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和諧與社會和諧的關係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範疇中,文化和諧與民族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經濟實體、社會群體之間的聯繫與和諧相處常與文化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許多中外事例表明瞭文化和諧的重要性,對於大量外國文化進入的廣東,文化和諧更有現實性。

  一、幾種類型的文化與社會和諧

  近幾十年盡管常有局部戰争仲突,但是,和平與和諧仍是世界範圍的主導思潮與大格局。在這相對穩定和諧的世界中,若以文化和諧及民族文化的特點而言可分爲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傳統型,此類國家與地區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或宗教文化占主導地位;傳統文化、觀念與政治保持較强的“穩定”,衝擊社會的大矛盾不易顯現。第二類是平衡型,半數以上的國家屬於此類型,他們既有優秀的傳統與民族文化,又積極創造、迎合流行的世界文化,兩者既有和諧又有碰撞與競争,産生衝擊力;文化和諧於社會十分重要。第三類是流行型或者稱作移民型,屬於此類的主要是多國的移民數量遠遠超過土著的美國和澳大利亞,民族文化於此常爲人淡忘,但本土文化富有影響力(其實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新形式),並以此促進社會和諧。如澳大利亞,上世紀80年代以一套大型郵票《共同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此套20多枚郵票由衆多畫家各畫一幅漫畫組成,在技巧上既有歐洲傳統鋼筆畫又有寫實水粉畫、浪漫的現代派,還有類似中國畫小寫意筆觸的作品。在藝術手法上既有歌頌漫畫又有諷刺小品,如“居住”主題畫的是一位小孩寓居樹巢,以此提醒“居者有其屋”的緊迫性,並必須考慮緑色的環境。這套郵票大量發行流通10年以上,可見政府在文化與社會和諧方面做了長期的工作。

  從現狀而言,筆者認爲中國、日本、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屬於第二類型——平衡型文化,因篇輻關係,本文僅從此類型展開文化與社會和諧的探討。在第二類型的國家,不少善良的人忽視了民族與民族文化在社會和諧中的作用。其實,在某個角度而言,歐洲與日本的民族意識要比中國强。例如,英國、日本等仍保留國皇、天皇,英皇的頭像時刻閃耀在國家名片——郵票上,爲的是什麽?就是因爲國皇、天皇是該國、該民族的一幢精神支柱,一股具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現有的“民主制度”與社會穩定需要他們來支撑。

  二、中外文化與社會和諧的典型

  文化和諧既是一種文化形式的存在亦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反映。例如,面對國際場合有人穿上民族服裝,卡通玩具中擺上一件古式“石灣公仔”,一些人會有一種感覺——文化不和諧,從而産生“矛盾論”(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矛盾)、“淘汰論”(世界性將淘汰民族性)等。但亦會有另一種感覺:民族文化富有鮮明的個性與積極性。例如,亞洲某國際會議上各國首腦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又如歐洲一些狂歡節更是民族服裝大展示,更令人驚奇的是在一次國際漫畫大賽中(盡管得奬人數只有數名)中國民間剪紙形式的漫畫獲得第三名!

  在“世界大同”與社會和諧之間,人們很容易上一個等號。其實,和諧的前提是允許差异的合理存在,然後才是讓差异,讓矛盾朝着良性發展,或如俗語所雲“雙贏”。如在英國,1840年誕生了首個漫畫刊物《笨拙》並借印刷技術迅速、廣泛傳播,但在今天,很少聽到英國家長對漫畫表示擔心,而郵票常顯示漫畫是一種民族緣份甚重的文化,許多漫畫郵票采用了英國傳統水彩畫、鋼筆畫的技法,在一套《狄更斯的詩》的郵票,更是古典浪漫與現代幽默的結合,顯示出發自骨子裏的英國民族風度,於此是否有這樣一個提示:由於民族文化的作用,减少或抑制了某些流行文化的負效應。

  常説日本善於吸收外來文化,洋爲日用;更難得的是日爲洋用,民族文化大步走向世界,其中漫畫源流頗值得思考。自中國唐代至明代,日本人大力學習模仿中國人物仕女畫,到了17世紀,日本美人畫以動態美自成特色,爲現代日式人物畫打下基礎。如對中國影響較深的漫畫《美少女戰士》,不少技巧(動態、衣飾)是從近代日本美人畫發展起來的。日本現代漫畫之父手塚治蟲及代表作《鐵臂阿童木》的成功首先是其民族性與和諧性。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發展科技經濟困難重重代價巨大,此時阿童木的漫畫故事生動地給人們啓迪與鼓舞,爲發展科技、經濟、爲社會和諧産生積極作用,贏得民族好評。

  中國歷史上的“和諧”亦有不少正反經驗。一是清朝定都北京後,雖有某些暴政,但自皇太極到康熙帝均尊重中華文化傳統,吸收儒家學説,許多中原傳統文化、民間藝術風俗得到保留發展。清朝宫庭還上演傳統京劇。干隆帝首次南巡時,命揚州遴選戲曲演員進宫傳藝,並挑選旗籍子弟學戲。筆者曾看過一本清朝宫庭劇本《八郎探母》,其結局是在戰争結束後楊家將老少與遼國蕭太后聚會一堂!清朝統治者以文化協調促進民族和諧,從而贏得一個時期的盛世。

  另一是元朝定都北京後文化上缺少建樹,西征東戰所向無敵的元軍在面臨民族矛盾又面臨經濟發展機遇之時忽視了社會和諧。據筆者對盛行元代的“花押印”考察,類似草書的花樣圖案符號代替以往的漢字成爲印信憑記而流行(宋代至今的書籍、字畫罕見“花押印”,花押印的流行當在經濟領域),反映了經濟活動中多民族往來頻繁,表明瞭戰争促使民族大遷徒亦帶來了經濟貿易的機遇,可惜統治者“只識彎弓射大鵰”,各類矛盾不斷發展促使元朝較快滅亡。元朝文宗曾標榜“以儒治國”,建立奎章閣收藏中原文物並設立大學士等職,但不僅爲時甚晚,而且那些“大學士”是不允許議論時政的,哪可能有文化與社會的和諧?

  歷史悠久、民族衆多的中國民族文化其豐富多彩是世界上少有的,實際上是一種區域文化。早在古代,西亞文化已大量流入中國,如佛教文化。在近代現代,從油畫、版畫到電影、舞蹈等,都出現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結合的佳作,並不亞於日本,只是“出口”力度不够。世界上不少國家,民族性與世界性文化兩者既有競争和矛盾,更有和諧與相互促進。

  三、文化差异、文化平衡與文化和諧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文化的社會意義不斷擴寬,既包括文化産業與消費,又涉及情感交流與宣泄、輿論導向與監督等。“高度文明“的文化與社會目標需要適應國情、適應小康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亦需要急流勇進的世界性文化。從本文要旨出發,於此就文化差异與平衡兩個要點,進行抛磚引玉式的探討。

  (一)縮小貧富地區文化差异,促進整體和諧。

  在一般感覺中,邊遠、貧困地區對廣東影響不大,但是,當我們感到數百萬外來工由於文化素質等原因未能滿足廣東勞動力市場的需要,或者看到城鄉結合部的髒亂差環境,不由感覺到整體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才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縮小經濟差异。從某角度而言,縮小地區之間的文化差异要比縮小經濟差异較爲容易,關鍵是我們的認識與行動。例如,我們的書價高昇極不利於現代科技文化在貧困地區的傳播,早就應該拿出解决的辦法,如一些富有意義的書籍由國家收購版權改版平價投向經濟落後地區;一些面向外來工的書刊政府應多方關注引導並給予支持。讓廣泛的文化活動凝聚廣泛的人群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善待中外文化差异,關注文化生態平衡。

  中外文化競争與不和諧的例子不少,如上世紀30年代的日本畫涌入。據收藏界資料介紹,當年隨着日軍侵華而進入中國的日本畫至今散落於大陸各地的仍有近萬件,估計當年流行數目超過5萬件,而那個年代中國的畫家生活最爲貧困;文化與民族面臨巨大的危機。

  在上世紀50年代,受外國文化教育的影響,曾有“中國畫不科學”之説流行,一些人改稱中國畫爲“彩墨畫”。近年亦有“淘汰中國傳統漫畫”之説,飲譽國際(並刊於外國郵票)的《大鬧天宫》等中國漫畫由於缺乏宣傳而青少年瞭解不多。在世界範圍泛濫其實有限的某國漫畫,其畫師在該國己被“歌星”般包裝,“吹”到中國來更夸張了(對漫畫的炒作是爲了藝術?衆多世界名畫緣何鮮見推介?);而拍賣價過萬過10萬的中國畫家却少人贊其知名度與影響力,不公平的文化競争環境無疑對社會産生衝擊。如果再聯繫洋漫畫翻版泛濫(有的1元1本)更令人感到某些强勢洋文化憑藉種種手段或會“我花開後百花殺”。可見在開放兼容的同時還需協調。我們要提倡、維護“百花齊放”,有序有效地保護文化生態平衡與民族文化,從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保護、發揚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並非狹隘觀念,美國也在發揚本土文化。如在世紀之交美國推出一套大型“經典連環漫畫”郵票,20枚郵票所刊20件漫畫絶大部分流行於1895年至1980年間,此郵票還成爲暢銷品,反映了美國的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觀念並不薄弱 (只是各國的傳統“時間跨度”不一樣,有的是5000年,有的是500年、100年)。

  (三)凝聚大區域文化,讓和諧充滿活力。

  在廣東飲食行業,除了各式粤菜與西餐,還有韓菜、日菜、川菜、湘菜等,表明廣東具有聚集大區域文化的條件。多種文化的聚集既是考驗亦是充實“和諧廣東”的建設,特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廣東的充實有利於平衡外國流行文化的登陸,有利於各種思潮、文化的對比,提煉與應用,有利於建立先進文化培育機制。較多入口進入廣東的川、湘、桂等地的文化進入廣東,對促進地域合作更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有關方面重視)。營養偏食會影響身體健康,文化“偏食”偏“炒”不利於人的綜合素質的發展,由此更提醒人們對建設文化大省與和諧廣東的理解與重視。社會穩定與發展極需優良的、扎實的、和諧的文化環境。

  (作者:江沛豐,單位係廣州摩托集團公司退管中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