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擊石起漪漣 妙筆走丹青——畫家範淳奇及其作品印象



  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對藝術孜孜以求的人,總是希望自己有一種與衆不同的、强烈的、屬於自己面貌的東西,這就是所謂“風格”吧。生活在南國這塊熱土上的衆多的書畫藝術追求者中,年輕的範淳奇在書法、繪畫、編報幾個園地積極耕耘,在圈内外已漸被人們所認識。不能説他的“風格”已建立,但他確在走自己的那條路。

  以自己的感覺貫穿於書畫作品中,並通過作品向人們叙述藝術的永恒,是範淳奇得到最大滿足的藝術基座。這位生長在嶺東鄉鎮的年青人,自小對於書畫有一種特别的感情,這種感情浸潤在心裏,使他對揮毫潑墨情有獨鐘,及至負笈華南師大美術係和供職於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後,便更感中國墨色通過書畫展現出來的韵致,有風骨美和氣度美。爲了這些美,也爲了通過這種美來達到自身價值的體現,範淳奇書生氣十足地進取着。

  繪畫之事,實際上是畫家如何去體現自然的問題。這點,淳奇是有體悟的。至於如何表現,他則坦言仍在摸索中—這藝術追求的日子還長着哩!

  範淳奇是屬於那種有自己“胸中丘壑”的人。在墨分五色的韵意中,將自己的“畫外功”融入其間,在剔去一些繁雜表象的筆墨展示中,他筆下流露出簡潔、幹練而賦以寓意的情感。淳奇的用筆之妙,在於他能跳出構圖的局限性來把握一定的法度,盡情揮灑自如地宣泄胸臆,而不願把“殘羹”爲新的拼盤搬上桌臺。

  荷花系列之《又見荷花紅》,是淳奇畫意墨意俱佳的作品,她讓人感到:墨荷在淡淡的殘紅中凸顯着强盛的生命,在散發着泥土清香的同時,似乎還能聽到盆盤大小的荷葉下庇護着的小精靈青蛙的叫聲。而《風雨同路》則是淳奇信手揮灑之作,一種文人情結的隨意或説急就過後,山石的皴法及赭、藍調相襯的“以天地造化爲師”的絪緼境界躍然紙上,畫面跳躍、墨韵流暢彰顯着飛動之氣;我想,這種多少有些“狂”態的走色潑墨,决非其“眼高手低”的信手涂鴉,而是其情感内心的自由張展。再讀《秋聲》一作,更是畫家優雅的文人心境的表現:幾枝殘荷窗牖般地交織一起,露氣開來,清空一片,此畫的落款置陣布勢亦古意飛揚,顯得疏朗空靈而淋漓酣暢。淳奇的有些作品構圖,敢於大塊置白,清爽而大膽地營造了畫面的格局;他有不少“很中國”構圖的畫作,筆墨間的抒情取向實在氣韵見功。

  1995年起客居香江,是淳香人生及藝事的一大轉折。香港是東西文化的交匯點,在那一方變幻莫測、繽紛斑斕的世界裏,他更是開了眼界。

  範淳奇先後加入香港美術研究會、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等藝術團體;1997年1月,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準備,他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了個人書畫展,時任香港新華社副社長的張浚生、文體部長趙廣庭等都給了其大力支持,他們爲淳奇在書畫藝術上取得的成績贊不絶口,香港《新報》藝廊版亦多次對其藝術作了專版介紹。淳奇在藝海中擊下小石,蕩出了漪漣。

  1998年3月,淳奇與香港書藝會會長戚谷華先生一拍即合,率先向香港政府申請出版《香港書畫報》。宗旨很明確,恰逢香港回歸,他們想用《香港書畫報》這塊園地來迎接一個嶄新的文化時代,並爲繁榮香港書畫創作和加强與祖國内地的書畫藝術交流作出貢獻。戚谷華任社長,範淳奇任總編輯,他們的創舉已在香港藝術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香港書畫報》在内地的口碑亦甚佳。

  重視素材的搜集及對展覽原作、印刷品的多見多研,是淳奇作爲香港書畫報總編輯身份的機會接觸的。近些年來,見多識廣的積累,對淳奇大腦思維中那藝術提昇的好處是不言而喻。師法自然、師法古人、師法新人創出的新的高度,培養自己對藝術深邃的洞察力和超越自己的能力……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有一種經歷過涅槃的感覺。一番催生之後,讀淳奇的書與畫,更見具筆意在輕穎飄逸間以鋒鞘溢出墨韵,爽秀靈動之風拂來,實有一股物趣逸來的瀟灑之勢。

  擊石起漪漣,妙筆走丹青。對自然、人、意境的藝術打造,不知有多少人爲之前僕後繼,要有斬獲,就得有能耐。我想:個人的能耐確是有限,但對藝術的追求則應是無止境的。不斷拓進,孜孜以求,我所認識的範淳奇,就是這樣一個人。

  (作者:劉胄人 書畫家、文藝評論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