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創作瑣談
讀書時,喜愛油畫,到畢業後也一直堅持油畫的創作,如此幾年,從蘇派到印象,到超寫實,大致是我的足迹,在畫了一段時間的寫實油畫後,漸漸發覺油畫好像並不是非常適合自己。
1998年偶然的機會,一位旅美畫家到我工作的城市參加一個畫展的開幕式,由於我本來就喜歡這位畫家的水彩作品,所以我與他進行了一些水彩方面的探討,這次簡短的會面後,我開始嘗試進行水彩的創作。
其實談到水彩,因爲中學到大學都是以水彩爲主,所以,水彩對我來説是“重操舊業”。但讀書時只不過將水彩當作一種色彩造型的訓練手段,並没有將水彩當作一種創作手法進行運用。當我重新開始運用水彩進行創作時,發覺非常適合自己,并且由於進行過一段時間寫實油畫的基礎訓練,在進行作畫時來得得心應手,不用費太大勁,就可以較好地利用水彩工具和技法進行作品創作。
傳統的水彩作畫講究“水”的運用,利用水流動、滲化的特點傳達我們所要表達的對象。水彩也正因爲這樣的特點,使水彩在創作上有一種“取巧”的味道,但也許是由於受到現代寫實油畫的影響,我更願意用一種較寫實的手法來表現繪畫對象,我希望作品既有傳統的寫實形象,又具備現代的人文意識和構圖意味。
無論在創作風景或静物,我都喜歡用中心構圖的形式,這樣可以令視覺效果更加集中,在選擇對象上,也盡量安排一種較爲“板平”的構圖,達到一種視覺衝擊力和一種較爲現代的構圖。
《聯繫》是我較新的一張水彩静物作品,這張作品較全面地體現了我的藝術主張,也許是由於工作後所經歷的人生感悟,我一直認爲對於創作來説,必須要表達一種物象内部更深層的東西。在創作作品之前,我會仔細地考慮,選擇何種對象,如何對對象進行安排,主體和環境如何搭配。我較喜歡静物,主要是因爲能够在不多的繪畫時間裏進行寫生。《聯繫》的描繪對象是兩只不同類型的玻璃酒瓶,高矮、寬窄正好形成一種對比;一條灰褐色的麻繩重復但較散亂地把兩只酒瓶捆綁在一起,兩只酒瓶并排在一起,小桌面是一塊白色的棉布,背後是一塊由幾塊木板釘合在一起的長方形木板。作畫時間主要在午後,因爲這段時間光影正好斜照在物體上,産生了光影對比强烈的一種富有意味的畫面,深色背影木板、白布形成了一種黑白灰對比,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簡潔、平直的甚至有點“板”的感覺。但我試圖通過這種“簡、板”的畫面表達一種現代的,具有人文意味、時光凝固的感覺,同時也傳遞出我要表達的思想内涵;人與人、人與事、事與時、時與人之間重復不斷的,似乎清楚但又模糊不清的那種聯繫。在主體對象上本來還有一些窗格的投影,在創作時去掉了,是爲了使畫面更加簡潔。對象安排好之後就是怎樣畫了,在正式畫之前,還拍了些相片,目的是預覽一下畫面構圖和推敲一下色調。
畫素描稿較爲嚴謹,因爲是用寫實的畫法。畫得較慢,盡量一次完成準確的形體。紙張選擇的是河北保定的水彩紙,這種紙我很常用,對紙的性能比較熟悉。畫好稿後就開始上色,色彩的處理是一種統一的暖褐黄色調,一種懷舊的調子,作品是先畫主體,再畫背景。主體的繪製較爲順利,但由於開始畫得較快,色調處理上,特别是麻繩的色彩處理上不太滿意,但是基本上還是達到了要求。在畫背景的時候却遇上了一些困難,我用的是温莎·牛頓牌水彩顔料,這種顔料容易畫灰,所以小心地在其它地方試了試才敢畫背景,色彩上的處理是較平的,目的也是爲了達到一種現代色塊分割的畫面效果。這裏要提到的是麻繩的技法處理,雖然是較寫實的畫法,但又想保留一些水彩的“水”味,因此在麻繩的畫法上是運用了一些水彩的傳統技法,如色彩滲化,筆觸等,左邊酒瓶的高光是先用水彩覆蓋液留空,再輕洗周圍畫出來的,也是整幅畫唯一使用覆蓋液的地方。
作品完成後經過一段時間慢慢調整,可以説是基本達到了創作目的和預想的效果,自己在繪畫過程中也受到這樣那樣的影響,在某些細部的處理上還是可以看出情緒對畫面、色彩處理的影響。此畫完成後參加了2004“廣東省第三届水彩畫展”並獲優秀奬。
我在創作中嘗試用一種現代分割的塊面構圖,簡單的對象,寫實的手法,統一的調子來表達一種富有人文意味,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似是而非的感情,不知成功否,但會爲此而努力。
(作者: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