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静虚通大道——青年畫家甘谷國畫讀
在人類美術活動的形成和發展當中,長期受中國古典美學和藝術文化熏陶的中國畫家們在進行藝術創造的時候,都把花艸樹木、魚蟲鳥獸等自然生命物象的藝術表現昇華爲對中國哲學和美學中的美與善的追求,並以花鳥畫的藝術形式體現獨立的藝術審美和人格理想。青年畫家甘谷近期所創作的一批水墨花鳥寫意國畫正是通過凝練的形象和精到的筆墨,深刻地體現作者内心深谷巨壑的寬廣胸懷和冷逸表象下的奔放激情。
中國的寫意畫,以五代徐熙爲濫觴,宋之石恪、樑楷、牧溪爲開山祖,至明季白陽山人、徐渭出,則更臻成熟。後及清代的八大山人,更是於筆墨集先賢之大成,而爲後來者廣拓視野。甘谷的這批花鳥大寫意國畫,大都以水墨的運用爲主,偶爾滲入適度的石色潤之。表現的物象削盡繁複、返樸歸真,筆法蒼厚、凝重又不失節律,墨色斑駁混沌而不失潤澤,搆成經營隨心而出,意境深邃。正如荆浩所雲:“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隱迹立形,備儀不俗”。
縱觀中國美術史上從每位藝術家留下的作品當中,均可探究出其藝術歷程的發展理路。其中凡成大家者,無不以先師傳統而後化。不師傳統則流於淺薄,食古而不化者,則不足以成家。如齊白石之“衰年變法”等。甘谷之藝道長成,可隱約把握到其國畫作品風格形成的淵源,梳理出其在這一領域專意開拓的脈絡。其作品取法老缶的筆力雄健、朱耷的簡約疏宕、白石的質檏自然,而後趨於把自然的天然形態向藝術形態的發展、深化,緊緊抓住簡潔、含蓄、淳檏,在畫面中滲透出静虚的意境與哲學的理趣。
正如惲南田之《南田畫跋》中雲:“筆墨本無情,不可使筆者無情。作畫在懾情,不可使畫者不生情。”獨處的鳥雀、塘中的香菱、石上的秋菊、月下的疏桐,常被抓入其作品中,片刻的形態與無聲的律動,稍瞬便會流失、此間包含着“虚空永恒,而物質無常”的哲理。作者却善於以動反襯寧静,以不澀不愠的綫條勾勒出簡潔的形體,以干濕互見的運墨,傾注内在的情感,以少勝多、以小見大、以拙代巧、以空代實,以瞬間代永恒。使觀者在賞讀時,不知不覺中進入畫面的寂静深處,讓自然之美與心靈情感相互融合,達到“物我如一”的静虚之境。至此,觀者便不再執拗於那隨心而出的具體物象,而是共同體味作者所通過畫作直抒寄懷。
在甘谷的畫中,一般意義上的學問、修養、情感等方面的表露與夸張已經難覓踪迹。他僅僅是通過極爲普通的題材作爲藝術的載體,抓住了“筆墨”這一語言體系,深入到“體悟”這一文化特有的認識境界中,選擇一種静、虚的哲學精神,同時注入陽剛之金石氣,然後將單純化成一種繪畫氣象表現出來。人們强調着“畫外功夫”的修養,對於一般意義上的努力,無非是强調從詩、書、印等藝術門類中學習與吸取養分。而甘谷却不僅於此,他選擇了從中國哲學思想入手,取法於中國哲學中深遠廣大的統一精神,從老、莊等與藝術有較多關聯的哲學流派入手,静觀默察外物與自身。於是,畫面通過筆墨氣韵直接交織而成,將所有象徵性、寓意性的内涵變成一種平和的境界。
静虚的精神是一種平和與寬容,同時也是他個性選擇的使然。只要讓心中這片寧静平和的境界中慢慢地滋生開去,讓這種耐人尋味的筆墨功夫漸漸地沉澱下來,終有一天,他必將通往藝術的康莊大道。
(作者:樑照堂 卜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