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藝術醜”與“醜藝術”的聯想
藝術的偉大在於創造。當藝術家的思想在審美修養感召力指引下,以其獨特的創作形式呈現自然、社會、人生、理想等意念“符號”時,對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概念的把握,便成爲藝術家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置身於浩瀚深奥的現代藝術世界,若能保持清醒冷静的思維方式與心態,以宏遠博大的學術觀去俯瞰人類藝術史的發展,我們還是可以明晰地感知:什麽是藝術的醜?什麽是醜的藝術?
成功的藝術作品,應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它具真實性、典型性、完整性和獨特性。所含内容的正側面、主配角、美和醜都不可分裂地相互聯繫,起着襯托藝術形象的作用。現實生活中有美有醜,人們直觀認爲是美的形象,通過藝術家成功的提煉刻畫,可以賦予更深的内涵使之昇華。而現實中的醜,通過藝術家的集中整理概括,也可以轉化爲被人們所欣賞的藝術的“美”。
十八世紀法國野獸派繪畫大師馬蒂斯的油畫《藍色的裸婦》、《舞蹈》等作品,畫面粗野熱烈,形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注1〉。但由於着重强調了人體的體積和分量感,追求立體與形體造型的關係,使這原始式的豐滿人體充滿着無限的生命感。體現了馬蒂斯這位現代藝術大師敏鋭的觀察力和精湛的技巧,較大程度地衝擊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唯美主義傳統觀念。我國宋代畫家樑楷的《潑墨仙人圖》,以簡煉數筆描繪一酒後爛醉的神仙蹣跚獨行、畫面人物五官收縮、玩世不恭地低吟淺唱。然而,在詭秘莫測、古怪兀突的咫尺畫幅之中,人們又分明看到作者以淋漓的水墨、辛辣灑脱的筆力,塑造出一個灑脱放達的仙人形象。通過藝術手法的夸張表現,通過藝術家的傳神之筆,貌似醜陋的形象被賦予精神内涵的美。外形的醜,已不是生活中的醜了。從藝術審美效果來看,它已完全具備了美學意義上的“美”。
千百年來,人類藝術就是在美與醜的交替中演繹着,人們在追求美、認識美的同時,更應該懂得必須認真理解這種帶有藝術家强烈個人風格的醜,那就是藝術的“醜”。
縱觀當代人類藝術歷程,我們看到: 藝術追求的初衷與結果往往難以一致。在現實生活裏,部分藝術家由於缺乏精神修養内涵或對創作性勞動的否定,創作過程中把本來美好的事物隨意歪曲,以此標新立异或迎合功利性的追求,使作品淪爲醜的藝術。去年,我國某城市爲樹立都市形象,不惜斥資一百多萬元製作一座大型不銹鋼雕塑作爲城標。不料事實與願望相違,創作問世的竟是一件造工粗糙、形象庸俗、格調低下的作品,遭到衆多藝術家和有識之士的堅决扺制,成爲醜藝術的典型之作。雖然雕塑最終被拆掉了,但事件説明瞭我們社會不可避免地還存在着某些落後的文化死角,對文藝發展和社會進步産生了不良影響。在西方,也有一批號稱“表現主義的抽象派”畫家,夸大“天才”“靈感”和“神”的作用。其表現形式離奇怪异,甚至宣揚消極頽喪的人生觀,與現代社會文明進程格格不入,這其實也是醜藝術的一種。
當然,我們身處各藝術流派林立、風格如雲的現代社會,如果以單一的審美標準去評價任何作品,是不足取的。藝術家在審視現實生活中的場面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時一個生活的片斷,印象很深刻,便能在精神内涵的共鳴中得到審美的滿足,那麽作品就相對是完美和感人的。相反,把藝術家的個性和自我與現實社會、與人民群衆的認識水準對立起來,或者逃避現實,忽視社會變革對藝術發展的深刻影響,這就導致藝術語言的怪异和荒誕無倫。
藝術品作爲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總體認識的表現載體,它有着塑造藝術形象、宏揚時代精神的積極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藝術本體的社會責任感。高爾基在《論藝術》一文中指出:“藝術的目的是夸張美好的東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壞的——讎視人和醜化人的東西,使它引起厭惡,激發人的决心,來消滅那庸俗貪婪的小市民習氣所造成的生活中可耻的卑鄙齷齪”。它强調:“藝術的本質是贊成或反對的鬥争,漠不關心的藝術是没有而且不可能的”。〈注2〉由此可見,確立對社會事物真假、善惡、美醜的認識;嚴格區分“藝術醜”與“醜藝術”的不同概念;是衡量一個藝術家世界觀的重要標準,也是搆成其作品成功與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1996.11.於京華
(作者:黎日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