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書藝在厚道中藏露意出——小記書法家楊繼良



  楊繼良是位沉穩的厚道人。其書法作品所散發的味道與本文主人公來説,的確是十分吻合的。

  繼良長年生活工作在粤東北的山城平遠縣。那個地方的確比較偏,一邊是江西省尋烏縣,另一邊是福建省武平縣,實實在在處於三省交界之地。雖然地點偏,但作爲業餘酷愛書法藝術的楊繼良來説,心却不偏。對於國内的書法界動態及其發展趨勢,繼良是絶對關心的。繼良的書法作品兼有晋人的韵致和唐人的法度,流暢而不輕薄,妍麗而不俗媚。當然,其書作與爐火純青之境仍有距離,但他字裏行間散露出來的自家靈秀,倒是其筆墨骨力的到位之處。

  小時侯,繼良當工人的父親在工廠一堆將要回爐的廢鐵堆裏,發現了一塊菱形銅墨硯,雖其父不懂得什麽是古董,但惜物之心令其將此物視爲寶貝,撿回了家;偶爾家裏或鄰居需要寫些什麽時,其父便會在此硯上磨墨舔筆,書寫起來。這種偶然,日後竟然左右了作爲兒子的繼良的終生興趣。參加工作後,繼良恰巧又與當地一位有些名氣的書法愛好者同住一起,加之所在單位又有較爲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有機會常與幾位書法好友切磋技藝,繼良堅持了下來,書藝終有長進。當時繼良的月工資收入才40多元,除開喫飯穿衣所需,幾近把所有餘錢用於購買書刊、紙筆墨了。他起先是看看書寫寫字,通過看書開闊了眼界,並逐漸認識了主流書法之ABC。1982年,一次出差至粤北南雄時,繼良購得柳公權的《玄秘塔》、《神策軍》碑帖,那種結體嚴整,骨力剛健的書體使他一見鍾情。於是其擇柳入門,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從點畫到結構,循規蹈矩地反復臨習反復糾正;他從形似到神似如饑似渴地追摹着,時常寫到廢寢忘食。通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他自覺進步不小。俟打下一定基礎後,繼良轉益多師,涉足多家名碑名帖,以求廣收博取。

  二十多年來,繼良先後學習了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顔公《麻姑仙壇記》,唐李邕《出師表》、《麾將軍碑》,漢隸《章景碑》、《張遷碑》、《乙瑛碑》,晋《爨寶子碑》等及米芾、文征明、孫過庭諸家的行草書。繼良努力做到“擇其善而從之”,取其能表達自我審美理想的結構及運筆方法,來豐富自我的表現力。繼良崇尚繼承傳統,以古爲法,表現自我,張揚個性,宣泄情感。他想:學習古人,不是泥於古人,定要活學活用。

  我總覺得,繼良的字寫得平實些正合他味。若要强其揮行草之類,我想他不一定會做得到位。因爲,繼良的厚道令我覺得他太實在,實在得我要勸他最好不要去寫行草爲好,我真擔心他“野”不起來。

  繼良知道,書法技巧的表現是有限的,但其趣意則是無止境的。繼良的書法通常表現出端莊流利、幽玄清遠之境,當然要出新意於法度之中,讓作品達到“氣度蕭散,藏露意出”之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繼良抱定了跋涉遠行路的决心,他願在各名家碑帖中展示最能表現自己面目的疏密、欹正、迭宕、挺勁的抒情手段。他也更願在作品的平淡自然中流露和求得出“寄妙理於真情之中”的意境。

  藝術前行路上,楊繼良願意爲時間作出堆積。他的書法作品正以自身自然扎實的牽絲連帶的綫條美來闡釋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

  2004年9日於從化温泉

  (作者:劉胄人 書畫家、文藝評論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