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楊孫西:看好北京商機不失香港信心
很多在香港買好房子的都是在内地賺了錢的港商。
香港不能還認定自己總是「漂亮的小姑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香港也要遵循。
目前中華民族祗是取得了民族復興的初步成就。
——楊孫西
北京申辦奥運成功,北京的房地産價格應聲上揚,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並非是現在聞風而動的地産商,而是那些早在數年前即看好北京的房地産市場、並積極主動大規模介入的地産商。其中,由香港著名企業家楊孫西先生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江國際集團,可以説成功地捕捉到了在北京發展房地産的良機。
日前,本刊記者對楊孫西先生進行專訪,請他談論何以成功捕捉北京房地産商機,未來的發展大計,以及他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看法。楊孫西是中國的全國政協常委,還擔任全國工商聯合會常委、福建省政協常委、南京大學顧問教授、中國緑化基金會副主席等職;在香港擔任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香港貿發局理事等職,回歸後獲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荆勳章。
北京將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明與進步
記者:北京申奥成功,令北京成爲全國乃至全球的一個焦點,您作爲一個大手筆投資北京的港商,對此有甚麽感想?
楊孫西:此次北京申辦奥運成功,可以説不僅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努力,還有全球華人、華僑、華裔的鼎力支持,體現了華夏子孫的共同願望。北京申辦成功,獲得了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的機會,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就的機會。
當然目前中華民族祗是取得了民族復興的初步成就,在全球化、多極化的世界大勢下,中國應該把握好此次向全世界展示文明與進步的機會,讓世界進一步瞭解中國,同時使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
今後七年,我看不僅北京要全力以赴,整個中國都應該盡力配合北京辦好奥運會。北京奥運很明顯並非祗是北京一個城市的大事,而是全國的大事,每一個地區都應該積極配合,將北京奥運辦成現代奥運歷史上最成功、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奥運會。
成功搶佔空間 塑造企業形象
記者:香江國際集團目前在北京擁有北京世界貿易中心、北京科技會展中心、大石橋大學村、皇城公寓、北京國際友誼花園、善緣橋科技園等房地産開發項目,總建築面積已超過一百七十萬平方米,項目一個比一個大。那麽,您當初是如何决定到北京大規模投資房地産的?而據知當時北京的房地産正處在相對的低潮時期。
楊孫西:北京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居民的總體素質比較高,跨國公司總部比較多且僱用了大批白領,具有發展較高檔房地産的有利條件;但是真正要在北京投資房地産的决定,是經過仔細的調查和評估之後才作出的。
我們在九三、九四年陸續考察了廣州、深圳、上海、青島、大連、珠海、北京等城市發展房地産的條件,並進行仔細的綜合評估,通過九四、九五年的進一步探索與分析,認定北京的房地産發展比較穩定,没有出現過熱的情况。具體一點説,就是在鄧小平南巡之後,全國很多地方的房地産都出現了過熱的情况,但是北京這種狀况並不明顯。
我們當年在北京獲得的外銷房批文是一百九十八號,而上海外銷房的批文當時已經超過五百號,深圳的批文號也比較大,這證明北京當時的房地産没有像上海、深圳那樣熱,也説明北京作爲國家首都,對房地産管制比較嚴格。與許多城市相比,北京的管理更加制度化和規範化,北京幹部辦事的水準比較高;雖然在審批階段會比較慎重,但是一旦通過,運作就非常順暢。因此我們就决定將北京作爲投資房地産的首選地。
北京陳希同、王寶森事件之後,一些大的房地産商對後市缺乏信心,停止建設或者放慢了建設速度,而香江國際集團利用這個機會在北京成功佔據了一個有利的發展空間。
從九五年至今已經有六年的時間,我們香江國際集團在北京的房地産公司不斷成長、壯大,開發的項目的確一個比一個大,市場佔有率已經有了一個比較穩固的基礎;合作公司對我們也信心十足,認爲我們公司不僅有實力,更重要的是投資穩健、脚踏實地。
九五年我們的第一個項目有十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是當年北京所有外銷房最好的。當時由於我們得到的地價比較便宜,合作條件比較優惠,建築成本比較低,因此我們就利用成本的優勢回饋買家。我們的樓房不僅質量好,而且比其他外銷房便宜很多。
通過第一期的房産銷售,香江國際集團在北京建立了良好的形象,我們出售的房屋比我們用作示範單位的房屋還要好,令很多買家非常滿意。九七年第二期一開盤,一些第一期的買家又跟着買。我們的信譽很快在市場上傳開,因此最近幾年在市場上推出的樓盤都比較受歡迎。
可以説,雖然香江國際集團進入北京房地産市場的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速度、開發規模、市場份額、企業品德等方面的運作都非常理想,對很多先期進入北京的開發商來説,我們已經是後來居上了。
聘請世界超一流建築師進軍北京
記者:您的公司在北京已經具有良好的發展,而北京未來七年因爲承辦二○○八年夏季奥運會的關係,將會大量投資於市政建設。在這種大環境下,您如何看待北京今後幾年的發展,以及如何制定香江國際集團在北京的發展大計?
楊孫西: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十三億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商業方面的發展近年也很迅速;對外國來説是中國的象徵,通過北京可以見到大國的氣派。北京的整體教育程度比較高,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二百多家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乃是全世界人才最爲集中的城市。新世紀是新經濟和知識經濟佔主導的世紀,北京在發展新經濟方面擁有優越的條件。同時,北京人的城市公民意識比其他城市要强,對國家的政治改革、經濟建設非常關心,而奥運申辦成功使北京市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更强。還有未來北京的市政建設,將對全國的城市建設産生示範作用。
我們通過在北京的五、六年的發展,感到北京的投資環境與其他地方不同。因爲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做甚麽事情都要按照國家的規定,北京市政府的運作也比較規範;可能在開始的時候難度比較大,要嚴格依照政策,但是在獲得批准之後就可以放心發展,不必擔心中間發生大的變化。
北京市政府的工作氣象一新,效率提高了很多,項目的審批已經不是哪一個部門或者哪一個領導説了算,一切都按政策。我們是搞工業起家的集團,最希望制度化、規範化的投資環境。
我們現在在北京的房地産可以説越做越大,在京廣中心附近正開發一個七十萬平方米的集飯店、購物、辦公爲一體的商業區。我已經將英國最優秀的建築師,也就是規模巨大、被評爲二十世紀世界傑出建築的香港國際機場的總建築工程師,請到了香江國際集團,以提高我們在北京的房地産建築設計水平。我們在房地産建設中已經注意到了顧及生態環境,要以人爲本,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希望能够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
北京的房地産開發項目在增加,但是同時具有購買能力的人群也在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比較快。發展商面對的競争日益激烈,地點要好,交通要方便,買家對建築設計、結構、間隔、實用率、材料等開始比較講究。北京的房地産商大部分採取穩健的發展策略,按照市場的實際需求來開發項目,目前還没有出現盲目的發展。儘管奥運申辦成功,人們看好後市,但是好的地皮始終有限,合作方往往要求的條件又比較高,加上不是想發展就會有地皮,政府的審批很嚴格,所以我認爲北京近年房地産市場還將是穩健的。
未來七年北京市政府將動用一、兩千億元準備奥運會的市政、場館建設,北京正在不斷向四環、五環之外擴展,也有不少的海外商人擔心中國特别是北京會出現經濟泡沫。但是我們認爲,北京的老百姓對投資比較成熟,水準也比較高,且北京是與外部世界交往的主要城市,很多跨國公司到北京設立地區總部、分公司或者辦事處;經過籌辦奥運會,北京在城建、科技、管理、專業服務等諸多方面會進一步與世界接軌。所以,我們對北京未來的房地産市場是很有信心的。
香港能從北京奥運獲得機會嗎
記者:您認爲香港可以在北京奥運中獲得甚麽樣的商機?
楊孫西:前面説過,未來七年北京將大筆投資上千億元在市政建設上,一些大的工程方案以及施工都會公開招標,而香港公司在工程設計、融資貸款、施工建設等方面,都有機會參與。另外,香港的工廠可以設計、生産有關奥運會的小禮品,以及與旅遊有關的商品,這方面有很大的市埸需求。
商人的觸角是很靈敏的,因爲我們整天都在考慮商業機會;一旦發現商機,商人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不應孤立看待香港經濟
記者:現在香港很多人感到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甚至相當悲觀,您如何評價目前的經濟狀况?
楊孫西:香港人不應孤立地看待香港的經濟現狀和前景。如果孤立地看,香港的傳統工業空洞化,高科技也搞不起來,服務業也受到了其他地區的競争。特別是娱樂以及飲食消費等,這兩年生意前景看不到,競争力下降甚至消失。今年出口下降,失業率接近百分之五,這是香港近二十年來所没有的;房地産價格不斷下降,房地産商叫苦連天,因此很多人比較悲觀。
但是,如果你不是孤立地看待香港經濟,就會得出很不相同的看法。比如香港工業全盛期在香港僱用大約一百萬工人,但是香港人開設的工廠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僱用的工人大約有五百萬,實際上擴大了五倍以上的生産規模,擁有更强的創造財富的能力,祗不過工廠在内地。港商在内地很多省份都有投資,所創造的財富都會封香港經濟産生支撑。
對香港來説,不將珠江三角洲的港商投資算在經濟發展之内是不合理的,因爲港商不像臺商那樣往往全家移居内地,而是内地設廠,家還在香港,很多在香港買好房子的都是在内地賺了錢的港商。五百萬内地人爲香港的工廠創造財富,香港又不用負責他們的醫療、養老等,這種好事哪裏找?爲甚麽香港工商界從八十年代開始就在回歸的問題上一直最堅决,就是因爲對九七有信心,特别是對到内地發展的信心更大。
現在香港不是没有錢,祗是因爲對後市看淡,所以觀望。其實内地的私營企業家也有很多人希望來香港購買房屋,祗是目前大家没有信心。其實東南亞經濟不好,錢會到香港來;香港是海外幾千萬華僑、華人、華裔資金的集中地,臺灣的資金也會來。現在的關鍵是如何讓香港的有錢人恢復信心。對香港人來説,一個十三億人的市場,是一個多麽鉅大的商業活動範圍?而且,祗要大陸的政治穩定,經濟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香港經濟再壞也壞不到哪裏去。
香港應尊重市場法則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記者:香港一般民衆似乎對内地經濟不太瞭解,至今還有不少人認爲中港兩地隔開更好;保持距離和保持香港的特殊性應該是兩種概念,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楊孫西:這種情况的造成,與港英時代的政策有直接的關係。作爲靠近中國大陸的殖民地,英國有意將香港的經濟與大陸儘量隔離。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人爲的藩籬總是擋不住商人對商機的追逐,内地實行改革開放之後,港商第一時間進入内地,先是「三來一補」,後是合資合作,再後就直接投資等。就商業的角度來説,這種人爲的藩籬對港人來説,早就失去了約束力。
現在的問題是,香港還認定自己是「漂亮的小姑娘」,自視甚高;還有一些人强調自由、民主,堅持抗拒大陸却不願深入瞭解大陸。作爲特别行政區,在政治上保持特殊性是應該的,但是在經濟發展上就應該審時度勢。與其設置人爲的藩籬,阻礙香港的人才吸納、人員往來,進而拖延香港的經濟復蘇,還不如主動改革,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法則,儘快讓香港重振活力。
香港看來需要面對暫時的陣痛,其中中産階級可能最苦。香港人應該逐漸接受這樣的觀點,香港能够作爲中國大陸十三億人的金融中心和旅遊中心,同時在居住和工作方面也應該是尊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城市。
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香港首先要與珠江三角洲一體化,邊界要慢慢放開,而不是用政策制度進行隔離;要讓有條件的人進來,没有條件的人出去,這樣無疑對香港的經濟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楊孫西小檔案:
一九三九年出生,籍貫福建省石獅,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全國政協常委,香江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早年通過紡織業獲得發展,後涉足房地產業,在内地獲得長足發展,僅北京一地就有超過百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閒暇時喜歡一杯醇酒、一本好書,對攝影亦頗爲愛好。
(原載《中國評論》200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