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促進居民廣泛參與 共建和諧城市社區


  一、居民參與是構建和諧城市社區的重要條件

  城市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礎,是黨和政府與居民聯繫最密切、最廣泛的地方,是居民居住、生活、娱樂和參與各項活動的重要場所。構建和諧城市社區是建設和諧城市社會的具體内容。和諧城市社區是具有歸屬感與認同感的社會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内,社區民衆相互尊重、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和諧相處。建立一種守望相助的和諧社區關係,有利於社區乃至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構建和諧城市社區,爲在城市中構建和諧社會找到了切入點,它促使社區居委會的職能由事務型向組織、宣傳、教育、服務群衆轉變;由行政化工作方式向自治方向轉變:由以上級指令爲軸心的工作模式向以群衆需求爲軸心的工作模式轉變。爲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的新型城市社區找到豐富内涵和合理定位。

  構建和諧城市社區需要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的政治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及社區服務活動,有助於培養城市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大家關心社區、熱愛社區;社區居民廣泛參與通過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監督公共政策的執行,從而有利於促進社區生活事務管理的自治化;社區居民廣泛參與有助於社區問題的解决和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總之,居民廣泛參與是構建和諧城市社區的重要條件。

  二、城市社區居民參與意識不强,參與程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歷史原因:“單位制”的殘餘影響,居民尚未轉變觀念。

  單位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對城市個人發揮着保障就業、住房分配、勞保福利、生老病死,甚至子女入學、入託等全方位的社會功能,爲居民及其家屬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幾乎囊括了“從摇籃到墳墓”、“從父代到子代”的一切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城市職工把單位當成自己的衣食父母,事無巨細都找單位來幫忙解决。這種無微不至、無所不及的福利制度,使職工對單位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依賴性。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單位制”逐漸被打破,社區逐漸取代了單位的職能,成爲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新載體。社區維係着人們教育、生活、娱樂、休息等各個方面的權利,居民理應意識到自身的利益與社區的利益息息相關,對社區的公共事務和發展動向表示關心,積極要求參與這些事務的决策處理,並監督社區公共權利的使用。然而,大部分居民尚不能轉變觀念,對單位仍然存在相當大的依賴感和歸屬感。特别是在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中,職工與單位之間的利益關係仍然非常緊密。而對於社區建設這一新興事物,居民缺乏正確認識,未能意識到社區的發展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寧願找單位而不是找社區反映和解决。另一方面,社區建設發展不完善,城市社區管理工作主要由政府主持、社區居委會操辦。社區開展的工作被行政化,不能表達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無法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同和支持。因此,居民不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社區建設,對社區中的人和事缺乏關心和熱情,造成了社區事務無人關心。

  (二)客觀原因:城市社區居民异質性高,缺乏聯繫的紐帶。

  在農村社區裏,生活在一個社區的居民多來自一個家族或同一個宗族,始終有一種血緣關係維係着居民的感情,所以,居民之間的聯繫緊密,感情深厚,守望相助。然而城市社區不同於農村社區,居民來自全國各地,很少血緣關係,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居民的個性差异很大。在“單位制”的年代裏,一個社區的居民往往就是一個單位的工作人員,業緣關係很濃厚,由於在工作中互相接觸和瞭解,居民之間的聯繫還是較密切的。

  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福利分房的制度於1999年被取消,購買商品房成爲市民購置房屋的主要途徑。居住在商品住宅小區的居民异質性更高,既無血緣關係也無業緣關係,居民與居民之間没有任何關聯(除了居住在同一社區以外)  尤其在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人們的防衛意識、戒備心理很嚴重,社區居民不願主動與外人交往,不願主動參與社區活動。

  (三)現實原因:社區居委會的自治功能未充分發揮,居民缺乏參與平臺。

  目前,中國城市社區居委會基本是在街道辦事處的指令下開展基層社區管理工作的,街道辦事處分派下來的工作很多,加上居委會的建設資金和工作人員都很有限,真正深入居民的社區服務很少,社區居委會的自治功能遠没有發揮出來。

  目前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社區居委會選出的居民代表來表達利益訴求,形式單一,大部分居民没有社區參與的機會。社區居委會進行的基層民主活動往往是政府有關部門提出要求,居委會趕快召集居民代表來開會、布置、傳達。什麽時候開會、會上討論什麽主題都是居委會事先定下來的,居民代表只有“聽”的份,居民根本没有參與到社區事務的决策中。

  三、促進居民廣泛參與,共建和諧城市社區

  筆者針對第二部分的原因分析,提出相關對策,主要通過社區文化活動、社區服務、增權等途徑促進居民廣泛參與,共建和諧城市社區。

  (一)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增强社區凝聚力,共建和諧城市社區。

  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必須有針對性地“求同”,即充分挖掘居民的共同特徵(例如共同的年齡段、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關注點),以此爲切入點來開展居民感興趣的活動,調動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争取住户的支持與參與。如針對居民的公共興趣愛好,社區管理人員可以把有相同嗜好的居民編在一起,引導他們成立籃球訓練隊、舞蹈隊、合唱團、太極拳小組、書畫社、雀鳥之家等活動團體。這樣就能使那些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居民維係起來,從愛好的聯繫慢慢地發展到情感交流和生活上的相互幫助。亦可以居民對某一事件的共同關注爲切入點來開展活動,如社區環境衛生。

  (二)完善社區服務,營造“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社區互助新風尚,共建和諧城市社區。

  社區服務是社區工作的一個主要内容,高質量的社區服務也是一個成熟社區的主要標誌。社區服務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等弱勢人群提供的社會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提供的公益性便民利民服務;面向社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開展的雙嚮服務等。

  其中針對社區中的弱勢人群提供社會福利服務是當前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的重點。目前這方面的服務主要是依靠政府提供的物資或現金支持,服務對象有限,服務質量低下。要提高社區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需要發動社區的廣大居民參與社區服務活動,形成“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社區互助新風尚。一些社區正在積極地探索服務的多樣化,充分挖掘社區内資源,有很多經驗可以推廣。

  如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街開展的“社區助養”活動。發動居民,讓有條件並有意願的家庭與社區簽訂“認養確議書”,認養一位孤老或特困老人,自願承擔孤老和特困老人的生活費用。認養活動使認養關係雙方更直接和密切,更富有感情色彩。老人被認養後,生活得到更全面的照顧,有困難得到更及時的解决。轄内的個體户、商業點檔和私營企業主發出慈善卡,長期無償地爲孤老和特困老人提供糧油、餐飲、油菜日用品和理髮、洗衣等服務。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孤老,街道實行家庭敬老院式的護理,由專人上門照顧老人的起居飲食,每日3餐送飯送菜,收集臟衣服洗净烘干送回,定期清潔家居衛生。對自理能力和家居環境較差的孤老,則送到街道托者中心集中供養和護理。爲保障轄内獨居老人的安全,街道慈善會爲他們安裝了應急電鈴,老人有需要便按鈴求助。

  (三)加快社區基層民主建設,增强居民參政能力,共建和諧城市社區。

  要使廣大居民自覺自願地參與社區事務,需要大力加强基層民主建設,使社區居民享有社區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决策權,充分調動社區成員積極性。

  社區居委會作爲社區的主體組織和社區成員的法定代表,要根據工作需要,規範工作程序,將社區事務逐步交由社區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對社區的重大問題,要真正做到廣泛徵求居民群衆意見,爲居民提供多種多樣的參與渠道和機會,保证尊重大多數居民的意願。可以通過在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實行上門諮詢、民意問卷調查、民主日、設立意見箱、居委會主任接待熱綫等方法,加强與社區居民的溝通與交流,瞭解、聆聽居民對本社區事務的意見、建議,共建和諧城市社區。

  (作者:卓彩琴,係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係講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