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冼玉清贊賞同文(孚)行商潘有爲和潘正煒



  廣東才女冼玉清,不僅是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文物鑒藏專家,曾任廣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她在1949年出版的《廣東之鑒藏家》、《廣東叢帖叙録》二書,對廣東鑒藏學家進行了系統研究,曾高度贊賞廣東十三行之一的同文(孚)行行商潘有爲和潘正煒是廣東有名的書畫鑒藏家,説:

  “吾粤鑒藏之風,嘉道後始盛,大扺遊宦京滬者,受被都風雅之影響,始事蓄聚。吴氏筠清館倡之於前,潘氏聽帆樓,葉氏風滿樓,孔氏岳雪樓繼之於後。留存著録,彰彰在人。以後激流揚波,此風益熾。”〔1〕

  可見潘正煒的聽帆樓在當時所藏古物豐富和名聲之大,對嶺南文化影響之深。他研究收藏的古文物後所著的《聽帆樓古銅印譜》、《聽帆樓書畫記》和《聽帆樓法(集)貼》,更具代表性。現略述如下:

  《聽帆樓古銅印譜》,是潘正煒根據聽帆樓所藏他的二伯父潘有爲收藏的大多數古銅印研究撰寫而成的。潘有爲進士出身,博學多聞,精金石、彝鼎,醉心於搜羅古錢、古印、書畫、彝鼎等珍藏,開了廣東鑒藏文物珍品風氣之先河。〔2〕在干隆年間(1736-1795)成爲嶺南鑒藏家之魁首。冼玉清在《粤東印譜考》中按鑒藏時間順序將《看篆樓印譜》排在廣東印譜首位,可見廣東盛行輯印古印譜,是由潘有爲始。潘有爲任京官14年,常到琉璃廠廣爲收搜集歷代古銅印章歷10多年,得印3000多枚,優者1300餘品。〔3〕潘有爲所集印有顔真卿名印,極爲珍貴。潘光瀛有詩雲:“中翰嗜古勤搜羅,漢印唐印辯無訛。海王村内重價購,看篆樓中得寶多。”〔4〕嘉慶年間(1796-1820)潘有爲將其印章藏品拓爲《看篆樓印譜》。看篆樓是他爲藏古銅印的處所。潘有爲殁後,所藏古印大多歸潘正煒所有。潘正煒在《看篆樓印譜》基礎上拓刻成《古銅印譜》。此印譜又名爲《秦漢銅章撮集》。此書成於道光十一年(1831),從正煒所藏古銅印1700餘枚中挑選精品拓刻而成。該譜輯官印177枚、私印860枚,書頁達203頁。該書載有嘉慶十三年(1808)百齡序、道光十二年(1832)楊振麟撰序、及著名學者吴蘭修跋文。楊序曰:“番禺毅堂先生藏漢魏六朝官私印千餘枚,今歸從子季彤觀察,編爲《古銅印譜》三卷。以紅泥堵之,古檏渾厚,亦鐘鼎款識外一寶玩也。餘謂此本宜拓一千本,分散人間,庶幾與金石文字,並垂不朽,豈曰識小乎哉。”吴跋曰:“餘嘗謂印章與隸書盛於漢,壞於唐。宋元以後愈趨愈下,迨本朝而後復古。如近日有丁龍泓、黄小鬆、陳曼生印古雅渾檏,有漢魏遺法雲。潘季彤年丈,以所藏古銅印千方,用紅泥楮拓之。古人刀法、章法、字法,燦然具在。足以一洗楊宗道、王延年木刻之陋,而與漢、魏碑碣普傳,惜不令丁、黄摩挲而辨釋之也。往者,毅堂先生曾拓之曰《看篆樓古銅印譜》,今曰聽帆樓,各隨所庋以爲名也。間有唐以後印,及元人花押,蓋未經删汰,姑附見雲。”嘉慶年間更名《古銅印匯》(見下頁圖)。書口有篆書“古銅印匯”四字。無序目,每頁有印6枚,無官印。〔5〕

  《聽帆樓古銅印譜》爲社會人士所關注。該譜後由潘仕成借拓成《寶琴齋印譜》,後歸何伯瑜(何君玉)拓爲《吉金齋印譜》。〔6〕冼玉清、甲骨文和青銅器專家中山大學容庚教授曾藏有《古銅印譜》的鈐印本。潘正煒對廣東的印譜印行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聽帆樓書畫記》、《聽帆樓續書畫記》二書是潘正煒撰録的著録書,正卷爲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自刻家刊本,續書爲道光二十九年(1849)《美術叢書》本所輯編,全書共666頁。〔7〕《藝術叢編》本爲光緒二十七年(1897)家刊本,此本含正續編。〔8〕《聽帆樓書畫記》五卷,又續二卷,是編以其《聽帆樓》所藏書、畫爲主。潘正煒所藏書畫富甲廣東。《聽帆樓書畫記》是他所珍藏的書畫中精選所得。潘正煒在《聽帆樓書畫記》記入每幅畫購入時的價值,共值白銀8624兩。他從自己藏品中挑選其中的部分精品爲主,也收入了其他藏家之藏品。正編目録中時見注有:“不存,借刻”雲雲,示明非自家之物,合約180餘種集編而成。該書把各書畫説明逐一編載記録,加以解説。書作題下,先註明絹紙、尺寸、印記、書體等,次列全文,繼載題跋。首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自序,續書載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朱昌頤撰序。從入編的名家真迹中可知,不少珍品原來曾先後流入宫廷、貴族、書法名家及鑒藏家的手中;而歷次候補的名家印章、題跋、贊咏等,均一一照録。不論楷、行、隸、篆、草等各種書體文字,均以正書載録詳明,顯示出他對書畫研究和鑒藏造詣之深,博得朱昌頤、吴榮光諸名家的推崇。〔9〕該書考録俱詳。所録書畫大多傳世,是一部難得的鑒藏書録。〔10〕

  《古銅印匯》封面及潘正煒鈐印圖(選自黄啓臣、潘剛兒:廣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未刊稿)

  《聽帆樓書畫記》自序中記録了潘正煒編寫的經過:

  “餘夙有書畫癖三十年來,每遇名人墨迹,必購而藏之。精心審擇,去贋留真。又於真本中汰其剥蝕漫漶,可供鑒賞者約二百餘種,復拔其尤,只得百八十餘種,若是乎鑒藏之,不易言也。自古選歷代名人書畫衮成一集,蓋始於明都氏《穆寓意編》繼之者,則以朱氏存理珊瑚木難、張氏醜清河書畫舫爲最著。國朝孫退谷有《庚子銷夏記》,記所藏並及他人所藏。高江村有《銷夏録》,記所見,兼詳紙絹、册軸、長短、廣狹,而自作題跋,亦載録焉。近日,吴荷屋中丞有《辛丑銷夏記》,其體例蓋取諸孫高兩家,於餘所藏亦選數種刻入其中,並勸餘自録所藏付諸剞劂,爰仿其例輯爲此編,自惟物聚所好樂此不疲,或佳日朋來相與考證,或明窗獨坐展玩自娱,藉以消遣,永日疏瀹性靈,庶有裨焉。若謂欲以是編,付於諸家之鑒藏,則吾豈敢。道光癸卯孟春之月,番禺潘正煒識於聽帆樓。”〔11〕

  《書畫記》集刻有唐以來諸家墨迹,其中收有題畫詩詞、畫跋,現按有關的第四、六兩册録其目如下:第四册有趙孟頫《題陶淵明畫像》六則,並張維屏跋。黄公望《題曲江秋静圖》、《題楚江秋曉圖》,有倪瓚跋。伯顔不花、王逢、劉子輿《題畫》詩。俞法、柯九思《題王萬壑雲圖》。楊維楨《題謝伯城瀑布圖》。鄧文原《題畫》七絶二首,吴鎮《題畫竹》詩。第六册有虞允《題夷齊采薇圖詞》、陳洪綬《題畫》七絶詩,石濤《這個苦瓜》題跋三則。〔12〕

  《聽帆樓法貼》是潘正煒作品中影響較大的著作之一,收集包含自唐以來97名家的書法,對於傳承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法貼》卷首目録後有書:戊申五月番禺潘正煒編次並書。後蓋有印鑒“正煒”、“季彤”、“季彤墨緣”、“潘氏聽帆樓審定金石文字”等四枚,並注有“墨農楊萬年刻石”字樣。

  《法貼》共分6册:其名稱爲:

  第一册:魏、晋、唐人書;第二册:宋人書;第三册:宋人書;第四册:元人書;第五册:明人書;第六册:明人書。

  從上述可見,潘有爲和潘正煒雖然自爲行商,但他們酷愛中國傳統文化,博雅好古,亦商亦儒。他們利用積累起來的一部分商業資本廣爲收購書畫、金石、彘鼎、古印等,在家中建造一座帶有亭臺的房屋,命名爲“聽帆樓”擺設陳列存放,並進行研究,從而著書立説,史稱:

  “二百年來,粤東巨室,稱:潘、盧、伍、葉。伍氏喜刻書,葉氏喜刻貼,潘氏獨以著作傳。潘君鴻軒,所居雙桐圃,春秋佳日觴咏無虚。君好佛、好客、好書、好畫、好笛、好花,勒性樸,鳥衣子弟,居然名宿。殁前一日,送挽聯雲:自問生前無大善,亦無大惡;倘傳身後有新詩,復有新詞。”〔13〕

  潘正煒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成爲一個廣東頗有名氣、著作較豐的書畫鑒藏家。冼玉清教授對他的贊賞和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注釋:

  〔1〕冼玉清:《廣東之鑒藏家》引言,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印,1949年;亦見:《冼玉清文集》第3頁。

  〔2〕樑曉莊:《印譜五種》,載《嶺南文史》1992年第2期。

  〔3〕《粤東印譜考》,載《嶺南學報》第1卷第1期,1936年。

  〔4〕潘光瀛:《梧桐庭院詩鈔》,見潘儀增編:《番禺潘氏詩略》1894年刻本。

  〔5〕潘正煒:《古銅印匯》。

  〔6〕《宣統番禺縣誌》,《藝文志》。

  〔7〕《聽帆樓續書畫記》,見黄賓虹、鄧實主編:《美術叢書》(下),上集第7輯第2505—267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李光德編:《中華書學大辭典》第966-967頁,團結出版社2000年版。

  〔9〕陳以沛:《羊城外貿首富潘氏家族》,載《羊城古今》1991年總第29期。

  〔10〕楊仁愷:《中國書畫鑒定學稿》第348頁,遼海出版社2000年版。

  〔11〕黄賓虹、鄧實主編:《美術叢書》(下)第七輯,第250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謝巍:《中國畫學著作專録》第677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13〕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卷9《雜録》,見《海上明珠集》第249頁,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編印,1990年版。

  (作者:黄啓臣 中山大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