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山水所見
2003年開年,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一套16卷的《21世紀廣東省中青年美術家國畫叢書》,分别爲16位中青年美術家風格各异的國畫作品單獨立卷,其間有《劉詩東》卷。
廣東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又是出色國畫家的劉斯奮,爲這一套《叢書》作《總序》,行文中在總論之外,又言簡意賅地對16位入選者的國畫成就一一進行了評論,對劉詩東的兩句評論是:
劉詩東的畫,取材於外物,而不爲外物所困。强調主觀感受與内心節奏,隨機而發,因勢賦形,寓奔放激情於静穆之境界,故能縱横恣肆,而不失藴借含蓄。
日前,詩東君持《叢書》之《劉詩東》卷、《劉詩東作品集》、《劉詩東畫選》、《劉詩東畫展》展品畫册及新作一幀過訪,爲問拙眼所見。我翻閲持贈諸作,沉思良久,深以爲劉斯奮所言甚是允當。如果一定要我説點什麽,我想那就不如把劉斯奮的兩句評論略加展開,稍爲補充幾句。
年輕的山水畫家劉詩東,訥於言,敏於思。他的撏饢飻、他最關注的外在之美,是大自然之美,特别是他的祖居地粤東客家山水和成長地華南水鄉秀土之美。國畫山水理論講求“師造化,得心源”。這大扺也就是歌德所説的:“藝術家對於自然有着雙重關係;他既是自然的主宰,也是自然的奴隸。他是自然的奴隸,因爲他必須用人世間的材料進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時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爲他使人世間的材料服從他的較高的意旨,并且爲這較高的意旨服務。這兒説的“較高的意旨”,指的是藝術家的創作目的,創作追求。
國畫山水大師黄賓虹也在多處説過:“寫山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氣,還得閉目深思,非領略其精神不可”;“山水乃圖自然之性,非剽竊其形,畫不寫萬物之貌,乃在傳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爲貴,則名山大川,觀覽不遑,真木具在,何圖勞焉”;“合天工與人工於一爐,大冶大化,臻於至美純真之境”;“古人論畫謂‘造化入畫,畫奪造化’,‘奪’字最難”;“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
劉詩東爲文坦言地是“把山水畫當作一個夢去覓求”的那路畫家,非常强調對“外物”的“主觀感受與内心節奏”,所以他筆下的山水,和傳統國畫的山水相較,有些“怪”。須知這“縱横恣肆”的“怪”,“隨機而發,因勢賦形”的“怪”,正是“静穆”的、“藴借含蓄”的寄寓着他追求國畫山水改革出新的“奔放激情”。
審美情趣,藝術情趣,在藝術創作上至關重要。休謨説:“理智傳達真僞的知識,趣味産生美和醜、善和惡的情感。前者按照事物在自然中實在的情况去認識事物,不增也不减。後者却有一種創造的功能,用從内心感情借來色彩演染一切自然物,而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一種新的創造。”休謨還論证了趣味可以“成爲行動的動力”。可不是,劉詩東的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出來,一發16年抱定他追求的藝術情趣鍥而不捨,以至有成,真的也顯示了趣味之“成爲行動的動力”!
我們或可從劉詩東1994年入選第八届全國美展的飲譽之作《夢歸故園》、《金秋》、《清音》,具體觀察一下他的畫路和心路。不難看出,《夢歸故園》是他面對故園風貌,就所見所感之美,作了精挑細選,經過内心的藝術整合,“打亂重組”又加以變形,畫出來的一幀平和寧静而又内蓄盎然生機的“心畫”。《金秋》是他面對客家山鄉的收成之季,就所見所感之美,經過内心的藝術整合,“巧妙拼聯”又稍加變形,畫出來的一幀燦爛繽紛,興旺富裕,歡樂祥和,安定寧静的“心畫”。
劉詩東可不是那種因爲功力欠缺,靠所謂“變形”來掩飾其其實的人。《清音》一幀正好雄辯地昭示了劉詩東是具有相當功力的畫家。用上萬條綫搆成的這幀場景壯闊的大畫,把綫的功能運用到近乎極至。他很懂得量與美的辯證法。布萊尼茨認爲:“美感是一種混亂的朦朧的感覺,是無數微小感覺的結合體。”並以大海中一朵朵“濤頭白”的微細之音,匯聚成驚天動地的海之嘯爲例,來加以説明。這就也説着了《清音》,它用上萬條綫“織”出了月色朦朧中山鄉的種種生動景象,隱隱約約美不勝收。搶眼處一條高高飛瀉而下的長瀑,在静寂中真的似有清音注耳。好個“錯雜産生美”,“變化産生美”,“和諧産生美”,“朦朧産生美”。劉詩東的許多作品,都畫面非常飽滿,重視量和美的辯證法。一幀畫裏辦不到,他就充分運用傳統國畫的方法,如《山水心印》系列、《小橋流水系列》,可以視爲“切割開來的長卷”。《老房子印記》系列可以視爲“多幀連環葉子”。《寂夜》爲一幀之内的横竪不等面積“四格組合”;《正午》是一幀之内的等面積“竪三格組合”。所有這些,都是爲了“隨機而發”,“因勢賦形”,以便盡情地充分揮灑,反復表述。他是黑格爾的知音,深信黑格爾説的:“藝術美是由心靈産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産品比自然美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於是16年來堅持“縱横恣肆”地“奔放激情”,憑着“内在的眼睛”的關照所得,真情地述説,述説。從形式到内容,却不肆别人説“怪”,嫌“怪”。一門心思要頑强釋放他們這一代中國山水畫家苦苦求變的情結,爲中國山水畫需要有與時俱進的開拓與新,而不遺餘力地探索,探索,實驗,實驗。一塊磚可能乍起來不起眼,但是一塊又一塊的磚建起一座巍峨的殿堂呢?
2003年3月1日寫於番禺洛湖居
(作者: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