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梅花香自苦寒來



  以物自况,借物咏志爲歷代畫家所常用。他們托取大自然中的木石,花艸等客體事物,通過完美的藝術手段與表現形式,充分體現創作者的主觀審美意趣和理想追求。畫家卜紹基筆下的墨梅畫作,以其逸筆未見草,縝密法理生。水墨淋漓蓄凝厚,古檏沉雄猶問老的超然意藴,格物於象外,散發着古渴、樸淡、拙穆的古典自然主義氣質。

  十數年的歲月磨練,十數年的寒窗苦讀,紹基的國畫創作已從當初對農家常物描繪,轉向對蒼渾檏拙大寫意傳統的回歸,筆頭也變得更爲沉雄穩健。透過這些年來畫風變化,可窺見其藝術的成熟和對社會、人生、藝術的感悟昇華。的確,其作品已從外露的剛猛到内斂的沉穩,力從“慷慨悲歌”到“大音希聲”的深覓。

  中國畫形式最移人之處,在於筆墨的老到精妙,筆墨的載體即東方繪畫形式的基因一綫條,清·石濤所論之“一畫”,其本身體現的抽象審美特徵概括了中華民族人文哲學、藝術文化、民俗傳統的概貌。常言雲:“十年磨一劍”,紹基却是十數年磨一“綫”,因爲綫乃中國畫之魂,中國畫之骨。“匯備萬物之性狀”,同時還具有作者情操表露和自然萬物抽象的雙重合一性,在其畫面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他的綫中鋒使力,凝重、内斂,既表達出狀物象形,同時又具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綫條、墨韵之美。

  其中的《空山梅樹老横枝》、《梅破知春近》、《聊贈江南一枝春》等,運筆上有中國傳統之如屋漏痕、蟲蝕木、錐劃砂之金石力度,沉雄蒼厚,剛柔相濟,縱横開闔,墨隨筆意。正如原濟所雲:“法無定象,氣概成章”。粗枝大杆,氣韵連綿起伏,將生命的實體,融入山石般的厚實渾檏之中。更將人們所熟悉的寒梅小品注入雄渾博大的精神品格,看似粗頭亂服,實則意境深遠。又如宋·郭熙述其畫雲:“面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冥冥,莫知吾畫。”畫家似乎已經忘記了手中的筆墨,但又不是完全的忘却,只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精神性情,從而體現出“畫如其人”的哲理。

  餘有一詞感之:

  如夢令·卜紹基國畫《墨梅》系列賞

  飛雪梅横雲映,

  凌傲寒風方盛。

  胸臆載蒼穹,

  筆瀉花酣枝勁,

  枝勁,枝勁,

  藝道屐徒歌咏。

  黄賓虹曾語:“識見既高、品諧尤至,闡明筆墨之奥,創造章法之真”。綜觀歷代畫史,大凡有成者無不具有深厚的學養與史、哲意識。從綻開的墨梅中透析出其對深邃傳統道之精神的理解與追求,這正是畫家注重“師古人”,更“師造化”,力循道、釋等東方哲學、成金石書風,索承秦璽漢印的古檏菡茂,拜拾先秦諸子的長期覓習結果。除了着力於繪畫修養外,其書法、詩文、印章更是並行發展。畫中構圖鋪展收拾,綫條豐厚有律,皆得益於書法、印章中的布白和結體。他把山石、樹干、枝瓣等自然物態的點、綫、面相互連動,離斷、空間的推讓、搆成,表現爲對書法,印章、繪畫内理的融會貫通。

  繪畫語言風格的形成,是藝術家多才素養的綜合感省與靈性的使然。以文求理,以詩探境,畫境與詩境相通相悦,開拓藝術家的想象空間。“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歐陽修的感悟觸動了其對詩文的探習,在其衆多的題畫詞中,如“行攀峰嶺,閲盡江舟競。步遠幽深林壑盛,沉沐奔雷風勁。溪河繞緑山青,寒星遥望長亭。今日毫鋒在手,抒懷展翼長鳴。”正是畫家對藝術征途的感受,也是詩人般的抱負與情懷。

  藝術之道乃寂寞之道,痛苦之道。需長期蹣跚獨行,瞬息的成功喜悦馬上又淹没在無盡的艱苦求索中。但濯足千裏,可得山川資任,筆耕萬卷,終取藝道神通。

  (作者:樑照堂  甘 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