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片冰心在玉壺——讀包柏成博士的繪畫有感
柏成是我很好的朋友,我們在藝術、美學、文藝理論等方面有太多相同的觀點與愛好,我幾乎親見了他習畫的每一過程,分享了他每一階段的成功與沮喪。
柏成不以繪畫爲職業,他是一個頗有造詣的醫學博士。他在長期的醫學理論研究與醫學實踐中,感情到作爲自然科學的醫學中,具有太多的人文科學因素,領悟到了“醫”和“藝”有其相通的内在之質,因而,他對繪畫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哲學,以及西方近現代哲學、美學理論的喜好與研究絲毫不遜於對醫學的研究,在多年繪畫學習的摸索中選定了以黄賓虹的繪畫爲自己的藍本。
柏成的畫,風格近似黄賓虹,文意照然,但細細品味,他的畫却又不完全是黄賓虹風格的模仿,因爲他的作品不僅追求黄賓虹畫格的渾厚華滋,同時,又有一種散淡的意趣,這種意趣的内質近似元代畫家倪雲林和清代畫家漸江,在華滋之中顯現出空靈的墨象,明顯地有着冰清玉冷的品性,呈現出“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逸趣”。
20世紀中晚期以來,對黄賓虹藝術的研究成爲中國山水畫的“顯學”,幾乎没有幾個山水畫家不在黄賓虹的繪畫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營養,有的學其靈動又不失凝重的用筆,有的學其渾厚華滋的墨象,有的則把黄賓虹的筆墨圖式與團塊結搆結合起來,以體現其作品的現代感。然而,不管何體,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着墨濃重,有黄賓虹的用筆之形,畫面結構團塊緊結,在造“勢”上下功夫。看他們的作品,我總覺得雖然具有現代視覺文化所張揚的視覺衝擊力,但没有黄畫質檏、散淡、天真的意象。總覺得没有接近到黄賓虹作品中的文化本質和深層結構,没有把握住黄賓虹繪畫的人文主義真諦和技法中的人本主義命脈。
從理論上講,學習誰以及如何學習涉及到對所選經典文本的理解,而理解又涉及到闡釋學問題。闡釋學强調問題的本質還原,重視人的存在本身,具有對事物自身形成過程的人本還原屬性;闡釋學的精髓,是尋求解讀文化文本的方法,用以解釋人生問題,在創造性解讀經典文本的本質精神的過程中,建構有當代價值取向的新的文化形態,但這種建構,必須是在對文化元典精神高度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的,不然,其所進行的就不是對文化元典本質精神的真正高揚,而是歪曲了文化元典本質的精神。
柏成對黄賓虹繪畫的學習是一種文本解讀,他對賓虹的作品下過很多校勘考證與比較研究的功夫。他不是只盯着賓虹的即成文本,而是從縱向與横向兩方面入手,在縱向方面,他把黄賓虹的文本置於中國美術史的發展鏈環中,努力在黄賓虹的文本符號中尋求隱蔽的傳統文脈,研讀其作品語言與文本形式形成的歷史成因,發掘出黄賓虹作品中所藴含的中國古典文化形態,以及這種形態的當代價值與當代意義。在横向方面,他研讀與比較了當代中國優秀藝術家的文本,特别是那些學習黄賓虹繪畫有所成效的藝術家的文本,以從中找出自己的着落點。從柏成的山水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他這種研讀的成果。他把重點放在對賓虹作品精神意象的把握上,他在黄賓虹用墨“重”、“黑”中,發現了元畫和清代畫家漸江作品中所具有的“逸氣”。爲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出這種逸氣,他反復摸索,廢紙三千,終於找到了一種不同於他人學黄的途徑—用濕筆、淡墨作畫。
淡墨難用,難就難在淡墨是以濕筆爲之,濕筆在生宣紙上不易立骨,難於收形。用濕筆畫黄賓虹的風格更難。黄用積墨法,筆墨幾十次的層層叠加積染,畫面自然渾厚。黄畫用筆偏干,筆墨雖層層重叠,但筆觸清晰,故層次豐富,墨厚而有清氣。柏成山水純用濕筆淡墨,濕筆行筆不澀,易爛、易滑,筆難留得住,物象的輪廓就模糊,不易見出精神;淡墨水份多,不易積叠,兩次叠加就可能糊爲一團,物象不能厚實而墨氣易於渾濁。柏成解决這些問題的方法並不復雜,因爲他根本没把探索的重點放在筆墨的技術問題上,而是反復摸索如何表達出自己在黄畫中體悟出的“逸格”—清氣。他的方法就是將黄畫中的抽象因素進一步提昇,不在於畫面物象的真實而追求境象的合理、合情。他重視筆墨運行中身體的和物理運動與心理運動的感受關係,重視用筆用墨的直覺感悟。他的畫面行筆偏散,墨與墨之間留有間隔使之透氣,每一筆墨的重叠注重時間秩序,因而雖多次淡墨積染層次仍清晰。柏成的作品是傳統的古風與現代新穎性的合一,大的構圖形式用傳統法,近似於文言文,用筆用墨則純以意爲之,富有散文詩的意味,圖像古典而氣息當代。我認爲,柏成作品的這種美學意味,體現了他對中國古代美學中的“貴真空,不歸頑空”式人文義理較深的理解與把握,正因爲此,他的作品才能超越於“以心爲造”,而達於“造化在手”的隨心所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道本體”的時空觀、宇宙觀。
柏成的畫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下苦功得來的。他白天忙於醫事,晚上勤於硯田,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把别人打牌的時間用於讀書與畫事。他的勤奮,造就了他多方面的綜合學養,這種學養造就了他敏鋭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思想深度,終於使他的作品能接近於黄賓虹作品的内在本質方面,深入到了黄畫的深層結構之中。
當然,柏成的畫還未走向成熟,他的畫面品像雖高,但有些作品粗放有餘而收拾不足,畫面缺乏精典筆墨的勾畫,即缺乏“畫眼”所在,希望柏成兄能加以注意,一但改之,則又可達一新的境界。
(作者:羅一平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