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强調,要“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持續開展尋根謁祖、信俗交流等活動,推動閩台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心靈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園。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閩台民間信仰界不容辭的歷史使命,也是東山關帝祖廟對台軟實力的重要搆成内容。據不完全統計,東山關帝廟是現今台灣900多座關帝宫、廟的香緣祖廟,信衆遍及台灣全島,多達800萬。這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即閩台關帝文化根基在東山,“枝葉”在台灣,形成獨特的宗嫡關係。鞏固閩台東山關帝文化的“血緣關係”,争取更多的台灣民衆對祖國統一的認同,迫切需要進一步提昇東山關帝文化對台軟實力。
一、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内涵結構
東山關帝祖廟與台灣省關帝信仰宫廟之間的文化關聯密切,這種廟宇間的關聯性通過廟際網絡、文化交流、謁祖尋根等活動,無形中將祖廟宫廟與分支廟宇串聯起來,形成一種信仰共同體、精神共同體,進而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這一條由東山關帝信俗紐帶所編織的信仰網絡中,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發揮了對台分支廟宇的文化軟實力,並通過彼此的互動聯繫,强化了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内涵結構。
(一)軟實力及其中國適用:文化軟實力的提出
政治學者傾向於從國家綜合國力的搆成角度,探尋國家綜合國力對國際關係的實際影響與輻射能力。在約瑟夫•奈(Joseph S.Nye)看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等範疇的“硬實力”,也包括由文化、意識形態等範疇的“軟實力”。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對稱的柔性的影響力,它可以包括文化軟實力、意識形態軟實力、價值觀軟實力等多領域。在我國語境中,“文化軟實力”概念於2007年10月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在“軟實力”前冠以“文化”二字,彰顯出文化對軟實力的定位功能,以及文化影響國家制度與價值觀,决定國際話語權。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宏偉目標下,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興盛决定着國家龢民族的興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根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推進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創新傳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質言之,文化軟實力作爲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由此可見,一方面,不同於硬實力所依賴正式武力的作用機制,文化軟實力是一種基於文化認同而形成的柔性影響力,更具社會性、生命力與輻射力。另一方面,不同於硬實力直觀的威懾效果,文化軟實力則是一種藉助物化載體而衍生出來的隱性的認同感。文化軟實力所營建的社會認同感並非經由正式的强制力形成,而是文化軟實力的受衆對身處的文化實體及其精神的接納、吸收、體驗與踐行,進而造就了其與文化軟實力所倡導價值與行動的同一性。
雖然文化軟實力是基於國家綜合國力中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比較關係而提出的,但是其也適用於分析國家内部區域文化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事實。民間信仰是閩台兩岸之間互動往來的重要機制,而東山關帝文化源遠流長,影響廣泛,是閩南民間信仰的典型代表之一。東山與台灣僅一水之隔,是大陸靠澎湖最近的地方,也是大陸最早移民入台、歷代入台人數最多的沿海島縣。當前全台灣祖籍東山的同胞就有30餘萬人。明清兩代以來,從東山渡海入台的閩南人絡繹不絶,同時也將東山銅陵關帝廟的香火帶到寶島,並建起分廟,使關帝信仰傳遍全台。根據統計,全台灣登記在册的關帝宫廟有950餘座,其中絶大多數認同東山關帝廟爲祖廟,不少台灣信衆定期回東山祖廟進香。祖廟即是民間信仰文化的發源地,是“祖”與“廟”綜合體的精神昇華,“廟”是民間信仰的儀式空間與活動場所,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載體,而“祖”則是將世俗社會的血緣關係投身到閩台東山關帝信仰網絡中,建立了祖廟與分廟之間的親緣意義,因此祖廟既有着宗教學的内涵,也有着情感認同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福建東山關帝廟與台灣省關帝分支宫廟之間存在一種擬親屬關聯,即祖廟與子廟的“血緣”關係,並基於廟際網絡而展開互動交融,這種關聯性具有親近性、自發性、基礎性與生命性。所以,從祖廟文化的角度,審視東山關帝文化對台軟實力則顯得很有必要。那麽何謂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呢?這主要涉及到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内涵解釋與搆成要素兩個層面。
(二)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内涵界定
一般而言,軟實力是一種憑藉文化因素、價值體系等抽象思想體系所形成的吸引力、影響力與同化力。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意指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灣省關帝信仰宫廟及其信仰群衆的内聚力、外引力、向導力、同化力。從搆成内容看,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既指向東山關帝祖廟與台灣分支宫廟之間的關聯性,又涵蓋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灣分靈宫廟的文化影響力。東山關帝祖廟與台灣省相應分靈廟宇之間的“母子”關係是祖廟文化軟實力得以存在、能否持續綿延的關鍵所在。同時,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要彰顯其在兩岸交流中的軟實力優勢又離不開祖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是關帝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向度,關乎閩台兩地關帝信衆的情感認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將兩岸民衆匯聚在一條共同共享的文化脈絡中,它體現着傳統文化中源與流的密切關係,彰顯了閩台文化區的歷史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時,由於閩台社會有着共同語言、文化傳統、習慣心理,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這種經由東山關帝祖廟文化所組織成的文化共同體,在其運轉過程中往往産生巨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甚至導向經濟的驅動力,給予這個區域留下深刻的影響。换言之,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實現目標,有着從文化認同到社會經濟認同再到民族認同的多元發展效果。
(三)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搆成要素
作爲一種文化類型,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形成了以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爲核心,包括了關帝信仰體系、關帝民俗活動、關帝節慶活動、關帝廟建築工藝等在内的關帝文化。具體而言,我們嘗試從神只品格、祖地情感、信仰活動三個方面理解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結構要素。
首先,神只品格。閩南民間信仰的對象復雜多樣,涵蓋自然神、人格神、道教佛教崇拜之神等,每一類信仰對象都具有特定的信仰品格。自然山川之神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念;祖先崇拜在於敬天法祖、慎終追遠;功臣崇拜之神凸顯政治倫理與教化,等等。東山關帝信俗的核心要素在於其神只品格,即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品質,這來源於現實生活並超越了俗世社會,成爲一種神聖的信仰意義。從個人角度而言,民衆崇敬關帝,旨在通過對這種超越世俗的神聖意義的信仰,獲取世俗社會的生活啓發與意義啓蒙,獲得應對社會困頓的精神力量。誠如,李向平所言:“關聖帝君作爲一位身後被朝廷多次賜封的聖人,被民間大衆虔誠奉祀爲武財神,大衆對他的崇拜可謂傳統中國最有道德想象力的崇拜方式”。從群體角度看,關帝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精神圖騰。這一現象反映關公信仰的發展與全球華人的中華情結的關聯,認爲關公信仰已經成爲一種文化符號,聯結着華僑、華人的心靈,華僑在關帝身上寄託着對祖國的深切懷念,關帝信仰成了傳統文化的象徵。在個人與民族的意義層面,東山關帝祖廟的神只品格發揮着對個人的行動導向,並搆成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祖地情感。雖然信仰是超越世俗的,但是信仰的根基在於世俗生活。换言之,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緊密相關,地域社會變遷會影響民間信仰的興衰交替,反之可以透過民間信仰文化的勃興可以窺探地域社會的變遷軌迹。祖地情感形成於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交織網絡中,其始於神只信仰而落地於地域社會,是溝通神聖信仰與世俗社會的重要紐帶。親情是根,信仰是魂。就東山關帝文化而言,祖地情感是台灣關帝分支宫廟在崇敬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的過程中外溢出來的文化效應,流露出台灣關帝信衆對祖廟文化所在地社會發展情况的注意力投入與情感感召力。台灣省分支宫廟關帝信衆對祖地情感的濃厚程度,需要藉助其對關帝祖廟文化的關注力來實現。因此,在開展閩台關帝文化交流時,需要豐富關帝文化交流内容與領域,由單純的民間信仰交流拓展到對祖地社會、經濟、生態、社區治理等方面的多元交流中來,進而增進台灣信衆對祖地社會的情感體驗與認同度。
最後,信仰活動。涂爾干認爲,信仰指向神聖意義,是抽象的村莊,而儀式是指對信仰具有强化功能的明確的行爲方式,“没有儀式,神、祖、鬼、巫不過是個體神經網絡中漂浮的意象,宗廟聖地不過是歷史河床沉澱的殘渣,甚至於寥寥文本(如寶卷、宗譜)離開集體儀式的誦讀也僅僅是沉默的文字倉庫”。在這裏,我們將經由信仰儀式而展現的活動統稱爲信仰活動,其内容與類型較爲多元,其中東山關帝文化節是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在林國平看來,東山關帝文化節帶有濃烈的官方色彩,對民間信仰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爲民間信仰的合法化、神明職能的政治化、祭典活動的規範化、慶典活動的娱樂化和游神活動的大型化。同時,文化節在客觀上淡化了民間信仰的神聖性和神秘性,進而賦予民間信仰時代性的特徵。通過信仰活動的展演,可以將來自閩台各地的民衆整合在共享的意義空間中,共同體驗神只品格、參與文化盛宴,實現東山關帝文化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圍。在這種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差异化的行動主體,獲得了共同的文化認同與身份符號,不僅實現了神只信仰與祖地情感的交織,又在信仰活動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共識、信任與情感。
神只品格、祖地情感、信仰活動三者搆成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結構要素。神只品格是直接要素,祖地情感是間接要素,而信仰活動是聯繫神只品格與祖地情感的中介要素,通過火紅的信仰節慶活動展演,實現了對閩台關帝信衆的動員、整合與規訓,最終造就了從文化共同體到民族共同體的進階轉化。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軟實力的實際運作需要依賴諸多機制的共同作用。因爲舉凡民間信仰寺廟宫觀,其祖廟或祖廟的地位和角色能够得以成立,大都有着社會、宗派、歷史等的多重原因,並展示出其被社會認可、宗派認同、歷史確证等方面的歷史積澱、民族情感、政府推動的基本特徵。理論指導實踐,在完成關於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内涵結構分析後,後文將立足現實維度,梳理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實現成效及其存在問題,並粗淺地勾勒出若干優化建議,以期豐富該主題的研究論域。
二、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實現情况
任何一種民間信仰文化的形成,總是與特定的社會經濟密切相關,都必然受着歷史地理與社會環境的决定性影響。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實現成效無法割裂閩台社會結構的整體性影響。然而,這種社會結構對文化的影響情况,時而促進文化繁衍,時而搆成文化交流與更新的制約因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建設取得了較爲凸顯的成效,比如在閩台關帝信俗交流、共建節慶文化活動等方面深入發展,但是也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建設尚未發揮最佳優勢。
(一)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主要成效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益於國家和福建省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規範化管理的政策支持,東山關帝文化對台交流漸趨熱烈,取得較大成效。範正義認爲,這種成效主要體現爲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從台灣信衆到大陸祖廟進香謁祖的單向交流,發展到大陸祖廟赴台交流的雙向互動。其二,從宫廟間一對一的往來,發展到關聖帝君弘道協會以及關帝文化節的大型組織與交流形式。其三,從純宗教範疇的交流,拓展到宗教、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的全方位交流。這個論斷清晰地概括了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與台灣分支宫廟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情况。但是,隨着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的日新月异也影響着東山關帝祖廟與台灣分支宫廟之間的交流樣態,使之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效應。
首先,伴隨經濟融合發展,東山關帝文化交流有所深化。文化是一定地域社會的思想意識體系,内嵌於社會結構並受其影響,閩台關帝信俗繁衍不息,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穩健發展,經濟産業韌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優勢持續顯現,高質量發展的底盤更加穩固,逐漸呈現出經濟輻射效應。在東山關帝文化交流方面,伴隨祖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前往祖國大陸經商投入、求職求學、落户安居的台灣同胞規模不斷增加。祖國大陸經濟的騰飛吸引了台灣同胞的到來,這爲共同信仰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
其次,以廟際網絡爲依託,開展自發性的關帝文化交流。廟際網絡是祖地宫廟與台灣分支宫廟之間的聯繫渠道,其主要建基於一種“母子”的擬親脈絡上。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目前在台灣全島有幾百間關帝廟,這些關帝廟是從閩南東山縣的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去的。據考證,銅陵關帝早在明、清時期就因各種原因,通過東山的特殊地理位置進祀台灣,衍播至今,遍佈全島各地,成爲海峽兩岸歷史淵源關係的又一個見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山關帝祖廟與台灣分支宫廟通過廟際網絡交流頻繁。1988年8月,台灣省文衡殿信衆10餘人到東山關帝廟朝拜進香,並贈送“追源謁祖”匾額。從1988年至2000年,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宜蘭、桃園、屏東、花蓮、台東、基隆、澎湖等20多個縣市的200多座關帝廟先後組團到東山關帝廟進香謁祖。1995年1月,台灣基隆信衆組團到東山關帝廟進香,並邀請東山關帝金身神像到台灣巡遊。東山關帝金身於東山碼頭乘坐台灣“源豐”號漁船,直航基隆港。關帝金身先參加基隆普化警善堂主辦的“七朝清醮道教大典”,隨後巡遊基隆、宜蘭、台中、高雄、台南、桃園和澎湖等地。東山關帝金身巡遊台灣省,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祖廟金身巡遊台灣的首次,引起全台轟動,數十萬台灣信衆争相膜拜,原定一個月的巡遊期限一再推延,直到7月20日,才在台灣省信衆的護送下,從基隆返回東山。2023年4月11日,台灣省關帝信仰文化參訪團一行12人,赴東山關帝廟參訪、進香。交流活動中,台灣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北區、東區、中區、西區、南區會長等就如何推動兩岸關帝廟宇的互動往來發言,一致認爲,加强兩岸關帝信仰交流,將促進兩岸關帝文化信仰的傳承延續。
再次,以信仰節慶爲載體,共辦綫上綫下關帝文化活動。自1991年起,隨着兩岸關帝文化交流規模的日益擴大,福建東山縣依託東山關帝廟,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聖誕,舉辦關帝文化節。每届關帝文化節,東山縣都邀請兩岸衆多關帝廟代表參加。比如,2019年第二十八届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在東山召開,本届節慶活動延續“緣係關帝 和諧兩岸”的主題,共設置5個系列18個活動,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多元性凸顯,民俗文化、文創藝術、文化體育、旅遊經貿、兩岸青年系列活動豐富。二是民間性凸顯,民間出資或參與承辦的項目有15個,民間參與性更强,政府辦節成本有效降低。三是台灣元素凸顯,海峽兩岸(東山)關帝文創設計大賽、海峽論壇創意涂鴉巡逥賽(東山站)、海峽兩岸(東山、台北、高雄)美術作品邀請展、“關帝杯”海峽兩岸羽毛球混合團體邀請賽等活動,都有大批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深入交流,對增進新一代兩岸青年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最後,設立對台交流平台,强化東山關帝神緣親緣認同。東山作爲台灣省及海外關帝文化的發祥地。東山縣委縣政府一直注重發揮關帝文化紐帶作用,在推進民間交流合作上創新載體、搭建平台、先行先試,成功舉辦了31届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12届“東-金-澎”三島合作論壇、11届兩岸青年嘉年華活動。東山關帝廟2017年被省台辦授予“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2020年進入“關聖文化史迹”聯合申遺行列。東山關帝文化影響力日益擴大、節慶效應加快釋放,成爲國家重要的對台交流活動項目,成爲兩岸同胞聯繫親情、共話桑麻的平台。2023年4月14日,經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批準,東山關帝廟獲批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落户東山關帝廟,不僅是東山縣的一件大事、要事,而且對進一步挖掘關帝文化資源,弘揚關帝文化信仰,擴大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等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
(二)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現實問題
調查發現,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發揮受制於多種制約因素,致使其難以釋放文化軟實力能力。這些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首先,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軟實力發揮受困較多。比如,受國際宗教思潮、台灣當局阻擾、“台灣本土主體意識”以及台灣海峽隔離等内外部與自然因素的影響明顯。
其次,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的資源存量有待深挖。一是祖廟文化資源總量不清,待系統調查。二是祖廟文化資源分佈不均,待科學規劃。三是祖廟文化資源無序競争,待有效整合。四是祖廟文化資源利用不高,待深度開發。五是祖廟文化市場化運作意識不强,做大做强祖廟對台軟實力的意識不够强烈。
再次,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的治理機制有待完善。一是閩祖廟文化治理尚未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主要以民間社會自治爲主,輔以國家政策性指導,面臨祖廟文化所依託的民間信仰組織缺乏合法性身份,導致其行動能力受限、主動性不足、創新意識澹薄。二是東山關帝信仰場所管理機制不同,限制閩台民間信仰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發揮。三是研究、挖掘、傳播的力度不够,缺乏集體性的學術與公共力量。四是對外跟台灣的雙向交流往來不足,對内跟國内各重要關帝廟和相關團體的聯繫合作不够。五是景區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關帝文化旅遊産業的突破性發展存在人爲障礙等。
最後,東山關帝祖廟文化交流的話語權待端正。一是東山關帝祖廟在與台灣子廟交流過程中,存在文化自覺不足,表現爲文化自負與文化自卑,這不利於形成福建民間信仰祖廟文化在台灣信衆中的地位與認同度。二是台獨分子的歪曲話語擠壓了東山關帝祖廟祖廟文化軟實力空間。三是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網絡交流空間的主動性不足。
三、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治理思路
閩台關帝文化同根同源,東山關帝祖廟文化是台灣關帝信俗界的信仰家園和精神故鄉,是凝聚台灣關帝信仰界對祖國母體文化向心性和遠離故土産生家園情懷的重要載體,又是兩岸民衆心靈契合的重要橋樑。然而,由於宗教管理體制、民衆生活方式、台灣海峽自然阻隔等諸多影響,閩台民間信仰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這不利於助推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無法成爲遏制“台獨”分裂勢力的文化武器,難以爲統一後的台灣社會治理打下堅實基礎。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上有特殊優勢,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中有特殊作用,在服務祖國完全統一上肩負特殊使命。因此,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邏輯出發,亟待推動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實力,切實發揮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以下就此,談談粗淺建議,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健全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治理機制
一是堅持黨的堅强領導,牢牢把握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正確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指導,推動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是堅持政策治理與法治建設並重,推動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身份合法化。四是推動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爲台灣民間信仰界進香謁祖提供便利條件。
(二)構建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資源體系
一是加快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資源的普查與整理。二是建設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的價值體系。三是實施東山關帝祖廟文化標識體系構建行動。四是適時出台《福建省優秀民間信仰祖廟文化保護條例》,合理保護和開發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資源。五是加快東山關帝祖廟所在地僑鄉文化保護開發,以祖廟情懷實現與地方社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三)夯實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物質基礎
一是突出文旅融合,增進兩岸祖廟文化資源生産力。二是突出示範引領,打造兩岸祖廟文化的優質載體。三是突出以通促融,打造兩岸祖廟文化的便捷通道。四是突出多元參與,引導政府、社會、企業、民衆多方出資設立扶持基金。五是突出信息賦能,加快兩岸祖廟文化數字化建設。
(四)豐富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傳播方式
一是整合研究資源,依託省社科平台,設立省級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研究課題。二是堅持文化自覺,於閩台交流中凸顯東山關帝祖廟文化的神聖地位。三是突出文化功能,開展形式多樣的東山關帝祖廟文化活動。四是强化平台支撑,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福建對台交流基地、海峽論壇等優勢,優化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傳承發展路徑。五是掌握話語權,做好對台宣傳的内容構建,創新對台宣傳的方式與渠道。
(五)拓展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的受衆群體
一是支持閩台民衆共同傳承祖廟文化,推動閩台親情鄉情延續工程。二是掌握在閩台商、台籍教師等從業人員的信仰需求,爲其參與閩台民間信仰祖廟文化治理提供政策保障。三是針對台灣不同的族群進行東山關帝祖廟祖廟文化鏈接,尋求共同記憶。四是面向兩岸青少年學生群體,持續開展兩岸祖廟文化青少年傳承體驗與交流。五是尊重兩岸年輕人的交流習慣,運用好抖音、微信、B站、騰訊視頻等媒體平台賦能兩岸祖廟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活動。六是加强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外國民衆的吸引力,争取東南亞地區、“絲路”沿綫國家的理解和支持,擴大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同根同源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六)塑造東山關帝祖廟對台軟實力的共同願景
一是努力尋求東山關帝祖廟文化核心價值的有效對接,增進共同情感。二是推動東山關帝祖廟文化遺産理論研究和遺産保護實踐上的閩台協助,提昇共同信任。三是加快東山關帝祖廟文化數字賦能,打造綫上共同家園。四是加强閩台在對外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聯手合作,拓展共享空間。五是深入弘揚東山關帝祖廟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六是要深入推進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共創和合共生的新局面。
結 語
民間信仰折射出地域社會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與精神文化,其來源於民間社會,又影響民間社會的生活意義,這種文化功能的發生具有深刻的社會基礎。東山關帝祖庭文化對台軟實力是一種文化影響力與同化力,其涵蓋了神只品格、祖地情感、信仰活動等主要内涵,并且通過祖廟與分支宫廟之間的廟際網絡而傳播關帝祖廟文化要義,無形中編織了一條共享的意義之網,將閩台關帝信衆整合進入這條意義之網,增進彼此間的認同、信任與情感,推動由信仰所搆築的文化共同體演進爲民族共同體。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祖國大陸經濟的騰飛,閩台關帝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功效亦彰顯。然而,由於國際環境的挑戰性、兩岸政治環境的復雜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差异化等諸多結構性掣肘,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邏輯出發,亟待開展“提昇東山關帝祖廟文化對台軟實力研究”工作,通過内涵解釋、現狀調查、問題分析、政策研究,推動東山關帝祖廟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實力,切實發揮閩台民間信仰祖庭文化對台軟實力。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