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静穆者勝——原齋李平及其書法



  我與原齋李平的認識,是子韓友的牽綫,當時他在廣州購書中心設攤治印。原總以爲設攤治印者大多屬於“江湖”藝人,是難入高格的那一類,但一見李平—還有他爲人治的那麽多印,我就覺得此人“非池中之物”。他的印章穩實沉雅,静穆之氣在印面彌漫,是我等所喜愛的,也是我等孜孜尋求的立根之本。

  隨着交往的增多,我對李平又增了一份信服。同是新客家人,我深知在异鄉客居奮鬥立業的不易。李平以一藝立身且能立得有如今的穩實,無論生活、藝術皆漸入理想之境,恐怕有許多因素産生作用,但最重要的無疑是他心性的篤實、沉静,以此而鍥而不捨,加上湖北人天生的“九頭鳥”精神,李平當然没有理由不能拓展出自己的天地。

  李平的篆刻現在無論在廣東還是在全國,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篆刻圈,不知者更是不多。他在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評展中獲得的僅有幾位的邊款奬,不僅讓我們這些朋友驚呼,也讓篆刻界刮目相看。我們都知道,印章邊款刻治的難度一點不亞於印面本身,而是邊款本身涉及的人文修養以及與書法的連襟關係,讓人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邊款奬”的獲得,對李平來説與其説是一種榮譽,不如説是一種挑戰。我想,真正要對得起“邊款奬”這一榮譽,李平還非得要重新審視自己,特别是在書法的修煉上,非得下大功夫不可。

  可喜的是,李平對書法的重視一點不亞於他對篆刻的鍾愛。自然,李平在書法上是以篆書爲主,從習劉自櫝篆書立基,尋得現代人對大篆的記讀方式,體悟石鼓文這一習篆不二法門的範式和韵味。李平的入門雖然没有遵循“入古”這一程序,但受益也是甚多的。因爲風格追求的選擇,也由於認識到“以古爲師”的良訓,更多的又進入了吴昌碩、趙之謙、吴讓之的藝術世界。他希望在吴昌碩中得厚實—厚實不僅是所有書體的根本,更是篆書生命力的基礎,李平在他參加中國美院研修班的畢業創作中寫的篆書對聯,從中體現出用筆的“入木三分”以及筆畫本身凸現出的肌理感、立體感,正是他修煉的回報;他又對吴讓之篆書的“方”趣潜心體悟,在篆書創作中,以“方”馭“圓”是否吴讓之首創,不得而知,但吴讓之絶對是體悟最深的人之一。篆書之“方”,一在用筆,二在結體,用筆之“方”可能源於“碑”,而結體之“方”,則應是書家對“凝重”的風格認同。“以方馭圓”是對篆書創作風格的一種延展。李平以及每一個從事篆書創作的書家,都不可能繞過,大多數人也應會認真借鑒,畢竟,篆書創作範式的拓展空間小,每一點突破都是可貴的精神財富和動力,我覺得,李平在其中的受益明顯多於他之前的學習。他目前的篆書面貌大多出於此,當然,需要强化和拓展的話,這也是一條可以探索一生的路。

  李平的篆書在“氣”和“韵”上,與他的篆刻是相通的,這種相通既是“自然”也是“必需”,所謂“自然”,是氣質的貫穿,每一個習藝者,氣質都成爲他藝術之路的風向標,“藝如其人”、“書如其人”皆此謂也。李平篆刻的“静”、“厚”、“穩”與篆書如此之一致,是前者影響後者,抑或是後者反哺前者,我們無須追究,李平自己也可能説不清,我們只需理解的是,李平本身的爲人之本决定了一切;所謂“必需”,則是風格建樹意義上的話題。李平如欲在書法篆刻這個壇上尋求一席之地,必須有自己的面目。李平的面目當然應是在如今之狀態下一如既往,深入淺出,而且將書法和篆刻全面貫通——歷史上,吴昌碩如是,趙之謙如是,這就是藝術的法則。

  想同時做書法家的李平,只拘拘於篆書顯然是不可能的,李平的小楷也是他着力拓展的領域。他對隋唐人寫經情有獨鐘,在小楷的意趣上試圖走出篆書的拘束,從他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在嚴謹、厚實之外試圖揮灑而快的追求。我們在談論一個真正的書家的時候,根本無須涉及他的臨摹能力,一個書家連基本的臨摹能力都要爲人詬病,那絶對是可悲的。李平不可能於此爲人詬病,他在小楷、隸書(當然還可能是行書、草書)的創作中皆能現出濃濃的古味,其“入古”之能不在話下,他的“入古”與他的“風格源”也正協調。但需要强調的是,李平在小楷和隸書的創作中“揮灑”的信息或許與他的篆刻、篆書目前的創作狀態有些不容,但從中絶對可以窺見他未來的走向。因爲,任何一個書法家、篆刻家都會以“揮灑”爲歸宿—在痛快中揮灑是一種境界,在奇拙中揮灑是一種境界,在静穆中揮灑也是一種境界—從中國傳統審美追求中,在静穆中揮灑是最難的境界,也是一種最高的境界。李平目前遠遠不能達此境界,但可以追求這種境界。有追求是幸福,是希望,更是人生樂趣之極,不知李平君以爲如何?

  “静穆者勝”,絶對是爲人爲藝的化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平勉之,吾等勉之!

  甲申三月於思淵居

  (作者:鄭榮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