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如水的温情
提起葉其青這個名字,總會想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老話。
以桑基魚塘、蔗田竹林、瓜皮小艇爲生態特徵的珠江三角洲,養育了葉其青,同時也蒙養了他的繪畫——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葉其青就被視爲崛起於南中國的鄉土畫派——“容奇畫派”的核心人物。
從邏輯上來説,由於有了珠江三角洲旖旎的詩情畫意,然後才有了葉其青以田園牧歌爲母題的繪畫。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珠江三角洲上古老的風情,似乎已經雨打風吹去,方興未艾的鄉村都市化運動,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吞噬着最後一爿田地,觸目所見,是如火如荼的各種加工製造業、房地産業和擁擠噪雜的人潮車流。换言之,珠江三角洲這片胎育了“容奇畫派”的土地,與絶大多數中國沿海鄉村正在發生的變化,並没有什麽兩樣。
鄒躍進兄在他最近發表的文章《人詩意地栖居——試釋葉其青作品中鄉村題材的文化意義和藝術觀念特徵》中指出:“雖然對於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人來説,鄉村和田園都已只是一種理想和觀念,但葉其青則必須把它作爲一種現實來描寫,從而以繪畫的方式,在藝術題材的理想性和現實性之間找到過渡與結合的中介和手段。”我同意這種説法。我想稍爲補充的是,在葉其青這裏,“鄉村”、“田園”並不完全是一種“理想”、“觀念”,正像在現代中國的許多新興城市中都存在“城中村”一樣,今天在珠江三角洲仍然能够找到“鄉村”、“田園”的孑遺。葉其青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内,曾用畫筆直接記録了置身其中的民俗風情,現在他所做的,只不過是這種興趣的繼續而已,如果説有什麽不同的話,那或許是:隨着情境的變化,無論這種選擇是對“現實”的寫照還是“理想”的追尋,似乎都難以淡化對某種正在遠去的生存方式的憑弔感!
不錯,人樂於“詩意地栖居”,從緣木結巢到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大厦,每一個進化的鏈節,都是被賦予“詩意”的巢穴。在文明的廢墟上,我們經常撿拾殘磚廢瓦,我們遠矚未來,也渴望超越此在,重温過去。正像獵犬有時會發出郊狼的嗥叫一樣,成熟的人類有時也未免緬懷茹毛飲血的童年。確切來説,葉其青對所愛注定消失的命運,始終擁有足够清醒的意識,這時作爲用筆“行吟”在他的家園上的藝術家的特權,也是現代都市人普遍無法逥避的宿命。看看身邊那些以“高山流水”爲主題的縮微景觀,我們對葉其青的選擇,也許就有另一番會心微笑之感了。
得水彩淋漓迷蒙之韵,兼工筆狀物精微之致,是搆成葉其青繪畫藝術的語言特質。葉其青咏物抒情的風格,既奠定於寫生,亦奠基於對家園的摯愛之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類似的“容奇風格”中,我們在耐心接受其叙事性陳述的同時,在視覺上經常會陷入無可奈何的逼仄之感,葉其青是屈指可數的例外—若隱若現穿行在他的精心細作中的玲瓏透剔之氣,一若古老的珠江三角洲上未曾污染的溪流河涌,明亮清澈!
葉其青在他的“藝術隨想”中寫道:“循序漸進,修正自我,確证自我。”與其説這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的修身之道,不如説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獲得自我鼓舞的精神泉源。未來是什麽,我們誰也無法測定。作爲葉其青的讀者,我唯一的希望是:不管如何“修正”,我希望一如既往能够在他的作品中體驗到如水的温情。
2002年12月2日於青崖書屋
(作者:李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