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將發揮上層建築及意識形態引領作用。本文通過一系列的路徑設計與制度安排,進一步發掘鄉村文化優勢,調動民衆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使中華文化與現代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國大地上,引領中國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在兩岸融合、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台灣同胞可以發揮所長、透過以文化科技、文旅創新等領域的文化振興自覺參與,深耕大陸,共同厚植、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融合、心靈契合,共同凝聚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復興的巨大力量。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戰略;兩岸融合
習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興運,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提出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在保護傳承文化遺産方面,提出要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築、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産的保護工作。
中國文化是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力量,而鄉村是中國文化最厚重的承載土壤,十億人口的農村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發展,直接關係中華民族未來發展質量。因此要在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中强化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揮,强調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當代先進社會主義文化。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需要强化廣大幹部與民衆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視,瞭解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也是生産力,使得鄉村産業格局更加完善、鄉村基礎實施更加現代化、鄉村環境更加優化,美麗中國的圖案上有更豐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價值。福建作爲兩岸融合的先行先試區,作爲台胞登陸的第一家園,我們要調動台灣同胞的積極性,使之自覺透過文化科技投入、文旅創新介入、傳統文化再發掘、整理、活化與傳承,科技與文化的活力注入到文化鄉村振興領域中,兩岸同胞携手弘揚中華文化,共同深化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認同走向新時代。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投入與發展的若干表現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資金、技術、人是三大核心要素,而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上貫穿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中華文化全面繁榮的現代化。這意味着鄉村振興不是全面城市化與城市産業集群向農村簡單轉移、轉化,它應該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模板的新過程。這一過程,必須是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建設、文化創新同步推進,必須按《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意見》爲具體指南,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工程,將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氣質得到長久保存與提昇,使鄉村成爲中國全面現代化之後的新精神樂園。
一是以村容村貌基礎設施改造提昇,突出美麗鄉村建設,强化人與自然的永續和諧。筆者與一些閩地地區村書記、村長聊天時,他們常用一個名詞叫“提昇”,即運用行政力對現有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進行改造,包括道路拓寬、一家一户外景小花園推廣、外墻、道路美花,有的甚至對全村的停車場、市場進行了改造,使一些村居的面貌脱胎换骨。如同安的高山村社、翔安區的黄厝村等衆村落,更吸引一批兩岸的優秀藝術家、學者及文創團隊入駐,在本地國有企業的大力支持下,以藝術鄉建、高山黨建、兩岸共建等方式唤醒千年古村之美。目前像這樣的村莊提昇個案越來越多,以示範鄉、鎮建設爲引領,中國美麗鄉村建設邁出堅實的步伐,取得豐碩的成果。
二是以村史(歷史名人)、鄉土館文化建設帶動優秀傳統民俗的回歸與復蘇,展現鄉村綿久永恒的歷史文化魅力。如海滄院前、蘆塘社等村改造的時候,聘請專業的團隊進行系統評估,對若干村民進行認真耐心的工作,使之同意進行系統性維修,並同意對外開放,清末以來的一些紅磚建築得到較好維護,有的開闢成爲書院、鄉愁館,村鎮還想辦法引進研學團隊,豐富鄉村的文化内涵,擴大了傳統鄉村的文旅吸引力。
三是以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海絲文化、青草文化爲紐帶與平台,保護、活化、傳承一些非遺資産,使鄉村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社會,形成有文化張力與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新一輪鄉村振興中,閩南文化與研究社群帶頭呼吁、參與,整理了一大批閩南文化(含僑鄉)資源,形成一支推動閩南文化的志願隊伍,福文化、平安文化得到進一步重視,開拓奮進、守望相助、愛國愛鄉的閩南區域文化與精神得到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嶄新的活力,如蜈蚣閣表演、燒王船成爲一年一度的民俗歡樂節及民族精神傳承的新領域。
四是結合黨的百年曆史主題教育,突出紅色文化、廉政文化建設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引領與教育作用。目前全國大多數鄉村在挖掘紅色文化上有重大進展。以海滄爲例,如新陽霞陽村等5個村成爲海滄區首批革命老區基點村,結合黨史宣傳,將海滄革命烈士陵園(東頭山)、古樓農場(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揮師南下渡海作戰的營地),如羅永良等烈士的事迹編進《紅星照海滄》一書中,匯入《一片童心向黨》的動漫中,呈現百年來厦門抗日救亡的事迹。此外,廉政文化教育館或展覽進入鄉村,引領鄉村建設向法制化的高地前進。
五是兩岸文旅與先進農業産業匯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呈現新業態。近年來,花海經濟已成爲區域文旅經濟的新熱點,浙江靈隱寺的花季熱、福建的櫻花茶園旅遊熱,背後是文旅、新形態種植與美學文化的結合,它迎合了實現小康社會後中國城鄉民衆精神需要。而台灣同胞將其擅長的精緻農業、文旅休閒産業發揚廣大,并且運用數字賦能、網絡傳播及文化科技的整合,源源不斷開拓兩岸融合的新形式。
二、制約文化振興的主要因素
習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强,鑄就社會文化新輝煌;習總書記在2023年6月2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强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强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認識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中華文化從根本上决定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歷史取向、胸懷格局,要深刻認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强國。建設中華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開放、堅持守正創新,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因此,建設、創造新時代的文化强國,農村是基石,做好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現代文明水平將會大幅度提昇,包括文化産業在内的文化事業建設與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爲重要。盡管近年來不少地區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我們必須看到不足,正視挑戰。客觀而言,中國廣大農村依然處於急需大力投入、改造、發展的階段。一些村干與村民第一個想到的是,透過實施鄉村振興,自身的收入能得高多少,村居的環境能改善多少,自己的孩子未來的出路是否更多,對文化振興比較生疏,熱情也不大,存在文化意識與文化自覺不足的客觀與主觀限制。
此外,目前鄉村振興的文化投入基本上屬於文化事業投資,即公部門投入,村居改造、鄉愁館等建設,基本上依賴政府的投入,這些文化建設項目面臨長期維護成本高、鄉村缺乏專業的場館指導與管理隊伍問題;還有這些文化投入項目,多爲硬件投入爲主,數字文化、網絡推廣比較薄弱,民衆利用相關場館舉行常態性的文化活動不多;在地文化内容整理、保護不够精細,缺乏動感與活動。更大的挑戰來自鄉村人口的快速流向城市,帶來傳統村落的衰敗或者廢棄,存在高素質現代化文化人才很難願意留在鄉村,城市的文化人才與鄉村文化振興互動少,文化資源普遍不足或不受重視。
爲此,建議組織學術研究力量,與鄉村基層組織一道合作開展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落地的調研,瞭解新時代新農村巨大變化,聽取廣大農民與在地各行各業的心聲;打通城鄉的文化人才交流通道,增加文化人才的輸血;提高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在農村地區的比例與含量,進一步提昇農村農民的現代文化水平、文化創造力與文化凝聚力。
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領域,高質量調研的内容可包括,所在鄉村的文化産業、文化資源(硬件)與文化(本地與外地文化人才)優勢;鄉村文化活動的模式與提供方式,民衆休閒時間的娱樂方式;與周邊鄉村互動形式與數質量;鄉村推動文化内容産業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實施的形態;數字文化在鄉村的推廣模式與平台設地;傳統村落保護如何與鄉村改造有效對接;兩岸如何進一步拓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合作的可能性。
三、以人才與文化産業爲抓手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一)大力推進農村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差异在於推進的主體有所不同,即文化事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强調公共資源、人才在文化建設中的投入與作用,它具有公益性與政府主導性。目前不少農村進行了基礎設施的改造、提昇,之後需要在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展示平台、當地文化再挖掘與建設方面增加必要的投入,讓廣大的村民家在農村、心在農村,在物質文化不斷提昇的同時,精神生活的提昇也能在農村實現。
(二)强化文化科技、文化内容投入與創新實現文化産業與鄉村産業發展的雙向增量
一是研究與布局文化産業從城市、高校向農村轉移、輸血的嶄新課題。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産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它是重要的生産力。它有九個相關的領域,包括創意設計服務和新聞信息服務産業、内容創作生産、文化投資運營、文化消費終端、文化裝備生産、文化輔助生産和中介服務、文化傳播産業、文化娱樂休閒服務等,其活動的主體是企業與民間力量,是指社會各種力量爲社會公衆提供文化、娱樂産品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産業是文化内容産業加傳媒平台産業加衍生品和文化製造業。北大陳少鋒教授認爲,文化産業分爲三部分,一是内容産業,包括新聞、娱樂、設計等精神産品,二是傳媒和平台産品,主要用於傳播内容,三是衍生品和文化製造業,爲消費者提供終端的文化産品。可見,知識與價值伴隨發展的朝陽産業,是以中華文化爲核心内容,通過市場機制,爲直接滿足中國人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生産、傳播、展示等文化産品與産業集群,包括産品、服務及活動,它是特殊的文化形態與特殊的經濟形態。
在數字化時代,文化科技,包括數字科技及知識産權化帶來的文化集約(知識産權)經濟顯得格外重要。它是文化産業的助力器,也是護航船,駕馭得好,文化科技爲更廣域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産業插上翅膀,使傳統文化數字化永生,使音樂藝術經典重生,打破時空的距離,使文化社會服務延伸到更廣闊的城鄉,以加速度的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文化産業多集中在城市,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文化産業必須下沉到廣大農村,尋找文化産業廣闊發展空間的同時,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工程。
二是從挖掘、活化鄉村在地歷史文化過程中,探尋鄉村文化産業投入與走向市場的可能性:如將劃龍舟、武術、體育、音樂匯演、非遺創新性轉化、大衆化、産業化,進而形成科技、文旅、知識結合的農村産業與文化形態與潮流,增進鄉村的凝聚力與活力。探尋現代城市流行、推進的文化内容展現形式與推進渠道輸入到農村,如動漫、動畫、兒童劇、音樂、非遺、數字文創等引入鄉村文化産業中,帶動文創産業的新發展,進而呈現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深覺與豐富的歷史與現代交織的時代風貌,爲文化産業找到嶄新的舞台與新的内容産出。
總的來説,文化産業必須回歸内容産業的本質,生産出具有價值、精神引領、深入人心的文化産品與文化供給,由此來推動鄉村經濟緑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推進以優秀傳統文化、紅色當代文化創新型轉化、活化,培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時代價值。推進文化數字産權(知識産權)與鄉村振興的無逢對接,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獨有的文化内容産業知識産權。
(三)匯聚鄉村文化振興各類人才
當下的文化産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瓶頸與困難,最主要的表現爲文化内容精品不多、創新不足,競争力不够,根本的原因是,熟悉國家文化政策、熟悉城市、農村兩個文化與社會的複合型專才與人才志願隊伍稀缺。爲此建議:挖掘在地人文資源與文化人才志願隊伍,培育、發現、吸收、發展一支鄉村振興文化志願隊伍,吸引優秀産業與文化人才“回鄉”,從豐富的鄉村發展歷史中找到能打動人心、洗滌心靈、滋養靈魂的鄉村文化精神,開發麵向農村村民廣大的觀衆,貼近他們的生活的物質與文化精神産品;
四、文化振興將成爲兩岸融合的新舞台
2023年6月5日,在2023年度福建省對台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周祖翼提出,要發揮福特色優勢,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6月17日,中共中央政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第十五届海峽論壇大會上宣佈,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作爲從對台交流合作前沿、台灣同胞登陸第一家園及探索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鄉村振興及文化産業爲廣大台灣同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莘。目前已有許多台師、台青、台生直接參與鄉村鄉建,在規劃、文化整理、産業引領上帶了好頭。未來兩岸同胞,應目標向前、目光向下,看到鄉村文化振興的魅力與前途,鼓勵、支持台灣青年走進大陸城市與新農村,一起參與鄉村振興,以助力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實現夢想。
一是抓住兩岸科技創造力對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加持作用,鼓勵、支持台灣科技、文化科技産業與産品入大陸發展,形成優勢農業科技産業。如微型農機具在丘陵地帶糧食種值、果蔬采摘、運輸、加工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有助提昇鄉村三農的科技化水平與生産效率;學習台灣區塊鏈技術在茶園種植、管理上的運用經驗,將現代技術推廣主糧種植、主要經濟作物生産、管理、銷售中,實現農業經濟的現代化轉型,提昇中國農業産業的競争力,台灣相對成熟的文創産品研發與應用,助力中國鄉村經濟的實現高質量的飛躍式發展,共同推進中華文化的時代化。
二是以點帶面,加快已登陸的台青等群體對鄉村振興戰略興趣與的參與感與投入力度。建議將在大陸的台港澳生的中華文化國情教育課堂直接放在廣大的農村,與大陸的文化、科研機構一道,對兩岸歷史、文化連接進行深入的調研,鼓勵台灣的學子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高質量的調研報告,拍攝微視頻,産生富有特色的鄉村宣傳方式,將共同的文化元素、歷史記憶以各種方式推廣出去、傳播出去,甚至創造市場效應。目前一些村社已組織兩岸學子進行鄉村歷史文化建築與傳承的調查,希望這些調查能盡快以各種方式展示出來,讓兩岸民衆看到包括閩南、客家文化在内的中華傳統與當代文化的生機與魅力。
三是立足兩岸民間機構,包括民間信仰機構與團體,發揮他們特有的凝結力量與社會關係網,在共同傳承、弘揚傳統民俗上有新作爲。宫廟、民俗文化,植根兩岸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中,要將兩岸民間力量真正團結起來,將根脈留住,一起弘揚中華民族寬容和平包容、團結互助、救死扶傷的精神,組織、號召兩岸文化産業機構與人員創作具有兩岸特色、接地氣的傳統民俗文化産品,面向最基層的民衆。
四是增强文化創新與拓展意識。要結合當下正在興起的寺院、宫廟花樣游,共同打造兩岸民俗、信仰、文旅結合的新熱點、新形態、新品牌,如福建永福櫻花茶園産業與文旅結合的形式,營造年輕人喜歡、大衆樂於參與的,精而美、雅俗共賞的兩岸民間信仰與文化新品牌。
五是探索兩岸文化機構與文化人共同將中國文化進兩岸校園的工程。《關於實施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圍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識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徹於教育的各領域。在當下民進黨當局全面推行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逆流中,我們要策劃、創造一些文化、教育項目,讓來大陸的台灣同胞能够親身感受、親自參與及互動體驗,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自强不息、扶危濟困、慎終追遠等中華價值與精神浸潤兩岸年輕世代的心靈。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興運,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它有助於發掘鄉村優勢、調動鄉村民衆的積極性,有助於國家、地方政府制定更加科學、精細化、更有中華文化底藴的鄉村振興方案。在兩岸融合、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台灣同胞可以發揮所長、貢獻智慧,透過深耕大陸,挺進廣大農村,共同厚植、弘揚中華文化,真正使台胞不再成爲過客,將愛灑向新熱土,一同見证鄉村振興、民族復興,一起凝聚起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復興的巨大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戰略的意見[EB/OL],2018年1月2日。
[2]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EB/OL],2018年9月。
[3]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年2月21日。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年2月13日。
[5]楊團.鄉村振興最應該關注的主題是什麽?關鍵環節是什麽?領導文萃[EB/OL],2022年12月21日。
[6]鄉村振興戰略核心:實現“五個振興”,中國經濟時報[EB/OL],2018年4月25日。
[7]林伊.文化科技,萬卷出版公司[M],2012年3月。
[8]騰訊研究院.2022年文化科技十大前沿應用趨勢報告[EB/OL],2022年3月28日。
[9]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産業如何界定和統計”[EB/OL],2023年1月1日。
[10]李昕.讓文化産業回歸内容産業的本質——電視劇《狂飆》的熱播對我國文化産業發展的啓示[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2月17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