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康社會”、“大同社會”,到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從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爲科學,到社會主義在多國的建立和發展,“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産黨在内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理想。”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發展了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一
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和諧社會的高級形態——實現共産主義作爲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並在實踐中把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統一起來,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毛澤東爲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鬥争,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是我國今後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爲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生産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的,與馬克思、思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取得無産階級革命勝利基礎上的條件不同,由此不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裏找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成答案,必須結合我國實際,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設想一步一步地變爲現實。正是這樣,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同時,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其主要表現在:
一是以人民當家作主爲基本理念,建立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爲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穩固基礎。二是用和平的、漸進的方法,采取多種過渡形式,完成“三大改造”,使我國在社會震動很小的情况下,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三是在共産黨與民主黨派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以解决共産黨與民主黨派的矛盾:在經濟工作中,實行對全國城鄉各階層統籌安排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方針,以解决相互之間的矛盾;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方針,實行“百花齊放、百家争鳴”,以解决科學文化領域裏的矛盾,繁榮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在黨的建設上,針對歷史上黨内鬥争中存在過的“殘酷鬥争,無情打擊”的“左”傾錯誤,提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强調在黨内鬥争中要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目的,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堅持一切爲了群衆,一切依靠群衆,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群衆路綫;在外交上,積極倡導和平共處的五項基本原則,開展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比較順利地解决了同周邊大多數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四是提出了統籌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係”和正確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創立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學説,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五是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强大國家。强調“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誠然,由於多種原因,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出現過曲折,特别是後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但是,毛澤東同志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這些正確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
在開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以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斷然抛棄“以階級鬥争爲綱”的錯誤方針,糾正了對社會主義種種錯誤的認識和理解,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不僅從理論和實踐上回答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時代課題,科學闡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作了進一步探討研究。
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剥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並指出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産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够避免兩極分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把我國現代化的目標表述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强、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20世紀末國民經濟翻兩番,國民生産總值按人口達到800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30年到50年,力争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强調“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把主要矛盾抓緊抓實。强調没有民主就没有社會主義。要安定團結,也要生動活潑。“穩定壓倒一切”,“没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没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麽事也干不成。”把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與社會各方面的承受程度統一起來,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爲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特别要指出的是,鄧小平作爲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設計師,善於運用系統思維,統籌協調各方面的關係,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比如:他認爲“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提出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他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思想得到了全黨的確認和貫徹落實。他關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和歡迎。
三
以江澤民爲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爲中心,着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不斷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其主要表現在:
把發展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保持黨的先進性聯繫在一起,上昇到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高度,上昇到黨的指導思想的高度,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繫,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立足於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强調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改革的精神和發展的辦法解决前進中的問題;提出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十二大關係”的思想;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舉,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種利益關係,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群衆利益;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探索能够極大促進生産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經濟和社會充滿活力;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縮小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差距;提出我們建設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進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提出建立面向21世紀的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等等。
四
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届黨中央,面對抓住龢利用好重大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面對鞏固黨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面對滿足人民群衆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面對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矛盾凸現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面對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對建設和諧社會進行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闡述。
2003年7月,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談到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時指出:“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在談到集聚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的强大力量時指出,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届三中全會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總結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世界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提出“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其所强調的以人爲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並與之相互促進,形成有機的統一。科學發展觀從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等方面促進社會發展、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從發展的角度求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社會關係、社會狀態等方面反映和檢驗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成效,從和諧的角度促發展。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届四中全會把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爲加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内容。2005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背景、重大意義和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科學内涵、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並就加强和改善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提出了具體要求,爲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正確認識、全面把握和積極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瞭方向。胡錦濤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2005年9月,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以“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爲題發表重要講話,受到國外媒體高度關注。
還要指出的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届黨中央,强調要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係、利爲民所謀;發展黨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持以人爲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脚點,切實做好關心群衆生産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爲了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此外,在提出科學發展現的同時,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先後實施了“振興東北”和“中部掘起”戰略,着力解决“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循環經濟理念。這些也都是爲了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五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國共産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不懈追求與探索,不斷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表明瞭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這三位一體,發展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從而深化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提昇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擴展了思考問題的空間,爲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更加完整、更加科學的參照體系;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産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找到了與我國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樣化以及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就業方式多樣化等相適應的社會運轉、社會服務機制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體現了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不懈追求與探索的歷史必然。
從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來看,如果説以毛澤東爲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其後發展的政治基礎:以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决了經濟發展的體制難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物質文明層面有重大的突破和進展;以江澤民爲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爲改革開放的總體導向,在實踐中着力解决社會主義制度同市場經濟體制融合問題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發展上,進一步加强黨的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層面的發展上,大力加强先進文化的建設的話;那麽,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届黨中央,適時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一項重大任務,側重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層面建設上,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全面發展進步,使之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成爲統一整體。
六
我們要科學總結中國共産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論述。要以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推動和諧,以加快發展、富民優先夯實和諧,以社會公平、安定有序促進和諧,以激發活力、道德素質提昇和諧,以黨的先進性和社會共識引領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需要統籌協調處理好多方面的利益關係和矛盾、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長期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善於運用矛盾思維和系統思維,從系統内各要素間的相互關係中探求系統整體的特點和規律,抓主要矛盾,抓好主要着力點。根據己具備的條件,針對存在的問題,把目標與過程統一起來,把長遠性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統一起來,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做好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從一定意義上説,作爲社會建設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這是因爲:一方面,中國目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使現實的和諧社會的發育程度不可能達到高級的程度,只能是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或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初級階段;另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相適應、相促進,並與之不斷發展而發展的,這個動態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不會停止的。這就是説,我們在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初級階段之後,還要爲建設高級、完善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鬥。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體現在如何搞好社會建設和管理。這其中,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社會管理型政府的轉變,建立能適應和諧社會要求的政府與社會新型關係是一個重要方面。政府要更新社會管理理念、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建立健全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的體系。以情爲民所係、利爲民所謀、爲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爲宗旨,建設服務政府;以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暢通社情民意爲特徵,建設開放政府;以公開、公平、公正和權爲民所用爲標準,建設廉潔政府;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爲己任,建設責任政府;以取信於民、履行承諾爲職守,建設誠信政府:以提高辦事效率、效能、化解社會矛盾、及時有效處置突發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爲旨歸,建設績效政府;以依法行政、防止不作爲和亂作爲爲準則,建設法治政府;以求真求實、與時俱進爲導向,建設務實創新政府,等等。
(作者:邵和平,係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