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與中華文化認同

  閩台地區傳統宫廟建築分佈廣泛且裝飾豐富多彩是東南地域文化一大顯著特徵,在衆多遺留至今的傳統宫廟建築中的裝飾技藝作品,除了使用古建築物架構材料外,還具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在各種條件制約下的裝飾設計,展示中國面對世界文化所獨有的藝術特色,代表着中國南係古建裝飾藝術的精華。這些傳世之作,有色澤亮麗的交趾陶墻面上的作品,有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石雕、木雕,有色彩繽紛的室内綵繪,有光艷奪目的交趾造型,有造型迥异的屋頂剪粘。這些古建築裝飾藝術的傳世之作,都默默地展示着傳統的技藝。但令人堪憂的是,它們却成爲我們“搶救”、“保護”的對象。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使得這些精美的傳統文化瑰寶置身於“終於修壞了”的危險之中。文章通過對閩台地區宫廟古建裝飾藝術的考察,試圖揭示這些宫廟古建裝飾藝術在兩岸文化認同中的重要作用,强調保護與傳承中國傳統古建裝飾藝術的重要性,以及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的表現形態

  閩台地區的古建裝飾藝術主要體現在宫觀寺廟與民居建築中,尤其是以宫廟建築裝飾最爲顯著。閩台的宫、廟、寺、觀,大型建築逾萬之多,小的更是不計其數。比較著名的有東山關帝廟、白礁慈濟宫、青礁慈濟宫、泉州天後宫、泉州通淮關岳廟、湄洲媽祖祖廟;台北行天宫、大龍峒孔廟、艋舺萬華龍山寺、木栅指南宫、基隆的媽祖廟、金瓜石勸濟堂、板橋媽祖廟和接雲寺、三峽祖師廟、新莊大衆廟、淡水清水祖師廟;宜蘭廣安宫、新竹城隍廟、北浦薑氏家廟、中壢仁海宫、浦頂廟、龍潭龍元宫、八德三元宫;台中林氏宗廟、清水祖師廟;彰化南瑶宫、鹿港天後宫;雲林麥寮拱範宫、北港朝天宫;台南天後宫、西港慶安宫、南鯤鯓代天府;高雄代天府、屏東媽祖廟等。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從大的類别來看,其主要表現形式和搆成要素有:石雕、木雕、磚刻、綵繪、交趾、剪粘、泥塑(灰塑)等。

  石雕。石雕是宫廟最爲常見的裝飾,宫廟的石雕多集中在宫廟的門面及正殿部分。除了建築裝飾的作用,石雕常用來安放柱樑、穩固門板上的構建。由於石雕構件堅固,不易損毁,更容易爲人們所觸摸觀賞。通常宫廟石雕主要的表現形態和搆成要素主要有:石獅、石鼓、窗欞(身堵)、麒麟(裙堵)、東龍(龍堵)、西虎(虎堵)、石盾(乞討座)、龍柱、柱礎、門印、水磨沉花、馬櫃檯、文字楹聯、御路、爐等。

  木雕。傳統的裝飾木作雕刻是依照宫廟建築的架構材設計的,既要和諧美觀,又要在各個部位不影響建築自身功能的前提下,融合技巧和文化内涵,而展示其最美的特性。根據木雕在建築中的不同位置,裝飾的技法以平面浮雕爲主,以架構的穩固爲原則。其作品所處的部位有雀替(托木)、瓜柱、員光(彎拱)、瓜筒、吊筒(懸鐘)、獅座、斗拱、藻井、窗欞、花堵等。

  磚刻。也稱磚雕,是指在墻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動物等圖案的一種雕刻手法,是古建裝飾工藝中很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磚刻在北方和江南地區主材多爲青磚,福建北部多爲青磚雕刻,而閩南地區則多爲紅磚雕刻工藝,並傳播衍化至閩台古建中。

  綵繪。在中國古建裝飾藝術中,最遲到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綵繪了。宋代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更是詳細規範了官制的綵繪制度。綵繪的製作工序復雜。綵繪是建築裝飾最後的工序,小到斗拱,大到横樑、墻壁、板面及門面,都需要綵繪。

  交趾。閩台宫廟裝飾交趾陶的應用,源於廣東省的石灣窑,舊稱交趾窑。交趾陶在製作時融合了捏塑、繪畫、燒陶的技藝,其輕便、易碎,多用於建築高處的裝飾,譬如屋脊、博脊(重檐,歇山頂屋檐上下層之間)、垂脊、牌頭、山墻鵝頭、懸隅等,色彩鮮艷,經久不變。

  剪粘。剪粘,亦稱剪花、嵌瓷,即將各種剪裁成形的玻璃片、瓷片粘於灰泥的表面。閩台的建築裝飾延續了閩南地區的傳統,關於剪粘的運用十分普遍。剪粘多用於建築裝飾顯眼的位置,譬如屋脊、牌頭等處。剪粘的裝飾往往對宫廟的氣勢起到烘托的作用,顯得生機蓬勃。

  泥塑。也稱爲灰塑或彩塑,是利用灰泥本身的可塑性,匠師在現場施工所完成的,無需燒制。將灰泥塑造成爲裝飾圖樣形狀,待其乾燥後再上以彩漆涂色。

  二、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的文化内涵

  閩台古建裝飾工藝的製作,是民間傳統技藝最重要的傳承之一。在這些創作中,有技法制作方式、文化典征運用、中國語法諧音變化、民間題材的發揮,是中國工藝發展史上一支重要的文化脈絡。

  閩台古建裝飾藝術主要源於福建及廣東的潮汕地區,屬於傳統建築裝飾藝術的南係系列。在分類上,有溪底派大木設計、崇武地區石雕、泉州地區木雕、交趾、剪粘、磚刻,以及大埔地區的綵繪等。這些來自移民原鄉共同的工藝表現,保留了内地的生活習俗與原貌,尤其是完整地保存了内地南係民居建築模式和裝飾藝術的原貌。相形之下,大陸地區許多實物與技藝,由於人爲的或自然的因素,遭到大的破壞。因此,閩台的古建裝飾藝術遺存更顯彌足珍貴。它的存在,凸顯了閩台文化源於中華文化的根脈關係。

  與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古建裝飾藝術一樣,閩台地區的古建裝飾藝術旨在求美觀、祈吉祥、鎮邪煞、寓教化、顯富貴。其題材多典出於古代文學典籍、歷史故事、章回小説、神話傳説、民間傳奇等。如民衆喜聞樂見的《封神演義》《三國演義》《説岳全傳》《白蛇傳》《楊家將》等。這些經典皆倡導或隱含着忠孝節義之道德觀,一個構圖、一個隱喻、一副楹聯、一句名言,都有警世教化的作用。

  (一)宣揚忠孝節義的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氣節

  常見的題材有體現“忠孝廉節”的岳母刺字、伯俞泣杖、楊震却金、蘇武牧羊等。

  “忠孝”石雕作品,如“哭秦庭”,典出《左傳》故事“申包胥如秦乞師”。説的是春秋時期,楚人伍子胥因家族被楚王誅滅,只身逃亡吴國。臨行對朋友申包胥説:“我必覆楚國!”申包胥説:“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後來,伍子胥果然率吴兵攻破楚國,申包胥乞請秦國出兵救楚。秦王不許。申包胥遂“立,依於庭墻而哭,日夜不絶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終於感動秦國,發兵救楚。後世以“哭秦庭”來歌頌忠於祖國、忠於民族的精神。

  “忠孝”石雕作品,如“伯俞泣杖”,講述人世間盡孝心的故事,典出明人程登吉的《幼學瓊林》。“毛義捧檄,爲親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在台中林氏宗祠中,有許多關於孝道的石雕作品。中國最普及的孝順故事就是二十四孝圖,這一題材也出現在林氏宗祠的石雕作品中。如搤虎救父,講的是楊香救父的故事。弱小的女子,扼緊老虎的脖子,不顧自身的安危,從虎口救下父親,體現了兒女盡孝的美德。

  以“廉節”爲主題的石雕作品。如“楊震却金”,典出《後漢書》中的楊震爲官清廉的故事。楊震曾任荆州刺史、東萊太守。有一次,他路過昌邑時,正巧昌邑縣令王密是他舉薦的。當晚,王密拜見楊震,送上10斤黄金。楊震正色拒之,責備王密説:“我瞭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你爲什麽這樣做呢?”王密説:“夜深人静,無人知曉”。楊震怒曰:“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麽能説没人知曉!”受到楊震的訓斥,王密羞愧離去。這個故事贊美了爲官一身正氣,爲人一世清廉的美德,這也是兩岸中國人追求的崇高境界。又如“蘇武牧羊”,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典出《漢書》的《蘇武傳》。説的是蘇武出使被扣留,匈奴逼迫其投降,蘇武寧死不從,被流放在荒野牧羊。蘇武手持漢朝符節,堅守了19年才返回。故事歌頌了對民族氣節的堅守,强調中國人要有民族氣節,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弘揚的精神。

  在閩台宫廟的古建裝飾藝術中,關於人物的品格塑造是强烈的。元代郭居敬編録《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即《二十四孝》,記述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詩集一經問世,不脛而走,成爲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最流行的通俗讀物。後世的印本還配以圖畫,以此流傳於世,又稱之爲《二十四孝圖》。這一題材廣泛應用在中國傳統的古建裝飾藝術中,閩台的宫廟亦有多種形式的二十四孝圖。諸如搤虎救父、哭竹生笋、卧冰求鯉、棄官尋母、戲彩娱親等。反映人物品格的有岳母刺字、孔融讓梨、分多潤寡等。

  (二)尊重人才,追求個性解放與卓越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尊重人才、贊美人才、愛惜人才是一種美德,歷史上流傳許多求賢若渴的故事。傳統裝飾藝術中的“四聘”題材,就是一種集中表現。“四聘”乃堯聘舜、渭水聘賢、三顧茅廬和商湯聘伊尹,這些都是流傳於世的經久不衰的歷史故事。本意是告誡人們,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就必須起用有真才實學的人,表現了傳統社會尊重知識,社會進步需要明主賢君,需要大智慧的内容。

  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中,有以古人喜愛的牡丹、蓮花、菊花、梅花,組成 “四愛”的主題,寓意人各有志趣和追求。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唐明皇愛牡丹、茂叔愛蓮、陶淵明愛菊花、和靖愛梅等。 

  每個雕刻作品都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説、民間故事方面的出處。例如“唐明皇愛牡丹”,説的是李白爲唐明皇作詩的故事。據李肇的《唐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爲耻。”這一史料告訴我們,在大唐時代,牡丹文化盛行天下,每當春天長安、洛陽的牡丹花盛開時節,若誰不去欣賞牡丹,就會被世人耻笑,認爲是一種耻辱的事。在唐代帝王中,唐玄宗風流倜儻,酷愛牡丹,其在與楊貴妃居住的興慶宫的沉香亭旁就種植了許多牡丹。據説有一年正值欣賞牡丹時節,唐玄宗興致大發,對樂師們説,“賞名花,對妃子,不應再唱舊樂詞”!樂師李龜年急忙請李白作詞,李白乘着酒興寫下《清平調》三首。其中一首曰:“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從此,“唐明皇愛牡丹”成爲民間津津樂道的故事。

  至於和靖愛梅、茂叔愛蓮,也都表現古人對花卉酷愛到痴迷的程度。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有詩曰:“何可一日無此君,暗香浮動月黄昏。”這使其成爲愛梅的代表人物,終身不娶,以梅爲妻,以鶴爲子,孑然一身,逍遥自在。

  閩台的宫廟建築裝飾還多以“四逸”(漁、樵、耕、讀)爲主題。這是農耕社會的四個基本職業,代表了民間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古人之所以喜歡漁、樵、耕、讀,在於對田園生活的追求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有以“四藝”(琴、棋、書、畫)爲主題,追求多才多藝的完美;有以桃園結義、三娘教子、太白醉酒、轅門斬子、郭子儀拜壽等民間膾炙人口的故事爲主題,提倡世人從善如流,聰明智慧,追求卓越。還有以家規家訓、楹聯名句爲題材。凡此種種,都起到警誡後人的作用。

  (三)鼓勵世人,勵志進取,有抱負、有理想

  閩台的宫廟古建裝飾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社會追求。“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黄金屋”,就是這種追求的寫照。千百年來,讀書求功名是人們始終堅持的追求。望子成龍,望子成鳳是百姓最真實、最檏實的願望。這些,都一覽無遺地體現在閩台宫廟的各種裝飾之中。

  台南三山國王廟的屋脊上,展示鮮艷的菊花,一只色彩艷麗的公鷄,公鷄打鳴,寓意“功名”,“菊”即“舉”諧音,構圖——功名高舉,簡明扼要,寄託人們對讀書入仕的期盼。

  台中林氏宗廟的璧堵上,一幅水磨沉花“封侯”的創作,體現人們追求高官厚禄的願望,希望子子孫孫讀書做官,出人頭地,鼓勵族人要追求知識、追求上進。“封侯”的整體構圖是:雕刻了樹杈上騎着的一只獼猴,在戲弄幾只蜜蜂,其寓意是加官晋爵、封官封侯。

  在閩台,關於讀書上進的題材,亦有“一路連科”的裝飾,鷺鳥與蓮花組成“一路連科”,喻義科舉考試一路連連中第。

  (四)集瑞祈福,向往美好的生活情趣

  在傳統的古建裝飾藝術中,祈求吉慶、祈求平安、祈求多子多福、祈求長壽、祈求富貴的裝飾題材比比皆是。

  如幾個武士手持“旗、球、戟、磬”,其諧音即是“祈求吉慶”。

  集瑞題材的作品常以花瓶爲主題。花瓶中不同的花,諸如茶花、荷花、菊花、梅花,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四組花瓶平放着,寓意“四季平安”。

  “獅爐象果”亦是傳統裝飾藝術最常用的表現手法。一只獅子馱着一只鼎或爐,“獅”諧音“世”,寓意世世平穩、世世平安、世世興旺。大象則馱着一盤果實,有石榴等。

  蝙蝠在中國傳統的建築裝飾藝術中常常用來表示祈福、賜福,這在窗欞的雕飾及八卦門窗雕飾中都出現過。一只蝙蝠叼着一枚銅錢,寓意“福在眼前”。八卦門窗的四角各雕飾一只蝙蝠,四只蝙蝠的諧音就是“賜福”。

  傳統的建築裝飾“老鼠叼金瓜”的構圖,也取材自民間流傳的故事。一只嘴巴尖尖的老鼠,不斷地從金瓜裏叼出“金子”,寓意着“招財進寶”,迎合了芸蕓衆生期盼發財致富的念想。

  喜鵲登梅、喜上眉梢、雙喜臨門、長命百歲等這些美好的祝願,都體現在閩台宫廟的古建裝飾之中。人們還理想化地認爲,神仙也會幫助獲得成功。因此,各路神仙往往成爲裝飾題材的主要内容,譬如人們常津津樂道的“八仙”。在題材上有明八仙與暗八仙之説。

  閩台這些古代建築上的裝飾,無不深深地烙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古建裝飾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精華所在,實際上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社會風俗和生活氣息,反映的是百姓檏素、健康、向上的精神,及對美好理想不斷追求的願望,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人類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閩台的傳統古建裝飾藝術還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諸子百家學説濃縮在石雕、木雕、泥塑、綵繪、交趾、剪粘的藝術精品之中。

  我們瞭解了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的内涵和社會作用,就明白閩台人民歷經滄桑,在日本强佔閩台時期殘酷的“皇民化運動”剿殺下,在當今“台獨”分子破壞兩岸關係的背景下,仍始終堅持中華傳統文化不動摇的原因所在。中華文化的根脈深深地扎在閩台人民的心中,中華文化是兩岸民心認同的基礎,任何人無法改變。

  三、閩台宫廟古建裝飾藝術搶救、保護與中華文化認同

  由於自然灾害、人爲破壞、年久失修等因,閩台地區宫廟古建及其裝飾工藝作品遭受了不可逆轉的損毁。所以,對閩台古建裝飾工藝作品的搶救、保護,爲我們探究這些裝飾藝術的源流、風格,以及製作的技藝,提供歷史的依據,從而證明閩台區域文化源於中華文化。通過扎扎實實的田野調查工作,通過對各種藝術作品分門别類的攝影攝像、實地測繪、臨摹繪製、圖片資料數字化、建築結構圖表製作等,有助於在細緻的研究過程中,尋求閩台地區古建裝飾藝術搶救、保護和傳承的應對之策。

  隨着人們觀念的變化,社會風氣的影響,許多傳統的技藝消失了,但資料文獻的發現龢利用,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失。我們應該梳理歷史沉澱下來的閩台古建裝飾藝術資料文獻,通過學理探討、學科建設和技藝實踐傳承等多層面聯動,創立傳統的古建裝飾藝術的數據資料庫,形成“古建修護保存方法”“修復計劃執行手册”,編制傳統技藝之“標準體系傳習教材”,從而推進專業的認知、技藝的傳承、人才的培養、古建的修護等工作。

  歷史上,福建地區特有的古建裝飾技藝移入台灣後,其裝飾製作體系原貌依存,尚未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在文化架構上和歷史的視域中,尋找整體古建裝飾藝術的脈絡,認知各類技藝製作的成就,讓世人知道中國古建裝飾藝術的特色。我們必須對這批藝術資産,從原理、技藝、作品、題材、典征等方面,進行詳細的數據收集。同時,結合建築、工藝、繪畫、歷史、宗教等學科知識,着重探討閩台地區古建裝飾藝術的搶救、保護與傳承,建構學術研究可依循的理論體系。通過勾勒出我國南係古建裝飾藝術的全貌,使這些飽經滄桑的古建裝飾藝術珍品,成爲閩台文化植根於中華文化,台灣文化與福建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歷史鐵证,增强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

  技藝與内涵是中國古建裝飾藝術的靈魂,中國工藝有着傳統不變的技巧。在閩台古建精緻的裝飾技藝中,有裝飾構圖方法、諧音吉語轉用圖案,以及不同雕造技藝的交叉。因此,對閩台古建裝飾技藝做出系統的學術解構,對其内涵予以完美的詮釋,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必須注重地域的特色及地域因素對古建裝飾藝術的影響。探究閩台古建裝飾藝術的風格、特色,必須從地域的視角出發,探討閩台古建裝飾藝術的源流、匠師的流派與文化的衍化。中國建築體系由南而北的演進中,因地制宜所産生的地區特徵,都是在客觀環境條件下自然形成,所有的演化差异都在生活中呈現,形成古建裝飾藝術的流派。這種古建裝飾工藝溯源尋踪,正是閩台兩地民衆對地域文化源頭和母體的推崇和依戀,體現出兩岸同胞難以割舍的文化紐帶和心靈通達與契合。

  中國古建裝飾藝術在閩台區域社會的傳承發展,形成了兩岸文化關係的基礎,以及兩岸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閩台古建裝飾藝術屬文化範疇,其精美的藝術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實際上,它是閩台地區歷史、文化、社會、宗教、政治、經濟諸多方面的濃縮。從兩岸關係的視域探究閩台古建裝飾藝術,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實踐價值。因此,我們必須以歷史爲輪廓,區域特徵爲框架,從建築物上找出文化藝術表現,再從作品製作技藝的特徵中,凝練歷史技藝的演化與傳承,進而探討閩台古建裝飾工藝保護與傳承的舉措。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