則疑之,謂“琉球王位世及,相傳弗替;小心恭順,兵革不興。祝帝之意,果何爲也者”?不知帝之正氣可以塞天地、帝之大義可以貫古今,能使後之爲臣子者,靡不知有君父焉;豈獨廉頑立懦、寬鄙敦薄已哉!若止論其武功,則古今戰勝攻取、號稱萬人敵者,夫豈無人;而何以獨帝之聲名,至今存也!然則立廟之意,固在此而不在彼。

  該文贊關帝“忠義”“熟讀《春秋》”手不釋卷,琉球國於康熙年間已有孔子廟,但缺關帝祀典,認爲關帝這麽好的信仰對象應“遠播海外”;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使汪楫、林公麟焻瞭解到琉球人有立關帝廟意願,“捐俸五十金”倡建關帝廟,琉球王積極配合“立像”以祀,從此琉球就有了祭拜關帝的香火。針對有人因琉球“兵革不興”質疑國家爲武帝“立廟”的説法,程順則辯稱關帝“正氣”“大義”“可以貫古今”,垂後世,加之其武功蓋世,以一敵萬,無第二人,這些都是立廟初衷。作者稱其本人在中國常見人們敬拜關帝,全因其對皇帝忠心不二;並引在華所見關帝廟對聯“予嘗讀帝廟聯有雲:‘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指孔子)、山西一人(指關羽)’ ”,贊其被供奉爲帝,乃實至名歸。該文至少傳遞了以下幾個信息:(1)琉球國建孔子廟(文廟)時並無關帝廟(武廟),但這並不排除琉球人很早就已知道關帝並私人可能有相關信仰,明初前往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及其後人誰會不知道故國百姓中衆所周知的關帝聖君呢?程順則此文閲讀下來,可知其對關帝信仰的知識在琉球建廟之前已經十分熟悉了,只是當時琉球還没有關帝廟而已;程順則對關帝的相關信息來自於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開篇稱“予至中華見所在神祠”“獨關帝廟貌清肅莊嚴,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健兒牧竪,莫不凛然起敬,瞻禮恐後也”。(2)琉球國第一個關帝廟是清册封使汪楫和林麟焻二人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應琉球“有欲爲帝立廟意”而“捐俸五十金”倡建的,這進一步説明當地人是知道關帝的,只是尚無祭拜之處而已,所以汪、林二使才積極倡建;(3)關帝信仰得到琉球王室的首肯,“我王(即尚貞王)喜,爲立像祀之”,王室力量的推動肯定是琉球民間關帝信仰從散亂到集中的一個重要標誌。

  筆者認爲,從明清中琉邦交507年的邦交史看,琉球不可能只到了琉球建關帝廟的時 候,才有關帝信仰。如果事實如程順則所言,則琉球有關帝信仰自記載迄今已有340年。但從明初閩人三十六姓入琉(1356)到建廟記載年(1683)的 327 年間,中琉文獻均無琉球關帝信仰記録,其原因在於 1609 年薩摩入侵琉球後銷燬琉球漢文文獻以“去中國化”有關, 這一點可以從琉球明代奇缺漢語文獻,清初後漢語文獻井噴式出現的現象是一致的。清代琉球文化已經深度中國化了,這與明代至清初三百多年的文化鋪墊有密切關係。從琉球孔廟(至聖廟) 内或附近安放的中國諸神看,除天尊廟和上天妃宫外,每個神明在琉球的文獻記載悉數是在清初開始的。關帝廟1683年獨立建廟,並非一開始就放在天尊廟内,文獻更無天尊、關帝合祀的記載;根據在琉球第一個倡建關帝廟的册封使汪楫在其《使琉球雜録》“神异”條所雲:“(康熙)二十一年元旦,謁關帝,得籤詩,有‘一紙官書火速催,扁舟東下浪如雷’句。三月,與中書林麟焻同充册封琉球國使”。説明他前往琉球前半年在北京已經參拜過關帝廟,這成爲他去琉球倡建關帝廟的直接動機。

  汪楫、林麟焻離開琉球37年後,徐葆光在其《中山傳信録》(康熙五十九年,1720)介紹琉球上天妃宫時提到關帝、龍神與媽祖並祀的情况:“正中爲天妃神堂,右一楹爲關帝神堂、左爲僧寮。階下,鐘一所。大門左有神堂,上饗供龍神。”,又據周煌《琉球國志略》(干隆二十二年,1757)卷七介紹琉球上天妃宫時也稱:“正中爲天妃神堂,右一楹祀關帝、左爲久米幼童誦讀地。”説明周煌與全魁前往琉球的干隆二十一年(1756)所見關帝,是被置於上天妃宫的天妃神堂右楹中的,周煌介紹琉球關帝廟時仍稱媽祖、關公同廟:“關帝廟,在上天妃宮神堂之右”“龍神廟:在上天妃宫大門内左厢,北向。”説明清朝康熙、干隆年間,關帝廟被放在上天妃宫,與媽祖一起同堂祭祀,並未獨立設廟;二戰結束時的美軍將琉球許多建築(包括多個廟宇)炸成廢墟,不得已才於1975年將媽祖廟(上天妃宫)、關帝廟、龍王廟放在天尊廟内合祀;而天尊廟遷往孔廟内,也同樣是二戰後廟宇重建時不得已爲之的事。請看下表。

  表格略

  由上表可知,包括關帝廟在内的中國俗神廟宇多建立在那霸華裔(閩人三十六姓後裔)聚居的久米村的孔廟内或孔廟周邊,惟姑米山(即久米島)的天妃宫是清代册封使周煌倡建。這説明:琉球的中國俗神的主要信衆是中國人的後裔,而華人聚居的久米村是琉球中國俗神信仰的核心區域。琉球關帝信仰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帝是中國民間重要俗神,其琉球接受是中國信俗隨閩人入琉、中國文化東漸琉球的必然結果;

  (2)關帝是琉球人崇文去武個性的補充,琉球歷史上,國小民弱,始終在中日兩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從未發生過對外戰争,對來自北方日本(主要是薩摩)的覬覦和欺凌,順服多,反抗少,重“守禮”,輕“兵革”,作爲“武聖”的關帝信仰進入琉球,實際上是對琉球民族反抗意識的培養,起到精神補償作用。

  (3)關帝在琉球的全名叫“護國伏魔之神”( 《唐榮舊記全集》 ),顯然在關帝的多種神職(驅邪除惡、伸張正義、招財進寶、財發市利、忠勇佑民)中,琉球選擇了“護國伏魔”,這樣的關帝變成了琉球的“國家保護神”和“生命保護神”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