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村角鄉檐 滄桑載道——讀麥時煒油畫
金黄的色調,粗獷的用筆,古厚燦亮的色漿,堅實的浮雕效果,畫面那古村居古建築的一檐一角顯示着獨特的深沉和凝重,仿佛向觀衆訴説歲月的滄桑。這是讀麥時煒作品給人的印象。
初讀麥時煒的油畫作品是在“中國風景油畫展”,後又見他的《百年滄桑》系列。麥時煒成長在洪秀全的故鄉花都(舊稱花縣),古老的建築見证了歷史的滄桑,麥時煒以家鄉的古建築作爲題材,特寫局部的構圖加深滄桑的傳統建築的符號性,采用寫實的手法,背景平涂的筆觸與建築浮雕般厚重的筆觸,帶有一種濃重的古穆滄桑,形成强烈的視覺衝擊力,畫中熟褐和橄欖緑沉着的對比形成金黄的暖色調,既有古典的平和又有現代的激情。表現了祠堂、古廟歷經風雨的滄桑斑駁,簡潔的構圖營造出一種静穆的意境,繁華的都市一切都隱去,時空的凝固帶給人們遠古的回憶。他將大家既似在眼前又仿佛遥遠的記憶,耳熟能詳的景物,演繹出新的東西,可謂是新瓶舊酒。藝術作品如果不能體現美的法則,是很難具有真正魅力的。這種美不但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内涵的美。美術作品能否引人回味,關鍵在於作品本身特有的魅力。麥時煒的這批古建築油畫吸收了列維坦静穆博大的意境,倫勃朗厚重的筆觸,凡高令人心顛的激情。從那野亂不羈的筆觸中感到心靈的澎湃,從畫面内藏的深沉含蓄感受到清静之美,感受到粗獷雄强之美,使人感悟到宇宙之博大,眼前之實在。
托爾斯泰講得好:“藝術家理應是個探索者,他的作品便是探索。”“真正的藝術作品是感染人的,只有當藝術家在探索、在奮鬥的時候,這種感染人的藝術才能够産生。”麥時煒正是這樣不斷探索,孤獨的童年生活磨練了執着和獨立思考的性格,油畫是撫慰和溝通他孤寂心靈的最宣泄途徑,常常一片碎瓦一堵殘墻都是他觸發情感的契機。在寂寞中他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印象派、巡逥畫派、在寂寞中他瞭解了倫勃朗、維米爾。一本馬克西莫夫的日記更是在他手上不知翻了多少遍。他不斷嘗試各種技法,從達芬奇的明闇薄霧法到倫勃朗的明暗厚涂法,從歐洲古典的單色平涂到印象派的點彩。藝術畢竟是檏素的,並没有什麽玄機,油畫也是這樣。事先對作品難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是需要在不斷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想勇攀高峰就先探山路,畫家要找到合適自己發展的路向,就需要把熟悉的東西拿出來,才有成功的希望。
麥時煒長期從事群衆美術組織工作,繁瑣的工作鍛煉了他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幾下便能抓住畫面的大效果。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他不但涉足北方多個省份,還到了錫林格勒大草原的蒙古包,北方雄强豪邁的氣魄深深打動他,他認識到行和讀都是悟道的手段,無書不可讀,非遠行不能悟道。巴比鬆畫派、巡逥畫派、納米畫派、弗拉基米爾畫派等一大批藝術經典的作品都是立足本土求深度産生的。大師們的足迹使他深有所悟,他經常騎着破自行車出現在村頭巷尾,幾乎跑遍了家鄉的村落,故鄉的景物依然還是那麽親切。家鄉的一景一物依然是精神承載的源泉。他經歷了早期寫實的反映生活題材的油畫,到現在的更多情感宣泄的表現古建築題材油畫。此中不單是題材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更加投入。將題材收得更窄,用情更專。技雖小,但能載道。
一個畫家的成功是與勤奮離不開的,幾年下來,他的油畫作品已經堆滿了整個房間。取得可喜的成績。美術作品曾獲“中國風景油畫作品展”三等奬,迎國慶五十週年全國詩書畫家作品展優秀奬,廣東省群衆美術書法大展銅奬,八次入選中國文聯或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美展,六次入選廣東省美協主辦的全省性美展,另外油畫作品還發表在《美術》、《美術報》、《美術大觀》、《畫廊》等專業報刊,其中《畫廊》雜誌“畫家手記”專欄發表油畫六幅及創作隨想一篇,創作隨感並被《美術報》轉載。出版有個人油畫輯等等,碩果燦然。
創作的生活是艱苦的,同時又是痛苦的,而或許“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創造的過程“,祝願麥時煒在新的創作過程中體現更大的幸福。
(作者:樑照堂 著名中國畫家、書法金石家,廣州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