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地方士紳龢民間信仰的互動

  民間信仰作爲地方士紳日常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深受他們的重視。尤其是那些自認爲得到某神只格外垂青與庇護的地方士紳,經常通過重修廟宇、重塑神明金身、謝戲、敬獻匾額等方式酬謝神恩,從而推動某神只或某宫廟的香火的興盛,而這也正是千百年來民間信仰得以頑强生存與傳承的動力之一。清初平台名將藍理與浦頭大廟的關係,正好可以提供某種印证。

  地方士紳與民間信仰的互動在民間信仰研究中並不少見,但是基於何種緣故使得地方士紳與民間信仰突然特别親密起來,則各有各的歷史因緣。祖籍漳浦的清初平台名將藍理與漳州府城東門外的浦頭大廟,乍看起來毫無相關,然而,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藍理因緣際會流浪栖身於浦頭大廟的那一刻,二者就産生了直接的聯繫。一座普通的民間宫廟庇佑了一代平台名將青少年時的“鱸鰻”歲月,而這位“鱸鰻仔”功成名就後不忘神恩,反哺浦頭大廟,使得本不起眼的浦頭大廟的香火在浦頭港一帶脱穎而出,一直延續到今日。

  一、浦頭大廟與“鱸鰻仔”藍理

  位於漳州府城東門外碼頭浦頭港的浦頭大廟創建相當早,至今還留有一塊明萬曆十年(1582)的“大廟碼頭碑”:“公議凡渡船在此停泊者,每日頭擺渡布施錢四十文,二擺渡錢二十文,以爲香火之費,不得違誤。萬曆十年立。”顯示其時浦頭大廟就有一小筆穩定的香火錢,這對於浦頭大廟香火的存續起到不小的作用。然而,“三日清,五日明”,明清改朝换代的戰亂還是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浦頭大廟,“(清順治)十二年春,世子王率大兵入閩;成功度勢不支,六月,墜漳州及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各縣城(時郡城民屋無論大小俱拆毁,浮木石於厦門;所存者,惟神廟寺觀而已)。”明末清初,明鄭政權與清軍的拉鋸戰多次發生在這一帶,幸運的是,其時明鄭軍隊對於地方神靈另眼相看,無形中也讓浦頭大廟幸存了下來。但是,戰亂對於地方經濟社會的破壞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任何的文獻記載或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記憶,能够爲我們提供這段戰亂時間裏浦頭大廟的真實存在信息,但是,浦頭大廟還是在戰亂中不可避免地被荒廢了。

  先看一則至今在浦頭港流行的關於藍理的民間故事:

  五人三條褲(又名:五兄弟遷居浦頭  關帝爺指點投軍)

  (藍理、柯彩、許鳳、吴田、陳龍)五人相聚在一起,……聽説浦頭好漢街多聚四方遊子。柯彩曰:“我小時候跟母親回娘家,曾經到過好漢街。”藍理道:“那就到好漢街去吧。”至時因天氣熱,一時難容身。轉到浦頭大廟,見此廟貌宏偉,石埕寬敞,榕樹下陰凉,溪水流暢,實是渡暑勝地。五人先洗浴後,在曠地拾磚壘竈,無鍋暫用破缸片代,煮豆,因所燒的柴什物,壓下火熄,許鳳蹲下用口吹火,濕褲貼肉,聞“吱”一聲,褲底破裂。藍理再吹同樣破裂。柯彩拿起木棍向竈内翻火,一不小心, 將磚塊弄倒,缸片斜落破裂,所有豆湯漏掉,各人急摘芭蕉葉,伸手抓豆。……遂入廟内隨便拿敬神茶杯,碼頭拾撿磁罐洗潔,裝溪水當酒,猜拳痛飲,並議定以後三日小餐,五日大餐,個人輪流當家。如須協助互相通知,日間各分散找機遇,夜時聚集由吴田教練拳技,以歸正統。隔晨,剛要分散,許鳳、藍理感褲裂不能見人。陳龍曰:“你二人先在大缸委屈,我去設法,田弟你在此看候。”約過了幾時,陳龍手拿褲給他們换。由此,後來遂有了“五人三條褲”的傳説。

  ……時值九月初八,衆兄弟歡聚飲得酩酊大醉,睡躺東倒西歪,時至深更,柯彩夢見一蠶眉鳳眼,五綹長須的老人指示講:“你等兄弟無須在漳放蕩,往東是出頭的方向,切記,現香爐有三錠銀可拿作費用。”遂醒,自言自語在念。許鳳曰:“大哥,此言小弟亦有聽見。”即叫醒衆人在香爐摸找,果有一包銀項。藍理曰:“既然關聖帝君指助,吾等今日動身,往厦門轉澎湖投軍鄭經麾下。”後來,這五個結義兄弟,成了聞名遐邇的漳州五虎將。

  上述民間故事主要依據是黄典誠先生之《台灣外紀與台灣外志考》,結合漳州流傳的民間故事寫成的。江日昇《台灣外紀》描述的是漳州五虎將投軍鄭經,而清史中,藍理直接投奔的是康親王。上文寫到“轉到浦頭大廟,見此廟貌宏偉,石埕寬敞,榕樹下陰凉,溪水流暢,實是渡暑勝地。”姑且不論其時浦頭大廟建築是否宏偉,關鍵是五個流浪漢居然能够在浦頭大廟寄身幾個月而無人管理,這顯然不符合這則民間傳説故事所描述的浦頭大廟繁盛的存在狀態,相反,清初的浦頭大廟,因爲明鄭政權與清軍在這一帶的戰争,而導致浦頭社一帶社會秩序尚未完全恢復,浦頭大廟缺乏穩定的信衆與專門的管理人員,估計處在半廢棄的狀態,年輕的藍理等“五虎將”才能够在此存身,並能够在廟埕前自由“燒烤”,而不至於被驅趕。如果是處在正常社會狀態或正常的社裏,這樣的核心廟宇怎麽可能任由流浪漢折騰?

  而年輕的藍理爲何在浦頭港一帶浪迹,而非其他地方?一方面當然是因爲浦頭港作爲渡口,聲名在外,魚龍混雜之地也更容易吸引閒雜人等,而最初始的原因則是藍理在漳浦赤嶺老家因爲桀驁不馴無法存身,前來投奔其在漳州府城岳口街的姑媽不成,而順勢到毗鄰的浦頭港浪迹。這還得從浦頭港一帶流行的藍理民間傳説故事説起。

  藍理報恩

  藍理,漳浦縣赤嶺鄉畲族人,是石椅村“種玉堂”苗裔。由於家境一貧如洗,寡母無力培養他入學。他生就一副健壯的體魄,真像説書人形容的“虎臂熊腰,膂力超人”,因而他就專意練武。據説有一回他飛步追上奔馬,用力抓住馬尾巴,令奔馬倒退。這樣的神力,何等了得!但他整天只跟族中不務正業的“鱸鰻”們鬼混,没日没夜地酗酒聚賭。窮極無聊時,也干些偷鷄摸狗的事。遭到族親冷眼蔑視,閑言碎語地背後議論不已。族中紳士達官們更是恨之入骨,咬牙切齒地痛駡他是“孽種”、“不肖子孫”,欲置之於死地。

  有一次,他跟窮哥兒們打賭,有人説:“楚霸王力拔山兮能舉鼎,你藍理能舉起祠堂門前的石獅子嗎?”他拍拍肚皮,大聲説:“當然也能!”於是一幫子弟就起哄着,簇擁藍理到祠堂前。只見藍理從容不迫地把寬腰帶扎緊,盤起辮子,深吸一口氣,暗中運勁,但見他渾身肌腱塊塊飽綻,喝一聲“起”,雙手舉起石獅子繞石埕走一圈,把石獅子放在旗杆前。大家看得真過癮,不由得吹口哨,鼓掌,喊聲震天。而藍理臉不紅,氣不喘,洋洋得意地站在人圈中傻笑。這時家族中的長輩們聞聲出來看歹仔們吵鬧什麽,一看是石獅子移位了,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舉着長煙杆大喝道:“反了,反了,你們這些孽子歹仔,竟然敢在祖宗祠堂前胡鬧,難道你們都不怕王法、族規嗎?”藍理他們伸伸舌頭,趕快溜走。

  族里長輩們連夜在祠堂裏議事,怎樣處置歹仔藍理,殺一儆百,以警傚尤。最後一致同意把藍理抓來沉入池塘處死,永絶後患。

  可憐藍理還蒙在鼓裏,不知大禍即將臨頭,他仍舊跟三朋四友在小廟中聚賭豪飲到深夜才回家。他的老母已聽見風聲,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等到藍理喝得醉醺醺地進了家門,母親將這事説了,叫他趕快離家出走。藍理説什麽也不信,他也不怕,他説他没犯法,何必逃走?再説能逃到哪裏去呢?母子倆正糾纏不清,誰也説服不了誰時,這時隔壁的好心寡嫂跑來通風報信,“真的,族長决定,明天要按族規將藍理沉池塘。好兄弟,快逃吧!”她拔下頭上銀簪一只,給藍理做路費。藍理這才相信了,就哭着拜了老母,感謝過堂嫂,趁天未亮就出走了。

   剛走到村口,碰見他的嬸婆,叫住了他,老人噙着眼泪,從鍋裏拿出兩個大番薯,塞給藍理,揮揮手叫他趕快逃跑。

  藍理没出過門,不知到哪裏謀生好。他知道自家親姑母嫁到漳州,就住在岳口街,於是他决定到漳州府投奔姑母去。

  誰知道他的姑母家也窮得四壁空空,家無隔夜糧,床上僅有一條舊被子,還是在附近車馬店租來的。姑母一見侄兒到來,非常歡喜,趕快招呼藍理坐下,可是家裏没錢也没吃的,她連忙出門向左鄰右舍去借糧。

  藍理等了半天,不見姑母回來,心中不免狐疑起來,看來姑母家徒四壁,也没什麽油水可撈,順手把舊棉被一捲,溜出家門,交給當鋪一當,得幾文錢,就在漳州城裏混過了第一天。

  後來他淪落到浦頭大廟裏,和幾個結拜兄弟過着“五人共三條褲”的緊日子。以後加入浦頭港的幫派,違禁私宰耕牛,向舶港商船强行攤派什税,賺到錢就到好漢街上揮霍。

   所謂“好漢街”,就是兩排背靠背的矮房屋,一排門向新行街,一排門對浦頭港,後樓上窗户洞開。江湖好漢們在此活動,倘若官差來抓人,他們只要越過後窗,就可以從另一頭逃跑了,好漢街的機關就在這裏。迄今遺址還殘存着一部分。

  有一回,藍理出事了,官府差役成群來抓他。藍理見勢不妙,“噌”地一下,飛身躍上好漢街的屋頂,沿屋脊輕身奔跑,最後抱一叠瓦片,躍下平地,向浦頭港奔去。身後衆捕快吆喝追趕,藍理回身笑嘻嘻地招呼“來吧!到水裏翫玩。”説罷,手中撇出一片瓦,他飛身踏上,没等瓦片沉入水中,他又撇出一片,就這樣借瓦片之力,使輕功從水面上飛躍過浦頭港,衆差役無可奈何,只有望水興嘆了。

  後來藍理思過發憤去投軍了,在施琅大將軍麾下當先鋒,在平定台澎的戰役中屢建奇功,官至福建提督。藍理衣錦還鄉之日,“種玉堂”下高懸着康熙皇帝御筆題寫的匾額“所向無前”和“福”字。兩邊還有康熙皇帝贊藍理的御制楹聯:

  “銅柱海疆曾著績,鐵衣戎略夙知名。”

  只見藍理高踞“種玉堂”主座上,家族中長輩們都鵠立兩邊,膽顫心驚地侍候着。藍理叫人抬上兩大箱銀錠來,一只只大元寶都擺在供案上。

  藍理滿面春風地高聲説道:“衆位族親,我藍理當年不肖,長輩們唯恐我辱没家聲,今日裏,我藍理衣錦返鄉,總算能光宗耀祖了。皇帝恩寵,令‘種玉堂”蓬蓽生輝,我藍理肝腦涂地,誓死報效皇恩。對於衆族親,我也知恩必報,案上銀錠,聊表心意,只要説出往日於我藍理有一飯之恩者,即可上前隨意領取。”

  藍理説完,這些長輩們只是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誰也不敢吭一聲,堂上静悄悄的,鴉雀無聲。静了片刻,這時在下頭觀看的人群中擠出一個大嫂來,她開聲説道“大兄弟,那年,嫂子送一只銀簪給你做路費,你還記得嗎?”藍理一看,連忙離座,下來向堂嫂施禮,感謝道:“嫂嫂大恩,藍理没齒難忘。當年若非嫂嫂半夜來通風報信,藍理早已沉溺池塘做水鬼了,哪能還有今日!”趕快取兩大錠元寶相贈。

  這時,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婦人,顫巍巍地顛上前來説;“理仔,那天我塞給你兩塊大番薯,你還記得嗎?”藍理一看老嬸婆還健在,趕緊扶住老人,請她坐下,説:“嬸娘,我可想念您呐。那兩塊番薯可真甜哪,要不填飽肚子,怎有力氣逃到漳州去了呢?”也送給兩錠大銀。

  最後一個,是他姑母,剛從漳州趕來,藍理一見姑母,禁不住熱泪盈眶,連忙跪下向姑母請罪道:“不肖侄兒,不念姑母的好心,反起歹意,卷走您的棉被,叫您受飢寒了。”加倍地送四錠大銀給姑母。

  藍理對卷走姑母棉被一事,一直感到内疚,所以後來欽賜爲藍理立“勇壯簡易,所向無前”的牌坊時,就定點建在姑母家的前面,以顯光耀,籍以報答姑母之恩。

  藍理對浦頭大廟中“五人三條褲”的生涯也是不會忘記的,他出資修建大廟,還親自練筆學書法,寫下“江漢以濯”四個字,制成匾額,懸掛在大殿上,以表敬仰關夫子之心意。

  他還疏浚了浦頭港,修建了浦頭街,可見他真是個知恩必報的硬漢子,難怪浦頭大廟中,人們還給藍理設置神位,當伽藍神一樣看待。

  王建紅教授所撰《融入與適應:明清漳州藍姓畲族的崛起》一文,曾對藍理的生平作了個簡短的總結:“‘平台首功’藍理(1649-1720年),字義甫,號義山。順治四年,藍理出生漳浦縣赤嶺鄉畲族聚居區,亂世生人,孟浪性格,一生起伏跌宕。”以藍理健壯的體格而言,在農業相對發達的漳州九龍江流域,實在是一塊務農的好料子。而以其孟浪的性格與健壯的體格,外加亂世未定的社會大環境,投軍從戎則是其更好的選擇。《清史稿》記載其:“集族人勇健者擊殺海寇盧質,詣吏,欲因以爲功,吏疑亦盗也,係之獄。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悉縱係者,令赴藩下授職。理間道走仙霞關詣康親王軍降,爲鄉導,破叛將曾養性於温州。十五年,從師入閩,授建寧遊擊。……”顯示了其有勇有謀,本欲殺賊獻功進入仕途,誰知明珠暗投,幸而機緣巧合,得益於耿精忠造反,因禍得福,得以脱身直接投奔康親王,由此發迹。藍理在浦頭港的流浪應該是其殺賊獻功之前的最後一段流浪歲月,從後續藍理發迹後對於浦頭港所作出的一系列報恩行爲來看,流浪浦頭港是其走向發迹之前的一段很重要的人生經歷,藍理對浦頭港感情非常深厚。因此,藍理積極反哺浦頭港,對清代浦頭港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内容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對於清代浦頭港民間信仰影響最大的是奠定了或者説進一步樹立了浦頭大廟的核心地位。

  二、“平台名將”藍理與浦頭大廟

  1995年浦頭大廟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翻新的時候,立了一塊“崇福宫沿革碑”,碑文如下:

  崇福宫俗稱浦頭大廟,處漳郡東郊浦頭交通中心。……浦頭於明、清之際,漳龍汀各地貨客雲集於此,溪日聚千帆,四通八達,貨物裝卸碼頭日夜不停,尤其五月龍舟比賽,大船排列沿岸,更擁擠不堪。昔商旅船户,途經浦頭無不謁宫參香,祈神庇佑。傳雲藍理寒賤之時,曾寄身宫内或金城内好漢街,遺址猶存。日後藍理投軍平台建奇功,官至福建提督。衣錦還鄉,爲答神恩,擴建宫寢,增其廟制,雕金身畫棟樑,並題匾‘江漢以濯’高懸正堂。復疏浚浦頭溪,拓建新行街,築田裏港排澇。干隆庚申二年,廟主持感念藍公諱理生前仁義,立神碑供奉。……

  碑文顯示,碑文撰寫者浦頭大廟管委會已經意識清代這一時期、浦頭港與藍理等歷史要素對於浦頭大廟歷史重構的重要性,尤其是藍理對於浦頭大廟反哺,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

  現存浦頭大廟内有清康干年間五塊碑刻,其中與平台名將藍理有關的就有三塊。一是“藍公理擴建大廟碑”:康熙乙亥(1695)募緣重建,清出本廟周圍巷地,闊三尺乙寸尺寸,廟後無設門窻,立石志之。二是里人藍理在康熙丁亥正月穀旦立(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江漢以濯”匾額(原物已失,現存里人張如南重書匾額);三是“浦頭崇福宫主持立藍公理神位牌”(1740):

  大清干隆庚申 二月轂旦立

  檀 越 藍公諱理 神位

  浦頭崇福宫 主持供奉

  由此可見,“平台名將”藍理一生與浦頭大廟確實有着不解之緣,遠非民間傳説那麽虚無縹緲。第一塊碑刻顯示,藍理大概在清康熙乙亥(1695),也就是康熙三十四年在任定海總兵時,重修擴建了浦頭大廟。第二塊碑刻顯示,藍理於康熙丁亥(1707),即康熙四十六年擢福建陸路提督後,到浦頭大廟敬獻“江漢以濯”匾額。而早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及康熙四十六年,藍理先後兩度獲得康熙皇帝御書榜,相關的牌坊建造在其姑媽所在的漳州府城岳口街,就在浦頭港北側不遠處,至今仍存。可以説,這段時間,藍理在漳州府城的威望如日中天,對於浦頭人來説,更是如雷貫耳。此次擴建浦頭大廟,以及敬獻“江漢以濯”牌匾的行爲,顯示了藍理對浦頭大廟的深厚情感,無形中大大提昇了浦頭大廟在浦頭港一帶的地位。因此,在干隆庚申(即干隆五年,1740)重修浦頭大廟時,距離藍理過世已經20年,以浦頭大廟主持僧爲代表的浦頭人依然對藍理感恩戴德,於是爲藍理立了神位牌(也就是前述第三塊碑刻),以供浦頭人奉祀。關於浦頭大廟藍理所敬獻的“江漢以濯”牌匾,浦頭港至今還流傳着一則“藍理學書法”的傳説,收録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三),是浦頭人原厦門大學葉國慶教授於1990年元月講述的:

  藍理一生最敬仰山西夫子關雲長,敬仰他爲人“義薄雲天”,襟懷“忠義”。藍理青年時期,曾經躲在漳州東關浦頭大廟裏,過着“五人三條褲”的緊日子。當時,他跟幾個窮哥兒結拜兄弟,誰出門干活,得輪流穿褲子,剩下兩個只好躲藏在關帝的供桌下,免得露醜。

  等到藍理征戰歸來,貴爲福建提督時,舊時的兄弟早已星散雲消,不知去向了。他只有出巨資重修關帝大廟,並想親書寫一塊“江漢以濯”匾額,懸諸大殿上,以表明心迹。可自己是個大老粗,使刀弄槍還算内行,舞文弄墨可用不上力,請人代筆,又顯得不虔誠,思來想去,最後下定决心:自己苦練。

  於是他閉門謝客,諸事不理,吃過飯就練字。一天,二天,三天,寫得很吃力,鴉涂滿紙,自己看都臉紅;十天,半個月以後,字體稍微有些骨架子了。俗話説:“字無百日功”,練久了自會進步的,何况他只寫四個大字:“江漢以濯”。

  終於,他寫得滿地斗方大字,收集起來一大叠,足足有三尺厚,叫人送到師爺處,請他從中挑選四個字,再制成匾額,高懸在浦頭大廟的殿上。説不上是什麽體的字,然而,鐵骨錚錚,遒勁有力,像個武夫的架勢。

  作爲土生土長於浦頭社的葉國慶教授來説,其生平經歷了清末、民國到現今,這則民間故事是其從小耳濡目染藍理與浦頭大廟的相關歷史傳説而總結出來的,關於藍理這樣一位浦頭歷史人物的一些民間事迹總不會偏差太大。藍理爲何爲浦頭大廟題“江漢以濯”匾額?《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有此匾額文字出處:

  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這裏的“江漢以濯”形容孔子的高潔博廣,而藍理借此典故題寫匾額,何嘗不是在浦頭大廟大殿上關帝神像前剖明自身已經改邪歸正的心迹,爲自己年輕時候的浪蕩買單?這也深深契合浦頭港老一輩人對所謂青年“浪子回頭金不换”的人生價值觀的肯定。

  康熙四十六年,藍理貴爲福建提督,衣錦還鄉,在浦頭一帶做了許多善事。其中,最大的兩件,一是修築田裏港,疏浚浦頭溪;二是擴建重修浦頭大廟。1988年浦頭大廟被列爲漳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1988年六月十日樹立在廟前的“漳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浦頭大廟”石碑背面還附有以下文字:

  浦頭大廟崇祀關聖,清康熙間提督藍理擴建浦頭街,並重修此廟,理善大書,題“江漢以濯”匾,惜原物已失,現存爲里人張如南重書,原匾與“南海佛國”普陀山四大字,均爲藍氏遺迹。

  可見,藍理還擴建了浦頭街,即現存在浦頭大廟右側的新行街。距離浦頭大廟南側300米處的霞東書院留存有清道光元年(1821)碑刻:

  重建霞東書院碑記

  郡東文昌宫,故金浦藍總戎館地。太傅蔡文勤公塑帝像祀焉,即邑志所載霞東書院也。……丁醜復月鄉士夫復謀重建,適施君[拱]照願以所居室數楹爲帝殿基。衆异之,相與往觀。其居去祠可百步,亦書院館舍地,施君價購而有者。……

  這塊碑刻内容顯示,金浦藍即指藍理,霞東書院是藍理的總戎館地,也就説藍理把他的總兵府建在漳州府城浦頭港一帶。

  藍理利用自身的號召力,或親力親爲,或號召家鄉士紳,疏浚浦頭溪,擴建了浦頭大廟,這對於浦頭大廟歷史地位的塑造影響相當大。首先,藍理是平台名將,官至福建提督,這種顯赫的身份對於一所位於城郊的民間宫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這在閩南許多民間宫廟的歷史發展中都得到了驗证,比如顔氏家族之於青礁與白礁保生大帝廟的意義,李光地對安豀石門保生大帝廟的褒揚;其二,藍理是漳州本地人,雖然是出生在“金漳浦”,但是在浦頭流浪,出人頭地後在浦頭港建置其總兵府,並在浦頭大廟西北端不遠處的岳口街還立有“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坊”。再加上有關藍理這種典型的閩南式“鱸鰻”投機式的富貴,契合浦頭港青年崇奉“富貴險中求”的生活理念。因此,有關藍理的諸多民間故事,深受浦頭港大衆的喜愛,一直流傳至今,充分説明瞭藍理在浦頭港得到了歷史認可,保持了持續不間斷的社會影響,這對於浦頭大廟而言,藍理就是浦頭大廟廟史上的一大標杆,因此,也才有了浦頭大廟東廳壁的“宫主持立藍公理神牌”的長期保存,更促使浦頭耆老顔知森撰寫、原厦門大學教授葉國慶先生監閲長篇七言詩“藍公贊”,楊阿聰書,並鎸刻在浦頭大廟大殿右側墻壁石碑上,由此可知藍理對現代浦頭大廟及浦頭民衆影響猶在,這也是浦頭港一帶其他宫廟無法企及之處。

  結 語

  民間信仰發揮着其特有的庇佑作用,無論是恒古不變的供人傾訴、祈求,給人鼓勵與希望等精神慰借,還是以其載體之一——宫廟場所爲人提供物質性的庇護;而地方士紳信奉民間諸神的心理與普通老百姓並無二致,都是遵循着“有恩必報”“神恩難酬”的純樸理念進行。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造就了諸多像藍理與浦頭大廟這樣結下充滿神奇色彩的不解之緣,從而對地方社會産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