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記畫家楊觀鬆先生的學藝之道



  楊觀鬆,惠州市人,自幼酷愛書畫。少時曾跟隨惠州著名畫家李長天先生學畫,其好學、聰穎深得李先生的喜愛。時因家貧,宣紙也是可望不可及的事,還是李先生送紙、送筆。所送的畫皆寫上賢外孫學可,其喜愛的程度可見一斑。李長天是一位極其全面的畫家,其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無一不精。楊觀鬆對其作品都曾認真地臨摹學習。只可惜史無前例的一場風暴,李先生被迫擱筆停畫,學生也只好黯然離去。在文革中他並未放下手中的筆,出宣傳欄、畫宣傳畫、畫毛主席像,爲各單位畫“毛主席去安源”的畫也不下七八幅,這個時期涉足了水粉畫、油畫、裝飾畫,並練就了一手過硬的美術字,書法也大有進步。1975年,楊觀鬆有幸以一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名額推薦到廣東藝術學院(廣州美院)進修。

  他所學的專業雖然是包裝裝潢,但在文革肆虐近十年的文化沙漠中,能有如此的學習機會有如是久旱逢甘露,在學院得到麥華三、林鳳青、劉露薇等教授的悉心教導,學業大進,麥華三教授的“三層十二級”的基礎教學,也成爲楊觀鬆今天教育後輩學習書法的綱要。

  熟悉楊觀鬆的人都説他檏實、正直、平和。他不趕時髦,不追潮流、不追名逐利。他工作之餘,硯田中默默耕耘,平平淡淡做人,老老實實畫畫。他的畫亦如其人,清淡、厚道而不淺薄,含蓄而不張揚。

  楊觀鬆擅畫花鳥,荷花是千百年來歷久不衰的繪畫題材,他没有把僵化的傳統題材限定在模式的照搬與套用上,爲了尋求突破,經常留連於惠州西湖的荷花亭中,或晨或暮,或風或雨,後來畫家乾脆家中種一缸荷,朝夕可以相對,作品《在雨中》、《夏夢》、《荷》都用不同的手法表現這一古老的題材。有用墨酣暢淋漓的,有朦朧夢境中的,有滂沱大雨的。爲追求那風雨飄潑的效果,他雖無廢畫三千,也是廢紙一堆了。惠州學者杜法康觀後即爲此畫賦詞《畫堂春》“滂沱雨打荷塘,水珠葉上聲揚,荷池風怒水泱泱,翰墨春光。風疾紅衣幌曳,雨中花蕊斜妝,丹青飄潑野庭芳,畫意中藏。”

  同道中朋友曾有戲語:“楊觀鬆你是李長天學生,但你的畫却無李長天的味道,這是爲何?”此時他只微笑不語。是的,他認爲天下之大,畫派之多,人又何必要認定一家呢?學習先生的作品,應追求其筆意,其神采,他極不主張把自己納入哪家、哪派,人有各種愛好,各種所長,無論書法與繪畫,總之你覺得適合你的,你喜歡的都可以去學習、去研究、去發揚。所以他畫畫從無門户之見,書與畫的創作能融衆家之長,追求深厚、剛勁、蒼拙、意境深遂的風格,他也感到長期從事包裝設計的工作與繪畫也是相得益彰,所以他很注意畫畫外的修養,繪畫之餘,堅持書法練習,“蘭亭序”是他每日之課,放翁雲“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是學書至理,亦是學畫之理。對畫家來説三分技巧,七分修養與悟性。畫家在孜孜以求,堅持不懈,願他在人生的黄金季節不斷邁向更高的藝術境界。

  (作者:陶汝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