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畫餘隨筆
(1)讀董其昌、黄賓虹藝論有感
董其昌是繼蘇東坡、黄公望、文征明等人後,高舉“文人”“士氣”之旗幟的文人大家。他的許多主張與藝論對今天的畫人仍深有啓迪意義。
從“寄樂於畫”的觀點出發,董其昌主張畫必須要有“士氣”,而不能有“作家氣”。他又説:“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爲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絶去甜俗蹊徑,乃爲士氣。”從另一個角度説: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也是精英、貴族式的文化,故中國畫中的古逸之品,往往透出“士”與“貴”之氣質。古人有雲:“畫要士夫氣”宋蘇東坡又曰:“觀士人畫如閲天下馬,取其意氣到……”試看當今,傳統文化大受“時尚文化”、“飲食文化”、“科技文化”之衝擊,受此近現代“時尚”、“流行”、“革命”巨浪之影響,氣格、骨氣、貴氣幾乎在中國畫中罕能品見。看來在充滿商品意識、市俗風氣的當今,在中國畫壇重振“士氣”大有必要。
(2)遐想“博大”與“永恒”
仰望太空宇宙,會給人無窮無盡的遐想。宇宙生命的永恒與神秘讓人感受到一種難以言狀的大美、體驗到深邃而神秘無邊的宇宙本體之精神美。當我們心潮激盪地朗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時候;當我們默誦:“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感同身受的時候,千百年前中國人吟咏的那片星空,今天依然在我們的頭頂散發着人文主義美麗迷人的光彩,依然讓人感受到宇宙内涵博大與人關係的密切。早在西方文明之摇籃——希臘文明時期,藝術家們就站在亞琴海岸,面對無際的海洋,由此岸、彼岸的遐想,創作出浪漫而偉大的希臘藝術。這種對蒼穹的發問,對彼岸的遐想,從屈原、從古希臘開始(也許還早得多),不斷地激動着人們、激動着藝術家們。這使追求永恒藝術生命之人想到,藝術的博大之處正在於它作爲一個與宇宙同樣無窮盡的心靈空間的生命意義。地球上有生命者,只有人的心靈與生命環境的交流作這種生命意義上的想象與回答。藝術因有了這心靈生命本質意義而存在,顯示出它的力和美。
(3)也談“畫無中西分”
關於中西藝術,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簡單比較結論:東方藝術是主觀的藝術,表現自然的藝術;而西方藝術則是客觀的藝術,是摹仿自然的藝術,雲雲。我以爲:藝術作品(不論中西)是精神的産物。畫家不只是在畫面上作“技”的表演或作表面的自然摹寫,而應是“藝”的真誠創造,其中應不乏“情”的抒發,“境”的追求。觀者在畫中看到的不只是形、色、綫或其它材料搆成的“像”,而感受到的應是藴含其中的“意”和氣質,是深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
(作者:張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