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閩南東山關帝廟剪瓷雕裝飾藝術及傳承發展

  關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維係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華僑的文化紐帶。福建東山是台灣關帝信仰文化的發祥地,東山關帝廟是台灣衆多關帝廟的祖廟,香火播植台灣寶島,同時,東山關帝廟是集瓷雕、木雕、石雕於一體的閩南民間藝術博物館,憑藉其古老的歷史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成爲史學家和建築學家的研究對象。2023年1月東山關帝廟被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批準設立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爲海峽兩岸,乃至海内外同胞共同的精神力量,在海峽兩岸架起了一座橋樑。

  福建省東山關帝廟位於東山縣銅陵鎮東門内銅山古城中岵嶁山下,因此又稱銅陵關帝廟,該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落成600多年來歷經數次修繕擴建達到現在的規模,已成爲中國四大關廟之一,具有明清古建築藝術價值,1996年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時期,閩南東山的寺廟和宗祠屋頂上的瓷雕裝飾已經很普遍,大量閩人移居台灣,也傳入了寺廟、祖祠建築文化及剪瓷雕的技藝,爲了進一步發揮東山關帝廟作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示範作用,東山關帝廟還被授予首批“漳州市對台交流重點宫廟”、“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並加入關聖文化史迹聯合申遺項目。探討新時期閩台關帝廟剪瓷雕的傳承發展,探索兩岸文化交流新融合與發展,進一步促進兩岸親和力。

  一、東山關帝廟剪瓷雕裝飾藝術形式

  剪瓷雕工藝是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又稱“剪黏”或“剪花”,目前僅存於福建南部、廣東北部和台灣西部地區,東山剪瓷雕工藝的起源已難於考證,相傳從宋末時就已經有了該項技藝。剪瓷雕選用各種色彩鮮艷的彩瓷器、有色玻璃爲材料,根據造型按需要剪成形狀各异的細小瓷片,再用灰泥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明清時期就已經在閩南地區宫廟裝飾上得到普遍應用,其特點色彩艷麗、造型生動、立體感强,可經受長年日曝雨淋,海碱侵襲而不褪色。東山關帝廟的建築結構、裝飾都十分精巧,廟門爲牌樓式,稱“太子亭”,與大殿屋頂都裝飾着獨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剪瓷雕,均出自剪瓷雕高手林少丹、孫齊家之手。

  閩南傳統宫廟建築屋脊裝飾雖然内容題材極其廣泛,但其中藴含着相同的情感寄託,那就是千百年來人類對吉祥幸福的祈求。具體來説,屋脊裝飾吉祥寓意的取材直接借事物所具備的特性來表明喻意,再現了民俗文化内涵美。東山關帝廟是剪瓷雕藝術的大觀園,有將近 30 個歷史故事,100多個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奸臣賊子人物形象,太子亭屋脊上就有“八仙騎八獸”“狄青平南”“戰洪州”、“金山戰鼓”等 16 個戲曲故事。另一個顯著特徵是海洋性,閩南地處東南沿海,剪瓷雕與東南沿海地區豐富的海洋文化息息相關,在審美上多傾向似海浪般的曲綫美和精巧華麗的裝飾美;海洋性表現爲一種開放性、包容性,剪瓷雕在長期發展中與其他地區的文化有着諸多流動交往,汲取各方面的營養來豐富自己,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太子亭”由六根圓石柱頂托着數百支縱横交錯、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樓亭,亭上裝飾着豐富的剪瓷雕,類型多樣,有平雕、立體雕、叠雕、半浮雕等(圖1)。立體雕多用於正脊上的脊頂、脊吻等部件的大型裝飾,主要表現“八仙過海”等人物故事場景以及脊頂的卷草和對龍等,需要先用硬度强的鐵絲做骨架,敷上和着紅糖漿拌成的粘性泥灰,打好坯形後再粘貼瓷片;平雕工藝一般用於襯托背景畫面,有的是花紋裝飾,有的如馬賽克般整齊排列,或者用於近景裝飾;而亭台樓閣、飛禽走獸、花艸樹木等形象則多以半浮雕工藝製作,用於塑造屋脊,如“瑞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叠雕是剪瓷雕常用的技法,常用於表現層層龍鱗、花瓣緑葉等,使作品富有氣勢和節奏感。剪瓷雕審美類型獨特,集繪畫、雕刻、戲曲文化爲一體,這些華麗的裝飾將屋面轉變爲一個露天的舞台,體現出閩南人對屋頂裝飾的重視,其戲曲人物、裝飾藝術特色反映了閩台民衆發自内心對神只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帝廟廟宇大殿屬抬樑式木搆架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六間,懸山頂,緑瓦,大殿和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民間遇乾旱常拜祭龍王祈雨,後演變成耍龍燈的民俗活動,有慶豐年,祈吉祥之意,由於東山關帝廟大都是木制結構,雕塑雙龍形象寓意着降雨能起到防火鎮邪的作用,同時又巧妙結合屋脊的排水功用,展現了閩南先民藝術創造性的搆思,也營造出一種熱鬧快樂的空間環境氛圍,寄託了閩南地區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

  二、東山關帝廟剪瓷雕裝飾藝術文化内涵

  自清代以來,閩南地區普遍興起了許多大小規模的作坊,其産品不僅覆蓋閩南地區且銷往台灣、東南亞、日本等地區。近年來,剪瓷雕在歷史變遷中依然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包容力使其得以延續自身的文化血脈,成爲一種營養、一種資源,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品格的象徵、時代的痕迹,散發着閩台民間美術的質檏情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正脊裝飾是閩南屋脊裝飾的中心,由於其所處位置的醒目,一直被視爲傳統建築中重要的裝飾位置。正脊曲翹反宇,中間低平,大厝屋頂通常分爲幾段,作高低不同的錯落,大多爲懸山、硬山配燕尾脊和馬鞍背形式;屋脊造型纖細精巧,望之輕靈,宛如天工,同時還把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融人其中,展現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常見的正脊裝飾内容有闢邪葫蘆、雙龍護塔,剪瓷雕的龍常用青色搭配黄色瓷片裝飾,賦予生機、光明的寓意,使剪瓷雕的色彩搭配取得視覺平衡。垂脊、戧脊及角脊等部位,裝飾吉祥寓意的取材直接借事物所具備的特性來表明喻意,比如以飽滿多籽的石榴寓指“多子多福”等;或是通過諧音取吉祥含義,如以喜鵲和梅花組合諧音“喜上眉梢"等。除此之外,由於閩南方言文化的影響,還産生了一些獨特的寓意,如在閩南語中香蕉諧音爲“銀招”,蘿蔔諧音爲“彩頭”,菠蘿諧音爲“旺來”,也常用作裝飾圖案。

  剪瓷雕作爲閩南民間美術也是民俗文化的表現,源於閩南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緊密相關,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文化藝術,最能體現閩南人民的心理素質、理想願望、思想感情、性格特徵和審美要求。中國民俗學者鐘敬文先生曾説:“民俗是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缺少的文化生活事項。在人類各種形式的社會裏,民俗活動差不多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剪瓷雕伴隨着民俗活動,滲透着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以物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形成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産,具有民間美術的許多共性,具備中國民間美術的總體特徵,包括創作的集體性、承傳性。兩岸相同的神靈、相似的廟宇、相近的民俗,大大拉近了兩岸人民之間的距離,充分體現閩台兩地同根同源的特點。

  據福建文史資料記載,在關帝文化從中原大地至沿海、再至台港澳、嗣遠及東南亞的傳播過程中,東山銅陵關帝廟起着“傳播站”即祖廟的作用;閩台地區用於民間信仰宫廟的裝飾,營造出一派人間仙闕的氣象,衆神濟濟一堂的熱鬧景象,讓人心生喜悦、與之親近,拉進了信衆與神靈間的距離,關帝廟的剪瓷雕藝術人物故事豐富,造型生動鮮活,顯示出閩台普通民衆淳檏的、大膽的審美趣味,藝術内藴美和藝術形式美體現了傳統藝術積澱和文化價值;通過對民間建築裝飾藝術的運用,增强的兩岸參拜者的篤信心理,達到了强化其信仰的功能性目的。

  關帝是三國時期的漢壽亭侯,名羽,字雲長,後經《三國演義》的渲染留下“陣斬顔良”、“鎮守荆州”、“千裏走單騎”等文武全才、有勇有謀的故事,使關羽成了忠義、勇武的化身在民間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關羽去世後,民間尊爲“關公”,尊爲“武聖”,與“文聖”孔子地位等同,又經歷代皇帝遞加封號,崇爲武廟,與孔廟並祀,均列爲上祀。

  具體看東山關帝廟剪瓷雕故事的素材來源,主要是由民間小説改編而成的戲劇故事,民間小説、民間戲劇龢民間信仰三者實質上是傳統社會中“大衆教育”的教學材料。信仰專家提煉出關帝精神的具體内容爲“忠、義、勇、信、仁、禮、 智”,剪瓷雕故事將國家意識以及宗族和社會的義務隱藏在故事情節裏,雕刻故事有《八寶公主與狄青》、《王茂生進酒》等。如《千裏走單騎》故事中關羽單槍匹馬,過五關斬六將,保護皇嫂千裏尋兄,宣揚了關公的驍勇善戰和忠肝義膽。將歷史中經過演義的戰争英雄故事,結合對年輕人强身健體、建功立業的關照,用故事的主題吸引年輕人,由此在展示中提高年輕人的重視。1992年的首届“東山關帝文化節”被認爲是最早的民間信仰與“文化節”的結合體。“文化節”挖掘和强化了民間信仰的文化内涵,在客觀上淡化民間信仰的神聖性和神秘性,進而賦予民間信仰時代性的特徵。

  三、弘揚關帝文化傳承創新剪瓷雕裝飾藝術思考

  目前,剪瓷雕面臨發展的困境,由於傳統建築形式被逐漸地冷落,題材和載體的表現形式單一,難以融入現代空間,難以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趣味,市場需求减少,工業産品衝擊,大多抛棄了以往純手工的製作方式,工業化生産的剪瓷雕造型呆板生硬,色彩濃艷俗氣,常有不協調之感,從業人員匱乏和分散且創新動力不足,部分藝人迫於經濟壓力紛紛轉行,剪瓷雕藝術的生存土壤日漸貧瘠,藝術水準下降,難以被民衆所接受與認可,面臨人才斷層、技藝失傳等危機。

  通過民俗節日和活動,閩南與台灣在民間藝術龢民俗文化互動頻繁,極大促進了兩岸工匠們的交流切磋,推動剪瓷雕技藝在台灣的傳播。台南武廟是台灣“祀典武廟”,現爲台灣一級古迹,台北行天宫、宜蘭礁溪協天廟、高雄文衡殿、日月潭文武廟等,都是台灣關廟之佼佼者。據文史資料記載,東山關帝廟是台灣關帝廟的祖廟,具有較大的威望和影響力,如今台灣共有950座大大小小的關帝廟,且大多源承於東山祖庭,據《台灣寺廟大觀》中記載,全台400多座關帝廟都是明清時期從閩南東山島的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去的,在建造時多仿造祖廟的樣式、祖庭的剪瓷雕裝飾,東山剪瓷雕藝人經常受邀前往台灣或澎湖修寺廟和祖祠。《府城民間畫師專輯》中説:“當時台灣的廟宇裝飾藝術師傅大都是閩粤籍的師傅,在此專門爲廟宇工作,同時傳授徒弟,一代傳衍一代。”上世紀八十年代,林少丹、孫齊家等優秀藝人技藝達到藝術高峰,受聘到台灣或澎湖修繕宫廟,他們的作品“二龍搶珠”,“丹鳳朝陽”及戲劇人物傳入台灣後得到廣泛的應用並不斷發展。

  剪瓷雕的人物故事不僅加深了當地居民對後代的教化功能,而且通過口耳相傳灌輸給下一代,這也體現了剪瓷雕將教育融入藝術、通過藝術傳遞教育意義的重要特徵。由此,將剪瓷雕融入現代設計中具有必要性。剪瓷雕藝術作爲可視的文化符號,承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基因,將其融入於現代設計中的衆多領域,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例如,在台灣嘉義板頭村的景觀改造過程之中,融入時代特徵,緊跟時代潮流,並結合平雕、叠雕、浮雕及 圓雕等工藝技法,對傳統剪瓷雕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創新,將剪瓷雕藝術應用到全區域的景觀裝飾之中,包括休憩座椅、標識標牌、導覽地圖、建築外墻裝飾及各類景觀小品,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

  民俗研究專家莊和伯曾在他的書中提到,保存、維護民俗技藝是今日大家的共識,從民俗技藝的界定、記録、研究做起,乃至積極培育人才,才是傳承民俗技藝根本之道。剪瓷雕依附於閩南傳統建築,是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承了閩南傳統思想文化觀念,其藝術形式植根於民間,且潜移默化在人們的生産生活當中。剪瓷雕藝術作爲可視的文化符號,承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基因,也是現代設計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需要在保護中促進閩南剪瓷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受衆,關注人的審美情趣、情感需求的换位思考的方式是一個設計師進行“人文關懷”設計的必要思考方式。

  在雙遺保護研究的背景下,探尋剪瓷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路徑顯得尤爲重要,通過藝人、學者、政府等社會各界的努力,提昇傳統文化創意平台、拓展剪瓷雕藝術的應用領域,是爲剪瓷雕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更好地促進剪瓷雕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關帝文化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探索開發東山關帝文化品牌,努力提昇傳統文化創意平台,弘揚剪瓷雕等民間工藝技能,帶動當地旅遊産業的昇級,突出東台旅遊合作、成立兩岸關帝文化交流協會、舉辦關帝文化學術研討會三大亮點,展示閩台合作、‘五緣’關係、人文濃郁等三大特點,關帝文化交流活動以宗教信仰爲媒介,推動兩岸交流和藝術、旅遊、經貿、項目推介等各個方面,以關帝文化爲橋樑和紐帶,增强兩岸民衆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弘揚關帝文化,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

  結 語

  剪瓷雕以其豐富的文化内涵、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精湛的特殊技藝,反映閩南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文化,隨着多年來關帝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岸傳播發展,關帝文化已成爲海峽兩岸民族凝聚力的一個象徵,剪瓷雕等文化的交流證明瞭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骨肉情誼。通過“關帝文化節”等關帝文化交流活動挖掘和强化了民間信仰的文化内涵,在客觀上淡化民間信仰的神聖性和神秘性,進而賦予民間信仰時代性的特徵。積極開展兩岸關帝文化的研究,對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兩岸的文化雙向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情誼,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