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烽火歲月中的冼玉清二三事
1944年6月,日寇强渡新墻河,發動湘北戰事,粤北緊張,於是曲江大疏散,廣東省政府及部份所屬機關復遷連縣。這時,嶺南大學教授、著名文獻專家冼玉清女士,從曲江轉徒坪石,到達連州,居燕喜中學校舍。她雖年近50,但檏實、端莊、文静的氣質,使人産生敬意。平日,她除在國立中山大學連縣分教處、省立廣州女子師範等學校講課外,還經常“以文會友”,即興作詩。其《卸裝燕喜學校》詩雲:“四面驚心遍楚歌〔1〕,流人又喜得行窩。巾峰書舍思張栻〔2〕,湟水船樓憶伏波〔3〕。且寄閒情尋石燕〔4〕,可堪陳迹慨銅駝。玄亭有酒留遷客,慷慨燈前説枕戈。”友人王韶生看其詩,贊不絶口,即席《和作》。其《燕喜學校閒居》詩雲:“謫居猶得佳蓬萊〔5〕,倚檻看雲日幾回。唐宋風流亭頽落〔6〕,鬼神斧鑿石崔嵬。摩崖清曉尋璇宇〔7〕,臨水斜陽泛玉杯〔8〕。如此林泉供寄傲,江南莫賦子由哀。”潘詩憲、盛九萬等教授見詩即時揮筆《和作》。此外,還有文毅甫教授的《訪冼玉清教授》、劉一廬教授的《玉清教授來連》、黄文寬律師的《小詩四章》等。這些詩歌,後由她匯編爲《連陽詩録》,發表在《建國日報》副刊上。因此,許多大學教授、講師和學生,連縣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都覺得和她吟詩作對、談笑風生是一種欣慰。
冼教授很注重歷史文獻,她説:“欲人民之愛國,必須使其知本國歷史地理之可愛,而對於本鄉本土尤甚。所以言史學者,對於鄉邦文獻,特爲重視也。”故而,她一來連州,就精心採閲誌乘,諮詢觀察,對連縣歷史源流、湖光山色、氣候物産、風土人情和名人軼事瞭如指掌,先後寫出《連縣之史地賞忻》、《劉禹錫在連州》、《静福山之文獻》、《孟賓於之詩》、《連陽掌故》和《連州三月記》等文章。文如其人。她的詩文,在抗戰烽火歲月裏,既表現出一種憂國憂民的豪氣,又不失女性的婉約、細膩、纏綿。如果她没有對祖國、對民族的深切熱愛,没有對同胞的誠摯感情,没有豐富的閲歷和淵博的知識,大概是很難寫出這樣令人感奮的詩歌與文章的。
是年中秋,連縣民教館、婦委會聯合舉行“迎月會”,邀請冼教授講話。她覺得於此兵荒馬亂之秋,能在這幽静的連州山城賞月,機會難得。無奈因國難當頭,生活顛沛流離,她手邊没有一本書,僅憑記憶,向婦女講述唐代《詩人對月之各種感情》。在演講中,她朗誦、分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對月的“思鄉”、“憶兄弟”、“丈夫憶妻”、“妻憶夫”、“懷友”、“懷古”、“幽怨”、“情思”以及“少年得意”、“將軍得意”、“豪放”、“悲壯”、“偉大”等激發民族自尊心、令人振奮的詩歌後,下結論説:“月是天上最美麗的東西。詩是人間最美麗的東西。情感是世上最微妙輕靈的東西,詩人把他們的情感合天上人間最美麗的東西描寫出來,所以姊妹把它貢獻給各位聽。”
“在座諸君,有是遭亂的,有是離鄉的,有是遠隔兄弟姊妹朋友的,有是夫婦分離的,有是曾經戰陣的軍人,有是無憂無慮的少年,我們對着今晚的月亮,情感又怎麽樣呢?總之希冀抗戰成功,希冀和平早日降臨,這是我們共同的心理。但祝明年中秋,戰氛盡掃,各返鄉閭,我們得到一個更美滿、更如意快樂的賞月。”由於她的廣州話講得音色純正、清朗,博得人們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特别是,婦女們聽到她激昂慷慨的肺腑之言,十分感動,對她的愛國熱忱和凛然正非常敬佩。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一年前,冼玉清教授“但祝明年中秋,戰氛盡掃”的預言,果然成爲歷史。
注釋:
〔1〕長沙衡陽已失,英德、清遠復告急。
〔2〕半山有張南軒讀書堂。
〔3〕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相國吕嘉反,帝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率樓船師十萬出桂陽下湟水討平之。
〔4〕校内有飛燕石。
〔5〕用元稹句。
〔6〕唐宋名宦王仲舒、劉禹錫、杜杆、陳奕等曾建亭於此。
〔7〕校内有唐宋石刻二十四處。
〔8〕燕喜亭右有流杯池。
(本文原載《嶺南文史》95年第一期)
(作者:謝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