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嶺海育才女 風華鑄詩魂 ——拜讀冼玉清教授詩歌有感



  中國的詩壇上,古今詩人如璀燦的群星,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正如趙翼所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然而中國歷史上能詩又能從事學術研究者少,著作等身者更少,婦女中的詩人兼學者更如鳳毛麟角。嶺南詩人冼玉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又是一位文史專家,她以多才、博學、著作等身著稱於世,被譽爲“嶺南才女”。如果説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女詩人女學者是誰?毫無疑問這正是冼玉清先生。

  冼玉清詩歌創作的三個階段

  冼玉清堪稱一代才女,對詩詞歌賦、文學藝術、廣東文獻、文物考古、繪畫書法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但她以詩歌的學術成就最高,她認爲“詩歌是人間最美麗的東西”,一生寫下大量詩篇。冼玉清的詩歌大致可分爲三個不同的創作階段。

  1. 學生時代是冼玉清詩歌的成長期

  從12歲起她就讀於澳門子褒學校,成爲陳子褒的高足,她成績好,文章出衆。陳子褒先生是澳門子褒學校的創辦者,他一生委身教育事業,尤其對女子教育有卓越貢獻,冼玉清就是他一手培育出來的女才子。冼玉清17歲畢業於澳門子褒學校中學普通科,她在1958年12月25日《自傳》回憶説:“我一生受他影響最深:也立意救中國,也立意委身教育。”〔1〕冼玉清21歲時入香港聖士提反女校讀英文,她開始接觸到英美文學和外國詩人的作品,這段經歷雖然不長,但使她奠定了牢固的英文基礎。23歲時她轉入嶺大附中讀書,1920年她已25歲,入昇嶺南大學文學院,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雖然冼玉清出身富裕家庭,但她在嶺大讀書一直是半工半讀。通過一個同鄉的介紹,她在廣州河南著名紳士江孔殷“太史第”的蘭齋私塾兼職教務工作。江孔殷很賞識她的才學,並有意栽培她,通過江的介紹冼玉清已結識了許多社會名流,還參與了地方詩社的活動,這爲她詩歌的創作提供了較好的學習機會。在學生時代,冼玉清已酷愛寫舊體詩。詩雖稚嫩,却天真純情,如一泓清徹的春水。其想象力豐富,情感濃烈,已預示着她是一個很有潜質的詩人。1922年她28歲,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學院教科,畢業論文爲《中國詩之藝術》,可見其在青年時代就已經以詩歌作爲自己的主攻方向。

  冼玉清早期的詩歌多載於《碧琅玕館詩鈔甲集》,較有代表性的有《南灣公園負暄作》、《西灣早眺》、《東山姥》、《馬交石納凉遇雨》、《夜歸澳門》等詩篇。詩歌多寫澳門少年的生活,也有寫内地生活的觀感。其中1919年寫的《夜歸澳門》是一篇出色的佳作:“情急覺程緩,中夕夢偏慳,虚枕濤聲壯,高窗月色闌。星星見燈火,望望已家山。入户親先喜,扶肩識别顔。”〔2〕這篇詩作純真而寧静,却情深意切,思家之情通過夢景、濤聲、月色、星星、家山的渲染,親切而感人,已顯露出她的詩歌才華。

  2. 嶺大任教是冼玉清詩歌創作的興盛期

  1928年冼玉清被任命爲嶺南大學的中文系講師,次年春天便在大學講壇講授詩詞。從此以詩爲事業,以詩交友,以詩記史,以詩寄情,詩歌與她的生命已融爲一體。這段期間作者充滿活力,才氣縱横,名篇繼出。

  1929年夏天,由前清翰林江孔殷和嶺大中文系主任楊壽昌的介紹,冼玉清在澳門謁見有“南國詩宗”之稱的黄節。黄節(1879——1935)初名晦聞,字玉昆,順德人。他師事簡朝亮,後東渡日本,接受革命思想,參加中國同盟會,提倡國學,宣傳反清革命。1917年被聘爲北京大學教授,他學識淵博,以詩歌成就最著。冼玉清帶上自己的詩作讓黄節先生耳提面命,先生賞讀其詩,深爲贊許她的詩藝才情,同時指出其努力方向。這次相會使冼玉清大有感悟,他們約定是年十月在北京相會。黄節先生的詩才和愛國情感,深爲冼玉清所景仰,此後他們常常書信來往,以詩唱和,成爲詩壇中的忘年之交。

  1929年10月冼玉清來到北京大羊宜賓胡衕的“蒹葭樓”,拜會黄節先生,並以《碧琅玕詩集》文稿呈覽。黄氏批語;“陳想未除,陳言未去,獨喜其真。”黄節先生的批語意在鼓勵冼玉清要突破舊體詩的舊傳統,有更多的創新,包括新的思想、新的言辭、新的意境,以激勵冼玉清在詩歌創作中開一代新風,成爲獨領風騷的詩人,對她的期望是甚高的。黄節肯定了冼詩的優勝處在真切感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並提醒她“吾粤詩之濫,濫於張南山。”“囑謝絶應酬之作,”“勿成篇太捷”。〔3〕 

  嶺大時期冼玉清經歷了抗日戰争的磨難,1938年隨嶺大遷移香港,1941年香港淪陷後又隨學校轉遷粤北曲江。《流離百咏》是冼玉清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内有《歸國途中雜詩十首》、《湘南詩草》、《坪石詩草》、《連州詩草》、《黄坑詩草》、《仁化詩草》共百首。詩歌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熱情,“冒硝烟彈雨之至危,歷艱難凄痛之至極,所以隨校播遷,輾轉而不悔者,豈不以臨難之志節當勵,育才之天職未完,一己之安危有不遑瞻顧者哉!”〔4〕詩多憂憤之情,言辭悲慼,感人肺腑,是一部走難史的實録。1949年9月《流離百咏》在廣州文光館出版,陳寅恪教授作題曰:“大作不獨文字優美,且爲最佳之史料,它日有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録》者,必有所資可無疑也。”〔5〕抗戰勝利後是冼玉清學術發展最興旺的時期,她任嶺大文科教授,並任廣東文獻館委員、廣東文獻委員會委員,還任南京國史學館特約協修。撰寫了大量的嶺南文史專著。

  3. 解放後是冼玉清詩歌的成熟期。

  新中國的成立使冼玉清豁然開朗,她邁進了一個新的世界,對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寄予無限的憧憬與期望。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冼玉清的詩歌更趨成熟,寫出了多種風格的詩篇。時代的改變也促使她的詩風有新的改變,她寫了不少謳歌社會主義的新詩,增添了不少新鮮的内容,如《圭峰山習勞》“力田豈獨男兒事?改造須從鍛煉來。運土培泥吾不弱,長鋤下處笑顔開。”〔6〕饒有意趣的生活場景反映了知識分子走與工農群衆相結合的道路。特别1954年她當選爲廣東省政協委員後,有更多機會到各地調查采風,她的足迹踏遍廣東,看到祖國嶄新的建設面貌,她大力謳歌。冼玉清的思想有較大的轉變,“昔之坐擁書城,自以爲學窮三古者。今始知學問脱離實際,不足以言學問,學問不能爲生産服務,不足以言學問。學問無裨於國計民生,亦不足以言學問。”〔7〕這一時期的詩作主要有《出發潮梅》、《增城道中》、《車過西湖》、《初扺汕頭》《潮汕風味》、《礐石中學》、《初扺梅縣》、《過人境廬》、《海南訪問雜詩》、《韶關參觀雜詩》、《湛江參觀雜詩》、《下鄉參觀雜咏》等,這些詩篇都帶上了新時代氣息。解放後流傳最廣的是她的羊城八景詩《鵝潭夜月》:“盡滌百年耻,鵝潭月更新,繁燈天不夜,笑語泛舟人。”這首羊城八景詩的代表作,從沙面租界回歸祖國,洗却百年奇耻大辱爲起筆,轉而入主題,點明新中國的鵝潭月色更美麗。三四句意境凸現,繪畫出繁燈璀燦,永無黑夜的光明世界,隱喻祖國的繁榮昌盛。末句主題深刻,表明人民當家作主,到處歡聲笑語。詩歌清新隽永,自然而檏實,詩人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得以發揮。這首詩不脛而走,六十年代的廣州人幾乎婦孺皆知。

  冼玉清的詩歌除《流離百咏》公開出版,部分詩歌刊載於報刊雜誌外,大部分詩作没有公開出版,只以油印本形式流傳,以徵詢讀者意見再作修改,它反映了詩人謹慎嚴肅的治學精神。油印本《碧琅玕館詩鈔》有甲乙丙三集,後有《琅玕館近詩》。1964年後冼玉清她的病情日益惡化,身體日衰,但她仍没有放下手中的筆,除了寫一些報刊文章外她完成了《粤謳與晚清政治》一書稿。走到生命的盡頭,她覺悟到詩歌與政治的命運休慼相關,故寄意於此文。這一時期和她交往較深的古桂高老師把自己的詩稿寄給她指教,她回信説:“現在已不是寫舊體詩的時候,”並勸其珍重。她已預料到中國一場新的政治風暴正要來臨。1965 年10 月2 日冼玉清病逝。她躲過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難 ,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冼玉清的詩歌風格與藝術成就

  1. 清新而淡雅的藝術風格

  名詩人散原老人陳三立評論冼詩“淡疏雅朗,秀骨亭亭,不假雕飾,自饒機趣。足以推見素抱矣。”〔8〕陳氏的題評真實點出了冼詩的本來風貌。冼詩的特點在於真切動人,她不尚雕飾而自見風采,這是一種簡檏之美,淡雅清逸之中滲透着一種不華而自美,不飾而動人的氣質,含蓄藴借却又意趣盎然。如果説詩如其人,這正是冼玉清給人的第一印象。冼得霖有《題玉清姐新居》頗能表述冼玉清生活的情趣,“著書兀兀送年華,池隔囂煩别一家,自是君身有仙骨(用杜句),千重樹影一窗花。小齋花影淡於雲,細細爐香手自薰,三面玻璃人似玉,不須紗幔障宣文(用尊集佳句)。”〔9〕冼得霖這首詩是冼玉清情懷的最好的詮釋。

  冼玉清對文史藝事無不精研,在嶺大任教授,頗有名氣,舊社會這樣的女子甚爲罕有。加上她矢志不嫁,難免會被人議論。要拒絶社會上的種種誘惑,確實需要守身如玉的高風亮節。這種身世和處境自然使她的詩充滿了一種清高、拔俗,不同凡響的情懷,故能咏出“香餌自投魚自遠,笑他終日舉竿忙”的隽語。而獨身的孤寂和冷清,難免産生一種憂怨之情。因而在她的詩作中清新和憂怨表現了一種清凄之美。自然在國難來臨,國破家亡的走難時期,這種情愫則有極至的發揮。抗戰期間寫的《流離百咏》正是她真情的咏嘆調。如《初扺赤坎》:“國愁千叠一身遥,肯被黄花笑折腰?地限華夷遺恨在,幾回痴立寸金橋。”〔10〕其詩立意深刻,語句銘心鏤骨,是其清凄風格的體現。

  再看她的《授課》:“更無紗幔障宣文,百二傳經愧博聞,虞傳著篇先勸學,一生砥礪在精勤。”〔11〕這首詩檏實無華,語意深刻,進入了一個很高的意境。在最簡陋的教室上課,面對衆多學生,她勉勵自己更要博學,著書是爲了勸學,一生要精勤奮進。首句和末句,可謂極盡其妙。

  另一首《寫志》詩更顯孤芳自賞:“廿載皋北自抱芳,任銷心力守書堂,拒霜冷淡秋荼苦,欲植青鬆蔚作樑。”〔12〕這首詩清高拔俗,直抒胸臆,面對世味秋荼苦,但其志不屈。詩人仿如傲霜秋菊,清高不群。

  冼玉清痛恨日寇侵我家園,悲嘆國民黨當局的腐敗無能。在澳門所寫的《危城逃難記中》可謂一字一泪:“市絶無軍警,鳥雀均寂。惟見坦克四輛,日軍疏疏落落三五人,大新先施公司高竪紅日旗而己。似此情形,狄縱無意取廣州,而我當局委而去之,狄雖欲不取不得也!夫戰而不勝,兵甲之不堅利耳!兵不血刃,狄人未至而棄城先逃,此萎靡無耻之人格,寧能俯仰天地間謂人耶?决西江之水,不足以洗此奇耻!寇可恨,而召寇者更可恨耳!”於是她咏出了“可憐千載雲中鶴,半夜歸來失故巢”的驚心動魂之句。

  冼玉清有些詩歌清淡之中亦帶幾絲憂怨,它更顯露出一種意境的昇華,增添了詩的魅力。

  平心而論,即使在解放後的生活中也有不少令她惆悵的事情,1952年嶺大並入中大後形勢並没有當初她期待的那樣平静,當時對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特别是嶺大的舊教授,學生常常懷着一種不太信任的眼光。而出身富裕家庭的人,難免有一種負罪感。在極左思潮的年代,頻繁的政治運動,使冼玉清難以適從。早在1952 年的思想改造運動中冼玉清就自己作檢討:“我向往‘賢人君子’的人格,講究舊道德、舊禮教,舊文學,講話常引經據典,……這些都是封建保守思想”。〔13〕當時學校並不看重這類知識分子,她本來可以在學壇上多作貢獻,但年剛60歲,馬上要辦理退休,她確感到無可奈何,一種幽怨之情自然在她的心頭繚繞。特别在她晚年患乳腺癌後,疾病的痛楚使她的詩更帶幾分悲凉和傷感,詩人的憂怨也只能托詩歌來傾訴。她的遭遇與陳寅恪先生的命運大體相同,陳先生是中國的史學泰鬥,其父陳三立是著名詩人,家學淵源使陳寅恪先生對中國舊體詩十分沉醉。陳冼兩位大師的互相唱和,皆成爲傷時感世的不朽之作。1950年仲冬他們同游漱珠岡的詩歌,留下了一代才人的心聲。

  “陳寅恪:《己醜仲冬純陽觀探梅柬冼玉清教授》

  我來只及見寒梅,太息今年特早開。花事已隨塵世改,苔根猶是舊時栽。名山講席無儒士,勝地仙家有劫灰。遊覽總嫌天宇窄,更揩病眼上高臺。

  冼玉清次日韵和之雲:

  騷懷惘惘對寒梅,劫罅恁誰訊落開。鐵干肯隨春氣暖,孤根猶倚嶺雲栽。苔碑有字留殘篆,藥竈無煙剩冷灰。誰信兩周花甲後,有人思古又登臺。”〔14〕

  在這首詩中冼玉清以寒梅自比,生命的光華在“劫罅”中綻放,她的身軀獻給了春天,孤獨的身影倚托嶺雲。逝者如斯,古碑殘斷,藥竈灰飛,但新一代的懷古志士,又登上了歷史舞臺。詩歌的情感逥盪曲折,從迷惘到朗然,從幽怨到感慨,最終豁然開朗,以樂觀的情懷面對一切。這確是不同凡響的佳作。

  2. 精深而廣博的詩學功底    

  冼玉清的詩學研究是沿着中國傳統的路徑下功夫的,她於1929年夏在澳門向黄晦聞先生請益時的一段答話,作了清晰的表述。

  “遠溯風騷,以明詩人風世勵俗,温柔敦厚之教,與騷人忠厚纏綿,言情叙景之法。近探漢魏詩之造意,與六朝之造詞;而十九首之婉轉附物,惆悵切情與陳思王之隽練噴薄,阮步兵之腴厚遥深,陶淵明之冲淡精拔,大謝之奇麗藴鑿,小謝之清發風華。皆爲詩學之不眺之祖。下及有唐一代諸家之變化,和李太白之氣韵超邁縱横飄逸,與杜工部思力之遒厚,皆詩學當循之門徑。”〔15〕這段話的大意是:詩學首要瞭解各朝的詩體風格,各家的獨特風貌。即從上遠溯《詩經》,瞭解詩歌敦世勵俗的社會功能,學習楚辭《離騷》,體會屈原的愛國情懷和他抒情寫景的方法。精讀漢賦魏詩,直追漢魏風骨,學習他們的創意。讀六朝的駢體文,熟悉他們的遣詞造句的精巧。學習《古詩十九首》婉轉的託物寄情的方法,研究其惆悵情懷的真切流露。學習曹植隽永的詞藻,磅礴的氣勢。學習阮借厚潤而深刻的文風。師法陶淵明的平淡自然,謝靈運的奇麗多姿,謝脁的清逸秀麗。他們都是學詩者傚法的榜樣。下則法取三唐諸家的變化。尤其是要學習李太白氣韵豪邁,縱横飄逸和杜甫想象力豐富,蒼勁力遒的風采。這正是冼玉清治詩的學習體會。

  對於詩歌創作,冼玉清强調詩言志,要真率坦誠,只要出於自然便是好詩。這是首要的要求;其次詩歌要合乎格律,聲韵平仄要嚴謹,平仄相對才能表現聲律的揚抑和節拍美。音韵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因爲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但創意比格律更爲重要。馬萬祺先生在回憶起冼玉清教授在講授中國文學古今詩詞時一段話很值得回味:“她認爲真粹仍應以立意爲主,而聲韵格律則要盡力配合。……主張以意爲重,格律次之,並指出崔顥所寫的黄鶴樓七律爲例,其上段‘昔人已乘黄鶴去,此地空餘黄鶴樓,黄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其中黄鶴一去不復返,只頭一個字爲平聲,此外其餘都是仄聲,可謂破格律之至,但當時李白和嚴滄浪等人皆欣賞該七律無與倫比。”〔16〕

  冼玉清認爲詩的内容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她曾對同一教研室的鄭孟彤先生講過:“詩的好壞,主要决定於它的内容。詩歌是要反映現實,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的。你看在文學史上任何時代都是以王粲的《七哀詩》,杜甫的《哀江頭》、《咏懷五百字》,白居易的《秦中吟》、《新樂府》等爲佳作,這是因爲這些作品與人民生活、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當然,詩的内容是通過藝術形式來表現的,這就得看詩人的藝術功力了。”〔17〕

  談到冼詩的藝術功力,歸功於她不懈的實踐和努力,早在學生時代已深得清末翰林江孔殷的悉心指教,主嶺大講席後她與名家唱和見多識廣,和她酬唱的都是國内名流,如陳寅恪、柳亞子、楊壽昌、黄節、沈尹默、文毅甫、陳融、馮秋雪、黄尊生……常和名家切磋詩藝,常在大場面中即席賦詩,故功到自然成。如冼玉清1958年訪華僑農場有“香茅油滴黄橙液,橡樹膠流白乳霜”的佳句,68歲時有詩句“筐滿鷄心柿,盤堆鴨咀梨”,其精巧工對令人叫絶,可見她煉字遣句的精深功力。

  3. 深厚國學基礎上的詩歌創作

  冼玉清的詩是在她博通文史的基礎上鎚煉而成的,她國學基礎深厚,成爲她詩歌的最大特色,也是一般詩人難以企及的。冼玉清對國學之沉迷和勤奮令人欽佩。“餘之程序,上午授課,下午到圖書館讀書,日日如此,未嘗或輟。10月12日下午五時由圖書館出,手一捲,且行且讀,館員陳燦、徐興顧餘曰:女士氣尚鎮定如是耶?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學校已宣佈疏散婦孺已。”〔18〕 她以學校爲家庭,以學生爲子女的理想,决定了她能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學問。

  她對廣東文史致力尤深,著有《廣東鑒藏家考》、《廣東印譜考》、《廣東叢帖叙録》、《廣東藝文志題解》、《廣東女子藝文考》、《廣東文獻叢談》、《廣東釋道著述考》、《嶺南掌故録》、《南書樓廣東書目》等名著。精通文史使她的詩多帶了古檏蒼勁的色彩,内涵更趨豐富,意境更爲深遠,個性更加突出。在她的文史研究中,天文、地理、動物、中醫、釋道、碑帖、書畫、鑒藏無所不包,無所不及,故她的詩歌凸顯了一種博識而宏觀,精深而兼蓄的意藴。

  冼詩在選題上頗注重歷史價值較高的題材,《流離百咏》中就有《燕喜亭》、《鹿鳴關》、《耒陽謁杜甫墓》、《桂林龍隱岩詩元祐黨人碑》等詩,作者對當時吟咏的名勝景物都在詩注上一一考證,其詩注分外生色,與詩相互輝映,形成别開生面的文史詩歌。她的《漱珠岡探梅次韵和陳寅恪的詩》是她精熟嶺南文史的鮮明體現,其中“苔碑有字留殘篆,藥竈無煙剩冷灰。誰信兩周花甲後,有人思古又登臺”講的都是漱珠岡上純陽古觀的歷史,也因爲她精熟古觀上的殘碑,故能出工巧之句。“觀壁壘嵌碑,泐於道光己醜,距今一百二十年。故餘作有兩周花甲之句,亦極巧也。”〔19〕 她撰寫過《天文學家李明徹與漱珠岡》的論文對純陽觀的歷史如數家珍,這些詩句都是學術與才情的結晶。所以古雅是冼詩的風格,這種風格在她的五言詩中表現最爲出色。

  冼玉清博學多才,她對繪畫、書法十分陶醉。其繪畫師事李鳳公。1929年秋至於1930年夏冼玉清北游京都,當時繪就《舊京春色圖》,名人墨客紛紛爲之題咏,竟達47人之多,成爲藝林佳話。抗戰期間,她目睹國難當頭,走難者浪迹天涯,以血和泪構寫出《海天躑躅圖》,感人至深。藝術的薰陶,使她的詩别開生面,表現出一種藝術家獨到的眼光,對景物的描寫特别細膩,對色彩敏感,空間開闊,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形象感躍然紙上。這是她詩歌清新感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1936年自繪自題的《水仙花圖咏》詩是一個最好的寫照。

  “約素含娟總自然,不衿香色不争妍。自憐時世空清怨,别許閑身托净禪。羅襪凌波珠作佩,縞衣湔雪閬風圓。絶俗孤標遺翠羽,高山情調依朱弦。蘭幽菊淡輸清艷,獨捧檀心洛水邊。”〔20〕  

  這首水仙花圖咏仿若一幅工筆畫,其精細的描繪形象的語言,非繪事者可形其狀,亦非善詩可表其情。其中“羅襪凌波珠作佩,縞衣湔雪閬風圓。絶俗孤標遺翠羽,高山情調依朱弦。”令人驚嘆。其工對精巧,想象豐富,委婉深秀,逸致過人,正是從繪畫得來的詩外功夫。

  4. 發揚嶺南前賢的光榮傳統

  從學術的繼承流派分析,冼玉清當屬九江學派的傳人,清代鴉片戰争前後,嶺南大儒朱次琦先生開創了九江學派,培養起康有爲、簡朝亮等著名弟子,其中簡朝亮最能秉承先師的學術傳統,培養了大批學術人才。陳子褒先生和黄節先生都是簡朝亮弟子中的皎皎者,兩位名家對冼玉清産生了重要的影響。故冼玉清學術師承有源,她常稱自己是康有爲的再傳弟子。冼玉清所撰寫的《朱九江對外之正義感》一文,表述了她對師祖的仰慕,同時也表達了她决心繼承朱九江的愛國傳統,以天下爲己任。她鍾情於鄉邦文化,立足故土,努力汲取嶺南先賢的思想精華。

  從冼玉清所撰寫的《廣東藝文志題解》可見,她對嶺南前賢的作品都做過深入的研究。而對楊孚、陳白沙、何維柏、陳子壯、朱九江、樑廷柟、招子庸、黄遵憲等人寫過專篇的研究論著,例如她對嶺南學術的第一人——楊孚的詩作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其詩:“四言爲句,體序《詩經》。造語古雅,且饒風致。但其用韵與唐後的韵書不同。”“其韵語悉用古韵”〔21〕故楊孚的詩韵帶古雅之音。張九齡的詩清淡平和善用比興之法,屈大均稱:“東粤詩盛於張曲江公,公爲有唐人物第一人,詩亦冠絶一時。”〔22〕冼詩的清新淡雅明顯從張曲江詩中汲取了不少精華。冼玉清的學術道路與屈大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們都以詩歌爲專精,同時又深究廣東文史,平時愛以詩記史,以詩論事。冼玉清十分喜讀招子庸的《粤謳》,直到病危前她一直致力於《粤謳》的研究,並完成了初稿。文中指出“粤謳這一活潑、富有戰鬥性的文學形式和大衆化通俗化的語言風格,在過去民主革命時期,它能爲當時的政治服務,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鬥争,在今天更應也更能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23〕  這些事例都體現了冼玉清對嶺南前賢優良傳統的傳承。

  冼玉清的成就更在於她詩歌的創新性,嶺南向來女詩人不多,冼的大量作品填補了這一空白。她的詩歌自成風貌,清新真切而動人,平和檏實的詩風樹起了一面亮麗的旗幟。她的詩表達了婦女與命運的抗争,她的詩流淌着玉潔冰清的女性之美。在舊社會她有感時傷世的悲吟,在新時代她有豪情滿懷的頌歌。冼詩充滿了濃郁的南國風情,詩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飽含了詩人對鄉土的眷戀和熱愛。這一切都體現了詩人非凡的創造力。冼玉清的詩歌在嶺南詩壇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冼玉清的成就歸功於她的天賦和勤奮,她犧牲了個人的幸福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和學術之中,其真誠和志向令人們深爲感動,所以無論是師長還是朋友都無私地幫助她,支持她。黄節先生把一生的詩學方法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向她傳授,她深知道自己的成功凝聚了老一輩學者的無私奉獻。所以當她病危的時候,也把自己的所有遺産、珍藏的書籍和文物都毫無保留地回贈社會。冼玉清竪起了一座豐碑,無論是詩歌、學術和人品都永遠被人們深深地景仰。

       注釋:

  〔1〕莊福伍:《冼玉清生平年表》,載於《冼玉清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版,第115頁。

  〔2〕録自《碧琅玕詩鈔甲集》頁17。

  〔3〕冼玉清:《憶黄晦聞先生》刊於1935年3月5日,《香港工商日報》,《黄晦聞追悼專號》。

  〔4〕《流離百咏》,《自序》。

  〔5〕《冼玉清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版,第123 頁。

  〔6〕油印本《下鄉參觀雜咏》第5頁。

  〔7〕油印本《下鄉參觀雜咏》前言,1958年5月。

  〔8〕《冼玉清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版,第117、118頁。

  〔9〕《冼得霖、李叔寬、陳融給冼玉清的詩》,載於《冼玉清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版,插圖。

  〔10〕録自《流離百咏》第1頁。

  〔11〕録自《流離百咏》第3頁。

  〔12〕録自《流離百咏》第4頁。

  〔13〕見冼玉清《檢討我的保守思想》,轉引自《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48頁。

  〔14〕廣東省文史館、佛山大學佛山文史學研究室編《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頁。

  〔15〕冼玉清:《憶黄晦聞先生》,刊於1935年3月5日,香港《工商日報》,《黄晦聞名追悼專號》。

  〔16〕馬萬祺:《緬懷冼玉清教授》,《冼玉清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版,第13頁。

  〔17〕鄭孟彤:《冼子音容笑貌深留我心》,《冼玉清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版,第52-53 頁。

  〔18〕《冼玉清誕生百年紀念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1995年版,插圖。

  〔19〕廣東省文史館、佛山大學佛山文史學研究室編《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頁。

  〔20〕這首詩初稿不同,以修改後的詩文爲準。

  〔21〕《冼玉清文集》248頁。

  〔22〕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2,《詩語》。

  〔23〕《冼玉清文集》300頁。

  (作者:冼劍民 暨南大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