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文旅融合”是新時代加快鄉村産業發展昇級的現實路徑之一,周寧縣芹溪村以“農業+文化+旅遊”模式激發“1+1+1>3”的效果,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鮮活力。在實地調研基礎上,簡要分析、總結芹溪村農文旅發展現狀及主要優勢、面臨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認爲該村突出存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程度較低、文化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複合型人才缺乏、宣傳推廣力度不够等方面制約因素,進而提出堅持三産融合發展、實施文化興村規劃、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推進宣傳方式轉變等策略措施,持續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機制,合力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農文旅融合;産業振興;芹溪村;鄉村振興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從做大做强農産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産業等四個方面持續推動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2]。産業發展作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産業融合發展作爲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模糊産業邊界,催生新型融合産業,具有以下意義:其一,産業融合有利於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改善農村的産業結構;其二,有利於提高農民的就業水平,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其三,有利於提高農村的環境質量,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在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下,構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體系已成爲當下助力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般認爲,農文旅産業融合是指以傳統農業産業爲基礎,與文化旅遊産業滲透融合,模糊一二三産業的邊界,形成新的産業;主要由“農旅”和“文旅”兩種形式融合形成,是産業融合中最具有發展潜力的一種模式。農文旅産業融合充分發揮第一、三産業的優勢,通過打造“以文促旅、以旅興農”方式,以農業爲載體,以文化爲内核,以旅遊爲引擎,拓展農業的文化旅遊功能,帶動農業與第三産業良性互動,推動鄉村産業經濟的發展[3]。目前,農文旅融合主要有六種形式:農家樂+民宿、農業觀光+采摘體驗、文化展示+特色美食、農村體驗+户外運動、環保農業+生態旅遊、文化交流+親子游。雖然形式較爲多樣,但總體而言,目前還未能真正打破農文旅三者的産業壁壘,相互融合程度依然較低,無法實現農文旅融合的最大收益。
二、芹溪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基本情况與優勢分析
(一)發展概况
芹溪村位於李墩鎮西南部,距鎮區15公里,距縣城27公里,爲革命老區村、原市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下轄芹溪、中村、河坑3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226户867人,黨員31人,全村土地面積約爲10800畝[4]。芹溪村有悠久的歷史,宋元佑年間芹溪村開設寶豐銀場,是當時我國(宋、元、明)六大銀礦之一。村民以種植水稻、錐栗、毛竹、茶葉等作物爲主,除從事農業外, 兼經商、手工業等, 全村大多數人口外出經商務工[5]。曾經的芹溪村,交通不便,河道污染嚴重,産業發展落後,組織懶弱涣散,村居環境髒亂差。近年來,在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關心幫助和有關部門的掛鈎扶持下,芹溪村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産業新業態,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强勁動能。
(二)農文旅融合發展現狀及主要優勢
1.農業具有較好發展基礎
石門兔養殖産業是芹溪村的富民産業,“家養三只兔,不愁油鹽醋;家養十只兔,不愁棉和布;家養百只兔,走上致富路。”這是養兔人廣爲傳播的順口溜,也是芹溪村石門兔産業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在芹溪村第一書記陳建福的籌劃下,建立起“際頭—芹溪—樓坪”聯村共建模式:際頭村提供土地,芹溪村提供資金,樓坪村提供養殖技術,共同推動石門兔業的發展。目前,芹溪村已與德化吉盛公司簽訂購銷合同,投資300萬元建設標準化兔舍3000平方米。
此外,芹溪村秉持着“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探索“林業+”模式。周寧作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森林覆蓋率達72.96%,廣袤豐富的森林資源是老百姓奔向致富道路的最大底氣。芹溪村充分發揮山地林業自然資源優勢,發展金綫蓮野外種植,建立現代生態茶園,帶動當地經濟蓬勃發展,將家門口的緑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旅遊業得到初步發展
爲豐富業態,推進經濟可持續性發展,芹溪村立足本村實際,結合當地現有資源,迎合旅遊市場需要發展旅遊業。目前已投資80萬元建成占地面積約10畝的“萌寵樂園”。樂園内飼養着羊駝、梅花鹿、矮種馬、孔雀等多種憨態可掬的動物,增强遊客體驗,吸引了大批遊客帶着孩子前來遊玩。芹溪村抓住旅遊産業發展的契機,開發燒烤園、民宿等項目,解决遊客喫喝住玩的問題,打造旅遊一條龍服務項目。萌寵樂園、燒烤園以及民宿等旅遊項目的開發,累計吸引遊客3萬多人次,刺激了芹溪村的旅遊消費,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和芹溪村産業振興。
3、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
芹溪村是革命老區,現存閩東遊擊隊第六支隊成立遺址以及建設革命烈士紀念館,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藴。老區精神是紅色文化的一種内涵,是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迹形成的,爲大中小學紅色教育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場所與基地。
芹溪村銀礦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旅遊開發價值。周寧寶豐銀場古礦業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爲遺址關聯村之一的芹溪村,有着“中國古銀礦第一村”的稱號,自北宋開採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是研究芹溪村人文歷史必不可少的文化遺迹。但基於“四庫”緑色生態理念,近年芹溪村停止開採銀礦,致力於修復礦區生態,建設周寧古銀礦遺址陳列展。
(三)未來發展思路與方向
目前,芹溪村堅持“一業爲主,多産並舉”的原則,繼續推進黨建聯建組團式幫扶模式,計劃以石門兔産業爲核心,以古銀礦、紅色文化爲附屬,以萌寵樂園爲引擎,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産業。聚焦石門兔産業,打造“兔”系列品牌,引進兔文化星空營房、萌兔樂園、兔美食農莊等衍生項目,延伸兔産業鏈,形成兔養殖、兔肉加工和兔文化旅遊三産融合發展模式,持續打造芹溪村兔産業名片。
此外,芹溪村基於文旅融合大背景,計劃利用現有資源産業,努力探索“文旅+研學”新模式,建設研學示範基地、研學實踐課程,發展企事業團建、親子旅遊、文創基地等主題鮮明的研學營地,增强芹溪文化旅遊吸引力,爲芹溪村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三、芹溪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困境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農文旅融合發展程度低,産業基礎比較薄弱
現階段農文旅産業融合模式已成爲部分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就芹溪村發展情况來看,其農文旅融合模式初步發展,但其融合程度仍然較低。一是對農文旅産業融合的認識存在偏差。通常將農文旅融合誤解爲農業、文化與旅遊三者簡單地聯結,忽略了三者融合的根本在於第二産業的融入[7]。石門兔養殖業没有二産的加工生産,很難産生價值最大化。第二産業在農文旅融合中起着橋樑作用,農業工業化,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促進與文旅産業更好的融合,增加農文旅産業産品的價值。二是農業産業發展基礎薄弱。芹溪村的石門兔養殖産業雖發展勢頭强勁,給村民帶來了較多的收益,但其基礎建設、人力資源、技術投入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問題。三是旅遊産業發展規劃不完善。旅遊産業的發展並未充分發揮芹溪村在地域、文化、農業等方面的優勢,部分旅遊項目無法深入與本地農業和文化有效聯動[6]。而且其旅遊産業項目較爲單一,目前以萌寵樂園、燒烤園項目爲主,尚未形成體系,不利於農文旅融合發展。
(二)文化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特色優勢未能彰顯
寶豐銀場北宋時期開辦,寶豐銀礦遺址及其相鄰地區存在着大量的古銀礦文化遺存,如聖銀峰銀洞、芹溪寶豐公館遺址、麻嶺與赤岩巡檢司遺址以及傳承至今的手工藝及其製品等,沉澱出熠熠生輝的古銀礦文化。芹溪村作爲擁有古銀礦遺址文化優勢的村落之一,却並未發揮其文化獨特性。古銀礦遺址開發利用程度還不高,很多精品文物没有充分展示,對古銀礦遺址只停留在保存修護層面,其内在精神的發掘利用明顯不足。與此同時,芹溪村紅色文化遺址開發利用方式以展館爲主,形式較爲單一,缺乏創新,開發效果不理想,紅色文化價值難以挖掘和彰顯,遊客的文化旅遊體驗不够豐富和深入。
(三)農文旅複合型人才缺乏,人才素質有待提高
人才是鄉村産業發展的動力,鄉村振興戰略自實施以來,越來越多專業人才下沉到鄉村投身振興工作,逐步實現鄉村人才振興。在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相關人員不應該僅僅是單一的工作者,而是要集農業、服務業和運營管理爲一體的農文旅複合型人才。然而,芹溪村的人才現狀不容樂觀,從業人員基本爲當地農民,文化水平比較低,没有運營管理經驗和新媒體操作技術,使芹溪村産業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芹溪村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亟需加快脚步,從事農文旅産業人員的素質仍需加强。
(四)鄉村旅遊宣傳力度不够,市場競争壓力較大
芹溪村旅遊宣傳推廣力度不够。農文旅從業人員利用現代化宣傳技術意識不强,他們仍停留在“吆喝買賣”口頭宣傳階段,宣傳手段單一,基本上都是以人傳人的形式,遊客通過親戚朋友的口頭相傳瞭解芹溪村的農文旅産品,其他信息獲取渠道如新媒體等方式較少。大部分遊客未能瞭解村莊交通路綫、具體特色、遊玩項目等,影響遊客的旅遊目的地選擇决策。
四、加快芹溪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産業發展機制,堅持一二三産融合
農文旅融合已成爲鄉村振興過程中極具實踐意義的發展模式,健全一三産業、架好二産橋樑,才能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其一,農業是鄉村産業發展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撑。芹溪村應持續完善石門兔養殖業的現代化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創新和普及石門兔養殖技術,提高當地農業生産技術水平,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其二,重視二産在農文旅融合中的紐帶作用。根據石門兔産業發展實際與未來規劃,選擇性引進深加工項目,延伸農産品的産業鏈。探索“農業+公司+合作社”模式,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擺脱農産品附加值不高的發展困境,讓二産帶動一産。其三,聯動一二三産業,加强芹溪村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管理,豐富農文旅融合模式。依託芹溪村現有農業、文化等旅遊資源,開發民俗文化型、自然體驗型、紅色研學型鄉村旅遊産品,實現旅遊産品類型多樣化。
(二)依託特色文化資源,實施文化興村規劃
挖掘和傳承鄉村文化,不僅能提昇鄉村社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創造能力,還能促進鄉村産業發展與融合。芹溪村現有古銀礦文化和紅色文化,文化資源優勢較大,應製定文化統籌協調發展規劃,形成文化遺址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一盤棋[8]。首先,通過引進研學項目激活當地文化資源。開闢集古銀礦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爲一體的研學旅遊路綫,讓寶豐銀礦遺址、閩東遊擊隊第六支隊成立文化遺址、石門兔養殖技術成爲芹溪村的特色研學内容,發掘文化價值内涵。其次,加强文創産品的開發。利用技術、創意對文化資源整合提昇,生産出高附加值的,更具吸引力、更受消費者歡迎的古銀礦文創産品和紅色文創産品。如設計閩東遊擊隊第六支隊相關的文具套裝,禮盒套裝緊緊圍遶革命精神主題,鋼筆、筆記本、橡皮擦等文具着重表現文化遺址的特點、紅色精神等元素,以文具作爲文創産品的形式,展示深厚的歷史底藴。
(三)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建設專業人才隊伍
高素質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有力的推動者和建設者,需組建人才隊伍,激發人才活力,賦能鄉村振興。一是引進新媒體技術人才。積極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台,與網紅合作,直播帶貨當地土特産品或農文旅産品,擴大鄉村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吸引客流量,從而爲電商等産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二是加强農文旅融合創新人才培訓。針對具體村情及産業發展特點,舉辦鄉村農文旅人才發展培訓班,邀請相關技術人員指導,提昇農文旅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鼓勵其進行專業進修和學習,參加研討會、學習交流活動等,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或與高校、職業培訓機搆合作,開設專業課程或項目,爲有志於從事農文旅人員提供系統的學習機會。三是號召在外青壯年返鄉創業。以鄉愁鄉情爲情感紐帶,鼓勵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群體回鄉創業,培養壯大新鄉賢隊伍[9],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四)轉變宣傳推介方式,擴大旅遊市場份額
面對强有力的旅遊市場競争對手,提昇宣傳推廣質量。一方面,進行精準宣傳。基於芹溪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點,在項目開發建設過程中藉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適當的營銷宣傳,爲後期項目的運營做宣傳鋪墊。在宣傳過程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創新,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對各個旅遊文化項目的特色亮點進行着重系統宣傳,突顯與衆不同的地方。另一方面,選擇合適的宣傳路徑。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能够更好地提昇鄉村旅遊的宣傳效果,能够將鄉村旅遊以形象、具體、生動的效果展現給旅遊者。在鄉村旅遊宣傳過程中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宣傳路徑和營銷渠道,才能實現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傳播渠道的選擇既要從鄉村旅遊的自身特性角度出發,也要結合當前信息技術。對於芹溪村來説,石門兔養殖業的産品藉助網絡直播帶貨能够拓寬銷售渠道,文化遺址與旅遊項目藉助微信公衆號推文和抖音等社交媒體能够進行廣泛宣傳,進一步提昇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綜上,近年來周寧縣芹溪村立足自身優勢資源,以“農文旅融合”方式走出了一條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顯然,“農文旅融合”是鄉村産業融合與發展昇級的典型形式,在激活鄉村經濟、傳承鄉村文化、促進城鄉交流、帶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實地調查,本文指出目前芹溪村主要發展優勢及存在的部分問題,提出了相應解决措施。新形勢下,我們要順勢而爲、乘勢而上、聚勢而强,扎實推動鄉村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路徑,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9,10]。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2-4],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021-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
[3] 文軍,羅益茜,羅睿.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路徑的探索——以蒙山縣長坪“水韵瑶寨”爲例[J].市場論壇,2022(04):18-22.
[4] 李墩鎮芹溪村簡介,[2022-12-19],http://www.zhouning.gov.cn/zfxxgkzl/dfbmptlj/xzgk/ldz_34128/fdzdgknr/jgsz/xzcsq/202212/t20221219_1707997.htm
[5] 栗方亮,劉榮昌,劉旭錕等.周寧縣李墩鎮芹溪村駐村扶貧實踐及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9(04):61-64.DOI:10.13651/j.cnki.fjnykj.2019.04.016.
[6] 李眉潔,王興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其路徑優化——對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反思[J].貴州社會科學,2022(03):153-159.DOI:10.13713/j.cnki.cssci.2022.03.019.
[7] 張宇.從《去有風的地方》看“農文旅”産業融合之路——以安徽市六安市大别山地區爲例[J].西部旅遊,2023(11):43-45.
[8] 汪振軍.文旅文創要加强重大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2022-09-1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TUyNjc4Nw==&mid=2247529900&idx=2&sn=70d881b40a45efcedf34b248d14afdd8&chksm=eb445940dc33d056c472291935b0873c810d404df4c80c3e6741c4bf2b3f1f3f2f3afca1f86d&scene=27
[9] 葉銀寧.基於農文旅融合的子洲縣特色鎮建設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90-93
[10] 鄧啓明,蔡炎輝,鄭小玲,等.“大陸阿裏山”的新篇章——“五大振興”引領漳平加快打造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範區[J].海峽通訊,2023(3):60-61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