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緑色高質量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强調農業緑色發展的重要性,將其視爲我國發展的關鍵理念。福建省作爲生態建設的試點,擁有豐富的生態和海洋資源,其農業緑色發展已經從初級階段發展到技術集成和協同工程建設。爲了進一步推進農業的緑色高質量發展,需要探索緑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確保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文章還探討了農業緑色發展的主要成效、典型的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推進農業高質量緑色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業緑色發展;福建;生態;現代化;緑色低碳循環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緑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以廠深刻革命。在黨的十八届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緑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緑色發展作爲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態、海洋資源豐富,是首批生態建設試點省、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緑色是福建一張亮麗名片,森林覆蓋率連續43年保持全國第一,立足我省資源禀賦和發展階段,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堅持把提昇糧食産能作爲首要任務,持續推進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大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農業農村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福建農業緑色發展建設已從單項技術研究發展到多項技術集成配套,從户、村級試點探索擴大到縣、市農業緑色節約集約發展與協同工程建設。特别是在農業緑色發展先行區建設中,着力構建農業緑色發展“四樑八柱”,有效遏制農業面源污染,持續完善農業生態系統,有力推動全省農業發展全面緑色轉型。

  爲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緑色高質量發展,應積極探索緑色低碳循環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模式,加快建成供給保障有力、緑色高質高效、産業鏈條完備、競争優勢明顯的農業現代化之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農業緑色發展與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來,福建省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决策部署,積極踐行“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着力構建農業緑色發展“四樑八柱”,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减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减量化,秸秆、畜禽糞污、農膜全量全鏈利用,有力推動全省農業發展緑色轉型。

  (一)養護緑色生態資源,提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昇項目,耕地地力平均提昇0.5個等級。科學劃分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别,積極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耕地安全利用水平達到93%以上。推進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護,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61以上。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推動地方特色農作物品種提純復壯、特色畜禽品種保護性開發。

  (二)推行緑色生産方式,深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廣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昇級模式與化肥投入定額制試點,有序推進緑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深化先進農機農藝融合,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6年負增長。規範秸秆資源台賬建設,推廣秸秆“五化”綜合利用,形成了秸秆全鏈全量利用模式,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5%以上。全面回收處置田間廢棄農膜包裝物,逐步健全回收處置和歸集價格體系,推廣地膜减量替代技術,推廣加厚地膜、生物全降解地膜。推進規模畜禽養殖場按需配套區域化糞污處理中心,培育糞污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沼液儲運配套與田間利用設施,已形成主體雙向小循環、區域多向中循環、全域立體大循環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實現綜合利用率95%以上。

  (三)增加緑色産品供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争力

  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全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强化生猪産能調控,分區域引導蔬菜、水果及肉類集群化發展。加快優質、緑色、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範和推廣,突破諸如白羽肉鷄配套係“聖澤901”等種源卡脖子難題。持續打造區域公用品牌,陸續開展和鞏固國家、省級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鼓勵農業生産主體積極申報農産品認证。全力開展國標、行標的宣貫、培訓和指導工作,推動農産品地標、團標制定,引導優質農産品標準化示範基地創建,積極構建農業全産業鏈標準體系。

  (四)挖掘緑色碳匯潜力,推進農業增匯固碳

  我省圍遶農業能耗結構優化、推進農業减排固碳、鞏固提昇林業碳匯等方式加快推進農業减排固碳,開源節流,挖掘潜力,從而增强農林生態系統“固碳釋氧”能力。挖掘森林、海洋及茶園碳匯潜力,普及有機肥替代、秸秆科學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技術,推廣生物碳還田固碳培肥協同技術、近海漁業養殖與海草“藍碳”協同增匯技術,以及積極開展農業碳排放交易試點。全省水土保持率上昇至92.63%,長汀水土治理模式躋身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同時,積極開展漁業健康養殖示範創建,减少近海營養物輸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提昇貝類藻類碳匯能力。

  (五)健全緑色制度體系,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樹立“大農業”觀,以産業縱向延伸、横向聯合推動農業“優一接二連三”。全面推廣立體種養、循環利用等産業生態化模式,積極拓展生態、教育、文化等農業多種功能,加快生態農場創建示範,有效促進産業與生態融合發展。穩步推進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糧食生産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切實推動農業基礎設施提檔昇級,農業産業集群集聚效應凸顯,對農民增收拉動作用日益顯現。如茶産業集群建設助推武夷山、安溪等茶園“雙無化”管理,並向“三茶統籌”模式發展,有效帶動了茶農增收、促進茶産業高質量發展。

  三、典型發展模式

  (一)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模式

  通過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實現了畜禽糞污由“治”向“用”轉變。按照“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思路,通過完善政府、企業、養殖户、種植户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創新了以專業化服務企業爲主體的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新模式。一是資源化利用模式。實施“糞污+沼液+果菜林”等技術集成,實現糞肥回田。二是异位發酵床模式。養殖糞污進行無害化、有機質熟化處理,最後加工成有機肥。三是集中處理模式。養殖場糞污統一收集到第三方或有機肥廠進行集中處理,進行沼氣發電、沼渣加工有機肥、沼肥還田。四是達標排放模式。液體糞污深度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固體糞污堆肥發酵産生有機肥。上杭、平和、南靖等縣市已建設糞污資源化利用智能化監管平台,實現了對養殖量、沼液去向、糞污運輸、沼液施用等實時監控。

  (二)農業廢棄物全鏈全量利用模式

  圍遶“種養加循環、一二三産融合”的發展目標。先後探索建立了秸秆機械化還田、農業廢棄物有機肥加工、林果殘枝加工基質等先進技術模式,成功解决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難題。一是飼料化的農牧循環模式。利用秸秆收集裝備,將玉米秸秆收集到牛(羊)養殖場廠生産飼料,牛羊糞堆糞與秸秆、菌渣等混合發酵生産有機肥;二是肥料化全量還田模式。以秸秆機械粉碎還田技術爲主、秸秆離田腐熟還田技術爲輔。其中,機械粉碎還田采用“機械粉碎(帶粉碎刀、配施腐熟劑和尿素)+機械旋耕滅茬”,秸秆離田腐熟還田技術主要應用秸秆離田後堆漚腐熟技術;三是多級循環全鏈利用模式。以廢棄果樹枝條、棉籽殻等爲原料,發展茶樹菇、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産業。以菌渣多級循環利用爲主,如順昌利用海鮮菇菌渣栽培草菇,再利用草菇菌渣二次利用栽培雙孢蘑菇;漳州采用杏鮑菇、金針菇等菌渣替代稻草栽培雙孢蘑菇;四是肥料化利用模式。主要采用好氧堆肥技術,將植物性廢棄物粉碎後,與畜禽糞污按一定比例混合後聯合堆肥,在好氧條件下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機廢棄物,生産生物有機肥料。

  (三)茶園“雙無化”向“三茶統籌”提昇模式

  近年來,武夷山、安溪、平和等地建立“施肥—病蟲防治—茶園管理”的生態鏈式系統,實現茶園無化肥無化學農藥的優質、高效、緑色生産。“三茶統籌”爲新時代茶産業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新茶經”。一是“雙無化”生態茶園。①套種養分高效作物。通過在茶園行間套種大荳、油菜等養分高效作物,滿足茶山土壤的肥力需求。②施用茶樹專用有機肥。在套種不足的茶園,茶園施用適量茶樹專用有機肥等量替代化肥,采用溝施等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③建立病蟲害防治體系。在生産上采用 “以蟲治蟲”“以蟎治蟎”“以蟎帶菌治蟲”等技術方法,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蟲,施用生物藥劑和礦物製劑降低蟲害,使用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和性誘劑消滅害蟲。二是“三茶統籌”發展模式。挖掘閩茶文化資源,强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福州茉莉花茶、坦洋工夫、漳平水仙茶等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開發茶文化旅遊産品,製作茶文化動漫作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福茶”宣傳、體驗、消費活動,講好閩茶故事。優化産業布局,加快建設武夷岩茶、福建紅茶等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優化茶企-茶農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鼓勵發展“兩無化”茶園,支持發展茶葉深加工,提昇武夷山“印象大紅袍”、漳平永福櫻花茶園等茶旅項目,提高茶産業韌性。開展茶科技相關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注重茶樹優异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提高制茶技能,促進茶産業各環節科技水平提昇。

  (四)“五節一循環”技術集成模式

  南平市是福建省的農業大市,有耕地面積356.51萬畝,占全省的1/4,糧食産量占全省的1/3。爲了提昇糧食發展質量,南平市以閩江源生態經濟區建設爲目標,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探索形成了“五節一循環”技術集成模式。一是發展節地型農業。堅决守住耕地數量紅綫和質量底綫,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提昇耕地質量,適當增加耕地面積,嚴控新增建設佔用耕地,耕地保有率達到100%。建立紅土壤區域保護機制,打造丘陵紅土壤現代循環農業示範區。優化耕地質量監測點建設,統一標準設置、統一土樣送檢、統一專人管理、統一規範操作,積極開展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質量修復。加大耕地質量提昇力度,大力推進秸秆還田、冬閒田緑肥植物種植;二是發展節水型農業。加大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推行農業節水技術,大力推廣普及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打造有特色、成規模的農業施灌核心示範片。三是發展節肥型農業。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實施化肥負增長行動,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緑肥種植。推廣機械施肥等技術,加强對農民使用化肥的教育宣傳引導,鼓勵農民减少化肥投入。四是發展節藥型農業。實施農藥使用减量化行動,采用低容量噴霧、静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建設生物隔離帶,推廣架設誘蟲板、殺蟲燈,育養人工天敵,進一步健全病蟲害監測體系。培育壯大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加强科學用藥指導,推廣緑色防控技術模式;五是發展節能型農業。重點推進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加快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行養殖小區改造工程、沼氣工程,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六是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進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養生農業發展,打造農業循環示範園區,建立“畜-沼-果、稻、茶、菜”綜合利用試點。

  (五)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昇級模式

  肥料是農作物的“糧食”,是農産品産量與品質的物質基礎。推廣配方肥、緩釋肥、水溶肥等肥料新産品,側深施肥機、平田施肥機、無人機等施肥新機具,無人機施肥、機械深施肥等施肥新技術,集成推廣“新産品+新技術+新機具”的“三新”配套技術模式,逐步構建現代科學施肥技術體系,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爲穩糧保供、緑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科學精準施肥。根據省級發佈的主要作物化肥定額制的限量標準,結合本地耕地地力、作物生産等實際情况確定當地的化肥投入定額標準。規模經營主體實施全範圍測土配方,通過培育肥料統配統施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種植大户、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一户一策”“一企一方”等精準入户配方施肥指導模式;二是有機養分替代。采用秸秆還田、緑肥種植、增施有機肥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式,實現有機肥養分替代30%化肥養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化肥减量。在經濟作物上,優先推廣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水溶肥等。在糧油作物上,優先推廣配方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三是施肥方式改進。采用側深施肥、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施肥技術,逐步改變傳統淺施、撒施、表施等落後施肥方式。推廣果園、茶園重點推廣淺埋滴灌、高掛噴灌等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鋼架大棚、數控連棟温室重點推廣智能化水肥一體化技術;四是耕作制度創新。因地制宜創新耕作制度,大力推廣“菜(緑肥、油菜)-稻”“煙-稻”等輪作,發展“果(茶)-緑肥”套作,“稻-魚(蝦)-萍”共生等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統籌實施農田土壤養分週年管理,减少週年肥料投入。

  四、農業緑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緑色發展理念意識不足

  緑色生産理念尚未完全貫穿,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存在部門管理分割、政策分散等問題,大量的法律法規不够完善,没能形成聯合聯動機制,部分縣市仍舊對農藥包裝廢物按照危化品進行管理,政策頂層設計不到位,特别是在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够明確,容易導致農業緑色發展動力不足。

  (二)緑色農産品市場體系不健全

  緑色農業生産、加工、銷售各方面應具有統一標準,但目前監管機制不完善。在生産和加工方面存在監管漏洞,缺乏健全的認证機制,没有專業的組織來進行監督。另外,即使存在認证標準和監管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出現檢測結果不準確的現象。在銷售環節,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農産品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同時缺少有效的宣傳和社會引導,市場體系發展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市場佔有率低下,導致出現農産品積壓現象。

  (三)節約資源的低碳化經營不足

  糞污資源化利用標準和模式已經推廣多年,但是由於成本高和監管不到位,種養不兼營使得大部分消納地“有約不用”“有地難用”現象突出,導致設施設備擺架子,過過場狀况突出;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狀况需要我們逐步形成“大食物觀”,當前没能充分利用我省的森林資源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建立“林、地、海”相結合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四)農業緑色發展科技支撑不足

  一些節本增效、循環利用的緑色關鍵技術還有待於突破和加强,如作物新品種培育、智能型設備等;數字賦能緑色農業發展還比較欠缺,特别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一些適用於監測生産的智能化設施設備有待於推廣應用,促進生産;同時,鼓勵科技人員下基層、下田頭等制度政策需要加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已經提倡很多年,但一直難於落實落深。

  五、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緑色發展對策措施

  農業高質量緑色發展是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任重道遠。我省要利用生態優勢和技術優勢,從注重資源節約與高效循環利用、注重豐産增效與緑色低碳協同、注重農業碳匯與環境友好發展和注重多種功能與現代智慧發展等方面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高質量緑色發展。

  (一)踐行緑水青山理念,錨定緑色發展目標

  一是統一認識,重塑目標。以“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新思路爲指引,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循環農業引領區、環境友好型碳匯農業引領區、緑色低碳型生態農業引領區、智能管理型設施農業引領區、全鏈融合型高效農業引領區,推進福建整建制農業緑色發展先行先試,力求在深學争優中再出發,在敢爲争先中創效益,在實幹争效中建新功,爲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做出福建的新貢獻。二是完善法治,加强領導。加快完善肥藥管理、糞污治理、農膜包裝物回收等法律法規,構建全鏈條治理制度框架。市、縣兩級政府應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重點領域、職責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相關部門聯合聯動機制,加强政策創設和制度供給,共同推動緑色發展。三是强化監督,建立機制。開展農業緑色發展評價,將評價結果納入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内容,構建上下互動、部門聯動、層層推動的責任傳導和工作落實機制。

  (二)强化政策頂層設計,明確政府市場邊界

  一是改革創新,構建精準支持體系。根據生態資源保護、技術推廣示範、生産過程控制等環節,分類測算各項農業緑色發展工作實施成本及其搆成,探索支持農業緑色發展的補貼對象、補貼標準,構建自願性與强制性、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精準政策支持體系。二是市場引導,激發農民内生動力。推進農産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探索采用區域産品認证的核查機制,構建“産地即緑色、産品即優質”的緑色農産品證明機制,重塑緑色農産品的市場消費信任。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碳産品標識制度,實行分區域、分品種整建制緑色生産,推動緑色農産品優質優價,從深處激活農業緑色發展的内生動力。三是探索機制,加快生態價值轉化。完善農業生態産品確權、量化、評估方法,優化生態補償政策,健全農業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農業碳匯交易機制,促進農業緑色低碳生産轉化爲碳匯交易産品。

  (三)强化生産全程管理,構建閉環生産體系

  一是構建農業緑色發展數字體系。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緑色發展中,建立規模生産主體“一户一檔”數據庫。加快推動省級農業子系統跨平台、跨地區、跨層級數據對接、資源共享、協同監測。推進農業生産過程全程精細化管理,提昇農業發展數字化水平。全面落實綫上綫下一體化管理,加强數字化監測,强化常態化巡查。二是深入實施肥藥减量增效行動。實行農業投入品“進—銷—用—回”全週期閉環管理,推動農資店肥藥實名制與定額制改革試點,强化廠商直購、綫上雲購等實名制管理。切實做好“一户一業一方”智慧化施肥信息化服務,開展農業生産主體肥藥施用强度分析與通報。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加快農業遥感和智能决策技術在病蟲害監測預警上的應用,深化統防統治與緑色防控融合推進。三是加强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理。發揮農資店、村集體合作社、示範户作用,打通從田間地頭到回收(暫存)站點的“最初一公里”,力争實現應收盡收、應處盡處。鼓勵建立區域化農藥包裝物廢棄物處理中心,實施廢舊農膜“以舊换新”等激勵制度。四是加强生態環境保持與防控。加强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探索受污染耕地“植株高吸附—秸秆發電—灰燼重金屬提取”治理模式。推動在糧食生産功能區、産業集聚區建設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推進外來入侵物種預防治理工作,加强小流域及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與防範。

  (四)强化資源節約利用,夯實緑色低碳經營

  一是完善糞污處理設施。針對畜禽規模場建立年度整治提昇清單,加强養殖臭氣治理,推進規模場設施設備提標改造。加强與生態環境等部門共同檢查認定“回頭看”,全面落實養殖場户污染防治主體責任,確保糞污規範處理、高效利用。完善糞污儲運處理網絡,重點建設糞污儲運、輸送管網等設施。二是優化糞污秸秆利用。優先鼓勵糞肥在糧食、果蔬、茶園中利用,建立健全畜禽糞污處理、還田利用技術規範和標準。由在地政府引導種植户根據農田類型和種植品種進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針對性解决種養不兼營的資源化難題。完善秸秆資源化利用台賬,扶持秸秆收儲社會化服務隊伍,推進生物菌劑、酶製劑、秸秆加工機械等應用,分區分作物推廣秸秆科學還田、離田利用技術模式。三是全方位多途徑盤活自然資源。踐行“大食物觀”,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挖掘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資源,以及森林、海洋食物資源,打造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四是堅持三次産業協同融合發展。積極培育規模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區域專業化同時兼顧多元化經營。圍遶“三生”功能,加快完成生産、加工、營銷的全産業鏈布局,拓展農旅、互聯網等新業態,優化農業與現代要素跨界配置,增强農業産業韌性。

  (五)强化科技興農賦能,助推創新引領創業

  一是健全農業緑色發展科創體系。以緑色投入品、節本增效、生態循環和緑色標準規範爲主攻方向,加快農作物新品種培育、保護性耕作、智能型設備等關鍵技術攻關;探索不同生態類型、不同主導品種的農業緑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强化健康土壤培育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推廣。二是完善農業緑色發展人才體系。加大省級現代産業技術體系緑色發展技術科研創新、應用推廣,加快地方標準修訂制定。加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有人員知識更新培訓,通過定向培養、專人專崗等措施加速基層隊伍年輕化和專業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采取科技小院、院地共建、科特派法人團隊等模式,促進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面對面對農民進行指導,不斷提高緑色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效能。加强教育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其采用清潔生産技術,提昇緑色發展技能。三是開展田間生態環境監測與試驗。加强糞污、秸秆養分檢測,重點深化生物肥料補充、秸秆便捷還田、糧經合理輪作等配套技術攻關,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效率。加强對規模養殖場和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還田糞污特徵污染因子的監督檢測,定期對畜禽糞污還田生態效應監測與評價,防控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