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鄉土之情 鄉思之歌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饒平山村當知青的我因喜歡畫畫被“借”到縣文化館,協助布置各種政治宣傳的展覽。在文化館簡陋的展廳裏,我認識了一個瘦俏的習畫少年,他的聰明勤奮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三十年光陰荏苒,學畫少年已成中年畫家,當餘少彦把準備結集出版的一叠新作照片交給我,希望寫點什麽時,我腦海里便浮現起當年那個少年的身影。
步入中年的少彦清瘦且衣着檏素,似乎有了幾分滄桑感,然而,歲月改變的是人的容顔,却改變不了畫家對藝術的熱誠和信念。
少彦告訴我,他把這幾十幅作品歸納爲三個系列:古風、鄉風、清風,從這一細節看出他對這本畫册傾注了不少心血。是夜燈下,展閲少彦的新作,仿佛被一股山裏吹來的清風所包圍,這感覺是何等熟悉—三組系列中的“鄉風”,引發了我對山村的回憶。那山前山後的菜園、重重叠叠的梯田、茂密的灌木叢、舒展的芭蕉葉,還有那或遠或近形態各异的山,可讀出少彦對山鄉這一方水土的深情。
饒平是山區,屬丘陵地帶,它没有險峻的高峰,却有着連綿不斷的山嶺,村落如繁星散佈在山中,世代居住着純樸的農民百姓,他們的生活與大山息息相關,這蒼翠的大山維係着人們的生存狀態。他們在山坡上耕種,營造着自己的理想家園。這一切對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度過幾年知青生涯的我來説是那樣的親切,面對少彦而言,生養他的故土就是他創作的源泉。他的創作衝動,顯然來自於對故土的熱愛。生活在縣城裏的少彦要走進大山的懷抱還有一段距離,但他常常利用假日與同是畫家的妻子一起到山裏寫生,積累素材。在與大山一次次對話中,思想逐漸豐厚成熟,對藝術有了獨到的感悟,落筆紙上便有了自信和沉着。
讀少彦的畫,我感覺到少彦是一位抒情的畫家,他幾乎每一筆都浸透着濃烈的情思意緒,他的畫就是一首首飽含鄉情的小巧詩。少彦作畫,其實也並不是直接地摸擬客觀物象,就如這些他冠以“鄉風”主題的畫,看不出是具體哪處山村?但我却能感受到是那片熟悉的土地。這些畫,是畫家主觀意識和情感交織後的昇華;這些畫,有的豐盈,有的獷野,有的檏實,傳遞一種寧静與和諧,這也是畫家心境的一種折射。
在少彦的畫中,水的運用可説是他的特色,在水與墨的交融中,或濃或淡的變化中,跳盪着詩情的節拍,抒發着對故土風物的熾熱情懷。
少彦還是一位勤奮并且善於思考的畫家,幾十年來,他在故鄉黄岡鎮生活工作,黄岡是一個比較安静的小鎮,没有太多的干擾,文化館的工作也較爲清閒,雖然平淡却有充足的時間。除了上班,少彦就在自己的小樓上潜心作畫,心無旁鶩。他臨摩前人作品,從中領悟傳統筆墨精髓,又勤作速寫,鎚煉造型。多年來淡泊虚名,默默求索,歲月磨礪,感悟良多,少彦因此獲得了安寧自由的心態,這種心態,使他畫得從容不迫,胸有成竹。他把現實生活中的歡樂和憂思,喜悦與苦惱,化作飛揚的思緒,去營造田園般的意境,以沉静檏素之美去打動觀者的心靈。比如他的“清風”系列,飄散開來的陳陳荷的清香,淡淡的無聲地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回味悠長。
今天對於人到中年的少彦來説,無可置疑地進入收穫的季節,家中一摞摞的畫作呈現出豐收的景象。幾十年不懈的努力,使他的筆墨技巧已相當成熟,同時也嘗試過各種手法,畫面也比較完整。如今面臨的是許許多多中青年畫家一樣的問題,即如何提煉出自己的語言,形成自己鮮明的面貌,提昇作品的品位。這是一篇作不完的文章,每一個不甘滿足的畫家,都會用畢生的精力去探求。
愿檏實的少彦用檏素的畫筆,醮上濃濃的鄉情墨彩,去抒寫更加動人的篇章。
(作者:澄子爲趙澄襄 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省作協會員、汕頭市美協副主席、汕頭畫院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