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當前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摘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産黨解决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築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夯實兩岸和平統一基礎。當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着後疫情時代普遍性和台海特有的新挑戰新課題,但也將在大陸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迎來更多的新機遇新發展。應善於化危機爲轉機,因勢利導加快兩岸經濟合作方式與動能轉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關鍵詞】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統一基礎;挑戰;機遇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台論述的重要内容,經歷了不斷創新、發展和完善的演進過程,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産黨解决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着内外部多重政經叠加風險挑戰,但也將在兩岸堅韌的經濟社會交融基礎上、在大陸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迎來更多的新機遇新發展。

  一、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理論和現實意義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路徑,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兩岸融合發展主張的提出與演進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復雜嚴峻的台海形勢,着眼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提出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新主張,經歷了不斷發展、創新的演進過程。兩岸融合發展重要論述爲因應不同形勢下的兩岸關係、破解兩岸合作難題,進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提供了科學方向和可行路徑。第一階段提出聚焦促進經濟合作制度化的“兩岸經濟融合”,第二階段提出着眼於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第三階段提出放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018以來,在中美戰略博弈逐步加深的過程中,美台勾連蔡當局操弄“反中、仇中、抗中”,導致兩岸民意的對抗性不斷上昇,勾結外部勢力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給兩岸融合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在此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高度,提出並持續推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主張,作爲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路徑模式,賦予其諸多新理念、新内涵,不僅是對國家統一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成爲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經濟社會治理模式的重要方向。2022年8月10日,國台辦和國新辦聯合發佈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再度明確指出“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對新形勢下的融合發展進行了完整闡述。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二十大報告在深刻總結新時代以來對台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基礎上,闡述了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立場和政策,是未來一段時期做好對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作爲新時代新征程上黨解决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更加全面深入地扎實推進,以築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厚植兩岸和平統一基礎。

  (二)兩岸融合發展的主要内涵

  一是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爲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和生活提供便利措施,給予台企和台胞巨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爲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發揮積極作用。二是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三是推進兩岸“應通盡通”,提昇兩岸經貿合作暢通、兩岸基礎設施聯通與能源資源互通,推動兩岸行業標準共通,“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四是推動兩岸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

  (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意義

  其一,有利於夯實和平統一基礎。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突出强調“以民爲本”“自下而上”“經社互動”,有利於實現兩岸政經社會的良性互動,增强兩岸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認知,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國家和平統一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兩岸經濟融合是基礎,兩岸社會融合是更高層次要求與表現,對兩者同步推動,表明二者發展已進入一個相互促進、互爲表裏的重要階段。因此,在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中,注重通過兩岸民衆在經濟社會領域共同參與建設與基層治理的體驗,通過正反兩面經驗的碰撞和積累,在新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兩岸的共同認知和集體認同,真正建立起“兩岸命運共同體”。

  其二,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增進兩岸同胞獲得感。“兩岸一家親”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高度出發,提出的新時代對台工作重要理念。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以“兩岸一家親”理念爲指引,在努力提昇兩岸經濟合作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兩岸經濟合作交流的包容性,優先讓台胞分享大陸改革開放成果,增加台胞在大陸工作、生活、就業和經營同等待遇,提昇更廣大台胞的獲得感。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在總結吸收兩岸經濟社會交流交往實踐的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對兩岸關係發展注入的新思想、新内涵和新動能。兩岸融合發展更注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普惠性(包容性)和均衡性,並强調對台胞社會融入、認同培育的帶動效應,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其三,提昇經濟合作水平。兩岸融合發展中,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内容,將積極提昇兩岸貿易、投資、生産要素流動自由化水平。兩岸關係嚴峻復雜形勢下,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爲大陸對台工作提供更大政策空間,有助於防範和化解兩岸經濟合作面臨的各種外部挑戰,增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制度創新驅動。推動兩岸實現應通盡通,提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等“新四通”,有利於推動兩岸實現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加深相互依賴和融合,擴大兩岸共同利益,增進彼此之間的政治互信,增强推動高水平經濟合作。

  二、新時代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近10年來,盡管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外部環境出現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不利因素,但在大陸經濟發展引領下,兩岸經濟合作總體保持良好態勢,呈現出融合發展新態勢。

  兩岸貿易相互依存保持高水平。新時代尤其是近年來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疫情蔓延的叠加衝擊下,兩岸貿易除2016年、2019年、2022年出現小幅衰退外,均呈增長趨勢。據海關總署統計,2011年兩岸貿易額爲1600.3億美元,2022年增至3196.78億美元,幾乎翻了一番(表1.2.1)。兩岸貿易額占大陸外貿的比重從2011年的4.4%增長至2021年的5.4%、2022年略降至5.1%。據台灣方面統計,2011年兩岸貿易額爲1714.9億美元,占台灣外貿比重爲28.6%,2022年增至2713億美元,占比30%[1]。從産品結構上看,隨着大陸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台商高科技産業在大陸投資布局不斷完善,以及疫情全球蔓延客觀催生遠程經濟和宅經濟,促進了兩岸信息電子産業交流與合作,電子零組件和信息通信産品持續佔據兩岸貿易最大比重,其中芯片是兩岸貿易中最重要的産品,直接拉動兩岸貿易額不斷攀昇。尤其2019-2021年,台灣電子零組件對大陸出口額從673.87億美元增至1043.31億美元,占比由51%昇至55.2%。據海關總署統計,2013年以來,大陸自台進口芯片占比連續六年超過30%,其中2021年進口1552.9億美元,占芯片進口總值的35.8%。

  表1 兩岸貿易統計(2011-2022年)

  表格略

  大陸穩居台灣地區最大進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方面對大陸(含香港,下同)貿易依存度不斷上昇,從2016年起突破40%,2020年達到43.9%的歷史新高。據海關總署統計,2011年台灣對大陸享有貿易順差890億美元,2021年增至1716億美元、2022年爲1565億美元。台灣方面統計顯示,2011年台灣對大陸順差爲801.2億美元,2022年增至1004億美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以來,截至2020年6月底ECFA早收清單的執行情况顯示:貨物貿易中,ECFA項下累計享惠進口6602.2億元(1004.1億美元),關税减讓426.1億元(64.8億美元);累計享惠出口5317.9億新台幣(176.8億美元),關税减讓209.6億新台幣(6.7億美元)。服務貿易中,大陸方面,共有56家台灣金融企業和1474家台灣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並核准引進41部台灣電影片;台灣方面,截至2020年6月底,共有3家大陸金融企業和312家大陸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台提供服務,並核准引進100部大陸電影片[2]。

  台商對大陸投資穩定增長。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共批準台商投資大陸項目2639個,2021年爲6595個。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資大陸項目共計123781個,實際投資額713.4億美元[3](表1.2.2)。據台方統計,2011年核准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143.8億美元、核准項目887個,2021年核准金額58.6億美元、項目432個;截至2021年底,共核准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1982.8億美元、項目44823個,核准金額占對外投資的54.3%。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衝擊下,台商投資大陸出現猶豫觀望現象。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來,台商對大陸的直接年投資額均不超過20億美元,2021年降至9.4億美元。但總體上大陸仍是台商對外投資的首選地。2019-2021年,台核准對大陸地區投資金額由41.73億美元昇至58.63億美元、2022年略降至50.5億美元[4]。同時,在大陸擴大生産規模的再投資成爲台商投資新趨勢。近年來,許多長期在大陸經營與發展的台企,看好大陸發展前景,持續追加或擴大在當地投資。

  兩岸産業合作持續深化,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兩岸産業鏈供應鏈持續穩固,大陸台企生産經營總體穩定,台商投資技術密集製造業的比例繼續增大,大項目增多、科技含量提高。據台方統計,從投資行業來看,截至2021年底,核准台商對大陸投資行業占總金額比重排名依次爲電子零組件製造業19.1%,電腦、電子産品及光學制品製造業占13.2%,批發零售業占7.8%,金融及保險業占7%,電力設備製造業占6.1%,化學材料製造業占4.9%,金屬製品製造業占3.8%,機械設備製造業業占3.6%[5]。截至2021年,在大陸A股上市台企增至46家。服務業成爲台商投資熱點,特别是ECFA簽訂、大陸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及推出一系列對台同等待遇政策措施等叠加效應,促使兩岸服務貿易合作克服重重障礙得到逐步深化,台商投資服務業比例不斷加大。

  表2 台商赴大陸投資統計(2011-2021年)

  表格略

  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機制與平台不斷完善,助推兩岸融合發展。2008-2016年兩岸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署了23項協議,搭建了諸多推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機制和平台,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實現了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兩會協商停擺,大陸方面繼續大力促進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積極構建和完善民間交流平台。2013年在原先由江蘇省主辦的“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基礎上成立的“兩岸企業家峰會”,是兩岸企業促進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博鰲論壇、海峽論壇以及各地方性的經貿交流合作平台,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大陸中央和地方先後出台一系列對台開放和對台胞同等待遇重大措施,結合大陸加快對外開放,對台開放的政策與法制環境不斷完善,使台胞能够優先分享大陸改革開放成果。特别是福建自貿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對台合作先行先試,積極發揮全局示範效應。各地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園區和平台建設持續發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省區市積極以綫下綫上結合方式舉辦涉台經貿交流活動,有效促進各地對台經貿合作。

  三、新形勢下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一)兩岸融合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在諸多重大外部因素叠加影響下,兩岸經濟關係正步入新的轉型時期。2018年以來,中美經貿博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兩岸産業鏈、供應鏈合作。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干擾,各主要經濟體開始重視供應鏈安全和韌性,紛紛出台政策促進産業回流和就近生産,促使全球産業鏈加快“分散化、短鏈化”,部分台企龍頭廠商開始調整供應鏈全球布局。

  全球及兩岸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爲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從全球經濟層面看,2022年3月以來,俄烏衝突及美西方對俄制裁嚴重擾亂全球貿易、結算體系、金融體系及供應鏈,全球能源與大宗物資上漲,國際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加快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兩岸各自的經濟增長也受到影響。2022年下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疫後復蘇乏力,大陸經濟運行面臨着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壓力。台灣地區經濟也面臨着外部需求减弱、内部消費低迷的雙重壓力,尤其出口主力産品電子和信息通信産品面臨需求减弱和庫存過剩風險,影響對外出口增速和相關投資,島内經濟面臨“保2”壓力。兩岸經濟下行態勢爲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新挑戰,尤其近年來拉動兩岸貿易增長主力信息電子産業,若增長動能减弱將直接衝擊兩岸經貿表現。 

  地緣政治衝突和地緣經濟分裂風險,是中長期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重大外部不利因素。俄烏衝突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更重視地緣經濟安全,更加强調供應鏈自主、重建關鍵産業鏈。美國基於“遏華”戰略利益加速推動構建“印太經濟框架”(IPEF)、打造將生産地靠近消費地的“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所謂價值觀一致的同盟“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供應鏈體系,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受到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的新挑戰。美國加强“以台制華”,將台灣芯片製造等高科技産業作爲遏華“韌性供應鏈”的重要甚至是關鍵環節,加快與台搭建一系列制度化合作平台。2022年8月2日,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後,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受到嚴重衝擊,台海局勢更趨復雜嚴峻,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内外部環境進一步惡化。

  民進黨當局强力阻礙和破壞兩岸融合發展。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着眼於“台獨”政治利益,謀求經濟上降低對大陸依賴,推動經濟“脱陸入美”路綫。蔡當局執政後,即提出所謂“經濟發展新模式”,對内重點發展與大陸關聯性較低的“5+2産業創新”,對外推動“新南向政策”和企圖加入CPTPP,旨在“告别過去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2020年蔡英文連任時又提出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産業”,更將台産業發展與地緣政治高度關聯,謀求讓台在全球供應鏈重整中成爲“關鍵力量”,並“持續引導産業布局全球,和美、日、歐洽簽貿易或投資保障協議”等。2018年美發動中美貿易摩擦和對大陸高科技産業遏制,蔡當局借機引導台商“回流”。2019年1月推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吸引大陸台商回流島内,截至2022年8月18日,共吸引台商回台投資266家,批準投資金額達1.727萬億元新台幣[6]。爲推動與美重構供應鏈,蔡當局全力强化與美經濟關係。2020年8月底不顧民意反對悍然宣佈開放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國猪肉進口,以降低美台經貿關係提昇的障礙。2021年以來先後搭建“經濟繁榮伙伴對話”(EPPD)、“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框架”(TTIC)、重啓“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IFA)等三大合作機制。2023年6月台美就貿易便利化等5項議題完成協商,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第一階段協議,成爲雙方經貿機制化的標準性成果。在中美戰略博弈影響下,台美貿易投資關係出現較快上昇勢頭。2017-2021年台美貿易持續增長,2021年達高峰,台對美出口年增29.9%、進口年增 20.4%;台赴美投資金額較2012-2016年大幅增長431.8%,,對美出口比重由過去的12%左右迅速昇至15%。台龍頭企業加大對美投資布局,除台積電5納米高端制程芯片廠外,蘋果供應鏈、特斯拉供應鏈中的台高科技廠商均尋機融入歐美日産業供應鏈。

  民進黨極力干擾限制兩岸經貿交流合作。2019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密集修訂和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規,限制和管控兩岸經濟和人員往來,包括修訂“國安五法”、通過“反滲透法”、 針對“關鍵技術轉移”訂定更嚴格規範、在“國安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增訂“經濟間諜罪”等,企圖以此製造寒蟬效應,鉗制兩岸經濟社會往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特别是高科技産業合作造成嚴重干擾。

  2022年下半年以來,政治層面的干擾因素持續加大。雖然兩岸人民熱切期盼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係似乎也有回暖迹象,但樹欲静而風不止,今年兩岸關係仍將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一是台美深化勾連不斷昇高台海風險。美衆議長麥肯錫與蔡英文相互竄訪就將嚴重衝撞“一中”紅綫,不排除兩岸關係再遇驚濤駭浪。二是島内進入“二合一”選舉造勢年。2022年“九合一”選舉慘敗凸顯民進黨長期操弄的“抗中保台”牌效力大减,但不排除台當局爲“保政權”,激化兩岸對抗謀取政治私利。可預見,今年島内各政黨勢力圍遶兩岸政策的争論將十分激烈,兩岸圍遶“台獨”與“反台獨”的鬥争也將十分激烈。

  (二)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大陸經濟長期向好,對兩岸經貿關係主導性增强。大陸經濟發展韌性足,近年來雖然接連遭受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全球供應鏈重整等因素叠加衝擊,但大陸經濟仍保持較好增長勢頭,2019年、2020年、2021年GDP分别增長6%、2.3%、8.1%,2022年在極其困難 的情况下仍實現了3%增長、突破120萬億美元,並穩居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對拉動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緣政治深刻影響國際供應鏈調整形勢下,大陸具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在全球製造、貿易、供應鏈中的地位難以被取代。大陸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明顯,在大陸重點布局和發展“内循環”、建設統一大市場爲主導的内生型動力引擎中,台商可着力轉型拓展大陸内銷市場,關注内外貿一體化政策[7]並善用同等待遇,破解過去拓展内需的困難,實現兩岸經濟更深的融合發展。

  大陸持續推進對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措施,爲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新的政策驅動。2018年以來,圍遶給予台企台胞同等待遇、共享大陸發展機遇,國台辦聯合多個部門出台多項惠台利民措施:2018年2月28日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在投資等經濟合作領域中給予台商12項含金量非常高的同等待遇,在就學、就業、生活等領域給予台胞19項同等待遇。2019年11月4日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繼續深化對台胞同等待遇措施。2020年5月爲幫助台商應對疫情,大陸出台《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助力台企11條”),重點着眼於幫扶受疫情衝擊的台資企業復工復産、布局企業發展。2021年3月17日出台《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農林22條措施”),圍遶台胞台企在農業林業領域發展涉及的農地林地使用、融資便利和資金支持、投資經營、研發創新、開拓内銷市場等方面提出具體支持措施和同等待遇措施,支持台胞台企參與大陸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同時,2019年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關於爲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司法服務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爲中央有關惠台政策及其指導下各地方、各部門出台的惠台措施提供法治保障[8]。在中央各部門出台相關措施後,各省(區、市)也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出台大量惠台政策,將對台胞同等待遇措施落到實處。對台胞一系列同等待遇措施的出台,是大陸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不僅使台胞、台企在大陸獲得感增强,也加强了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機制與大陸改革開放總體布局的接軌,爲兩岸融合發展增加了新的政策驅動力。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陸加强創新驅動爲兩岸産業融合發展創造重大機遇。新經濟發展是大陸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將持續爲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注入新動能。近年來,大陸5G、人工智能、大數據、網聯網、智能汽車等高速發展,補短板産業發展潜力巨大,帶動了兩岸經濟關係的快速發展。最新發佈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顯示[9],數字經濟成爲驅動大陸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2012年至2021年大陸年均增速爲15.9%,GDP比重由20.9%提昇至39.8%。2021年高技術産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1%,兩年平均增長13.8%,比全部投資快9.9個百分點。大陸新能源産業發展空間巨大,2022年新能源汽車産業産銷分别達到了705.8萬輛和688.7萬輛,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台灣芯片、信息電子、機械等優勢産業受益於大陸新經濟高速發展,對大陸出口連續保持高速增長,成爲帶動兩岸貿易與投資的主要動力。未來,在新基建領域、新經濟領域、新能源領域、新農業領域中,台資企業在同等待遇下,可依託其發展基礎好、競争力强的優勢産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把握更多發展機遇,進而更深嵌入大陸新經濟産業鏈、供應鏈,促進兩岸産業融合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是兩岸的新農業領域合作,充分體現和實踐着兩岸經濟社會領域的深度融合,對促進兩岸産業合作與人文交流、基層治理都具有重大意義。隨着大陸加快實施農林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近年來的兩岸農業合作已從資金、技術逐步昇級到發展模式合作。在“農林22條措施”的引導下,各地積極落實政策不斷爲台胞帶來利好。如,福建省台港澳辦、省農業農村廳等聯合印發了《福建省閩台鄉建鄉創合作管理規定》,明確省級每年支持100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項目,創建若干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和樣板縣,省級財政在支持台灣團隊設計費用(即每個項目補助50萬元)的同時,還安排建設資金予以支持。[10]未來,更多的大陸台商台企能够參與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例如從事傳統農業種植的台商可更加主動利用電商平台拓展内需市場;可將農業産業鏈從生産端向體驗端轉移,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可通過更多元的方式,與當地大陸同胞共同深度參與美好鄉村建設。

  大陸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極大拓展兩岸産業合作空間。雙循環格局中,大陸對外開放正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加快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大陸將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讓台商獲得更多的公平競争機會。“十四五規劃”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多邊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和實施自由貿易區提昇戰略,將爲台商提供更爲開放的投資經營環境。尤其RCEP簽署並實施後成爲全球最大自貿區,90%以上關税最終降至零關税,區内非關税貿易壁壘將大幅降低。RCEP采取的原産地累加等規則,更有利於台商以大陸市場爲依託、以兩岸企業合作爲基礎、深度參與RCEP區内産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的搆築,並向“一帶一路”建設區域拓展,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方向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應善於化危機爲轉機,因勢利導加快兩岸經濟合作方式與動能轉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兩岸經濟難以脱鈎。兩岸同文同種、優勢互補,交流密切,具有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的雄厚基礎。大陸本着“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爲兩岸融合發展提供良好政策環境。長遠看,經濟全球化難以逆轉,區域經濟合作仍在深化。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歷史實踐也表明,政治力量難改市場大勢。近年兩岸經濟交流受到諸多重大不利因素叠加衝擊,但融合發展態勢展現出强力韌性,兩岸經濟難以脱鈎。民進黨當局甘當美西方戰略棋子,將使台灣經濟付出更大代價。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推進和平統一進程。四十餘年來,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對於促進兩岸交流與互動、實現“三通”發揮重要積極作用。當前兩岸關係更趨嚴峻復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更是擴大兩岸民間交流、增進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的重要保障,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大陸積極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持續推出惠台利民政策,是本着以人民爲中心理念,着眼於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而外部勢力則是出於自身利益打“台灣牌”並不惜犧牲台灣利益,兩者有着本質差异。新時代,兩岸同胞應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共同反對和扺制台當局及外部勢力推動兩岸經濟“脱鈎”圖謀,以融合發展提昇兩岸經濟合作水平,共同提高中華民族經濟的國際競争力。

  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轉變兩岸貿易與投資經營“兩頭在外”、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傳統方式與格局,將大陸龐大内需市場和産業發展作爲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主動力。推進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動能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推動台商由過去出於要素成本考慮向大陸梯次轉移、投資拉動貿易方式,轉向以大陸新經濟發展拉動兩岸貿易與投資爲主方式。推進兩岸“應通盡通”,推進兩岸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推進兩岸基礎設施與能源産業合作共通,加强兩岸共同標準制定。促進兩岸經濟合作與社會交流的相互促進,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續出台實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率先與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促進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實現兩岸經濟社會交流的包容性發展。

  增强兩岸産業融合的創新驅動。促進台資企業把握大陸構建國内統一大市場機遇,積極參與大陸消費昇級,促進代工生産方式向自有品牌、拓展内需銷售渠道轉型,改變“逐水草而居”特性, 扎根大陸市場。鼓勵台商融入大陸新經濟發展尤其是“補短板、補弱項”機會,引導台商布局投資戰略性新興産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更深嵌入大陸産業鏈、供應鏈以獲取新的競争優勢。鼓勵台商傳統産業推進産業的智能化、緑色化、服務化、高端化。推動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讓更多兩岸民衆增强獲得感。推進兩岸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

  加强兩岸融合發展的制度創新。以“兩岸一家親”理念爲指引,持續深化對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加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兩岸經貿交流進行政策銜接,增强大陸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創新驅動、高質量對外開放等戰略舉措轉化爲兩岸融合發展的制度創新。完善和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機制,推進兩岸黨際、企業、行業和區域間交流合作平台。推進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兩岸合作平台建設,先行先試打造兩岸次區域性共同市場。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參考文獻:

  [1] 參見《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358期,表1兩岸貿易統計、表2兩岸貿易占外貿比重,“台灣經濟研究院”等編撰,2023年2月出版。

  [2] 《ECFA早期收穫執行情况)》,商務部台港澳司2020年9月25日發佈,http://tga.mofcom.gov.cn/article/sjzl/ecfa/202009/20200903004801.shtml,

  [3] 此處不含經第三地的轉投資。

  [4]參見《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358期,表7 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統計,“台灣經濟研究院”等編撰,2023年2月出版。

  [5] 參見《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346期,表9核准台商對大陸投資統計-行業别,“台灣經濟研究院”等編撰,2022年2月出版。

  [6] 轉引自聚享網:《投資台灣方案延續至2024年》,2022年8月19日,https://news.cnyes.com/news/id/4942387。

  [7] 參見:商務部等14部門關於開展内外貿一體化試點的通知,商建函〔2022〕114號,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5/10/content_5689530.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22年8月5日。

  [8]《爲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2019年3月26日發佈。

  [9] 中國工信産業網, 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207/t20220730_400751.html

  [10]《我省將評選閩台鄉建鄉創樣板縣和樣板村》,福建省人民政府網,http://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211/t20221120_6058027.htm最後訪問日期:2022年11月2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