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台工作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論述,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亟需明晰惠台農業政策下兩岸農貿現狀與措施落實情况。惠台農業政策經歷了對台采購—ECFA簽訂—“農林22條措施”的歷史變遷,研究惠台農業政策的成效,民衆對台灣農産品的認可程度是最直觀的指標,台灣農民創業園更是在惠台農業層面的重要成果。本研究以汕頭市場爲例,着重調查台灣農産品的市場現狀,分别從供需兩側切入調查産品的産銷情况,爲深入瞭解兩岸農業貿易現狀提供事實依據。進一步,本研究從潮南台灣農民創業園爲例的國家批準惠台農業創業園的調研中,發現惠台農業政策的落實發揮了較好的經濟效應,台商在大陸得以更好地發展,但仍存在基礎設施不足、技術水平不高、政策文本操作性不强等問題。最後,本研究結合市場與創業園現狀,具體分析了存在的問題與解决的路徑。基於上述分析,本文建議從産品保質、定價合理、拓寬銷售渠道和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優化調整供給側的運作機制,從落實政策措施、完善基礎設施和改進農耕技術等方面優化台創園的園内技術水平,以進一步推動汕頭與台灣農業合作。
【關鍵詞】汕台農業合作;台灣農民創業園;兩岸貿易
一、引言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論述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對“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理論的創新發展。二十大報告中對今後一個時期對台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在2018年以來,中央先後出台“31條惠台措施”“26條惠台措施”“司法惠台36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惠台政策,這些重要公共政策是以台灣居民同等待遇爲核心,促進同胞融合,增進同胞心靈契合爲目標,爲統一後兩岸經濟社會文化治理奠定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民進黨當局也出台一系列措施阻止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對於2018年後的惠台政策,民進黨更是通過“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的一系列法案在島内營造嚴苛的政治環境阻止兩岸合作交流。2020年7月,台灣立法機搆通過《農田水利法》,意在阻斷地方自治機構與大陸地方政府簽署“惠台”合約,堵塞兩岸民間和地方農業經濟合作交流的渠道。未來四年民進黨繼續在島内執政,可以預見的是,兩岸關係破壞因素變了叠加,衝突和對抗加劇,對兩岸融合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在當前的政治困局下,推動兩岸農業合作,落實落細惠台農業政策,是關注兩岸關係在没有制度化保障和正式有益聯動的情况下如何走得更遠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本研究從市場供需和創業園機構兩方面研究惠台農業政策的實際成效。研究以汕頭市場爲例,分别從供需兩側切入調查台灣農産品的市場現狀,對消費者與商家進行抽樣調查,分析影響供求雙方行爲的因素,爲商家企業找出解决台灣農産品難産難銷問題的路徑;本研究對以潮南台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簡稱“台創園”)爲例的國家批準惠台農業創業園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台創園建立的目的、運營的機制、産業發展的情况、響應國家政策的情况以及現存的困難與不足等。結合兩方面的研究結果,對呈現惠台農業政策成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第二部分是市場需求側問卷調查,調查消費者對台灣農産品的認知與消費情况;第三部分是市場供給側訪談調查,調查商家對台灣農産品的銷售經歷與看法;第四部分是台創園的實地調研情况與訪談結果;第五部分是結合前文提出的推動汕頭與台灣農業合作的對策建議。
二、需求側問卷調查
(一)調查内容與方法
調查消費者對台灣農産品的喜好程度、需求情况與市面上的供給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情况、能接受的偏高價格上限、以及收入和年齡段等多因素對消費台灣農産品是否存在顯著影響等。
選取抽樣調查法,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不記名問卷的方法。調查對象爲大陸消費者。綫上在微信朋友圈投送,綫下打印問卷再尋找受訪者。收回120份有效問卷,所有數據采用人工統計處理分析,並對總體進行科學的推斷。
(二)數據分析
1.人群概述
受訪人群來自各行各業,有在校學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户、自由職業者、退休人員、公司職工等,從事行業廣泛,其中大學生占比最高,占受訪人群中的72.5%;從數據可得出,受訪群體以女性爲主,占比爲60.83%,整體年齡段較年輕,主要在20-30歲之間,占比七成左右;以大學生爲主的受訪人群大部分的收入依靠父母補給的生活費,占比54.17%,而收入3500元以下的占19.16%,收入3500—6500元的占10.83%,6500元以上爲15.85%。
2.消費支出分析
每月對農産品支出的情况中,大部分受訪者支出在500元以下,占93.33%,支出500元以上的人群較少,與此同時,受訪者每月對於台灣農産品消費較少,支出占比主要在100元以下,這部分受訪者占94.12%,而没有受訪者支出超過500元,這體現了受訪人群對於台灣農産品的需求並不旺盛,或許存在台灣農産品的價格過高和市面上没有心儀的産品等原因,還有其他因素在後續分析中呈現。
3.消費農産品種類偏好分析
數據顯示,受訪群體喜歡的農産品類别主要是水果類、達到85%,其次是蔬菜類、占受訪人數的69.17%,兩者均超過半數,而雜糧類和其他類如茶葉等農産品受歡迎程度在半數以下,可見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類農産品上。不過,當問到受訪者購買過的台灣農産品時,有97.06%的人購買過台灣的水果類農産品,而蔬菜類僅占8.82%,與雜糧類的5.88%相差無幾,可能的原因是市場上很少賣台灣蔬菜類農産品,或是受訪者更習慣於消費本地的蔬菜。
另外,受訪者對台灣農産品不太瞭解和完全不了解的較多,總共占比81.67%,而有一定瞭解的僅占18.33%,因此,台灣農産品在當地的宣傳空間很大,台商方面可以加大台灣農産品的宣傳力度。此外,當問到是否購買過或得到過台灣農産品時,表示有買過的消費者約占三分之一,而没有過、没有留意的也分别約占三分之一,可見台灣農産品在當地的銷售力度較弱,有必要通過加大銷售力度和擴展銷售渠道來提高農産品銷售量。
4.消費台灣農産品傾向分析
當被問到平時購買的農産品産地時,受訪者的回答中産於當地的占高達86.36%,而外地和進口農産品僅各占9.09%。問到促使人們平時購買這些農産品的原因中,選擇價格低的占54.55%,離家近的占50%,新鮮美味的占77.27%,本土宣傳好占9.09%。結合這兩問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本地農産品相比於台灣農産品具有區位優勢,較短的運輸距離和較低的運輸成本使本地農産品更受消費者青睞。
此外,在調查中詢問到不選擇購買台灣農産品的原因,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市場上很少賣,占51.61%,而表示與普通農産品没什麽區别的占35.48%,有本地替代産品和習慣消費本地産品的占45.16%,還有購買不便和價格過高等理由。由此可見,台灣農産品的可替代性太强,與本地農産品的競争優勢不大,産地爲台灣的吸引力成效不高;且台灣農産品市場佔有率較低,宣傳力度仍不够,與市面其他農産品同質化的同時價格更高,性價比低,無法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
再者,38.33%的受訪者表示不接受台灣農産品比當地其他農産品的價格高,但也有59.16%的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1-2倍的價格,這説明在可接受範圍内提高價格並不影響大半數人的購買欲,而且不過分的提價可能會使那38.33%的人願意購買台灣農産品。
5.消費台灣農産品需求分析
需求方面,認爲台灣農産品能够滿足其需求的消費者占比48.33%,暫時還無法滿足的占51.67%,可見潮汕市場過半的在售台灣農産品品種不豐富。其中,消費者有需求但又無法買到的農産品主要是水果類,占27.5%,以鳳梨、釋迦、蓮霧爲主,而這三種水果又具有台灣特色,大陸較少生産,説明差异化的産品更能吸引消費者。
而促使消費者購買台灣農産品的主要原因是新鮮美味,占比達到94.12%,還有部分原因是安全、營養、身邊朋友偏好帶動,説明作爲食物的農産品,美味是吸引消費者的首要特點,而且消費者對健康飲食需求上昇,不再是追求温飽,喜愛低價。
消費者獲得台灣農産品的渠道主要是超市購買、占79.41%,還有58.82%消費者通過網上購買或微信代購,44.12%的消費者通過親友贈送獲得,這説明增加超市在售份額、擴大網絡營銷宣傳和完善電商供貨渠道可提高銷量。從親友贈送百分比可以顯示出,台灣農産品在部分消費者心中高於其他普通農産品的地位,新鮮美味品質保障,且價格在可接受範圍内。對此,台商可以開拓一條專門以禮品形式精美包裝的産品綫,提高産品附加值。
三、供給側調研情况
(一)研究背景
粤東江南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由廣東江之南農産品供應鏈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約20億元,規劃用地323.3畝,是匯聚蔬菜、水果、糧油、副食、凍品等主導品類的交易中心。自2019年落地建設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順利推進。項目以現代化交易、結算、信息、檢測、儲藏、物流等技術爲支撑,建成現代化農産品一站式採配中心。項目全面投入運營後,將提供直接就業崗位約1萬個,果蔬及副食品等板塊年交易額預計達100億元以上。項目致力於發展成爲粤東地區最大農産品交易平台和重要的“果盤子”工程基地。
(二)研究方法
選取隨機抽樣法,隨機抽取多家商鋪,與老闆或者店員交談,瞭解以往和現在的貨源與銷量情况,詢問台灣農産品進貨情况與銷售情况。對收集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總體進行科學的推斷。
由於在交易中心的蔬果采購區各個攤位大同小异,我們直接隨機抽取多位老闆進行聊天諮詢,在諮詢過程中記録店鋪名稱和老闆傳遞的信息。在得到多條差不多的回答後,初步推斷出結果,繼續尋找多家商鋪證實推斷。
(三)調研結果
粤東江南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中分爲蔬菜采購區和水果采購區。人們常吃的蔬菜水果在交易中心都有出售,看上去都十分新鮮,有的包裝精美。各種蔬菜如土豆、西芹、苦瓜、茄子、玉米等的産地絶大多數在廣東惠來、廣東廣州、福建,再遠一點就是雲南,安徽,各類水果如青桔、檸檬、砂糖橘、臍橙、芒果等大多數都是來自廣西、海南,像蘋果都來自於山東一帶,葡萄、哈密瓜都來自於新疆一帶。商家店鋪們都有自家進貨的渠道,但是産品産地多數一致,每日下午三點前每家商鋪會停下一輛大型掛車,車上滿載着蔬菜水果,四五個工人在卸貨。
本研究關注的台灣農産品,在大陸市場出現的都是水果類産品。鳳梨、釋迦、蓮霧、小台芒,在調查過後我們發現,鳳梨很少賣,少賣的幾家鳳梨産地在海南,反而湛江的菠蘿銷量會好很多,釋迦、蓮霧、芒果賣得則多一些,但都是來自於海南。
(四)影響因素分析
家喻户曉的鳳梨、釋迦、蓮霧等台灣特色農産品,現在交易中心出售的都來自於海南,而不進貨台灣水果的部分原因是現在還没到季節,但許多商家表示以往也没有進過台灣水果,以後也不會選擇進貨台灣水果。在采訪到的商鋪中只有一位賣菠蘿和鳳梨的老闆(店鋪没有名字)表示到了季節會進貨台灣鳳梨,但她也表示台灣鳳梨比較難賣。本次調研中蔬果商家較少進貨台灣水果的原因:
1.與大陸水果相比,台灣水果品質相對不足
根據閩潮農業老闆的回答,該店鋪以前有出售一部分的台灣水果,但現在因爲其品質下降而没有再繼續進貨。而通過對話阿彬水果批發商行的負責人,我們瞭解到在售賣蓮霧方面,海南蓮霧更符合大衆偏好,味道可口,而台灣蓮霧的口感稍顯遜色。
2.定價高昂使得台灣水果相對缺乏競争力
在詢問富善果業的采購員工後,我們發現台灣水果光是運輸成本就比大陸省份高,在價格方面劣勢明顯,過於高昂的定價使得消費者轉向較爲便宜的替代品,即大陸生産的水果。台灣水果的面向客户群體减少。而閩潮農業的負責人也贊同了這一觀點,認爲台灣水果價格相對内地高,引進台灣水果這種要素代價過於高昂且不利於銷售,最近都不再進台灣水果了。
在細分的水果品類方面,泰隆果行認爲台灣芒果賣不動,銷量差,被海南芒果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而民義菠蘿的負責人也更偏向於進湛江菠蘿,因爲其價格低於台灣的鳳梨,更好售出,銷量也更好。
3.大陸同類型競争對手繁多,本地人具有一定的本土偏好
在訪問了安泰果行老闆後,我們瞭解到如今海南憑藉着優越的氣候、土壤、技術等條件,在熱帶水果市場中佔據着不小份額,像芒果、甘蔗、菠蘿都有在生産,且品牌林立,同行競争對手衆多。海南水果便宜的價格、鮮美的口感加上本土化的品牌深深贏得了本地人的喜愛,這並不利於正在走下坡路的台灣水果在大陸重新擴大市場份額。
4.交流與宣傳不足,形成信息壁壘
根據汕頭江南燦佳果業的講述,該店鋪從來不進台灣水果,因爲缺乏相應與台灣果農的交流,不熟悉市場環境、果品等狀况。這説明台灣水果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現代傳媒與互聯網平台,並積極搭建兩岸商家溝通信息橋樑。
5.季節性波動
對汕頭利源水果批發部進行調研後,我們瞭解到目前還没到台灣水果成熟的季節,當季時還是會進貨。民義菠蘿果業也補充道,現在時機未到,到成熟季節就會進口台灣的芒果。説明進貨台灣水果受季節性波動影響,與台灣水果的生長週期有關。
6.政策摩擦形成障礙
根據新鮮農場鳳梨的講述,台灣目前很多水果蔬菜没有開放,因爲台灣政策導致中國大陸减少台灣水果的輸入。在政策摩擦發生以前,大陸有技術引進台灣的鳳梨、釋迦、蓮霧、香蕉,而並非在台灣生産,售往大陸。泰隆果行也贊同這一觀點,並補充道,台灣水果因爲政策原因很難輸入,進口外國的反而比較容易,比如泰國蓮霧。
四、潮南台灣農民創業園調研信息與分析
(一)台創園總體狀况
1.基本信息
潮南台創園於2008年獲得國家批準設立,2010年啓動建設,位於汕頭市潮南區井都鎮高速公路南沿海地帶,是廣東省唯一擁有海岸綫的國家級粤台農業園區。規劃總面積達5500畝,是目前汕頭内連片規劃農田面積最大的地方。
園區地處沿海低丘地帶,東接海門港、南臨南海、北臨練江、三面環水,海岸綫綿延7.5公里;自然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温21.6℃,年平均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常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温和;地勢平坦,耕地土壤多爲沙質土,地下水豐富,水質良好;園區毗鄰深汕高速公路海門出入口,交通便利,有利於農産品運輸流通;所在的井都鎮農業生産基礎較好,當地農民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無公害蔬菜種植規模較大,民風淳檏,宜耕宜農。
園區經營領域涵蓋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種植,畜禽飼養,水産養殖以及休閒觀光農業等,園内劃分爲特色蔬菜引種與生産示範區、特色水果繁育與生産示範區、優質花卉苗木培育區、畜禽良種與繁育基地、水産品養殖、沿海防護林種植、農産品加工與物流中心等7個功能區。
園區的總體規劃明確,堅持以汕台農業合作爲前提,以特色農業發展爲目標,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爲抓手,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園區建設,積極扶持和引導進園企業發展現代農業,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努力建設汕台農業合作先行先試園區,取得良好的綜合效益,促進粤台農業的發展。
2.産業發展情况
園區已開展的産業涵蓋蔬菜、水果、水産養殖、畜禽養殖,並已進入初步成熟的階段。園區種有甘薯、蘿蔔、大葱等蔬菜,其中園内企業“汕頭市長和農業有限公司”生産的西瓜紅小甘薯成爲台創園的特色名優産品,入選粤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首批供港特色農産品,獲得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無公害農産品證書》認定;園區種植的水果包括菠蘿、鳳梨、百香果、蓮霧、青檸檬、火龍果等;其中園區種植的火龍果口味獨特,頗受買家和消費者歡迎,價格略高於普遍市場;水産養殖方面,園區企業“恒茂農業科技公司”研發的高位池水産養殖技術,填補了區域内對蝦養殖技術空白;畜禽養殖方面,園内設有養猪場、養鷄場,其中還養了牛作爲勞動力,采用牛耕地的方式進行非機械化的耕作,該種方式一定程度上給予周邊居民一些工作崗位。
園區運作在走上正軌的同時,也逐漸遇到許多困難。第一,土地資源較緊張,園内基本上土地利用達到飽和的狀態。隨着台創園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在産品加工、儲存等直接從事、服務於農業生産的生産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的需求受到制約,許多擬定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甚至一些無法展開。第二,新冠疫情還未放開時,産品銷售有時會受到疫情的影響。但這種情况幾乎很少,疫情影響比較小;第三,近年來氣候變化多端,由於一些天氣如降雨量减少、氣温維持高温不降等的影響,農作物有時收成不好;第四,建設和運營資金相對减少。台創園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後,政府每年補貼逐漸减少,但園區改進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仍需大筆資金。
3.政策響應情况
台創園設立以來一直跟隨國家的號召,園區享受着國家給予的政策性優惠。台創園在政府資金投入支持下從荒地成爲農田,政府一年投入一千萬搞基建,設施完善後仍持續投入,但金額有所减少;園區還給予企業力度很大的土地優惠,園内土地租金比園外便宜,吸引許多相關企業和新興企業家踴躍入駐;加之政府助力園區大力宣佈,推動了台創園的資金合作和技術合作,園區得以在國家政府與政策的支持下健康快速發展。
在訪談中,基於“農林22條措施”,我們瞭解到更多的信息。在2021年“農林22條措施”出台的時候,台創園積極響應政策,在園區企業中進行大力宣傳,努力實現園區企業對此政策的瞭解全覆蓋。爲了響應“農林22條措施”,台創園加大對園區内企業在土地、技術等方面的優惠與支持,高度重視園内企業的農業發展情况。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表示,“農林22條措施”的落地,給台創園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爲台胞台企發展鄉村特色農業、參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參與智慧農業、緑色農産品等方面的研發創新、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爲企業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園内從事畜禽養殖的“養猪學院”剛落地不久,“農林22條措施”政策紅利的加持提供了很多政策方面的便利,幫助解决了諸多困難,使種猪培育基地得以順利投入運營。在“農林22條措施”“粤台農林34條”等惠台政策的扶持下,粤東首家粤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在台創園如火如荼地發展,其中種植的種苗經過脱毒處理和控水控肥技術等現代化生産管理手段,孕育出了品質出衆的甘薯。
相關人員表示,台創園對“農林22條措施”的出台持高度支持的態度並積極響應,自該措施出台起,認真學習並貫徹落實好“農林22條措施”;後期廣東省推出的“粤台農林34條”,台創園也是積極響應,爲園區農業生産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對台創園調研信息的總結
台創園園區農業産業基礎較好。園區所處位置自然條件優越,日照充足,氣候適宜,地勢平坦,爲園區内各個企業培育農産品和發展農機化經營提供了先天優勢條件。此外,台創園所在區域交通便利,有利於農産品的運輸流通。台創園也懂得充分利用這些優勢,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蔬菜引種與生産示範區、特色水果繁育與生産示範區、優質花卉苗木培育區、畜禽良種與繁育基地、水産品養殖、沿海防護林種植、農産品加工與物流中心等7個功能區的農業産業。
政府一如既往重視和支持台創園的建設和發展,努力爲服務對台工作大局作貢獻。台創園積極響應政府發佈的“農林22條措施”“粤台農林34條”等政策,台創園對政府出台的政策能够迅速做出回應,努力做大做强現代特色農業,助力園區企業深化與優質農産品流通企業對接合作,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使這些優惠措施發揮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園區各方面的良好發展。
台創園是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型模式。實踐證明,園區的設立和發展,有利於兩岸農業轉型昇級,有利於爲台灣農業産業轉移昇級提供廣闊的空間,有利於實現兩岸農業資源共享、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
五、推動汕頭與台灣農業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在農貿市場的調查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目前大陸商家對售賣台灣農産品抱有不高的期望,種種原因導致現今台灣農産品銷售規模在大陸市場明顯萎縮。從水果品質上看,過長時間的運輸會導致台灣蔬果保鮮度下降,上架售賣時品質不佳,與大陸水果相比,品質相對不足;從供應渠道上看,台灣蔬果相較大陸蔬果而言進貨渠道單一,供應不穩定,季節性波動還會影響進口量和價格;從産品定價上看,台灣蔬果由於生産、運輸、過海關等各項成本往往定價高昂,使其相對缺乏市場競争力;從産品熟知度上看,台灣蔬果在大陸的宣傳與認知交流不足,形成一定信息壁壘,加之大陸同類型競争者繁多,本地人具有一定的本土偏好;更重要的是部分政治原因,頻發的政策摩擦容易形成通關障礙,使得部分台灣蔬果無法進入大陸市場。
(二)基於4Ps營銷理論模型的建議
通過以上需求側與供給側的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改變台灣農産品在大陸市場上難産難銷現狀的方法達成一致。基於4Ps營銷理論模型對上述分析進行闡述。
1.産品策略
多項數據説明台灣農産品中的水果類最受大陸市民的歡迎,且新鮮美味是吸引他們購買的首要特點。所以需要提高台灣水果品質。台灣果農應該關注品質管理和技術創新,開發更好的品種,提高果實口感和保鮮期,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或者采取冷鏈物流運輸,縮短運輸時間,確保蔬果保鮮度和品質。國家加强物流運輸鏈的技術水平,並嚴格把關海關質檢工作,保证流入大陸市場的台灣農産品品質。
同時,台灣農産品在大陸的售賣品類不豐富,導致無法滿足購買者的消費需求,問卷中顯示超過五成消費者希望在大陸市場有更多農産品的選擇,并且其中大部分消費者希望增加具有台灣特色的鳳梨、蓮霧等水果在大陸市場的比例。差异化的特色産品、提高産品在大陸市場比例更可以吸引大陸地區消費者去購買台灣農産品。
2.定價策略
數據顯示近五成的消費者認爲台灣農産品較於大陸更加昂貴,因此會减少甚至不購買台灣農産品,且部分消費者由於價格較高並未購買過;通過朋友或者身邊人聽説台灣農産品價格昂貴且品種少,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消費者下一次的購買意願,説明如果台灣農産品定價合理、不過分抬高價格,提高優質農産品的性價比,在大陸市場有拓寬剩下五成市場的可能性;台灣水果供應商還可以尋找更便宜的運輸方式,减少中間環節的費用,以降低水果價格,增强市場競争力。爲此,國家可以推出相關的台灣農産品定價標準,限制商家哄抬物價的行爲,如將抬價標準定爲20%等;對於運輸成本,國家可以形成台灣農産品的專門運輸鏈,在該運輸鏈上給予適當的政策性優惠,降低成本,商家企業也能更實惠地售賣台灣農産品。
3.分銷策略
數據顯示獲得台灣農産品的主要途徑是超市購買,其次是消費者通過電商平台購買,説明通過加大超市和專營店銷售力度,利於擴展銷售渠道,提高消費者購買台灣農産品頻率;其次國家可以幫助設立多個分銷渠道,尤其完善電商供貨渠道,一定程度上提高台灣農産品在大陸的銷量;此外,數據調查還顯示消費者選擇專營店和超市購買是因爲品質保障更好和品種更多這兩個原因,選擇電商購買是因爲售後服務更好和價格更優惠。説明無論是綫上還是綫下售賣台灣農産品,首先都需要提高農産品的品質;考慮人工以及售賣成本後,盡量控制兩種途徑的售價差异在合理範圍内;無論是超市售賣人員還是電商平台客服,都需要提高售後服務,給予消費者更好的購買體驗。
數據還顯示超過四成消費者是因爲親友贈送而獲得台灣農産品,可以體現在送禮方面,台灣農産品成爲部分消費者的選擇,對此台商可以開拓一條專門以禮品形式精美包裝的産品綫,提高産品附加值,拓寬台灣農産品在大陸的市場。
4.宣傳策略
上述分析所知,七成左右的受訪者對台灣農産品不甚瞭解,以至於他們没有選擇購買台灣農産品;還有部分消費者購買時無法得知是否爲台灣農産品,這兩者一定程度上説明台灣農産品在大陸的宣傳力度仍然不够,宣傳空間很大。因此國家可以運用官方媒體爲台灣農産品進行宣傳,鼓勵民衆認識和購買台灣農産品。商家加大台灣農産品在大陸的宣傳力度,例如藉助現代傳媒和互聯網平台,通過廣告、宣傳片等形式擴大網絡營銷宣傳;綫下售賣分設“台灣特色農産品”售賣區域,綫上售賣注意標注“産地”爲台灣等字樣,便於讓消費者瞭解和購買台灣農産品,提高消費者對台灣水果的認知度和品牌價值。
除此之外,拓寬進貨渠道,與更多台灣供應商合作,擴大供應穩定性,同時還可以多元化種類和品種。通過提高進貨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進貨成本,加强信息公開,减少不必要的費用,以提高銷售價格的競争力。加强兩岸交流與合作更是重中之重。台灣水果供應商可以加强與大陸果農和經銷商的溝通和合作,分享市場信息和技術創新,共同推廣兩岸水果交流和合作。
台灣水果在大陸市場面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是品質不足、價格高昂、本地人偏好本土水果以及信息壁壘等問題。爲解决這些問題,台灣果農和供應商應作出相應對策,以提高台灣水果在大陸市場的競争力和市場份額。
(三)潮南台創園現存問題與相關建議
園區内土地資源緊張,園内土地利用基本達到飽和狀態;政府每年給予的補貼相較於創業園建立初期逐漸减少,後續資金支持减弱,一定程度上减慢台創園改進設施、開拓産業的進度;園區内農耕方式仍采用傳統勞動力耕作,機械化程度低,收成仍受降水量低和高温等天氣變化的影響;新冠疫情期間與專家實地交流减少,轉爲綫上交流較多,實地觀察與指導减少,交流障礙擴大。
對此,我們從園區的角度提出相應建議。在提高銷售量方面,加大尋找農貿産品銷售渠道力度,積極開拓銷售市場,提高園區收入;在提高科技水平方面,改進園内農耕技術,提高機械化水平,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農産品産量;在應對突發情况方面,園區應提前做好對惡劣天氣如乾旱、綿雨天氣的應對措施,降低農産品的損失,提高收成;在響應政策方面,台創園應堅持緊跟“農林22條措施”的脚步,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好“農林22條措施”,積極響應後期廣東省推出的“粤台農林34條”,爲園區農業生産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汕台農貿發展;最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爲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争力,把握機遇促進汕台農業貿易發展。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