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情係刀筆間——陳其偉和他的版畫藝術
我喜歡美術,可只是喜歡而已;我愛清楨版畫會,因爲那有故土的質檏純真以及刻刀和木板揉合的香馨。
我和陳其偉同志交往可有20多年的時間了,那時,我在興寧縣委宣傳部工作,每每可見到他的電影宣傳畫,以及報刊上發表的版畫作品。宣傳文藝界的會議,也常在一起,對他還算比較瞭解的,在《南方農民報》和《梅州日報》發表過評介他的文章。在紀念清楨版畫會10週年時,我同《南方日報》文藝部主任李鐘聲同志聯繫好,在該報《南方藝苑》上出了一期專刊,發了評介文章和羅映球、陳誠謀、曾均華、肖希正等人的作品,其中也選上陳其偉的版畫《開荒牛之歌》。後來我調離興寧後,他在廣播電視局主編《興寧廣播電視報》,并且當了副局長。在報刊上,也不時可看到他的作品,從朋友、熟人處聽到他的消息。雖然見談的機會少了,但是,感情仍在的。
陳其偉生長在客家山區,也許是客家人文毓秀的風水陶冶和其聰睿慧敏,他從小就喜愛上了版畫藝術,讀初中時,就自學木刻,發表作品。1959年,他15歲時,黑白版畫《一日之計在於晨》就獲得了廣東省第一届少年兒童美術作品展二等奬。此後,他刻刀不輟,幾十年如一日,辛勤勞作,多有作品在省、市、縣參展和獲奬。
瀏覽陳其偉的作品,你會看到他題材的廣泛和視野的寬闊,衆多的學生、農民、山村的風物以及英雄、領袖人物的形象,他都視爲創作的對象,進行藝術的搆思,形象地反映。《到廣闊的天地裏去》、《月色溶溶夜》、《山村春曉》、《横眉冷對千夫指》、《延安歲月》、《紅岩戰友》等作品,已足以説明。而長期的基層浸染,又爲他熟悉生活提供了便利。這樣,鄉村的人情、風物,無疑也就又成了他作品的主創題材。品視他的版畫作品,你會聞到一股泥土的芬芳。翻着《農忙季節》、《初春》、《收穫》、《客家三月》、《深山明珠》和《竹鄉情》等,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小溪、牧童、田園、山野、竹林、辛勞的農民,喧鬧而恬静的鄉村,搆成了一幅幅動人的客家風情畫,躍現在你的眼前。以簡練的手法,勾勒小橋流水、遠山緑樹、牧童歸家的情景的《雨後青山緑溶溶》,是畫家深入北部山區羅浮鎮瓊光管理區實地寫生回來後提煉刻制的佳作!他的許多作品都是認真觀察生活提煉素材創作出來的。
藝術的個性常常是在共性探求的基礎上形成的。作爲主要用刻刀和板材或其他手段製作出來的版畫藝術,木刻是以黑、白和灰三基調作爲主要藝術語言來表現的,它具有對比鮮明、刀法和木味揉合而産生特殊藝術效果的特點。陳其偉是在這方面着力探索和追求的。在傳統版畫的基礎上,吸取西方現代版畫的長處以及其它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兼收並蓄,爲我所用,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也應是許多藝術家成功的真諦。
思想和藝術上的不斷磨煉,使作品的内涵更爲豐富,版畫技法更爲嫻熟。這些,陳其偉都盡能體現在其作品中。你看,《山村之春》、《初春》等刀法細膩而富於變化;《艷陽天》、《清明時節》等構圖簡潔,刻法簡煉;《開荒牛之歌》、《俏不争春》等則寓意深刻,形象鮮明;《問富》、《古城新貌》等則吸取民間剪紙的表現手法,酷似剪紙而勝之。同樣,在題材的選擇上,陳其偉也不拘一格,勇於探索。他涉足領袖人物題材的版畫創作,在梅州還算是較早的一個,而且是成功的了。近幾年,他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以水印版畫語言,表現客家風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陳其偉説過,在藝術創作上要耐得住孤寂,在藝術商品化的衝擊下,搞版畫創作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他要一步一個脚印地向版畫藝術的高峰探索前行,因爲那裏有他夢寐以求的輝煌。我曾問過他,誰對你的影響最大,又從師何人。他説了羅映球、張運輝等名字,北大荒版畫、江蘇水印版畫、還有潮汕版畫等等。對了,無所不師而無所定師,這大概應徵了杜甫的一句話“轉益多師是汝師”罷。
捏刀向木,陳其偉在版畫創作上辛勤耕耘已有幾十個春秋,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近幾年,他寫了許多美術評論文章和通訊在報刊發表和連載,深受歡迎和好評,是個“多面手”。他又是興寧市美術家協會的主席,會務繁忙,活動搞得有聲有色,然而,他的版畫創作一直没有停止過。祈盼他鏤刻出更多更深刻、更典型的版畫藝術作品。
2003年12月20日夜於梅江河畔
(作者:曾强 《南方日報》駐梅州市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