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書壇新秀胡錦秋從藝片段



  錦秋印象:

  沉浸於古文字中十幾年,竟培育出老成的外貌。一副厚厚的眼鏡,似乎太早地披上歲月操勞的痕迹。而在談笑風生間,又不失少年的率直和爽朗。他的作品第一次亮相,以“有金石味”而備受矚目,及見作者竟然是個小伙子,同行們不禁驚訝。

  在各類展覽中,他的年齡常被人夸大。在李平主編的《廣東當代印人解讀》一書中,收録39人中,排名第一的伍嘉陵先生,和排名倒數第三位的胡錦秋,年齡相差50歲。他們都是順德書印雙栖的兩代人。當然,錦秋並不認爲自己能與他們平起平坐。

  鄉下出身的錦秋喜歡平淡和平凡。他又給自己取名胡凡,以示自己學識平凡,凡夫俗子,並無雄心壯志。而在許多前輩心目中,他才華横溢,錦綉秋色,藝術正當中天。

  錦秋入門:父親是我第一任老師。

  少年錦秋五六歲就拿着毛筆,在地上醮水寫大字,九歲跟隨父親上街賣春聯,有時還寫上幾條。在初中時,一天他想要個印章,父親没給,而是給他一把刀子。錦秋拿起刀子,學着父親的樣子,雕刻。講起這段經歷,他記不得刻了什麽,但手給弄傷了,到現在想來還痛。父親是村裏的大能人,木石雕刻、寫字繪畫、詩詞曲藝,無所不能。他的箔金手藝尤其一絶。村子有人造神櫃,修祠堂,他是設計師和首席工匠,他還有幾個學徒工。

  所以,錦秋的書法篆刻,源出家門,雖然今天他已冲出城門,但對父親的景仰却有增無减,“他才藝廣博,我最多只學了兩成。”

  錦秋入迷:書信求學幸遇伯樂。

  讀書時期迷上了篆刻,他對其它都不感興趣,甚至老師的課都聽不進去。人坐在教室,心想着印章。把零用錢省下,訂有關書法的報刊、雜誌。發現誰的字好,就千方百計寫信求教。這幾百封信他至今收藏。期間出現一個伯樂叫李平。他們談書論藝,十分投機。李平治印的功力相當,通信近二年後,錦秋上廣州會見這位“前輩”,在一個公園内見面,原來李平只比自己大幾年。後來他們一道創立“雙栖印社”,聯繫幾十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相互砥勵。

  錦秋人緣好,先後得到浙江劉江、陝西趙熊等當代名家指點。成爲西泠名家袁道厚先生的入室弟子後,他藝術大進。10年來受益非淺。西泠是全國印壇高手雲集之地,他又跨入一個新世界。他們是一個個豐碑,把他引導到傳統藝術的滄海中,讓他享受藝術人生。

  許多人驚嘆他耐得寂寞,但他却於中覺得快樂無比,又何寂寞之有。

  錦秋書藝:斂露兼容,巧拙相形

  順德是書畫富裕的鄉土。但像錦秋般在金石方面的造詣,可説是鳳毛麟角。他以農家弟子的檏素氣質,獲得人緣。順德的書法界前輩,都樂於指點他,也樂於找他刻印。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堅樵的評論是:胡凡是後起之秀,耐得住寂寞,下過非常功夫,研習周秦文字,尤鍾情篆刻,融秦篆與石鼓文之筆意,結構整飭中見舒張,綫條斂露兼容,追求生機。其探索精神,值得珍視。主席李良暉先生是一位古道熱腸的伯樂,在一篇《我説胡凡》的文章中寫到:“我認爲,胡凡所作,有承傳意識,有醇雅流韵,有檏茂風神,有秀美綫質。組成印屏,則隱約中體會到源流秦漢,薪火明清。而鏡銘封泥,浙風皖味,或攝其神,或得其理,巧拙相形,雄秀其冶。”他對胡凡的勤學執着鼓勵有加。

  品一口清茶,細讀胡凡的作品,清香而味濃。方印“自在”、長印“偶於無處稱尊”、圓印“物常聚於所好”,均禪味十分,意境深長。頓時覺得,平凡的胡錦秋,已入秋之境地。借用李先生的一句話結束:“假以時日,遵道而行的胡凡絶不會是個凡品,一定會有秋之燦爛。”

  (作者:李步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