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南沿海地區僑鄉建築的保護與利用

  【摘要】東南沿海地區僑鄉建築與自然生態具有密切關係,隨着時代變遷建築形制和風格特色也呈現出不斷演進的歷史脈絡。僑鄉奎霞位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内,圍遶宗族的建築形制凸顯家族主義,且僑鄉多元的建築特色彰顯家族情懷,包括閩南傳統古厝建築、中西結合的番仔樓以及現代歐式的洋樓群均體現出一定的海洋建築風格。僑鄉建築通過省級文物保護、建築修復和旅遊開發得以實現經濟利益和文化傳承的結合,最終實現僑鄉文化再生産。

  【關鍵詞】僑鄉建築;東南沿海地區;文化再生産

  一、引言

  當今全球超過60%的人口(約35億人)密集聚居於距離海岸綫150公里範圍内的狹小區域,這片區域僅占地球土地表面積的10%,這一趨海移民潮主要歸因於沿海地區的宜居性。研究選取的田野點奎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屬於閩南傳統的僑鄉社會。自明萬曆年間開始,奎霞林氏祖先漂洋過海謀生,經商於台灣、香港和東南亞諸國。藉助海外及港澳台地區的林氏族人匯款,奎霞僑眷將其中大部分投入到翻新和重建祖屋,先後建造上百座的閩南傳統建築和南洋風格建築。

  閩南僑鄉奎霞榮獲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生態保護較爲完好。在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奎霞建築群大部分建築登記公佈爲不可移動文物,其中14棟僑鄉建築列爲第九批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屬清末建築、民國建築和建國初期建築。清中晚期,奎霞海外打拼和留村富足起來的林氏族人開始建造閩南紅磚大厝,林文質故居、世庵大厝、四祧大厝、遠勝大厝、典當行等清代建築相繼落成。民國時期,奎霞海外僑胞積累大量財富,紛紛回鄉建造中西結合的“番仔樓”,這些建築主要有應源樓、紹東樓、泉勝樓、春暉樓、蔚萱樓等。建國初期,奎霞海外僑胞秉承“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紛紛回鄉建房,以江星樓、怡安居、柳姑樓等爲代表的一批批具有南洋風格的洋樓拔地而起。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和中西結合的番仔洋樓共同搆成“奎霞古民居建築群”。

  二、位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僑鄉建築

  奎霞僑鄉建築位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内,作爲閩南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文物與傳統建築保護屬於物質文化遺産範疇,涉及古文物、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等。奎霞早期的閩南紅磚建築以磚石構砌,紅白相間,户廊配套,對稱工整,燕尾飛檐。其内部廳堂敞亮,厢房圍遶天井,採光充足,庭院石埕,是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目前,奎霞保留30餘棟清代遺留的傳統紅磚古厝,爲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匯精華體現。布局組織上以合院爲中心,中軸綫對稱,呈“向心圍合式”。左右對稱排列,多層次進深。正中間有天井,中設廳堂,兩邊爲厢房,其基本形式爲“幾間張幾落大厝”。外部材料以紅磚、白石爲主,内部以木結構爲主。奎霞傳統的僑鄉建築可謂“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樑畫棟皇宫式”。

  作爲僑鄉獨具特色的“番仔樓”爲中西合璧建築樣式,兼具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奎霞中西結合的番仔樓集中於民國至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時期,大部分由奎霞南洋歸國僑胞所建。奎霞林氏海外僑親借由向祖籍地匯款建成的“番仔樓”建築成爲僑鄉“家”的物質基礎,延續宗族根基、補償鄉愁情感和體現宗族情結,具有光宗耀祖的象徵意義。平面布局上,洋樓内部空間仍然延續中國傳統建築的倫理關係:中軸對稱、廳堂居住、卧室及其他次要房間居於兩邊。外立面裝飾上,一方面,延續閩南紅磚厝紅磚白石的裝飾傳統,將大面積的紅磚墻與少量白色綫條進行對比;另一方面,强調竪向綫條的裝飾藝術風格開始流行,裝飾題材融合了傳統和西方古典裝飾元素。民國時期,國内水泥匱乏,水泥、琉璃瓦、磚塊甚至富有南洋特色的建築材料須從香港由貨輪托運,經廣州中轉,幾經海路輾轉才能運扺奎霞,足見當時奎霞“番仔樓”建設的艱辛。

  取材於當地的石頭厝主要以料石、毛石、卵石砌築,外立面具有石結構建築風貌的民居建築,是當地濱海民居住宅的獨特風格。其“低矮、頂緩、窗小”的特點是東南沿海居民從實用出發,針對海島資源和氣候發展起來的一種石結構建築。20世紀60年代,由於奎霞當地缺磚、木建材短缺,條石成爲主要建築材料。那時,洋樓外觀爲中西結合樣式,洋身子戴中式帽,大部分建築以石材爲主。

  現代歐式風格建築則以追求華麗裝飾、濃烈色彩、精美造型的裝飾效果,崇拜熱衷西方文化。聘請專業建築團隊修建房屋,多爲三層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十幾層,内部裝電梯,裝修奢華,有夸富的性質。中式文化底藴保留較少,與奎霞閩南傳統建築群形成强烈對比。此類建築多建在原來古民居建築群外圍邊緣,但仍對奎霞古村落的整體景觀造成一定影響。

  奎霞僑鄉建築密集分佈,新舊并存。主要居民點外以簡易搭蓋的工業廠房爲主。西側、北側以新建和翻建爲主,新建建築多爲石結構、磚混結構。東側、南側以舊建築爲主。傳統建築、老舊建築集聚成片,與新建建築的界限明顯。包括閩南傳統紅磚建築、中西結合的“番仔樓”、取材當地的石頭厝以及現代歐式風格建築等多元包容的建築形制和居住格局受到當地自然地理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呈現出具有明顯的僑鄉地域特色。江帆認爲:“民居格局的設計不是來自專業建築師的繪圖,而是來自命中集體記憶中的傳承,是一種没有專業建築師涉及的建築。民居的格局與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擁有的建築材料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房屋材料的形式與性質普遍受制於自然資源條件的影響,不同的人類群體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所獲取的資料有所區别,因而必然折射出所處的自然地理風貌和資源特點,且帶有鮮明地大自然印記。”奎霞古民居建築群獨具特色,爲研究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閩南僑鄉民居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奎霞僑鄉建築的保護範圍爲各單體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圍遶建築群分佈大量有特色價值的紅磚古厝、“番仔樓”,是奎霞海外僑胞渡海謀生歷史的見证。

  經不完全統計得出奎霞的文物和傳統建築包括五大類:一是傳統風貌建築:下邊份大厝、下行份布棧舊址、奠厥攸居、勤儉建業、家世禮問、列嶼拱翠等。二是文物保護單位: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3處,具體爲林氏宗祠、林文質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遠勝大厝等5座清末建築,應源樓、紹東樓、泉勝樓、蔚萱樓、春暉樓等5座民國建築,江星樓、怡安居、柳姑樓等3座建國初期建築。三是歷史建築包括下邊份宗祠、店份宗祠、新舊份宗祠、頂行份宗祠、後份宗祠、下邊份宗祠、德隆大厝、典當大厝、鳳目樓、LIM KIM SO洋樓、遠眺金厦、浯江爲帶、天風海清、觀海樓、林照簽古樓、明茂樓、陳氏民居、鴻皓聊輝、西河清胄、高樓望遠、河東衍派等。四是歷史街巷:包括百年商貿古街等多條傳統街巷空間。五是歷史環境要素:宫廟:奎霞村内包括顯淋宫在内的10餘處宫廟。古井:奎霞村内東井、 西井等10處古井。古樹:奎霞村内東榕和帝君公宫榕等。水系:流經奎霞村的九龍池等風水塘。石碑:散佈於奎霞村内的石碑。戲台:奎霞村内的各個廟前戲台。風水石:奎霞村内的1處風水石。

  由於奎霞内部的傳統風貌建築集中成片,因産權復雜、房主外出、年久失修等問題,傳統建築空置率較高,且缺乏維護修繕,部分建築坍塌損壞嚴重,大部分傳統風貌建築急需修繕。因此,建立保護優先與發展並重相結合的意識,可更有效保護和活態利用僑鄉文物和傳統建築。

  三、自然灾害下僑鄉建築的修復和保護

  灾害作爲一種自然與社會風險具有“屬人性”,因而只有那些對於人的生産生活造成影響的灾害纔可能成爲社會記憶的一部分。在對祖籍地自然灾害的救助過程中,突出體現了海外僑胞的鄉情與親情。位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僑鄉奎霞,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爲台風天氣。

  1979年發生一號台風,奎霞有三艘大船損毁,多處房屋受損。1990年强台風七次襲擊福建省,據不完全統計,南安的海外鄉親捐款60多萬港元支援家鄉人民恢復灾後生産。聚焦到近期,則是2016年莫蘭蒂台風,爲當年全球海域最强風暴之一。莫蘭蒂台風由福建厦門登陸,最大風力達到52m/s,造成嚴重破壞和重大經濟損失。奎霞在此次台風天也遭受重創,將奎霞的廠房屋頂、古厝建築吹毁,有的大樹甚至被連根拔起。

  隨着奎霞林氏族人大量移民海外,僑三代、僑四代乃至五代已經遷居外地,入籍移民國,幾乎没再返回家鄉。祖先留下的古宅大厝由於年久失修,常年無人居住,損毁嚴重。在2000年左右,很多古建築構件慘遭偷盗破壞。奎霞建築群古民居幾乎成爲“空心村”,原住民屈指可數,年輕人大多外出謀生,經商或務工,只留下長壽老者獨守祖宅古厝。奎霞的閩南紅磚建築除自然坍塌和風化破舊,保存完好的民居也不見外來租户。這是海内外奎霞林氏族人的共識,寧願房子閒置空着,也不願賤價出租,以免影響古民居保護。留守奎霞的林氏族人,以檏實無華的方式固守祖宗基業。

  奎霞獨具特色的僑鄉建築林文質故居在經歷風雨滄桑之後,不幸遭竊,屋頂坍塌。特别是在2016年莫蘭蒂台風灾害加之已有的人爲破壞後,林文質故居更是摇摇欲墜,難以存續。2017年,林文質孫輩林宣揚得知故居面臨的嚴峻問題,對家族留下的祖宅一直惦念,堅定决心與哥哥林宣勛聯合家族僑四代成員,自發籌措150餘萬資金對林文質進行搶救性維修。如今,林文質故居仍屹立於奎霞,作爲奎霞一張響亮的名片,成功列入福建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此同時,政府將撥專項資金繼續保護奎霞的古民居建築群。

  奎霞最早爲“東京堡”,宋朝開始。奎霞村現有14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有價值反而没報文保,可能涉及要翻建房屋的問題。一旦申請文保,要受到諸多限制。據説,林文質故居要申報省級文保才有華僑回來維修。慰萱樓爲兒子爲母親修建的古大厝,現在原主人定居香港,曾回來過兩三次。現在,慰萱樓所在的整個院内有四棟建築,圍墻還有一棟哨所,以前爲防止土匪專門建成。慰萱樓現在由林東陽和他的84歲的老母親守護,所以保存較好。但與林東陽訪談得知,2016年由於莫蘭蒂台風,毁壞了慰萱樓的部分建築。樓頂的兩只石獅和亭子頂部被吹毁。林東陽申請文物保護修復,但負責的工作人員説需由個人自行維修,但需要按照原來的樣子修舊如舊。由於維修費用較高,林東陽决定等之後旅遊開發再進行維修。

  奎霞的古厝建築長期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又被人爲破壞、偷盗嚴重,亟需修繕。除了個别奎霞林氏僑親主動修繕自家古厝房屋外,政府也會撥款修繕部分老建築。但還有大批古厝未得到修繕,由政府牽頭,加之當地華僑基金會捐款,以及社會企業和個人捐助可以修繕奎霞古村落内的僑鄉建築群從而發展旅遊業。愛國華僑林文質的故居,占地2000平米,是由其兩位旅居澳門的林文質孫輩林宣揚、林宣勛捐款修繕古厝。現如今奎霞正在籌建文管會,開展舊村改造,啓動旅遊發展。

  奎霞還有一處建築“長秀池地下迷宫海鮮場”,當地稱爲“地下迷宫”,位於鎮霞村新海岸内,占地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迷官上建有一幢三層大樓,其樓占池面面積約600餘平方米,樓内有6個公客廳,35間房間。其餘400餘平方米是露天日光池和潮水入水通道,池間内也能得到日光照射。三層樓面前有四十四支石柱,搭建走廊,有天橋造型。“地下迷宫”建築者爲前奎霞村老人會會長林長火,對自然環境有着深切理解,熟悉海的大小潮水。順應自然做到每年四個季節,日夜兩潮迷官内都能進水。確保魚蝦供氧,注意潮漲潮進水是渾濁帶泥水,退潮出水通過池内沉澱後清澈的海水流,留池底淤泥清洗則要簡便快速。捕捉海産品時,池内不留一滴水,否則捉捕困難。每年台風季節,最大台風海水位上昇到差十公分就漲入厝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因而,“地下迷宫”常受海潮、台風天氣影響,需隨時注意修復和保護建築。

  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一定程度上也能對建築起到維護作用。因此,奎霞建築群還需恢復環境要素,留住文化記憶,將建築融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當中。保護奎霞溪等海潮河溝水體岸綫形態,逐步改善水質環境,整治濱水沿岸的空間環境,建設可供觀賞潮汐蟹、海鳥栖息的潮汐濱水空間;保留九龍池等風水塘、自然水塘,建設成爲供遊覽者駐足停留的活動空間。對東榕、帝君公宫榕等古樹名木登記造册以及統一掛牌,加强對古樹名木保護的監督管理。保護顯淋宫、東蓮寺等宫廟,東井、西井、蝙蝠井、後井等古井,風水石、戲台等搆築物。整理周邊環境,完善緑化,並增設展示牌,標示其價值及用途。結合公共空間體系,對具有歷史價值的殘墻或遺址進行保護,針對性地對殘墻破損建築進行整治。恢復現已不存在的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環境要素,如恢復石井古渡口、石碑修復並回歸回來的位置等,以留住文化記憶。

  四、旅遊場域中僑鄉建築的文化再生産

  奎霞僑鄉建築群作爲一種旅遊資源,集自然資本和文化資本於一體。布迪厄(Bourdieu)認爲場域是一個客觀關係搆成的系統,同時還是一個相對自主又充滿鬥争的社會空間。“旅遊場域是發生在遊客慣常環境之外的,依據資本在東道主各方(包括當地政府、社會居民、旅遊投資者、旅遊開發商、旅遊經營者等)以及遊客中的分配情况而形成的不同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的空間。”具體到奎霞僑鄉的旅遊場域,則涉及奎霞鄉賢、林氏族人、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等參與到奎霞僑鄉建築的開發與利用,助力僑鄉文化再生産。

  (一)成立僑鄉旅遊開發公司

  奎霞傳統村落僑鄉建築的旅遊開發應以保護爲主,避免大拆大建,通過“針灸式”空間改造、業態植入來達到功能定位提昇。在奎霞鄉賢的帶領下,奎霞將打造閩南華僑始祖、福建前綫(即八二三砲擊)和與鄭成功史迹相結合的三個文旅品牌。

  目前,已成立的福建省奎霞城市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地點在奎霞村委會五樓,初步完成奎霞總體策劃及概念規劃設計。奎霞擁有山海自然風光、歷史人文景觀,可作爲旅遊開發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建設成爲中國美麗鄉村、傳統文化村落以及特色旅遊景點。將自然山水和歷史村落的空間滲透和聯繫,依託原有骨架和肌理的有機生長,打造緑色交通體系和連續的開放空間系統,體驗深度文化旅遊并植入藝術創意産業。圍遶村、島、海、鎮、城五維空間,將奎霞規劃設計爲藝術文創活力鄉村、康養禪修世外仙島、兩岸親情海、文化旅遊鎮、科技創新城。

  表1 奎霞旅遊景點設計

  表格略

  (二)開展奎霞微景觀改造

  爲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性的宜居鄉村,2020年12月由當地石井鎮人民政府和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管委會主辦,泉州萬幫修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承辦鄉村建設改造活動——石井鎮奎霞村“鄉村微景觀”匠人創意技術競賽。前期奎霞村委會已經初步開展村落景觀整修,利用廢舊的紅磚、老舊石材鋪設“口袋公園”地面,修剪雜草樹枝,包括南洋華僑亭和店仔口戲台景觀有較大改觀。由於奎霞林氏族人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到鄉村環境整治,獲得政府和企業關注從而引入此次鄉村建設改造活動。

  (三)通過網絡直播活動宣傳

  2021年2月8日,爲響應國家就地過春節,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爆發,在中共石井鎮委員會、石井鎮人民政府、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南安市融媒體中心、南安市文體旅局支持下,在奎霞舉辦“芯約鄭成功故鄉,感受奎霞南洋風情”留南過年網絡直播活動。活動直播中,主持人與奎霞講解員帶領外來務工家庭參觀奎霞村的泉勝樓、柳姑樓、慰萱樓、代庵大厝、太極公園、口袋公園、奎霞老街、古戲台等奎霞古建築和微景觀,並瞭解和體驗非遺項目南音、琵琶製作技藝、造福船技藝、挽面技藝、磚雕製作、高甲戲等,參加有趣的挖海蠣比賽。

  筆者從奎霞村支書和老人協會會長處瞭解到,奎霞恢復沙灘工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在多次參與泉州規劃局、石井鎮政府和奎霞村委會會議活動,並與南安市文體旅局工作人員和奎霞村民訪談中,筆者總結奎霞旅遊開發未來發展的10個方向和路徑:一是建立奎霞村傳統保護村落“遊客服務中心”;二是建設旅遊公厠及規模停車場;三是内溝河道整治並鋪設污水收集網管;四是村路擴寬、立面改造並建成口袋公園美化周邊環境;五是奎霞建築群和奎霞古街修舊如舊;六是打造特色觀潮海岸路並開發圭嶼島上游;七是農貿市場搬遷及新建海鮮集貿市場;八是建設安置小區並安置群衆;九是依託奎霞中學打造奎霞特色學生街;十是開發奎霞旅遊資源并發展旅遊品牌。

  五、結語

  奎霞地處東南沿海地區,僑鄉建築均位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由於台風等自然灾害頻繁,建築設計建造均需考慮當地自然環境。對於文化生態空間的保護,即對包括祠堂、家廟、廟宇、戲台、器物等物質形態,傳統戲劇、音樂、舞蹈、遊藝、體育、傳統工藝、飲食和祭祖、信俗、廟會等民俗在内的非物質文化形態,以及周邊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環境對人類文化産生深刻影響,奎霞林氏族人及其海外僑胞在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中創造文化生態空間,具有僑鄉文化特色。

  圍遶家屋、祖厝的生活空間反應多元包容的閩南建築類型,從閩南傳統古厝建築-中西結合的番仔樓-取材當地的石頭厝-現代歐式建築風格的歷史變遷中呈現多元化的面向,展現僑鄉建築文化的動態發展歷程。當前,奎霞僑鄉建築處於旅遊場域,在國家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話語體系之下積極推進傳統僑鄉村落的旅遊開發。其僑鄉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擁有密集衆多的閩南紅磚建築、中西文化交融的番仔洋樓,是旅遊文化資源的寶庫。

  奎霞的僑鄉建築和傳統民居的保護龢利用,首先應將省級文物保護建築群合理有效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修復由於自然灾害損毁的建築物,以及國家政府與村民參與的傳統僑鄉村落旅遊開發相結合,同時還要重視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維護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相和諧的人文景觀。其次,以創僑鄉建設爲抓手,推進涉僑建築保護工作。建立健全涉僑建築保護與活化機制,及時修訂古村保護規劃;采取租賃托管方式,推進涉僑建築保護工作;完成文保建築消防設施改造,籌建村級僑史館等。通過涉僑建築保護工作,使村貌焕然一新,促使村民增强自覺保護涉僑建築的意識。最後,以弘揚華僑文化爲動力,推進涉僑文化遺産保護。開通“印象奎霞”公衆號,大力宣傳奎霞僑鄉文化和旅遊資源;成功舉辦僑鄉夏季鄉村音樂節和僑鄉鄉村美食節;奎霞書院舉辦青少年夏令營,培訓涵蓋古村涉僑建築保護專項内容;出版《印象奎霞》等各類書籍畫册十餘種,宣傳範圍遍及海内外;每年舉辦保生大帝祭祀活動,舉行華僑籃球隊交流比賽活動等。這些活動有力助推僑鄉文化宣傳,並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形成涉僑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合力。同時加强僑鄉文化保護、開發龢利用力度,以保護奎霞僑鄉建築群,打造奎霞華僑建築大觀園爲契機,把僑鄉文化名鎮名村創建工作融入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