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幻想與自由——有感於吴健暉的繪畫
吴健暉選擇了抽象藝術,抽象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已經不多見了。後現代主義條件下抽象藝術正在遠去。吴健暉恰好在適時候選擇了抽象藝術,我們把它的抽象藝術理解爲現實的抽象,也就是説,在抽象符號下隱蔽着現實的話語。抽象藝術的特徵就在於它的非叙事性、非形象性,在西方藝術的歷史上,抽象藝術是在與古典藝術、學院藝術的對抗中産生出來的,其意義也體現在對傳統的反叛,同時也通過語言的形態表達了工業時代的視覺經驗。但抽象藝術由半抽象逐漸走向純粹的形式,成爲對形式、媒介的純粹的體驗越來越遠離現實。當抽象藝術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就産生了波普藝術。波普藝術是在與抽象藝術的對抗中浮現出來的,這是一種叙事性的回歸。明確地表達一種現實的經驗和評論。同時反映了後現代主義的大衆文化條件下的視覺經驗。
抽象藝術顯然是無法直接叙事的,没有形象,没有事實,它是叙事的剥離。但是,吴健暉對抽象藝術的選擇是出自自身的動機,他不是從一種價值出發,而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他在大學接受的是寫實藝術的訓練,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進行寫實油畫創作。但他後來感覺到寫實繪畫對自已的感情表達有一定的阻礙。總是走不出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空間。他想更多地注入内心的感受,同時想擺脱形象的誘惑,追入對形式、材料、色彩、肌理等因素的直接體驗,就像在現實生活中對於環境、空間的視覺反應所産生的情感反應與心理聯想。
如果我們把吴健暉這種少有的抽象風格放到九十年代以來的實驗繪畫中來看,它剛好象從表現的抽象。激烈的情緒和情感的述説這種充滿壓抑的,轉向明朗的裝飾性的表現,正向抽象表現主義向後色彩抽象過渡的風格,如馬克·羅斯科和劉易斯?莫襄斯那樣的風格。這種轉變實際上與波普藝術的出現是同步的。爲什麽這麽説呢?我們可以來分析吴健暉的作品。在他的畫面上大部分都没有色的過渡,在明暗與色彩都没有灰色的關係,没有中間的層次,色彩本身既是記號的背景,也是畫面的主體。在背景和記號下面有一種隱蔽的叙事。這種形式指示着兩種意義,一個是公共圖象,亦即當代的視覺經驗和視覺空間。吴健暉的畫上雖然没有具體的圖象,但表達了這種經驗,大面積的平涂,非常飽和的顔色。舒適明快的光感這種效果與公共環境的視覺感受是一致的,如現代建築、街道、緑地、室内設計等,甚至於説,這樣一種繪畫在任何一個室内空間,在寫字樓、現代家居,都會有一種愉快的和諧。
但是畫家並不追求這種裝飾性的和諧,而是反映一種生活的態度,就像畫家自己説的:“用一種輕鬆的心態來面對每一件作品。他的作畫方式是先用畫筆醮滿顔料在畫面上隨意地涂抹,然後把稀釋的油畫顔料用刷、潑、灑、噴、撒、繪、染等方式,輕鬆愉快的節奏在畫面上一覽無餘。英國的波普藝術家漢密斯頓有一件作品《我們今天的生活爲什麽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表現了大衆文化與消費主義時代對於現代生活的向往與幻想。在這樣一種圖象下面,它已經是一種公共空間和個人的心襄空間的統一,是藝術家對於生活的一種認知態度在形式上的反映,他有效地把握了形式,把藝術的行爲方式與生活的方式融爲一體。吴健暉的作品是抽象的畫面,從意義的層面上來説,他是把漠米爾頓的圖象拼貼轉换爲現代的視覺空間,在這樣一種視覺關係中,同樣隱藏着物質世界的誘惑與幻想。對藝術家來説,這也是一種階段性的表現,可以假設,如果他的生活進入另一種狀態的話,他的抽象很可能發生變化。抽象藝術的真實性就在於情感與感受的真實表現,與具象藝術的根本區别在於具象藝術可以完全把個人隱藏起來,就象波普藝術那樣,達到一種非個人的表述,完全是對生活或社會的記録。
這也涉及到個人經驗與獨創性的問題,抽象藝術在圖式上的模糊性與非叙事性,不可能直接陳述某一事實和觀點,抽象藝術没有豐富的形象作爲補充,在色彩、綫條、體塊等記號的排列中很難辨識出個人的存在,後現代主義的抽象藝術實際上面臨着具象藝術同樣的問題,對個人經驗的真實表述。就像吴健暉的作品一樣,無論在生活的哪一個時段,他追求的生活標準,那種優雅、節奏、韵律、靈動、生命、漂浮,這樣一系列的概念。它實際上規定了記號的所指,他表達的一種精神的愉快,一種自由的生命狀態,同時也有生活的幻想。但其負面則是缺乏一種深刻和壓力。他想擺脱具象的壓抑而走向抽象,實際上是提供一種生活的幻想來擺脱生活的壓力,於是他的色彩充滿着夢幻,這樣我們又回到前面的話題。應該説,抽象藝術一般是不追求象徵性的,但如果把吴健暉的畫作一種象徵的解釋,可能更能理解其作品隱蔽的叙事性内涵,其實這也是抽象藝術在當代藝術條件下擺脱抽象唯美主義的重要途徑。在吴健暉的很多畫上都有一些深色的記號,他使我們想起中國傳統畫中用筆墨表現的山石或樹木,吴健暉自己也談到傳統水墨畫對他的啓示。但是,我們並不把它理解爲傳統文化的記號,而視爲抽象的人的特徵,個體的人實際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尤其在當代文化中,傳統與現代的衝突總是人的精神困境的來源之一,吴健暉的畫中,黑色的記號飄浮在一片天清誘惑的艷麗色彩之上。雖然從形式上説,黑色是對純的中和與制約,但它也是既對抗而又相互依賴的關係,我們在接受與享受大衆文化與消費主義,然而對它的激烈對抗中保持人格的獨立與自由,雖然這種對抗往往是徒勞的。在個人的記號後面是純粹的顔色組織的一個巨大的視覺空間,一個消費主義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的存在是一種幻想中的自由。
(作者: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