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非人磨墨 墨磨人——張教邦的翰墨緣



  認識張教邦很長時間了,但發現他是書法文化圈子裏的人却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時他在龍江商貿部門供職,下班後偶爾相約三兩粗通此道的友人雅聚,臨池切磋。我知道書法是傳統文化中較難掌握的一門技藝。特别是它那傳統哲學的辯證關係使不少人視爲畏途,望而却步。成熟的書法作品也非輕易可以出現。愚頑如我,自忖無此悟性,更無恒心,只好淺嘗輒止。

  那時,張教邦的書法已初具面目,平正瘦挺的柳體,説明他執筆的時間也不短了。

  張教邦從年青時起,就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他入門時練習較多的是硬筆書法,等到與毛筆結緣時,是八十年代的事了。

  二十多年來,盡管公務纏身,他仍然一如既往、不改初衷,臨池不輟。往往爲某字體的結構,或者某綫條的營造而反復書寫數十次,上百次,再又細心品味,慢慢推敲,甚至廢寢忘食。有時突發靈感,盡管已是夜半更闌,他也會走進書房,蘸墨揮筆……

  練字是他工作之餘的另一片天地。二十多年來,一道小門隔開了鬧市的煩囂,他孤寂地獨自消磨了不知多少光陰。鬥室雖小,但在他心中却是無比的廣闊、浩瀚。

  他永遠保持着一種執着的追求和頑强的進取精神,不斷地涉獵和汲取歷代書家的經驗和營養,在翰墨的香薰中不停馳騁,從而夯實了自己的基礎。

  書法藝術的審美觀是以傳統哲學爲理論基礎的,創作者的成就與情操、文化素質有着莫大的關聯。

  張教邦從政之餘潜心於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這對他書法藝術創作帶來裨益。在龍江任職期間,他洞察文化事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注重對優秀歷史遺産的修復和保護,在社會發展中注入文化内涵,經常舉辦各種群衆性的文化活動,對龍江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張教邦擅長行、草。行書靈動流暢,秀挺而有神韵,洋溢着儒雅古檏的氣質;他的行楷小書沉着而矯健,靈活而不失凝重,功力深厚;草書流暢連綿、章法有度、節奏跌宕而神圓氣足。對别人的評議,張教邦一笑置之,他説,書法界高手如雲,一山還有一山高,自己的功底仍未深厚,還要鍥而不捨地練下去……

  如今,剛逾不惑的張教邦正值書法創作的盛年,也是書法藝術生涯的黄金年華,他堅持着自己的信念,没有滿足過所取得的成績,仍然孜孜不倦地求索。我相信,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必然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張永錫 係廣東省作協會員,珠江文化研究會會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