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意識形態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爲當前我國社會的重要奮斗目標,對於把握戰略機遇期的發展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性、社會控制有效性和社會生活有序性的有機統一。而意識形態按其本性是要控制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爲方式,以此來促進社會的穩定。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因此,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執政黨的社會整合功能就要通過加强意識形態的建設來實現。爲此,一定要毫不動摇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以和諧社會建設爲目標,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爲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意識形態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意識形態是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它體現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表現在哲學、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等形式中。執政黨行使公共權力,提出一系列施政主張;吸引民衆,確立理論、路綫、方針、政策,凝聚黨員,確定綱領和目標等活動,貫穿其中的是這個黨長期形成的理論和意識形態,黨的理論、路綫、綱領、方針、政策、目標都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指導下確立的。(吴家驥、魯彩榮:《意識形態整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學術探索》2005年第1期。)對於任何一個社會而言,無論是和諧還是衝突,必然會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的意識形態上有所反映。加强意識形態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具體來説,意識形態建設對於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意識形態的建設能爲執政黨的執政合法性提供保障與證明。

  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穩定的社會,不同的社會集團之間特别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係不能尖鋭對立。爲統治階級提供合法性證明,使被統治階級“心甘情願”地接受被統治的地位,是意識形態首要的功能。執政黨獲得執政地位後,要保证長期的執政,不能僅靠强制力來維持。因此,政黨執政的基礎,從根本上説來自其合法性,來自足够的令人服從的權威。要建立這種權威,執政黨除了對公共權力進行控制外,還必須依靠意識形態的信仰體系,爲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某種價值取向,爲人民對執政黨的忠誠、信仰和服從提供理論依據和倫理依據。

  意識形態就是通過系統性的論证,通過統一的學術性專門術語表明群體的組織、制度的合理、合法性,進而表明群體行爲的目標、方法的正當性和應然性,從而使個人確信自己采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爲是合理的並形成高度的自覺性。中國共産黨所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無産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類解放”這一新型革命的理論基礎,是社會主義這一新型制度的合法性依據。這種成功的意識形態活動有助於提高人們對誠信、忠誠等的效用評價,形成良好的自律,促進對法律法規、道德秩序的遵守,促進群體内部的認同和合法性信仰,保持群體内部的穩定和團結。執政黨加强意識形態工作,對民衆“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形成對統治秩序的心理和價值認同,有利於保持整個社會的穩定,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意識形態的建設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團結與統一。

  意識形態的建設能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整合利益的作用,有效地維護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團結與統一。執政黨本身就承擔着利益整合的職責,這種整合,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社會各個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質特點的前提下,共同搆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整體。而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利益整合,則是通過多種方式,在保证各群體利益的基礎上,使各個部分組合起來,搆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一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共同意志的體現,同時也是團體成員的共同擁有的認知體系,對社會成員來説具有凝聚作用,使社會成員采取統一的行動。在意識形態的内部結構中,除了認知結構以外,還存在着一個目標結構。藉助意識形態的認知結構這一工具,通過對各種社會關係的有效調節和激勵,達到其指向的目的,而不至於走向他途,這也是意識形態發揮功能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利益多元化、多層次以及利益格局多變的社會,采取什麽手段、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再一次擺到執政的中國共産黨面前。通過意識形態進行利益整合、協調利益衝突,就是圍遶利益追求和實現的合理化,引導人們正確認清自身的利益,並爲實現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奮鬥。主要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益關係的讓度,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二是利益關係的轉移,引導人們確立科學的、發展的利益觀,正確處理好根本利益與暫時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係。三是利益關係的補償,引導人們樹立奉獻觀,用精神利益來協調利益關係。通過這些方面的整合,最終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三)意識形態的建設能增强人民群衆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培養統治階級希望的社會公民對於構建和諧社會來説是必要的,而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對於培養和教育社會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社會成員素質體現的重要參考標準,因爲它直接關係到統治階級的“接班人”問題,使社會按照既有的存在方式穩定發展。黨的執政過程是一個教育群衆、組織群衆、帶領群衆的“雙向互動”的過程。意識形態在這個過程中的功能就在於促使群衆的意志專注於黨確定的奮斗目標上;使群衆爲共同利益采取的行動能够保持連續性;從而使群衆在爲共同理想而奮鬥的過程中産生成就感,堅定共同信仰和信念,這同時也是拓展執政合法性基礎,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途徑。

  意識形態資源是政黨執政必不可少的執政資源之一。意識形態資源,也稱理論資源、思想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執政黨精神文化上的能量及其來源。政黨通過意識形態影響社會公衆,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力量。執政黨通過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利用國家機器進行宣傳、灌輸,使社會公衆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理想、信仰、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準則、法律意識和社會心理,等等,這樣就搆築起執政黨的精神文化支撑,也就形成了政黨執政的意識形態資源。上述理想、信仰、信念等要素都是構建和諧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對於執政的中國共産黨來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就是要通過意識形態工作,從思想上把握群衆參與政治的欲望,把黨的思想理論轉化爲群衆的創造性實踐,把黨的思想理論通過執政黨成員的示範行動轉化爲社會的主流行爲規範,進而把社會多種多樣的行爲以法律爲基礎融入主流行爲規範,既統一思想,又尊重差异,這有利於調動社會各種力量,調動廣大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宣傳動員群衆投身於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從而搆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動力,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加强意識形態的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比較和諧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和諧的情况:在政治信仰領域,價值真空和理想信念的淡化問題較爲突出;在政治主體力量的搆成方面,黨員“藍領化”、老齡化現象不容小視,黨員的滲透力相對减弱;在社會管理領域,隨着“單位人”向“社會人”甚至“網民”的轉變,出現了真實社區與虚擬社會共存的社會結構新特點,給社會整合帶來困難;在社會分配領域,社會階層分化、貧富差距懸殊正在成爲中國社會轉型的重大政治難題;在社會發展運行方面,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有待普及和提高,亟待加强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在社會控制方面,舊的控制模式不能完全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但是新的控制模式尚未建立,社會控制出現了相對弱化的趨勢;在政治社會化方面,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爲此,我們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前,要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發揮引導輿論鼓勁造勢的作用,夯實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

  社會最基本的和諧,是人們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和諧。這種和諧突出地表現爲全體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進而能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匯成一股强大無比的精神合力。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正確導向作爲第一使命,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爲關係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工作緊緊抓好,始終堅持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保证主導旋律不走調,前進方向不摇擺。在事關政治方向、事關大局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等利益關係,增强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動力。

  (二)發揮弘揚正氣、倡導新風的作用,培育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和諧社會離不開道德水準的提高、人文環境的改善、民族精神的昇華。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價值取向由單一化走向多樣化,社會成員在自主意識增强的同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風氣也有所膨脹,對道德良知和社會秩序提出了新的挑戰。現代和諧社會的公民素質應表現爲公民不僅具有權利意識,還要具有責任意識;不僅要懂得如何以合理、合法的形式主張自己的權利,還要懂得如何承擔公民應盡的義務,服從公民應受的約束。當前,提高公民素質和文明程度顯得十分緊迫,《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强、敬業奉獻”共20個字的基本道德規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去着力培育。鑒於信用缺失嚴重的現狀,當務之急是要加强誠信教育,建設信用社會。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我們要抓住宣傳教育、道德實踐、解决問題三個關鍵環節,大力開展信用教育、法制教育和職業教育,着力提高人民群衆對道德規範的知曉率,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提高公民遵守道德規範的自覺性,在全社會倡導信用是“第二身份证”、“經濟通行证”的觀念,形成“誠信爲本、操守爲重,言而有信,有諾必踐”的社會氛圍。

  (三)加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既要佔領現實陣地,又要佔領虚擬陣地。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佈的第1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况統計報告,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户總人數達到8700萬,比1997年增長了140倍,成爲僅次於美國互聯網用户(1.85億)的第二大市場。(http://tech.sina.com.cn/focus/cnnic_14/index.shtml)作爲一個開放的全球文化平臺,互聯網加速了各種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但同時,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强勢文化的滲透將危及到我國的文化安全(包括意識形態安全)。當今互聯網上90%的信息是英語信息,中文信息僅占1%。語言的霸權意味着信息和文化的霸權。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佔據了互聯網傳播的制高點,向我國傾銷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反對和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爲此,我們要制定積極的應對措施,搶灘網絡陣地,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制定必要的網絡法規,加强對互聯網的監管和控制,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四)與時俱進地推進意識形態的發展,使黨的意識形態更具有靈活性、整合性和凝聚性。

  執政黨的意識形態是居於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是政黨凝聚黨心、贏得民心,進而整合社會的旗幟。因此,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創新要順應時代和形勢發展的要求,避免意識形態的僵化,既要體現意識形態的延續性,把執政黨歷史的意識形態和當下的意識形態聯繫起來,使人們更能接受;又要體現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審時度勢,反映大部分人的利益要求。一定的社會一般有多種意識形態并存,但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在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這個原則問題上不能有絲毫猶豫與動摇。與此同時,在承認各種利益群體存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以各種利益相互協調、最終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爲目標,千方百計地使自己的意識形態産生一種向心力、凝聚力,使各種能够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都在執政黨那裏找到思想上的歸屬感。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公共權力的控制職能,盡量彌合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因經濟政治地位差别而形成的裂縫,既不能任其發展,更要避免人爲地製造鴻溝。另一方面爲各個群體之間的溝通和流動提供足够的渠道。此外,以社會公正爲準繩進行社會整合。在不損害本階級和本階層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兼顧各種利益,做到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執政爲民。

  (作者:温朝霞,係廣州市委黨校《探求》雜誌社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