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順其自然 隨遇而安



  志明已届不惑之年,在藝術的道路上也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今年9月1日是我們締結秦晋之好十週年紀念日,這篇小文就充作一點小小的紀念吧。

  俗話説“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印亦然。我是學美術的,於篆刻之道是門外漢。記得第一次到志明家的時候,介紹人拿出一大堆志明的各種參展、獲奬證書,還有報刊雜誌上發表的評價文章及作品給我看,當時,我真的是不屑一顧。我看上他,不是因爲他的外表有多麽英俊,在藝術上取得多麽大的成就,參加過多少次全國展,而是看上了他誠信的爲人、善良的心地、能喫苦耐勞、有一種對藝術執着追求的精神。

  志明與篆刻結緣,還得從84年他從技校畢業進廠説起。那時他對篆刻只是愛好,有種朦朧的新奇感,經過一年茫然的探索階段,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志明結識了著名金石書畫家李立的弟子楊志達,在志達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進步很快,並根據其性格特點,定格在以工穩典雅一路的印風作爲主攻方向。長話短説,經過三年不懈的努力,第一次送作品參加中國書協主辦“全國首届篆刻藝術展”便入選,一砲走紅,志明並没有因此而驕傲,而是想更進一步深造。

  八十年代中後期,書壇欣起一股創新風,少數人對傳統的篆刻藝術嗤之以鼻,認爲刻平正工整一路的印没有出息,費力不討好。志明開始有點動摇。志達老師語重心長教導説:“漢印結構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雅,是長期以來篆刻家們學習借鑒的典範。學篆刻必須先從漢印入手,打下穩固的基礎,然後參考名家,才能日有精進,逐漸創造出自己的風格。那些没有傳統的創新,勢必故弄玄虚,狂怪庸俗,雖然能博得某些人一時青睞,但終究是没有藝術生命的。”志明也寫信向福建篆刻名家石開先生請教,石開回信説:“藝術當常變,但不能强變,存意思於胸中,待渠成以水到。”老師猶如深夜裏的一盞明燈,雖照亮了路上的坎坷崎嶇,但崎嶇坎坷的路還得靠自己去走,路上的荆棘困難還得自己去思考去解决。種瓜得瓜,志明的作品逐漸形成了工緻隽雅、委婉清麗、氣韵平和静穆的藝術風格。幾年内,曾五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二次入選西泠印社主辦的評展並獲奬,數十次入選省級展覽,作品、照片、藝術簡歷被收入多種專集出版,成績突出,89年被湖南省書協録取爲第一期篆刻研修班學員,92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吸收爲會員,93年被廠長一紙命令,從最艱苦的一綫生産崗位調到新成立的光明畫廊工作,成爲專業美工。志明的命運開始有了轉機,我也和志明喜結良緣。

  九十年代初期,工廠效益極佳,省、市領導經常來廠視察、指導工作,廠領導委志明專程到壽山采購上好印石,爲領導治印,深受領導贊賞,省委書記來廠視察時,一次就請志明刻了五方印,工廠争得了極大的榮譽。可惜好景不長,不到3年時間,工廠效益不佳,光明畫廊也難以爲繼,志明順理成章地成了下崗人員。屋漏偏逢連夜雨,95年是志明人生最艱難困苦的一年,祖母、母親相繼過世,兒子又降臨人間,對本不寬裕的家庭來説,更是雪上加霜,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爲了養家糊口,志明决定北上河南鄭州學習裝裱藝術,學成歸來,找了個小小的門面辦起了夫妻店,名曰“吴氏裝裱行”,憑着頑强的毅力,精湛的技藝,可靠的質量,誠懇的爲人,贏得了客户的盈門。如今已是鳥槍换大砲,成爲本地最大的畫廊之一。

  十年一晃就過去了,爲了生存,志明荒廢了學業,我很感内疚。志明總是安慰我説:“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做了十年生意,這對人生來説也是一種經歷,做生意和學藝術一樣,都是學做人。學藝術的人首先要得閒,衣食無憂,才有那份閒情逸致,才能學得好藝術。人生苦短,我們要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過好每一天。”説得多好。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讓志明四十歲就退休,專心學藝術,我負責管理經營店鋪,做好後盾。我想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今年伊始,楊志達老師誠邀志明南下廣州共同主持大匠之門藝術沙龍的工作,要開創一個新的事業。我在心裏默默地爲他們祝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作者:蕭慧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