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氣動山川 專注入微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繪畫形式。由五代兩宋畫風强調師造化、應物象形、搜妙、創真,成就了山水畫史上第一個高峰期後,再進入元人追求運用水墨向寫意方向發展,人文意識滲透畫中,强調書畫同源,以及清初“四僧”的再掀外師造化,形式追求風格獨創,及將復雜的情緒貫注筆墨中,將文人畫的特點發揮到臻至完美,到此舊傳統概念的山水畫,已成熟透的瓜,難免生發腐味。到近代又一次藝術思潮,將有志革新的國畫家在西畫正從具象轉向抽象發展時,紛紛意圖從西畫中吸取欲改良中國畫表現方法的養分,以求脱離傳統窠臼。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充滿時代感的新山水畫漸趨成熟。及後産生了用“寫生”改革中國畫之風,到此,山水畫又進入一個新境界,繁榮局面的餘瀾波及到八十年代末,始又面臨瓜熟蒂落的局面。
面對前輩再次確立的新高峰,成長活動於這時期的新生代畫人,藝術道路上又産生新的突破難題。於是變形的、抽象的、甚而符號式的畫面异彩繽紛。張潤渠也是這期間對“山水畫”進行探索的畫家。他初期也去過迎合時尚、追求形式上立新的畫路,如《上下求索》作品色彩鮮濃、構圖頗有前衛意味。但他很快就停止了這類風格探索,轉而埋頭一絲不苟地臨摹起古畫來,以及回到宋元人搜妙創真、寫意筆墨的藝術探索中,終於創作出烟波浩淼、氣勢恢宏、意境深邃、散發着濃烈的傳統筆墨精神、充滿“使命感”(中國著名戰略研究專家王志綱老師評語)之當代氣派的《觀滄海》。
凡學畫者,或都渴望名師輔道,然溥儒却説,無師承者只是入門較難,若一旦入門,却更易有自己面目。這無疑是暗喻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引道入門。否則,如某些以摹仿名家山水畫爲能事者,殊不知大師那數十年千錘百煉凝鑄的筆墨精神,是難以復製的,你仿得再形似,内行人仍摇頭。潤渠無疑是聰明的,他跟吴静山爲師(吴静山,現爲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吴静山重視傳統,更重視生活的體驗,老師的啓蒙以及帶他入門固然是重要,而潤渠更主要的是學習老師的藝術精神,潤渠作品中的筆墨情調、創作方法暗含老師影響的同時,畫作面目却每每飽含濃郁的自然氣息。從潤渠的山水畫,你會察覺他對大自然的體會是深微入骨的。以長江三峽爲素材的畫枚不勝舉,然而他的《出峽圖》,既以斧劈般的峭壁顯露“天下險”的雄姿,又潑墨渲染了“巫山雲雨”的烟霧;近景山頭雜樹植被鬱葱,散發着“蜀山天下秀”的靈氣;一脈急流盪孤帆輕舟穿越峽谷,不經意地飄來一片唐詩意境;沿坡而築的人家密疏有序,意味着“白雲生處”的人間烟火;近景坡脚的折帶皴造型,樹木疏疏的穿插,使人想起了倪瓚。然而古人的傳統都已消化成他自己的血肉,經他再現已無絲毫孤寒冷落氣氛。作品風格充滿濃郁的傳統意韵,又飽含着自然勃勃生機的詩情畫意。在畫前站久了,興許還會感覺到撲面而來的巴陵爽氣呢。潤渠着色多是淺緑淡赭,緑罩得濃厚,故然賞心悦目,但有裝飾之嫌;太薄又難免有清冷氣氛。潤渠生長於南方,所畫亦多是南方山水,他的淺緑每每染得嫩而滋潤,令畫面透出一股清新的氣息。看他的“山水”,並非照片般復製的景象,你能從中呼吸到大自然略帶潮濕的清新空氣。潤渠的山水畫目前初步確立了氣動山川、專注入微的創作品格,以及追求大自然的博大生機、干坤清氣的審美理想。
始終堅持傳統之深厚底藴及文化精神,仍能創“山水”之新,先例早有巨匠黄賓虹。現今西洋油畫,都竟已有人以爲是邊緣藝術;那麽,張潤渠在繼續透過對大自然、對傳統、對藝術的更深刻理解探究中,還能厚積薄發地創造新境嗎?持之以恒,也許什麽奇迹都會出現。
(作者:劉碧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