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藝海拾貝 成在於勤——藝海拾貝 成在於勤



  幾年前就聽説李鵬先生喜歡收藏書畫,而且自己也寫一手好書法,但由於工作上較少往來,都一直未拜謁於他。今年初,他調任汕尾市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後,我們便有了一些接觸。我感覺到李鵬不單在藝術上有執着追求的信念,而且在處理各方面的事務上也是一位勤於思索的好手。

  在一次氛圍愉悦的座談中,我趁閒談之機采訪了他。我們打開了話匣子:“聽很多人説,您在調任市文聯副主席之前已是文藝界的熱心人,您可否談談自己的藝術經歷和學書體會?”他見我煞有介事的樣子,也就認真地回答了我的問題:“我和許多學書者一樣,由於對書法藝術的愛好,起初我臨習顔柳,稍後又學蘇米等行草,逐步博採衆長,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雖然我在書法藝術方面尚未取得較大成就,但幾十年如一日,刻苦習練,時有新作參展並獲奬。我一向主張‘學習古人,借鑒今人’,這兩方面不可偏廢,又不能顛倒,且必須在‘取法乎上’的前提下學習和借鑒。”

  對於剛學書法的感覺,李鵬先生説:“人對藝術的感覺,起初是陌生而又新鮮的,記得我從學習柳體的楷書轉入米體的行書時,對着兩個不同的世界,心中産生了很强烈的動力,下决心去臨習,試着去把握前人的天真浪漫與稚拙隨意。一段時間後,突然覺得新鮮感已退去,頭腦中對所臨的作品充滿熟稔,於是便停止對其臨習。我想再好的作品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若天天臨摩,也終有一天會起倦意而掩卷的。我在一些書法藝術理論書籍中發現,有效的習書法是把原來已經臨熟的法帖擱置起來不再糾纏,而去尋找其他藝術門類的書籍,去做别的事情,再回過頭來,從不同角度去挖掘、理解,又會出現塵心初啓,漸見藍天的新鮮感了”。

  “有人説書家的作品就是其心靈的傾訴,是這回事嗎?”我看他很認真的在思索着,又在問他。 

  “是的,書家作品是其心靈的傾訴,只不過它不像文學和音樂、舞蹈等那樣直接,它比較抽象,是一種感覺,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情感”。

  臨帖是學書者必由的途徑,李鵬認爲:“在臨帖過程中,首先要理解碑帖,要善於模仿;二是要一絲不苟的臨習;三是入帖還要出帖,也就是把它臨熟後再進行消化,成爲自己的風格,但要做到這一點,很難。”

  “當今書壇,不少年輕人書藝並不見得有多大建樹,但却忙於搞個展,出作品集,您對這一現象有何看法?”我問。

  “如今書壇中確實存在的一種浮躁情緒,曾有人歸納爲這是世紀末人心的躁動。這種急功近利舉動是一種短期行爲。書法作品應反映較高的文化品位,這是書法創作主體的精神體現,如果僅以名利爲目的,便是褻瀆瞭高尚的中華書藝”。 

  提及對收藏的看法和近期有何打算時,李鵬説:“我從小就喜歡書畫藝術,雖然現在未能成爲一名出色的書畫家,但却常常關心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也結交了不少藝術界的朋友,並成了他們的知音。隨着與藝術界友人的交往,我自覺不斷受到熏陶和教益,因爲我常有機會置身於各種藝術聚會之中,感受藝術氛圍的隨和與友善,是藝術家們給了我很多啓迪,使我對藝術更加篤愛。我也常獲得他們的饋贈,書畫藏品日豐。我很珍視收藏,不管是名家的或名不見經傳的書畫愛好者的作品,我都會不斷地去思考和欣賞,努力去靠攏作者的心靈,馳騁自己的想象,在藝海拾貝的過程中獲取美的共鳴。李鵬認爲:衆多業餘愛好者在辛勤耕耘,爲學藝苦其心志,其勞動果實同樣應獲得人們的尊重。李鵬既收藏名家作品,也收藏一般藝術工作者、民間藝人的作品,當然願意尋覓適當機會,收作品公諸同好。近期,李鵬已做了初步計劃,想做點别人不想做或少做—爲成名或不成名藝術工作者展示藝術品的事,這爲藝術而進取的心境,真是個:藝海無涯,任重道遠!

  李鵬先生一心立志爲汕尾文藝事業的發展和對文藝事業執着而勤奮的追求,及其對書畫藝術和收藏的鍾情與熱情,實爲難能可貴。作爲一個藝術工作者,作爲一位某個地域的藝術父母官,李鵬的存在,其也是那地方的藝術一幸了。只期汕尾地方的藝苑能綻放出更多絢麗多彩的鮮花。 

  (作者:林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