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試論和諧社會的網絡精神文明建設


  和諧社會的建設正在全面推進。在網絡技術全球化的今天,和諧社會的内涵不僅包括現實社會的和諧,也應包括虚擬社會的和諧,而且這兩方面又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和諧社會應該是虚擬與現實的統一。推進網絡社會的和諧對於促進現實社會的和諧也有很重要的意義。爲實現網絡社會的和諧,就必須要加强網絡精神文明建設。

  一、 網絡社會的和諧需要網民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自從互聯網出現以後,人與網絡之間就搆成了一對主客體的價值關係。網絡價值觀是人們在對網絡實踐活動進行認識和評價時所持的基本觀念和標準。比如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網絡?應確立怎樣的上網動機和目的?怎樣選擇龢利用浩如烟海、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等等。正確的網絡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是:正確處理網絡與現實社會的關係,既要善於利用網絡來滿足工作、生活和娱樂的需要,同時又不沉溺於網絡之中而逃避現實;正確認識網絡的功能與價值,把網絡作爲工具而不是目的,積極利用網絡的正面功能,限制和消除網絡的負面作用,尤其不能利用網絡的强大功能來危害社會和他人;選擇龢利用健康有益的網絡信息,網絡作爲一個信息載體其價值取向是中性的,選擇什麽樣的網絡信息取决於網絡使用者的價值觀、德性、利益和需要。

  二、網絡社會的和諧需要網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方式

  當代網絡技術的進步,不但會改變人類社會互動與溝通的環境,也會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結構與生活行爲的内涵,從而成爲人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在網絡世界,我們可以學習、工作、交友,還可以休閒和娱樂,網上冲浪,上網看電影、讀小説雜誌、玩遊戲,越來越成爲一種生活的時尚和追求。網絡生活方式是指網絡行爲主體以國際互聯網爲工具,以文字、聲音、圖像及其它多媒體爲媒介在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全部活動中形成的穩定形式和行爲特徵。這種生活方式會受到真實社會價值觀和虚擬社會價值觀的雙重制導。許多人沉迷於網上生活,無節制的進行網上點擊、網上遨遊、網上聊天。在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轉换中,許多人分不清哪個世界更真實了,更有極端者在網上進行性體驗等色情活動,或者討論自殺、殺人、種族滅絶等暴力性話題。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是: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專家建議,網民正常的上網時間一般每天不要超過兩小時,家長對未成年人上網要進行指導和監督,家人對上網者的上網時間要進行控制。使用電腦的姿勢要正確,周圍環境和燈光要舒適明亮。網絡主體必須遵循網絡社會中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行爲規範和價值觀;網絡行爲應該有益於自我的身心健康;不過分依賴和痴迷網絡;要善於利用網絡爲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服務;不因過度上網而影響現實社會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在網上要尊重他人的隱私和智力成果。

  三、網絡社會的和諧需要網民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電腦網絡作爲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工具,不僅改變着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生着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情感宣泄和激發個體創造性等方面。比如網絡的匿名性特點爲網民的鬱悶、壓抑、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的及時釋放和網民之間的情感幫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他們可以喋喋不休的閒聊傾訴,把自己的不同情感體驗發到各電子公告欄,諷刺、挖苦、自嘲甚至講粗話,進行以宣泄情感爲主旨的各種電子創作等。但是,網民的這種情感宣泄也必須以不違背相關法律和道德規範、不損害他人利益爲前提。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某些由電腦網絡引發的心理障礙、情感衝突、安全焦慮、心理誤導和人格障礙等方面。比如網絡的隱蔽性、自由性使人們可以在網上隨心所欲地改變自己的角色,許多人出於好奇,常以與現實相反的性别角色出現在網絡上,爲了不被識破,盡力模仿、掩飾,在網絡的虚擬社區中尋找位置,以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然而又未能有效地實現在客觀現實與虚擬現實間的角色轉换,因而形成認知失調和心理錯位,導致人格障礙和缺損。一些青少年由於自我控制能力差而患上網絡成癮症和網絡孤獨症,産生人際信任危機和各種交際衝突。因此,面對網絡,我們應該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四、 網絡社會的和諧需要網民遵守網絡道德文明

  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因此網絡道德也應該是網絡文明的核心要素。可以説,判斷網絡是否文明的主要標準,就是看網絡社會有没有完善的道德體系來約束和規控網絡主體的思想和行爲,在此基礎上再看這些道德體系是否已經内化爲網絡主體自身的道德品質和素質。網絡道德體系包括網絡道德原則和具體的道德規範。網絡道德原則是人類社會對人們在網絡裏的思想和行爲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準則,也是評價網絡行爲是非善惡的基本標準。網絡道德體系應該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其内容會隨着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而日益豐富和完善。從目前來看,普遍認同的網絡道德原則包括無害原則、知情同意原則、平等原則、自由原則、公正原則、自主原則、兼容原則,等等。網絡道德規範是人類在網絡社會的實踐活動中,以善惡爲標準,以内心信念爲强制力,來評價人們的行爲,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一種具體的行爲準則和規範。完善的網絡道德原則規範是網絡道德文明的前提基礎,只有當這些原則規範通過教育和修養内化爲網絡主體的道德品質,進而轉化爲網絡主體的自覺的道德行爲,這才標誌着網絡道德文明的形成。

  五、網絡社會的和諧需要網民遵守網絡交往文明

  人們的網絡交往一般通過文字、圖像和聲音來進行,而人的身體則處於網絡背後,這就使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社會角色在網絡空間難於真實顯現,因此在現實社會中起作用的交往規範的現實基礎、作用機制,在網絡空間都陷入了嚴重的困境。在現實社會中懾於法律制裁、熟人監督而起作用的道德規範,在網絡社會由於身份的虚擬化,其約束力大大降低,甚至在許多情况下幾乎不起什麽作用。在網絡空間,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做給他人看的非强制的合道德行爲,由於身份的匿名而很容易消失。總之,制約着人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交往行爲模式的交往規範,在網絡空間正被逐步消解。因此,必須從網絡社會的實際出發建構一種能適應網絡生存狀態的交往文明。

  網絡交往文明應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交往主體平等相處。在網絡空間,人們的地位應該是完全平等的,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等級、職業、權勢、特權、財富、身份、學歷等背景,都失去了效力。每個人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但不能强迫任何人接受;每個人可以自由地與人交流和溝通,但不能强迫别人與自己保持交往。2.交往主體相互尊重和寬容。網絡是一個巨大的交往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世界上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域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相互交流和溝通,觀念的衝突、文化的碰撞、語言的差异不可避免,因此,交往的各方應該求同存异、相互尊重。3.交往主體具有自主精神。自主精神的内涵首先是網絡交往主體在不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行爲方式和活動原則,其次是要求主體對其他主體的權利和自由給以同樣的尊重。網絡交往的魅力就在於交往主體的虚擬性和不確定性,它給對方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但交往主體不能利用網絡的這個特點去危害對方。 網絡交往中的自主原則,不單是要求交往主體對自己的行爲具有自由選擇權和决定權,更重要的是各主體要對自己的行爲承擔道德責任。成熟理性的交往主體所享受的自由都是合理的和正當的,都是自律的而不是“放任的”和“隨意的”。自主精神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道德要求。

  六、網絡社會的和諧需要網民自覺使用文明的網絡語言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是傳播文明的工具。“網絡語言”是指“網上通用的語言,是一種新的語體,網絡語言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現在一般指後者”,即“廣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時代出現的跟網絡有關的語言。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自稱網民、他稱網蟲的語言。” (於根元著:《中國網絡語言詞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頁。)本文所要討論的網絡語言,正是我國網民在互聯網上進行溝通交流和信息處理時所采用的一套不同於現實生活用語的交際符號。作爲網絡信息的最重要載體,網絡語言的規範與否勢必直接影響網絡文明建設。

  網絡語言是信息時代的新興語言, 它需要通過敲擊鍵盤進行文字録入來實現,其交際語境是虚擬的, 交際雙方的身份一般是不確定的。網絡語言生動、活潑、形象,許多語詞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它輕鬆自然,使枯燥的文字交流變得豐富多彩,充溢着生活氣息。同時也折射出網絡時代人們的審美體驗、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徵。爲了能在在瞬間抓住匆忙的瀏覽者,保持自己網頁的高點擊數,網民們不得不在語言上標新立异、追求個性。於是,互聯網上出現了大批看上去有些怪异的詞彚。如把漂亮的女孩稱爲“美眉”,把網友見面後因爲失望而關係終結稱爲“見光死”,把在聊天室中長時間説悄悄話稱爲“潜水”,把在網上瀏覽、查找信息稱爲“冲浪”,等等。應當説,這些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漢語在網上交流時的不便不足之處。

  但是,網絡語言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自身存在着許多不規範和不完善的地方,有的已經影響到了現代漢語的純潔,不利於網絡文明建設。其主要表現是:(1)語言運用規則的失範。一是詞語的畸型變异,如:把比爾蓋茨叫“比爾該死”。(2)語言表現内容的失範,即語言不文明問題。一些網絡語言粗俗淺薄、格調不高。頻繁出現的網絡髒話如“WBD”(王八蛋)、“NQS”(你去死)、“TMD”(他媽的)、“蛋白質”(笨蛋加白痴加神經質)等。再有調侃輕薄的網絡聊天語:“你是做什麽的?做愛的。”實在與現代科技文明極不相稱。雖然這些不規範的、粗鄙的、戲謔的網絡語言主要來自遊戲、交友、聊天、争論等網絡活動,但是却足以污染整個網絡環境。我們無法想象,由一種無序的、混亂的、隨意的語言支撑下的互聯網如何去承擔起它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

  網絡語言是進行一切網上活動的首要的基本的手段,統一規範的網絡語言才能提高上網效率,促進信息溝通,它是形成文明網絡的堅硬基石。網民樹立起用語規範的意識,共同來維護網絡的正規交際方式,也是個人素質提高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同時文明規範的網絡語言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説:“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圍墻,更深刻的講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直接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情感和下意識等。語言文字又是審美的重要内容。”(張建冲:《論網絡用語與語文規範化》,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第34頁。)因此,規範網絡語言,建設網絡語言文明已是當務之急。

  (作者:高 菊,係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