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下,文化振興是重點,也是難點,需要人們去保護、挖掘與利用。對於閩台地區而言,鄉村社會中的民間信仰所繁衍出的文化是地方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目前探索海峽兩岸鄉村文化融合發展新路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以閩台民間廣爲人知的信仰之一——“清水祖師信仰文化”爲例,概述其發展源流、科儀教化及其在閩台兩地鄉村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進而根據已有的交流經驗提出相關的文化振興路徑,以小見大地弘揚特屬於閩台民衆的中華傳統文化。
【關鍵詞】閩台;民間信仰;鄉村文化振興;清水祖師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關鍵在於“以文鑄魂”,通過激發農民百姓的鄉土情感與力量,進而增强鄉村文化軟實力,輻射至産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等其他方面。這其中包括自然景觀、傳統建築、宗教信仰、節慶民俗、鄉規族約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在閩台鄉村社會具有獨特的體現。作爲傳統民間信仰保留最爲完好的閩台地區,自古便通過各種宗教儀式與思想觀念生發出豐富的鄉村文化,在民衆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佔據主要地位,達到“人”“神”雙方互相影響的高度。以清水祖師信仰爲例,作爲閩台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它承載了信衆圈幾代人的鄉土記憶,是佛教文化與閩南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世俗化産物,促使信衆通過這種信仰文化建設鄉村、治理鄉村、美化鄉村。
一、清水祖師信仰文化發展源流
論及閩台民間信仰,清水祖師信仰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清水祖師信仰是流行於閩台及東南亞等地的一種佛道教世俗化民間信仰,它發端於福建安溪,由早期安溪人向台灣與海外開墾、遷移而帶入,通過香火的不斷傳播,如今已發展成爲海峽兩岸共同祀奉的幾大民間神只之一,呈現出富有區域性特徵的信仰祭祀圈。
史料記載,宋政和三年時任安溪邑令的陳浩然撰有《清水祖師本傳》,其中詳細地寫到:
祖師生於永春縣小姑鄉,陳其姓,普足其名也。幼出家於大雲院,長結庵於高泰山,志甘槁薄,外厭繁華。聞大静山明禪師具圓滿覺,遂往事之。道成業就,拜辭而還,師曰:“爾營以種種方便,沾足一切。”因授以法衣而囑之,曰:“非值精嚴事,不可以衣此。”祖師還庵,用其師之言,乃勸造橋樑數十,以度往來。後移庵住麻章,爲衆請雨,如期皆應。元豐六年,清溪大旱,便村劉氏相與謀曰:“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比請而至,雨即露足,衆情胥悦,咸有築室請留之願,乃於張岩山辟除菑翳,剪拂頑石,成屋數架,名之曰清水岩,延師居焉。以其年,造成通泉橋、谷口橋、又十年,造成汰口橋,砌洋中亭,靡費巨萬,皆取於施者。汀、漳時人有灾難,皆往禱焉,至則獲應。[1]
這是目前存世史料中最早的記録清水祖師信仰的文本,該傳記記載了普足禪師第一次到達安溪祈雨抗旱的事迹,點明瞭普足禪師從俗到佛的轉變過程,以及其在爲僧期間所行靈驗善事。此外,另有諸多地方誌書對普足禪師行善之事有所記録,如《安溪縣誌》記載到:“多次募款,修造橋樑數十處,還廣施醫藥,輒著奇效。每遇亢旱,便爲人民設壇祈雨,懇誠感人,衆口争傳其效應,由是名聲大著。”[2]《閩書》中有:“普足術行建、劍、汀、漳間,檀施爲盛,居岩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諸橋、砌洋中亭路……分身應供,現影食羹,凡所祈求,無不響應。”[3]等等。由於各種靈驗神迹,普足所到之處,百姓均對其擁護愛戴,長久之後便形成了一種崇敬,這種崇敬在普足禪師得道坐化後進一步發展成爲神明崇拜,冠以“清水祖師信仰”之名繼續佑護世人,而後經過千百年來人口的遷移隨之不斷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擴散”,其中以閩台兩地的信仰文化爲盛。
在閩台,信奉清水祖師的信衆超上千萬,清水祖師信仰根深蒂固,其在鄉土社會的重要性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信仰這一層面,對於社群秩序、文化教育、生活習俗甚至是政治生態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正如前文所述清水祖師祈雨、治病、行善等靈應有功,兩岸信衆便圍遶着作爲境主神的清水祖師進行相關的崇祀活動,在生産生活中表現對其的敬畏與崇信。以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祖師誕辰)迎春繞境爲重要的節慶時刻,當地百姓需要做各種祭祀科儀,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信衆家中祠堂或是村中寺廟,大體都會體現着包含清水祖師禪宗思想的楹聯碑刻、族規家訓以教化人心;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所困頓、有所祈願,便會前往清水祖師廟祭拜解惑,以求心安理得。這些都是大衆經過長時間以來的民間活動下不斷演化出的清水祖師信俗文化,并且極其密切地融入到閩台兩岸清水祖師信仰圈百姓的鄉村生活中。
二、閩台清水祖師信仰文化的鄉村經驗
衆所周知,城市文化在於現代性與先鋒性,是“高雅”的代名詞,與鄉村文化相對,它强調的是人對自然、物質的支配,而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因此,通俗的、傳統的民間信仰更適應於在鄉村社會中找尋土壤,并且千百年來的經驗證明這是正確合理的步調,民間信仰早已成爲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水祖師信仰作爲閩台主要民間信仰之一,同樣有其自身發展出的立足於鄉村社會的一套文化體系。安溪清水岩是世界各地清水祖師廟的祖庭,它位於安溪縣蓬萊鎮蓬溪村,其信仰由蓬萊山開始輻射至整個安溪縣城及周邊縣域鄉鎮,特别是在蓬萊、魁鬥、城厢一帶鄉鎮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呈現出豐富的鄉村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鄉村文旅資源要屬安溪清水岩風景區。清水岩風景區是以清水岩寺爲中心,輔以弘法道場、海會院、三忠廟、枝枝朝北樹、覺亭、方鑒塘、清水法門等名勝古迹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楹聯碑刻、奇石异樹共同搆成了整個清水岩文化中心。作爲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水岩風景區歷年來都接待了龐大的旅客團隊,那麽對於遊客體驗質量需求來説,如何更好地打造舒適、滿意的文旅服務,景區相對應地具有良好的配套設施。早期上岩古路崎嶇不平、陡峭難行,雨天過後更是步履艱難,給信衆朝拜帶來了不小的困難,2010年後前往清水岩的山路經過不斷整修,現今已經呈現爲擁有四層停車樓、觀景大平台、文化長廊、休息步道等十分完善的朝聖之路。此外景區還開發了清水岩温泉度假山莊、清水岩佛具城、清水岩影視城(清水岩電影文化主題公園)等集喫喝玩樂住行的綜合性消費項目,目前正在加快地分期建設中,從而使遊客信衆在朝拜之餘體驗山村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結合下的精神熏陶。在可以説,隱匿於鄉村之中、貯立於山岩之上的清水岩景區是一個以清水祖師信仰文化爲特色,融宗教朝聖、研學實踐、生態旅遊、休閒觀光等爲一體的重要鄉村文旅資源,始終爲當地縣域的經濟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
每年開春的迎神繞境信俗是鄉村活動中最爲熱鬧繁盛的一個項目,信衆對清水祖師的崇敬在這種民俗活動體現得淋漓盡致。整個節慶時間從農曆正月初一敲清水金鐘開始持續到正月十一遊行結束,其中正月初六舉行的“清水祖師佛誕法會”爲世界各地清水信衆與建設清水岩有功的友人們進行祈福誦經,並以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的迎春繞境遊行爲最能體現鄉村文化的民俗活動。以清水岩正殿爲請神起點,信仰清水祖師的當地民衆早早地聚集到殿前恭請祂出殿巡境。《清水岩志》對於該場面之盛大、科儀之嚴肅記載道:駕排全儀仗,盛典冠遐邇;同時記録了信衆群體在這一場活動中需要劃分“三庵堂”、設二十七“佛頭股”、拈當“大旗手”、榮任“巡境司”、普做“佛生日”、卜定“開香日”、隆重慶“落座”、祈占“四季水”、禮請“三忠火”等工作。[4]所有步驟都需要人人嚴謹的配合,同時對於疏文告示、迎春慣例、進香祭祀等一切相關佛事也有一套自發的約定俗成的程序。而鄉鎮中每家每户都在巡境這幾日忙得不亦樂乎,置辦果品佳肴,期待着恭迎祖師爺大駕光臨,在台灣還有更爲熱鬧隆重的“神猪祭祀”活動。在這些科儀中體現着閩台信衆與清水祖師的緊密互動關係,企盼着祂能够保佑世間年年人和業興、國泰民安,同時也締結着故鄉與台胞、僑胞之間的親情懷念。這是閩台鄉村社會中最爲常見的生活儀式,一種以信衆百姓爲表現主體、以民俗活動爲精神寄託的文化現象。
宗族文化也是鄉村社會文化的主要搆成,并且受到本村落人文環境的影響下發展沿襲至今。清水祖師信仰同樣與當地宗族制度在水乳交融中共生,在千百年來的家族傳承下所形成的共同意識始終潜移默化地影響着自身族人,使他們具有良好的秩序性與團結力。德化龍湖寺所藏《龍湖寺燈譜》中記載了安溪獅子岩祀奉清水祖師之由:安溪獅子岩是德化龍湖寺分爐,原只奉三代祖師,現將安溪“三大名岩”祖師(清水岩清水祖師、泰山岩顯應祖師、泰湖岩惠應祖師)一並祀奉其中,這是因三位祖師常被稱爲“同門師兄弟”的緣故。[5]可見,民衆在信仰神明的過程中,能够對原本信奉不同的神明進行“皈依”,上述例子是由於一個鄉境内“祖師”之稱,人們將祂們作爲一個神明系統進行祀奉,久而久之由“信仰認同”而演變成“族群認同”,使該地社會群體更具凝聚力。這種信仰力量在移民社會中更是生生不息。台灣高雄湖内的葉厝甲居民祖籍爲同安積善裏(今屬海滄東孚)充龍社儉德堂,據《葉紹化家族族譜》和“葉厝甲清水寺沿革碑”所記,葉厝甲原來信奉游、江千歲,後由於黑狗精在此地作怪,葉厝甲人向四鯤鯓龍山寺請了黑頭法團(昭應、顯應、三坪)的鎮殿七星劍一支才降服黑狗精,故在該地清水寺中央神龕祀奉清水祖師、游千歲、江千歲,前方神桌放置來自鯤鯓的祖師令與七星劍,證明兩地祖師信仰的淵源關係,信衆百姓多有往來。[6]在族譜家譜的編修工作上,清水祖師也具有相應的社會職能。南安梅山新藍村陳氏於2019年進行家族續譜,這一支族人在早期從安溪遷居至此地,這裏有供奉清水祖師的安泰堂,謝譜活動當天,族人便恭請安泰堂清水祖師正身前往祖厝擔任“監事”一職,宗族大事與清水祖師締結,形象地説明了清水祖師信仰在本地信衆宗族内部的文化制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閩台清水祖師信仰的鄉村文化振興新路
2023年伊始,歷時三年的疫情宣告結束,各地逐漸放開限制,文旅産業迎來了大復蘇的階段,因此在後疫情時代抓住機遇實現文旅經濟的發展是現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清水祖師信仰在閩台鄉村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昭示着祂能够在鄉村振興及兩岸的鄉村文化融合發展道路上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清水祖師信俗與特色鄉土文化相結合
在傳統民間信仰繁盛的南方地區,氣候更是多變無常,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情况下,人們總是將許多天灾人禍歸結於上天對世間的懲罰,因此才會有相關的造神祈雨禱晴現象出現。清水祖師在民間正是具有“祈雨抗旱”的神力,由此可以從氣象學中提取相關文化要素,結合農耕農作發展特色鄉土文化。閩台地區處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此外山地丘陵的地形也造就了季風水田農業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再加之本地的特色産業“茶葉種植業”也對氣候温度的需求大。古時生産條件的不足使人們對於突發性的農灾缺少預見,因此清水祖師多次祈雨成功的案例在百姓心中留下了震撼崇敬的心理,所以祂也被稱爲“農業神”。那麽,諸如“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五行”等氣候天象文化和衆多農候諺語就可以在當地和清水祖師祈雨信俗相結合,作爲一項傳統文化展示與文宣對後人進行教化、科普。
此外,“廣施濟藥”是清水祖師另一個神迹,因此清水祖師又有“醫藥神”的稱呼。立足於這一文化内涵,曾有學者指出可以通過創辦“清水祖師藥圃”以推動旅遊、醫藥及相關行業的發展,[7]這是十分具有建設性與創新性的一個想法。那麽,如何做才能使清水祖師醫藥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鄉村之中呢?首先需要加强人們對清水祖師生前采藥、制藥、濟病等傳説故事的瞭解,可以通過小部分善用藥的村民開始帶動鄰里鄉親進行學習,使越來越多人熟知有關中草藥的常識。其次可以推動村民從當地特色的藥材入手,例如金毛蕨、金綫蓮、石橄欖、山薤白等中草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保健,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鄉村醫藥養生的文化氛圍。最後,可以在村中開設有關醫用知識宣傳長廊、醫藥保健研學實踐基地、中草藥種植基地等,憑藉崇信於清水祖師的力量,促使更多人參與到相關的體驗與遊覽項目之中,將清水祖師醫藥文化進一步落到實處。
(二)以點帶面促進“清水+”文旅産業發展
據瞭解,2023年春節期間,得益於清水祖師信仰,安溪蓬萊鎮累計接待遊客量達到42.1萬人次,而在疫情之前這一數量更甚。目前清水岩風景區還將持續建設如鄉鎮星級酒店、小木屋别墅、温泉度假村、文化公園等配套設施,力促清水岩旅遊效益最大化。近年來,蓬萊鎮還結合鄉村文化振興建設,以清水岩爲中心點推動周邊村莊發展特色民宿産業、農副食品産業等旅遊業,進一步豐富遊客的選擇。鴻福村石鏡山景區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是屬於蓬萊鎮管轄的另一個村莊,毗鄰清水岩,景區以蔡洋水庫爲中心,利用水庫周邊閒置的土地資源建設沿湖休閒度假山莊,並挖掘出“古大寨”“美女照鏡”等自然人文景觀,不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經濟收入問題,還助力了該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之路。
借鑒以上相關經驗可以發現,“清水+”文旅産業是當下值得深入挖掘並大興的一條新路。以台灣地區來説,宫廟文化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可以將其獨特的休閒觀光業融入到以清水祖師信仰爲中心的社群圈之中。文旅消費具有多樣化與個性化的特點,因此運用寺廟建築、摩崖石刻、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觀發展相關的文創産品、科技研學、農耕體驗、親子娱樂等項目活動不失爲一項好的創舉。以富有“東方藝術殿堂”的三峽祖師廟(長福岩)爲例,木雕、石雕、銅柱是該寺廟的三大建材,它們所雕刻的各式富含傳統文化意涵的圖案形狀,以及所搆成的建築裝飾,就是現代文創産品最好的藍本。
(三)持續加深海峽兩岸清水祖師信仰文化交流
閩台兩地清水祖師信仰同根同源,長期以來交流不斷,保持着密切的聯繫。上世紀台灣開放探親期間,安溪清水岩先後組織二十餘次前往台灣台北三大祖師廟、台北保安宫、台中元保宫等祖師分爐分廟進行訪問交流,每年赴安溪祖廟遊覽、拜謁的台灣信衆均達上萬人,因此兩岸也多次舉辦一系列清水祖師信仰聯誼活動。諸如“海峽論壇·千年清水祖師兩岸信衆叙緣交流會”、兩岸青年人才文創設計邀請賽、謁祖叙緣文化交流活動等。在前兩三年的疫情時代下,兩岸往來受阻,但仍通過綫上方式互聯互通,2020年12月,由安溪清水岩管委會和台灣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以“疫情背景下清水祖師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爲主題的“兩岸清水祖師文化交流‘雲’上研討會”,衆多清水祖師文化專家、學者、宫廟代表相聚“雲”端,“共話祖師緣,同叙手足情”。[8]2021年初,安溪清水岩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更加促進閩台之間清水祖師信仰文化的互融互通。現在,後疫情時代下各項交流事宜相對放寬,人們不在受限於跨地域的流通,對於外出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可以乘着各地鄉村振興之風,開展以下工作以拓展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一是加强廟宇建設,促進兩岸祖廟與分廟的交流。目前安溪清水岩已被認定的有國家級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涉台國家級文物保護工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稱號,其名頭與歷史淵源吸引了衆多海内外香客的到來,因此需要在現有的資源上更加完善各種文旅服務體系的建設,以規劃在内的台胞接待中心爲鑒,進一步建設成爲世界清水祖師文化研究中心、清水祖師信衆朝聖中心等單位,作爲分爐分廟的台灣各清水祖師廟也可建設爲信仰交流各分中心或附屬單位。二是借鑒台灣各種文化節、文化祭的形式,在民間社會深入傳播祖師信仰。台灣清水祖師信仰文化交流協會成立以來便舉辦了多次清水祖師文化節、兩岸信衆叙緣交流會等活動,在當地真正深入到鄉村基層中去,通過學術研究、歌舞影視等文化途徑進行信仰的交流與傳播,這是在現今島内劣化的政治事態下兩岸清水祖師文學藝術方面的有效舉措。三是利用數字化方式,建設網站資料庫與綫上展館。如今鄉村中的科技網絡同樣不遜於城市,家家户户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獲取各種資訊,所以將兩岸的清水祖師信仰文化通過網上展覽的形式展示給廣大信衆以便了解,這種網絡資源能够時刻更新的特點,便於呈現最新的内容予以兩岸祖師信衆。
四、結語
作爲閩台民間廣爲人知的信仰之一,“清水祖師信仰文化”多年來通過上億信衆的交流與傳播,呈現出多樣的鄉村文化面貌。在如今鄉村振興之路及海峽兩岸鄉村文化融合發展大熱的潮流下,加强閩台清水祖師信仰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需要立足於後疫情時代,抓住機遇實現“清水+”文旅産業的發展。這不僅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的復蘇,更能以小見大地弘揚流淌於閩台鄉村裏的中華傳統文化,促使人們在緊張快速的城市氛圍下受到鄉土文化的釋壓,放慢脚步來投入鄉村、建設鄉村。
參考文獻:
[1] (宋)陳浩然.清水祖師本傳.
[2] 安溪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安溪縣誌[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
[3] (明)何喬遠.閩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53.
[4] 安溪清水岩志編纂委員會.清水岩志[M].中國香港:中國文化出版社,2011.124-130.
[5] 謝文哲.天下清水:閩南人的信仰和生活[M].福州:海峽書局出版社,2021.47.
[6] 林渭洲.台灣地區清水祖師信仰研究——以台北、台南地區爲中心[D].台灣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2.242-243.
[7] 陳全忠.創辦“清水祖師藥圃”以促進旅遊、醫藥及相關業務的發展[A].陳國强、陳育倫.閩台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香港:香港閩南人出版有限公司,1999.211-215.
[8] 安溪縣台港澳辦.《泉州安溪清水岩海峽兩岸交流基地[J].兩岸關係,2021,05:52-53.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